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掌握教學內容和進度的重要工具之一。以下是一些教師們精心準備的教學工作計劃,供大家共同學習和借鑒。
《鈴兒響叮當》教案
1、通過欣賞、表演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熟悉外國優秀少兒歌曲。
2、通過不同線條、顏色與歌曲情緒的對照選擇,使學生感受到歌曲情緒的變化,并用體態動作和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及音樂的動感,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創造能力。
3、欣賞不同語言、不同歌唱形式演唱的《鈴兒響叮當》,豐富學生的聽覺體驗。
《鈴兒響叮鐺》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一群年輕人,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歌笑語伴這清脆的馬鈴聲回鄉在田野——表現了年輕一代熱情奔放的性格,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和熱愛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
(一)游戲導入歌曲。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搶答的小游戲。游戲方法是:老師播放一段歌曲片斷,看誰最先說出這首歌的名稱。如果你聽出了歌名,就快快舉起槍答器(串鈴)并搖響它。如果你回答正確,屏幕上就會播放一段好看的動畫。(使用電腦課件,學生回答完畢出現課題,如回答正確電腦發出“回答正確”、“真是個小機靈”等表揚鼓勵的聲音,并播放動畫;如回答錯誤,電腦發出“錯了,再想想”的提示。)。
歌曲順序:《大鹿》、《小星星》、《賽船》、《粉刷匠》、《鈴兒響叮當》。
(二)引入課題,簡介歌曲。
剛才聽到的都是我們曾經學過的外國兒童歌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美國歌曲,作者是比爾.彭特。美國的冬天像我這里一樣氣候寒冷,有的地方也是冰天雪地。歌曲描繪了一群小朋友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不畏風雪飛奔向前。他們的歡歌笑語伴隨著清脆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隨即播放歌曲)。
(三)欣賞音樂。
1、初聽歌曲。聽了歌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什么?
2、復聽歌曲,熟悉歌曲表達內容。(看動畫)。
同學們說的真好,看!他們劃著雪橇向我們跑來了……。
3、再聽歌曲,跟唱歌曲(看動畫)。
讓我們跟他們一起唱一唱。
4、感受歌曲情緒。
設問:
a、天很冷,風雪也很大,可這些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樣的?
b、你認為用下面那種圖形表現歌曲歡快的情緒最合適?(邊唱邊用手劃線條,通過體驗后回答)。
c、如果我們用表示歌曲的第一部分,還有哪里可以用這一線條來表示,聽到這段音樂時請你用這一線條來劃一下。
d、你認為歌曲中間一部分可以用什么線條來表示?(聽音樂)。
e、總結:我們可以用來表示歌曲的情緒。(可以有多種答案)。
f、學生隨音樂用手指劃線條,感受歌曲情緒及節奏的變化。
(四)運用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的情緒和音樂的動感。
1、引導。(看畫面)。
2、分組討論,研究怎樣用這張樂譜為歌曲伴奏。
(教師設計:表示擊奏,表示搖奏,模仿馬鞭聲。
學生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演奏,教師適時引導,不過于干預。)。
3、分組匯報。
4、匯報后大家發表意見,再作修改。
啟發學生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鼓勵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表現歌曲。
(六)學唱曲調。
1、分聲部學唱,教師重點輔導二聲部、
2、先學習副歌部分8小節因多合成,多聽,多感受。
3、學習主歌部分。注意唱準弱起拍部分。
4、以歡快,稍快的速度合成全曲。
(七)表演歌曲。
想象角色化的情緒,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八)總結。
一首歡快熱烈的《鈴兒響叮當》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圣潔的冰雪世界,我們同歌曲中的小朋友一起感受了滑雪的快樂。當我們真正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就會感到無比快樂。讓我們伴隨著這首歡快的歌曲到大自然中盡情的玩耍吧!
