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過寫讀后感,可以使讀者更深入地思考書籍所傳遞的思想、主題以及對個人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啟發。
《李清照才華初露》讀后感李清照的才氣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豬是一種愚蠢、骯臟、貪睡和貪吃的動物,可我不這么認為。因為現代科學家們已經幫豬恢復了名譽,不但證明了豬是愛干凈的,還是最會耍小聰明的動物之一。
很久以前人們把許多動物馴服,帶回自己的家里。因為不了解他們擅長什么工作,所以就決定搞一次測試,之后根據它們的能力來安排他們的工作。第一項測試是豬和馬來賽跑,豬和馬同時起跑,豬拐了一個彎,拐進一個林子里,打了一個噸兒。隨后,豬聽到了馬蹄聲,就奮力向前跑去,和馬并排跑到了終點。人想:豬和馬跑的一樣快。第二項比賽是耕地,豬還是參加了。牛在努力的耕地,而豬卻是在往地上打了個滾,弄得滿身泥土,拿手拍拍牛的背,說道:“加把勁被辜負了主人對我們的期望。通過考察,人人都認為豬是全才,十分重視豬。可是讓他耕地,他在地里亂跑,騎著他去趕集,它把人甩到了地上。人們這時才知道,豬只能變成我們上好的佳肴。
欺騙不會長久,遲早會被識破,與其欺騙人,不如把自己真正的實力展現給大家看,或許還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李清照讀后感
當我翻開〈李清照〉這本書的第一頁頗有感觸。因為我們在中學已經了解到了她詩詞的一小部分。所以這次一定要更多的了解她那愛國精神和獨創一格的詩詞以及她的其它情況。
李清照風韻脫俗的東方女性美。具有張揚的個性、心系國家的憂慮之情。無不能感染著當代思想和感情跳躍浮動的我們。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齊魯文化發源地名城濟南,文化氣氛相當濃厚。父親---李格非是思想開明的名士。母親----王拱辰的孫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她具有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她運用淺淡自然的語言創造出清新自然、音韻流轉、聲調和諧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坦率的胸懷,不羈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諱,無所顧忌地寫出一些封建社會婦女不敢啟齒的率真詞章。作為女性,愛情追求是李清照藝術創作的直接動力。她在詞中通過愛情這一主題執著地描繪一種獨立的人格。
我國古代詩史上杰出的詩人很多,而女詩人卻屈指可數。她之所以成為以為成就突出的女詞人,無視封建傳統禮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為一名杰出的女詞人,她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之內,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賞風景,飲酒惜花,逞露才華,寫詩作詞。像男子一樣抒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夢令》以優美的韻調,寫她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顯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熱愛生活、珍惜青春的內心世界,表現出爽朗的性格。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嬌》一詞中,應運而生的日常口語就很多:“種種惱人天氣”、“不許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傳情達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運用通俗的語言,能以俗為雅,鋪成極其工巧細膩的畫面。委婉深細而又意境高遠。讀來明白如話,看似尋常其實頗具功力。還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來捕捉心中的感受。傾入筆端,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文學史上散發著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寫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不是對愛情大膽熱烈的追求,怎會寫出如此“頗盡離別之意”的詞來呢?在她的詞中,有的是對丈夫真摯、專一的愛情,絕無封建文人那種矯揉造作的情調。
讓我感受到一代女詞人因國破、家亡而帶來的生活變遷、層層煩惱。透過字里行間,看到的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愛情的過程,從中也見證了歷史車輪的印轍。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盡管其家世顯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
李清照在中國詞壇有著重要的地位。她的詩詞感情真摯細膩。而且關注國家的安危,從這一方面來看。她和一些男性作家站在了同一基點上。她不愧是中國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女詞人。
《李清照詞傳》讀后感
她出生于書香家庭,靈秀聰慧,少有才名,并工書畫,通曉金書,尤其擅長詩詞,一支生花妙筆寫盡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她愛花、愛酒,敢飲敢醉,敢愛敢恨,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男兒之毫氣。她有過如詩的愛情、賭書潑茶的情緒。經歷了愛人離世、山河破碎、顛沛流離,發常人悲事之感慨,心懷國家與天下。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也。"中華文壇幾千年,其中的女詞人寥寥無幾,有才有貌又有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詞人更是鳳毛麟角,千秋才女李清照就是其中的翹楚。僅憑詩詞她就可與蘇軾、陸游、辛棄疾相媲美,與陶淵明、杜甫、韓愈等時代風格的開創者比肩。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歡愉,惹人愛慕,惹人駐足,惹人回望;有徹骨的.悲涼,惹人慨嘆,惹人憐憫,惹人心疼。千年的風吹雨打,不但沒有消減李清照的魅力,反而讓她的絕妙佳作隨著歲月的流逝大放光彩。世間曾有李易安,時光流轉,她的詞她的人,就如同一壇佳釀,愈陳愈香。
她搖曳生姿地走來,行于汴京,行于青州,行于金華,行于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帶來的是璀璨華章,綿瑟流年。她用沾滿詩香的筆墨,描繪出一個美麗、燦爛的人間。
李清照讀后感
在百家講壇里聽了無數次康震老師講的一代詞宗李清照,聽的我時而滿面春色,時而眼窩溫潤,又每每感慨萬千,不但感慨李清照那豐富的人生,那超凡脫俗的才情,更加感慨康震老師那聲情并茂的講解。真羨慕有才的人呀!呵呵!!
其中特別喜歡的就是這一首:。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已經不記得是在小學還是中學時就已經熟背這首詞了,可是卻從來沒有這么深入的理解,只是為了應付功課而背誦的.這次可能是因為康震老師的講解太美了,我也好像聽懂了這首詞。說實話,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這樣的老師來教導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幸福呀,做父母的又將心存多少感激呀。
題外話(人上了年紀每每會發出些許感嘆,這種感嘆是毫無空間和時間界限的.就比如現在吧,我本來要解說的是李清照的這首詞,是她早年描寫少女時期的一幅如畫美絹,可是心中卻有份患得患失的感受,就是當你對某件事有更深感悟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你的感受同好朋友或最親的人分享,而我現在卻苦于沒有人可以分享,故常常會為此吁嘆不已.好在我堅信自己還是個可以變通的人,無論什么問題總會找到解決辦法的,比如這次,我就找到了一個相當投緣的知己,跟她解說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哈哈,此人就是我的寶貝女兒源球球,做老師的感覺真爽啊.)。
下面就是我給源球球講解的這首詞.
從字面意義上講呢,"常記溪亭日暮",常記就是常常會想起,溪亭是個地名,日暮就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沉醉不知歸路",沉醉就是喝醉了,而且醉的很深,不知歸路就是不知道回家的路了;"興盡晚回舟",是說玩的非常盡興,很晚才開始往回劃船;"誤入藕花深處",誤,就是錯誤,藕花,就是荷花,藕花深處,就是荷花很茂盛的地方;爭渡,就是比賽劃船;"驚起一灘鷗鷺",鷗鷺是一種水鳥,以捕食魚蝦為食,這一句呢