鈴兒響叮當教案
幼兒能聽懂教師的英語指令,根據音樂做相關的舞蹈動作。
幼兒初步學習三人集團舞,體會舞蹈的快樂。
感受不斷交換舞伴的快樂情緒。
在活動聽、說英語。
教學過程。
一、透過雪花游戲引出活動主題。
1、雪花加法游戲。
2、雪花的顏色。
雪花想和大家一齊跳舞了。
二、分步初步學習群眾舞。
1、感受音樂節奏。
(1)第一遍聽音樂。
(2)三人一組自由跳舞。
2、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群眾舞中的動作。
(1)幼兒觀看大屏幕三位幼兒表演的群眾舞。
(2)討論他們是怎樣跳的。
(3)再次觀看,注意觀看鉆過門洞的部分。
(4)教師透過唱英文歌和分解的ppt總結舞蹈跳法。
1-4小節;左腳起步,向左三步一踏,向右三步一踏,反復兩次。
5小節;拉著的手高舉。3號幼兒小跑步合拍地鉆過1、2號舉起的“門洞”。在一小節音樂內完成鉆門洞動作,并逐漸回原位。
6小節;2號幼兒隨著3號幼兒也鉆這個‘門洞’。
7小節:1號幼兒仍高舉右手,同時向右后自轉一周。
8小節;三人拉成圓形。
9-10小節:三人同時逆時針方向做跑跳步。
3、學習群眾舞中的難點部分。
“鉆門洞”
小貓想明白是怎樣鉆過門洞的。
(1)兩個孩子和老師一齊戴上標志1、2、3示范,老師的標志是2。
(2)三個小朋友示范。
(3)幼兒分成兩組戴上數字標志練習鉆門洞。一半練習,一半唱英語歌曲。
(4)選取跳得好得好的幼兒再次示范,強調鉆門洞和自轉。
(5)幼兒群眾跳一次,教師扮作圣誕老人幫忙還沒有會的幼兒。
(6)交換數字標志再次練習。
4、跟著較慢的音樂完整地跳舞。
(1)群眾跟老師完整地跟著較慢的音樂跳舞。
(2)交換舞伴完整地跳舞。
5、合著正常速度的音樂跳舞。
三、游戲結束。
鈴兒在那里。
幼兒閉上眼睛,聽鈴聲在哪里。(前、后、左、右)。
出去和鈴兒一齊玩吧。
鈴兒響叮當教案
一、通過欣賞、表演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熟悉外國優秀少兒歌曲。
二、用體態動作和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及音樂的動感,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創造能力。
三、欣賞不同語言、不同歌唱形式演唱的《鈴兒響叮當》,豐富學生的聽覺體驗。
教學重點:通過欣賞、表演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熟悉外國優秀。
少兒歌曲。
教學難點:用體態動作和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及音樂的動。
感,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創造能力。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搶答的小游戲。游戲方法是:老師播放一段歌曲片斷,看誰最先說出這首歌的名稱。如果你聽出了歌名,就快快舉起槍答器(串鈴)并搖響它。如果你回答正確,屏幕上就會播放一段好看的動畫。(使用電腦課件,學生回答完畢出現課題,如回答正確電腦發出“回答正確”、“真是個小機靈”等表揚鼓勵的聲音,并播放動畫;如回答錯誤,電腦發出“錯了,再想想”的提示。)。
歌曲順序:《大鹿》、《小星星》、《賽船》、《粉刷匠》、《鈴兒響叮當》。
剛才聽到的都是我們曾經學過的外國兒童歌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美國歌曲,作者是比爾.彭特。美國的冬天像我這里一樣氣候寒冷,有的地方也是冰天雪地。歌曲描繪了一群小朋友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不畏風雪飛奔向前。他們的歡歌笑語伴隨著清脆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隨即播放歌曲)。
1.初聽歌曲。聽了歌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什么?
2.復聽歌曲,熟悉歌曲表達內容。(看動畫)。
同學們說的真好,看!他們劃著雪橇向我們跑來了……。
3.再聽歌曲,跟唱歌曲(看動畫)。
讓我們跟他們一起唱一唱。
4.感受歌曲情緒。
設問:a天很冷,風雪也很大,可這些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樣的?
b如果我們用表示歌曲的第一部分,還有哪里可以用這一線條來表示,聽到這段音樂時請你用這一線條來劃一下。
c你認為歌曲中間一部分可以用什么線條來表示?(聽音樂)d總結:我們可以用來表示歌曲的情緒。(可以有多種答案)e學生隨音樂用手指劃線條,感受歌曲情緒及節奏的變化。
1、引導。(看畫面)。
看!馬兒拉著雪橇在雪地上飛快地奔馳,悅耳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
2.分組討論,研究怎樣用這張樂譜為歌曲伴奏。
(教師設計:表示擊奏,表示搖奏,模仿馬鞭聲。學生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演奏,教師適時引導,不過于干預。)。
3、分組匯報。
4.匯報后大家發表意見,再作修改。
五、聽英文演唱歌曲《鈴兒響叮當》,啟發學生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鼓勵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表現歌曲。
六、表演歌曲:想象角色化的情緒,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七、總結:一首歡快熱烈的《鈴兒響叮當》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圣潔的冰雪世界,我們同歌曲中的小朋友一起感受了滑雪的快樂。當我們真正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就會感到無比快樂。讓我們伴隨著這首歡快的歌曲到大自然中盡情的玩耍吧!
《鈴兒響叮當》教案
1、學習用小鈴、串鈴、響板、鈴鼓四種打擊樂器進行演奏,表現歌曲活潑、歡快的特點。
2、會看節奏譜演奏,體驗與同伴合作演奏的樂趣。
《鈴兒響叮當》音樂、節奏譜教學掛圖、小鈴、串鈴、響板、鈴鼓。
1、播放“鈴兒響叮當”樂曲,引導幼兒隨音樂自由做動作,感受樂曲活潑歡快的特點,引導幼兒嘗試演奏。
(1)教師出示節奏譜,引導幼兒觀察,說一說哪些地方看不懂,并練習重點節奏型。引導幼兒看節奏譜,嘗試分組用身體動作(拍手、拍肩、轉手腕、跺腳)等表現音樂。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演奏小鈴、串鈴、響板、鈴鼓四種樂器,引導幼兒分組拿樂器練習重點節奏。
(2)教師哼唱樂曲,指導幼兒看節奏譜合奏,隨時提醒幼兒集中注意力,看節奏譜演奏。
(3)引導幼兒完整聽音樂看看教師指揮演奏。
(4)請個別幼兒嘗試做小指揮,全體幼兒合奏。
2、引導幼兒有表情地練熟演奏,進一步體驗合奏的快樂。
幼兒在《鈴兒響叮當》音樂的伴奏下,打開幼兒學習資源,裝扮圣誕樹。
《鈴兒響叮當》教案
1、通過欣賞表演,讓幼兒了解音樂的性質(活潑、歡快)和曲式結構。
2、讓幼兒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學會用四分音符節奏和八分音符的節奏表現三段體的曲式結構,初步感知漸強、漸弱。
1、知識準備:有關圣誕、圣誕老人的知識。
2、教具準備:圖片、圖示譜、音樂磁帶。
一、游戲《小小作家》:
二、發聲練習《新年真快樂》:
師生對唱,啟發幼兒用跳躍、連貫的聲音唱出。
|13|555|5434|5—|55|555|5432|1—||。
新年來到了,大家多快樂。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三、新授:
1、感受音樂的性質:
(1)、幼兒完整欣賞音樂。
老師提問:音樂聽上去什么感覺?(活潑歡快的)。
(2)、感受三段體的曲式結構,邊聽音樂邊拍手(兩遍)“聽聽音樂的前面、中間、后面都一樣嗎?”
(1)、老師在a段音樂的伴奏下跳《趕馬車》舞蹈、啟發幼兒拍出第一樂段“趕馬車”的節奏型(xx|xxxx|)并討論用什么樂器配器。
(2)、拍出b段“馬跳舞和圣誕老人發禮物”的節奏型。
老師出示節奏型|xxxx|xxxx|配上音樂,語言節奏,幼兒練習。
(3)、在a段音樂的伴奏下老師跳舞,啟發幼兒拍出第三段“圣誕老人趕著馬車走遠了”的節奏型。幼兒看著老師跳舞,用樂器敲出動作的.節奏|xx|xxxx|并敲出漸弱的聲響。
4、幼兒完整練習。
(1)、幼兒分組拿不同的樂器合樂。
(2)、出示漸強漸弱的圖譜和圖片一一對應,幼兒根據圖示譜敲出漸強漸弱的音響效果。
5、完整合樂的練習。
(1)、老師完整地表演,幼兒配樂。
(2)、幼兒隨意跟跳舞蹈。
(3)、請兩組幼兒和老師一起表演,其他幼兒用樂器伴奏。
四、聽著音樂邊敲節奏邊出活動室。
活動內容淺顯易懂,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生動形象的活動教具以及動畫課件很好地吸引了每個幼兒,讓他們始終保持聆聽、觀看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鈴兒響叮當教案
教學目標:
1、熟練地演唱《鈴兒響叮當》,合唱更加和諧動聽。
2、在分組合作表演《鈴兒響叮當》時充滿自信,配合好。
3、用歌聲、器樂、動作參與表演,感受群眾學習音樂的愉悅。
教學過程:
1、導入。
前節課我們巳經初步學會了合唱歌曲《鈴兒響叮當》,這帶課我們就要將演唱、演奏和表演結合起來,讓我們在音樂的海洋里自由地表演,自由地創造,把一切膽小、害羞、自卑一掃而光。
要成熟練背唱,富有表情,合唱和諧。
按照課本上的要求設計力度的變化,造成雪橇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的情景。教師可加一前奏,提示速度和力度。如:
3、分小組為第二樂段配上打擊樂器。
請學生思考、探索:選用哪些課堂打擊樂器,用什么樂器來主奏表現“叮叮當”的鈴聲,如何表現雪橇漸漸遠去的效果,各個樂器采用什么節奏,主要的節奏型是什么等。
抽查幾個小組,教師彈琴(第二樂段),學生配以打擊樂器,師生共同評價。
4、用課堂樂器演奏第二樂段。
最簡單的辦法是采用l=c來吹奏,雖然唱時歌聲會沉悶許多,但這是一個兩全的方法,而且學生邊喝邊奏邊演其熱烈的氣氛將會彌補定調過低的缺陷。
5、分小組設計表演動作。
學生有的扮演拉雪橇的小馬,有的扮演坐在雪橇上的兒童,他們都戴著富有童話色彩的頭飾,有的手中還抱著布絨玩具或拿著氣球,要設計好馬如何拉,兒童們如何雀躍歡呼,還要注意設計好“雪橇”的行進路線。
抽幾個小組當眾表演。
幾個小組共同表演(注意各個“雪橇”不能撞車)。
6、全班學生共同參與活動。
部分學生歌唱,部分學生伴奏(課堂樂器和打擊樂器),部分學生表演,掀起高潮,但要注意防學生因情緒興奮而使歌聲喊叫,要引導學生做到情緒熱烈,歌聲優美。
教學反思:
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用心參與,用打擊樂器伴奏是有創造性。
鈴兒響叮當教案
活動目標:
1、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新歌。
2、激發幼兒對圣誕節的向往,感受歌曲帶來的歡樂情緒。
3、熟悉歌曲旋律,為歌曲創編動作。
4、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活動重點:
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新歌。
活動難點:
激發幼兒對圣誕節的向往,感受歌曲帶來的歡樂情緒。
活動準備:
磁帶,鋼琴,曲譜。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練聲:《山谷回音真好聽》、《賣報歌》。
2、律動:《擠奶》、《蘋果豐收》、《淘米洗菜》。
二、談話導入活動。
1、幼兒初步欣賞音樂。
2、師:圣誕節里圣誕老人是怎樣送禮物的?
三、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新歌。
1、教師范唱,請幼兒邊拍手邊欣賞歌曲。
師:歌曲里唱了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歌詞內容,如果幼兒說不出,再欣賞歌曲。同時老師可配上簡單的動作。)。
2、欣賞音樂第二遍。
師:小朋友們知不知道這個鈴兒是哪里的呢?(圣誕老人的雪橇的馴鹿上。)。
師:它是怎么響的?(引導幼兒說出歌詞內容)。
3、幼兒討論后老師小結:“新年到了,圣誕老人趕著馬車去給小朋友發新年禮物。圣誕老人坐在雪橇上,奔跑過田野,馬兒鈴兒響叮當……。教師完整的朗誦歌詞內容。
4、師:現在請你們當小喇叭,老師當大喇叭。我們一起把這首歌的歌詞念一遍吧!聽聽誰的聲音最好聽。
四、完整練習歌曲。
1、教師:你們想學這首好聽的兒歌嗎?請你們和老師配上音樂完整的唱一遍。
2、鼓勵幼兒加入表情進行初步的表演。進行分組輪唱,增加趣味性,熟練歌詞。
五、結束部分。
1、引導幼兒關心他人,知道圣誕節送圣誕禮物是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過圣誕節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很快樂,因為他們收到了圣誕老人和自己好朋友的圣誕禮物。
2、師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一首好聽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歌曲的名字:鈴兒響叮當)。
鈴兒響叮當教案
教材分析:
“×××|×××|×××。×|×-|”節奏的運用,塑造了馬兒奔跑、鈴兒叮當的歡快的音樂形象。第二樂段從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小節后半拍開始,“×|××××|×-|”的節奏從弱起進入,這一節奏的重復出現,加上曲調的逐步上移,給人以推動感,刻畫了孩子們隨著雪橇沖破風雪、飛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樂段的重復再現,并在結尾用一延長的、漸弱的高音“1”,結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漸漸遠去,而那充滿歡笑的歌聲仍在風雪中回蕩。
教學目標:
一、透過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讓我們從中體驗一個文化主題——對大自然的贊美,進一步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二、透過歌曲《鈴兒響叮當》的合唱訓練,讓我們從中體驗到和聲的美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潛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透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重點:
1、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一樣情緒生動的演唱來表現它。
2、進行a部分合唱。
教學難點:
1、歌曲的賞析與演唱表現藝術處理的結合統一以及嘗試用不一樣的音樂要素表現歌曲。
2、進行a部分合唱。
教具準備:
歌譜(旋律譜)、多媒體課件、鋼琴、小提琴。
教學過程:
一、引入部分:
師:同學們,大家好!這天在我們的課堂上有那樣東西最吸引你?
生:圣誕樹。
師:我想問一下,我們班有多少同學過過圣誕節,又是怎樣過的呢?
生:……。
師:這天,我們要乘坐“極地特快”號去北極過一次圣誕節。
[設計意圖:減輕學生壓力,營造簡單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導入部分:
師:看,火車來了。大家能不能用聲音來模仿一下火車的汽笛聲?用“wu”。
師示范,生跟唱。
4/4。
5---|5---|……。
板書:較小起伏的旋律線。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連貫、流暢的聲音。]。
師:火車駛出了車站,越走越遠了。
4/4。
5---|5---|……。
師在黑板上畫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線。學生用“huci”來演唱。(強弱比較)。
4/4。
5555|5555|……。
板書:
師:開著火車,我們來到了北極,在北極坐雪橇最好。
師:我們來試一試模仿雪橇鈴聲。
生分聲部練習。
2/4。
(1)333|333|333|333|……。
叮叮當,叮叮當,……。
(2)111|111|111|111|……。
二聲部學生練習。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驗合唱的美感,突破歌曲難點。]。
師:這聲音像什么?
生答:……就像圣誕老人駕著馬車給我們送禮物來了……。
師:我剛才聽到了“叮叮當”,這是馬鈴的聲音。大家覺得還缺一個什么聲音啊?
生答:馬蹄聲。
師:我們能不能模仿?(彈舌)。
(1)xxxx|xxxx|……。
(2)333|333|333|333|……。
叮叮當,叮叮當,……。
(3)111|111|111|111|……。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
師:來,我們來甩一甩馬鞭,讓馬車跑得再快一點?
師生一齊:“嗨!”
加入剛才的練習,最后“嗨!”結束。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歌唱的氣息支撐,解決歌曲難點。]。
三、學唱歌曲:
1、范唱。
師:聽,圣誕老人來了。(播放《鈴兒響叮當》)。
師:剛才老師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嗎?
鈴兒響叮當教案
教學目標:
一、通過欣賞、表演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熟悉外國優秀少兒歌曲。
二、用體態動作和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及音樂的動感,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創造能力。
三、欣賞不同語言、不同歌唱形式演唱的《鈴兒響叮當》,豐富學生的聽覺體驗。
教學重點:通過欣賞、表演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熟悉外國優秀。
少兒歌曲。
教學難點:用體態動作和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及音樂的動。
感,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創造能力。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歌曲。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搶答的小游戲。游戲方法是:老師播放一段歌曲片斷,看誰最先說出這首歌的名稱。如果你聽出了歌名,就快快舉起槍答器(串鈴)并搖響它。如果你回答正確,屏幕上就會播放一段好看的動畫。(使用電腦課件,學生回答完畢出現課題,如回答正確電腦發出“回答正確”、“真是個小機靈”等表揚鼓勵的聲音,并播放動畫;如回答錯誤,電腦發出“錯了,再想想”的提示。)。
歌曲順序:《大鹿》、《小星星》、《賽船》、《粉刷匠》、《鈴兒響叮當》。
二、引入課題,簡介歌曲:
剛才聽到的都是我們曾經學過的外國兒童歌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美國歌曲,作者是比爾.彭特。美國的冬天像我這里一樣氣候寒冷,有的地方也是冰天雪地。歌曲描繪了一群小朋友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不畏風雪飛奔向前。他們的歡歌笑語伴隨著清脆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隨即播放歌曲)。
三、欣賞音樂。
1、初聽歌曲。聽了歌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什么?
2、復聽歌曲,熟悉歌曲表達內容。(看動畫)。
同學們說的真好,看!他們劃著雪橇向我們跑來了……。
3、再聽歌曲,跟唱歌曲(看動畫)。
讓我們跟他們一起唱一唱。
4、感受歌曲情緒。
設問:
a、天很冷,風雪也很大,可這些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樣的?
b、如果我們用表示歌曲的第一部分,還有哪里可以用這一線條來表示,聽到這段音樂時請你用這一線條來劃一下。
c、你認為歌曲中間一部分可以用什么線條來表示?(聽音樂)d總結:我們可以用來表示歌曲的情緒。(可以有多種答案)e學生隨音樂用手指劃線條,感受歌曲情緒及節奏的變化。
四、運用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的情緒和音樂的動感。
1、引導。(看畫面)。
看!馬兒拉著雪橇在雪地上飛快地奔馳,悅耳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
2、分組討論,研究怎樣用這張樂譜為歌曲伴奏。
(教師設計:表示擊奏,表示搖奏,模仿馬鞭聲。學生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演奏,教師適時引導,不過于干預。)。
3、分組匯報。
4、匯報后大家發表意見,再作修改。
五、聽英文演唱歌曲《鈴兒響叮當》:啟發學生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鼓勵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表現歌曲。
六、表演歌曲:想象角色化的情緒,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七、總結:一首歡快熱烈的《鈴兒響叮當》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圣潔的冰雪世界,我們同歌曲中的小朋友一起感受了滑雪的快樂。當我們真正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就會感到無比快樂。讓我們伴隨著這首歡快的歌曲到大自然中盡情的玩耍吧!
鈴兒響叮當教案
3、師出示旋律譜。
師:跟著老師的鋼琴劃拍視唱全曲。(低聲部視唱,高聲部評價)。
強調: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覺唱出來。(高聲部視唱,低聲部評價)、
[設計意圖:熟悉旋律,會用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4、師:這首歌曲的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一樣……。
師: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樣?(結束部分不一樣)。
分聲部視唱第三部分。
[設計意圖:進一步分析歌曲,解決歌曲的難點。]。
5、生口琴視奏a部分,雙聲部合奏。并視唱a部分。
[設計意圖:建立和聲的概念,并完成。]。
6、師講解歌曲的曲式結構:
a——b——a`。
7、師:剛才我們把a部分和a`部分學會了,b部分大家十分的熟悉,還用老師教嗎?
(跟琴視唱。)。
8、講解弱起。(b部分)。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感情的演唱,并明白弱起在歌曲中的作用。]。
9、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視唱。
10、跟琴試唱歌詞。
11、師吉他彈唱范唱全曲。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節課作鋪墊。]。
12、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詞的問題留待下節課解決。
四、拓展部分:
師:我們唱了一節課想必大家也很累了,來聽一段音樂休息一下。要求:情緒怎樣?
鈴兒響叮當教案
《鈴兒響叮當》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一群孩子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清脆的馬鈴聲回響在原野……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奔放的性格,抒發了熱愛完美生活的真摯情感。歌曲為再現的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以“3”、“4”的同音反復為主,加上“×××|×××|×××。×|×-|”節奏的運用,塑造了馬兒奔跑、鈴兒叮當的歡快的音樂形象。第二樂段從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小節后半拍開始,“×|××××|×-|”的節奏從弱起進入,這一節奏的重復出現,加上曲調的逐步上移,給人以推動感,刻畫了孩子們隨著雪橇沖破風雪、飛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樂段的重復再現,并在結尾用一延長的、漸弱的高音“1”,結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漸漸遠去,而那充滿歡笑的歌聲仍在風雪中回蕩。
學情分析。
歌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典型的二聲部合唱、表演、編創為一體的活動課。共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為學唱簡譜、學會主聲部、伴奏及簡單的樂理知識;第二課時為學唱第二聲部,到達主聲部與陪襯聲部的和諧;第三課時為鞏固加強、設計三聲部的表演唱。我進行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讓我們從中體驗一個文化主題——對大自然的贊美,進一步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2、透過歌曲《鈴兒響叮當》的合唱訓練,讓我們從中體驗到和聲的美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潛力,以及演唱技巧。
3、透過不一樣版本的《鈴兒響叮當》的欣賞,把握不一樣的音樂要素所帶來的音樂形象的不一樣。
4、透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一樣情緒生動的演唱來表現它。
2、教學難點。
歌曲的賞析與演唱表現藝術處理的結合統一以及嘗試用不一樣的音樂要素表現歌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導入。
1、介紹圣誕節的來歷。
2、教師出示課件《新年好》。
3、引出課題并板書課題。
1、學生收集關于圣誕節的資料信息。
2、學生自我引出課題。
3、學生可隨音樂自由形體動作。
創造活躍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的收集信息,相互學習。
教授新課。
1、范唱。
2、教師提示,師生互動。
3、教師指導。
4、節奏游戲。
5、教唱歌曲。
6、師生互動。
1、學生自由伴奏感受音樂。
2、學生用la音哼唱旋律。
3、隨電子琴伴奏讀歌詞。
4、學唱歌曲。
5、聲部節奏訓練。
透過師生合作互動,使學生準確、有感情演唱和表現歌曲《鈴兒響叮當》。
效果測試。
指導完整的演唱。
盡量背唱,
注意弱起拍。
檢驗學生學習效果。
拓展與實踐。
指導學生。
編創新歌詞。
布置裝扮教室。
1、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發現等多種學習活動。
2、挖掘學生的潛能,充分展示自我。
總結。
透過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培育學生愛自然、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并能在歌聲中表現出來。
在《新年好》的歡快氛圍中結束本課。
引申中國的新年即將來到。
板書設計。
鈴兒響叮當教案
活動內容:
活動目標:
能根據辯聽小鈴聲音信號的方向進行快速跑。
活動準備:
1、樂器小鈴一副。
3、錄音機,磁帶《一只小鈴鐺》。
活動過程:
一、跟著鈴聲走一走。
教師將小鈴放在背后敲擊引發托兒興趣。
教師:“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
如不認識,可以拿出來給托兒看,告訴托兒其名稱。
教師帶領托兒先用聲音模仿小鈴的聲音,再跟著鈴聲走一走。
二、“找小鈴”游戲。
介紹游戲。
“教師:“小鈴還想和你們玩一個找小鈴的游戲!你們要用耳朵仔細聽:小鈴到底躲在哪里?”
玩法:托兒蹲在操場中間,閉上眼睛,配班教師手持小鈴躲于紙板背后,敲擊小鈴。www、300168、com托兒尋聲而找,站在自己認為正確的紙板前,等小鈴出來。“你們看操場上有四個幅畫,你聽到聲音后認為小鈴在哪個幅畫后面,就站在那幅畫面前等,小鈴會出來給你們看的。”提醒托兒不要擁擠。
游戲進行2―3遍。
教師注意提醒托兒輕輕跑,避免跌倒。
三、在《一只小鈴鐺》音樂聲中,托兒和小鈴一起唱著歌,放松四肢。
活動延伸:
區域:在音樂律動區提供小鈴鐺若干副,供托兒課間或自選活動時間擺弄。另提供一些其他打擊樂器,如:鈴鼓、沙球等,讓托兒比較其音色的不同。
戶外活動:可以用小鈴作活動開始、結束的信號。
美工區:提供小鈴的輪廓,供托兒拓印、涂色。
發現區:提供各種不同功用的鈴的圖片、實物等,讓托兒找找“小鈴在哪里?”如:圣誕卡上、圣誕老人手上、小狗脖子上、鐘上等。
《鈴兒響叮當》的教案
一、 通過欣賞、表演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熟悉外國優秀少兒歌曲。
二、 用體態動作和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及音樂的動感,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創造能力。
三、 欣賞不同語言、不同歌唱形式演唱的《鈴兒響叮當》,豐富學生的聽覺體驗。
教學重點:通過欣賞、表演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熟悉外國優秀。
少兒歌曲。
教學難點:用體態動作和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及音樂的動
感,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創造能力。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搶答的小游戲。游戲方法是:老師播放一段歌曲片斷,看誰最先說出這首歌的名稱。如果你聽出了歌名,就快快舉起槍答器(串鈴)并搖響它。如果你回答正確,屏幕上就會播放一段好看的動畫。(使用電腦課件,學生回答完畢出現課題,如回答正確電腦發出“回答正確”、“真是個小機靈”等表揚鼓勵的聲音,并播放動畫;如回答錯誤,電腦發出“錯了,再想想”的提示。)
歌曲順序:《大鹿》、《小星星》、《賽船》、《粉刷匠》、《鈴兒響叮當》。
剛才聽到的`都是我們曾經學過的外國兒童歌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美國歌曲,作者是比爾.彭特。美國的冬天像我這里一樣氣候寒冷,有的地方也是冰天雪地。歌曲描繪了一群小朋友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不畏風雪飛奔向前。他們的歡歌笑語伴隨著清脆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隨即播放歌曲)
1.初聽歌曲。 聽了歌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什么?
2.復聽歌曲,熟悉歌曲表達內容。(看動畫)。
同學們說的真好,看!他們劃著雪橇向我們跑來了……
3.再聽歌曲,跟唱歌曲(看動畫)。
讓我們跟他們一起唱一唱。
4.感受歌曲情緒。
設問: a 天很冷,風雪也很大,可這些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樣的?
b如果我們用 表示歌曲的第一部分,還有哪里可以用這一線條來表示,聽到這段音樂時請你用這一線條來劃一下。
c你認為歌曲中間一部分可以用什么線條來表示?(聽音樂) d總結:我們可以用來表示歌曲的情緒。(可以有多種答案) e學生隨音樂用手指劃線條,感受歌曲情緒及節奏的變化。
1、引導。(看畫面)
看!馬兒拉著雪橇在雪地上飛快地奔馳,悅耳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
2. 分組討論,研究怎樣用這張樂譜為歌曲伴奏。
(教師設計: 表示擊奏, 表示搖奏, 模仿馬鞭聲。 學生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演奏,教師適時引導,不過于干預 。)
3、 分組匯報。
4. 匯報后大家發表意見,再作修改。
五、聽英文演唱歌曲《鈴兒響叮當》,啟發學生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鼓勵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表現歌曲。
六、表演歌曲:想象角色化的情緒,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七、總結: 一首歡快熱烈的《鈴兒響叮當》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圣潔的冰雪世界,我們同歌曲中的小朋友一起感受了滑雪的快樂。當我們真正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就會感到無比快樂。讓我們伴隨著這首歡快的歌曲到大自然中盡情的玩耍吧!
《鈴兒響叮當》教案
3、熟悉歌曲旋律,為歌曲創編動作。
音樂磁帶、flash動畫、
一、 導入部分:
1、 欣賞flash動畫,聽音樂,讓幼兒感受濃重的節日氛圍。
2、 欣賞后,提問:
a、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節日的歌曲?聽到歌曲有什么感受?
b、圣誕節里圣誕老人是怎樣送禮物的?
二、熟悉歌曲旋律
1、 感受歌曲的節奏。播放音樂,請幼兒邊拍手邊聽歌曲。聽完后,提問:
a、這首歌是幾拍子的?b、4/4是什么特點?c、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教師彈唱歌曲,請幼兒欣賞。
3、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歌曲(用語言引導幼兒)師:這首歌這么好聽,如果我們再給它加上好看的動作就更好了,是不是?播放樂曲請幼兒聽音樂表演動作。(在聽音樂做動作中逐漸熟悉音樂,可引導幼兒在做動作的同時輕聲唱)“小朋友,你的動作要跟歌曲里唱的.一樣。”
4、 進行歌曲表演
三、 結束部分教育幼兒關心他人,知道圣誕節送圣誕禮物是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師:過圣誕節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很快樂,因為他們收到了圣誕老人和自己好朋友的圣誕禮物。
四、活動評價與反思
《鈴兒響叮當》的教案
3、熟悉歌曲旋律,為歌曲創編動作。
音樂磁帶、flash動畫、
一、導入部分:
1、欣賞flash動畫,聽音樂,讓幼兒感受濃重的節日氛圍。
2、欣賞后,提問:
a: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節日的歌曲?聽到歌曲有什么感受?
b:圣誕節里圣誕老人是怎樣送禮物的?
二、熟悉歌曲旋律。
1、感受歌曲的.節奏。
播放音樂,請幼兒邊拍手邊聽歌曲。聽完后,提問:
a:這首歌是幾拍子的?
b:4/4是什么特點?
c: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歌詞內容,如幼兒說不出,可再欣賞音樂。在引導中教師加入簡單的動作。)。
2、教師彈唱歌曲,請幼兒欣賞。
3、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歌曲(用語言引導幼兒)。
師:這首歌這么好聽,如果我們再給它加上好看的動作就更好了,是不是?
播放樂曲請幼兒聽音樂表演動作。(在聽音樂做動作中逐漸熟悉音樂,可引導幼兒在做動作的同時輕聲唱)。
“小朋友,你的動作要跟歌曲里唱的一樣。”
4、進行歌曲表演。
三、結束部分。
教育幼兒關心他人,知道圣誕節送圣誕禮物是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
師:過圣誕節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很快樂,因為他們收到了圣誕老人和自己好朋友的圣誕禮物。
四、活動評價與反思。
《鈴兒響叮當》的教案
1、感受樂曲輕松歡快的旋律,學習用塑料袋,小棒,易拉罐,小鈴隨音樂有節奏的演奏。
2、嘗試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齊的演奏。
3、體驗用生活中的物品演奏表現勞動的快樂。
學習用塑料袋,小粹,易拉楚,小鈴隨音樂有節奏的演奏。
嘗試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齊的演奏。
了解《圣誕爺爺》的`故事繪本。生活物品:易拉罐、小棍、塑料袋。
1、教師講述《圣誕爺爺》故事,引起活動興趣。
“圣誕老人住在遙遠的北國森林,他們一年只派發一次禮物,你們知道平時他們都做什么嗎?”
2、引導幼兒創縮播種、澆水、修雪械、收獲禮物的動作。“圣誕老人在四個季節都做了什么事情?做了曝些動作?”
3、教師和幼兒一起隨音樂做動作,感受樂曲旋律和節奏。
1、幼兒自選傾聽生活用品發出的聲音,為不同的勞動配器。
2、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討論出配器方案。
3、一起和圣誕老人勞動,隨音樂有節奏整齊的完整演奏,體驗用樂器表現勞動的快樂。
(1)幼兒自選一項勞動內容,第一遍隨樂演奏。
(2)提問:勞動的心情怎樣?會用自己的工具嗎?(用情境性語言啟發幼兒輕輕播種子、扎禮物一下一下的系、修雪梯要一下一下修整齊)。
(3)幼兒再次合作演奏,教師語言指令提示音樂的轉換。
4、啟發幼兒讓小工具跳舞,分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
(1)分小組討論,指導幼兒的動作和節奏,體驗勞動的有趣。
你們想編一個什么隊形?做什么動作勞動?
(2)集體隨音樂完整演奏一遍,體驗更有趣的勞動。
(3)用自己喜歡的演奏方式自由演奏表達。
5、教師小結:
生活中還有許多生活物品能發出許多有趣的聲音,讓我們一起去試一試玩一玩吧!
《鈴兒響叮當》的教案
1.學習用小鈴、串鈴、響板、鈴鼓演奏24拍不同節奏型的方法。
2.能用4種打擊樂器看演奏圖譜準確演奏節奏型,表現歌曲活潑、歡快的特點。
3.體驗與同伴合作演奏的樂趣。
幼兒素質發展課程·音樂)cd,演奏圖譜,小鈴、串鈴、響板、鈴鼓等樂器(保證每個幼兒有一樣樂器)。
1.請幼兒完整欣賞樂曲《鈴兒響鈴鐺》,初步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特點。
(1)交代樂曲名稱,幼兒完整欣賞歌曲。
提問:聽了樂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什么?
2.鼓勵幼兒看演奏圖諧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
(1)引導幼兒隨音樂自由做動作,感受馬在雪地上拉著雪橇有節奏地奔跑和孩子們得意地坐在雪橇上的愉快心情。
(2)出示演奏圖諧,引導幼兒練習重點節奏型。
提問:演奏圖譜中哪些地方看不懂?誰能拍出這個節奏型?還可以怎樣表現這個節奏型?
(3)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不同的節奏型。
根據樂曲的情緒,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拍手、拍肩、轉手腕、跺腳)表現不同的節奏型。
3.引導幼兒嘗試用小鈴、串鈴、響板、鈴鼓進行演奏。
(1)出示小鈴、串鈴、響板、鈴鼓等樂器,引導幼兒看演奏圖譜用正確的方法演奏,著重練習重點節奏。
(2)請幼兒自選樂器分組練習演奏。
(3)指導幼兒看演奏圖譜用樂器進行合奏。教師哼唱歌曲,指導幼兒看演奏圖諧合奏,隨時提醒幼兒集中注意力。
(4)請幼兒根據教師指揮進行演奏,重點指導幼兒隨音樂準確演奏節奏型,鼓勵幼兒大膽用樂器表現樂曲的情緒。
(5)請幼兒交換樂器演奏,感受不同樂器的演奏方法。
(6)請個別幼兒嘗試做小指揮,全體幼兒合奏,進一步體驗合奏的快樂。附。
鈴兒響叮當的教案
幼兒能聽懂教師的英語指令,根據鈴兒響叮當音樂做相關的舞蹈動作。
幼兒初步學習三人集團舞,體會舞蹈的快樂。
感受不斷交換舞伴的快樂情緒。
鈴兒響叮當音樂;1、2、3標志;事物:鈴鐺;5片雪花;
幼兒比較熟悉該音樂。
已會跳基本舞步。
三步一踏,跑跳步。
1、雪花加法游戲。
2、雪花的顏色。
雪花想和大家一起跳舞了。
1、感受音樂節奏。
(1)第一遍聽音樂。
(2)三人一組自由跳舞。
2、激發幼兒主動學習集體舞中的動作。
(1)幼兒觀看大屏幕三位幼兒表演的集體舞。
(2)討論他們是怎樣跳的。
(3)再次觀看,注意觀看鉆過門洞的部分。
(4)教師通過唱英文歌和分解的ppt總結舞蹈跳法。
1-4小節;左腳起步,向左三步一踏,向右三步一踏,反復兩次。
5小節;拉著的手高舉。3號幼兒小跑步合拍地鉆過1、2號舉起的“門洞”。在一小節音樂內完成鉆門洞動作,并逐漸回原位。
6小節;2號幼兒隨著3號幼兒也鉆這個‘門洞’。
7小節:1號幼兒仍高舉右手,同時向右后自轉一周。
8小節;三人拉成圓形。
9-10小節:三人同時逆時針方向做跑跳步。
3、學習集體舞中的難點部分。
“鉆門洞”
小貓想知道是怎樣鉆過門洞的。
(1)兩個孩子和老師一起戴上標志1、2、3示范,老師的標志是2.
(2)三個小朋友示范。
(3)幼兒分成兩組戴上數字標志練習鉆門洞。一半練習,一半唱英語歌曲。
(4)選擇跳得好得好的`幼兒再次示范,強調鉆門洞和自轉。
(5)幼兒集體跳一次,教師扮作圣誕老人幫助還沒有會的幼兒。
(6)交換數字標志再次練習。
4、跟著較慢的音樂完整地跳舞。
(1)集體跟老師完整地跟著較慢的音樂跳舞。
(2)交換舞伴完整地跳舞。
5、合著正常速度的音樂跳舞。
鈴兒在那里。
幼兒閉上眼睛,聽鈴聲在哪里。(前、后、左、右)。
出去和鈴兒一起玩吧。
《鈴兒響叮當》教案
1、幼兒嘗試選擇三角鐵、小鈴、雙響筒演奏樂曲《鈴兒響叮當》。
2、體驗合作演奏的樂趣,感受圣誕來臨的快樂氣氛。
3、學會輪奏、合奏的演奏方法,并且掌握兩種演奏方法。
ppt課件、三角鐵、小鈴、雙響筒
一、引出圣誕節,觀察圣誕老人怎么來的。
1、出示ppt圖片引出圣誕節
2、觀看圖片,圣誕老人是怎么來的?
3、總結:圣誕老人是坐麋鹿拉著的雪橇來的。
四、體驗輪奏的演奏方法。
1、尋找演奏的方法。
2、介紹輪流演奏
3、開始輪流演奏
4、更換輪流演奏順序
五、體驗合奏的演奏方式。
1、引出合奏
2、嘗試兩個樂器進行合奏演奏
3、隨音樂、看指揮進行演奏。
六、總結如何為音樂進行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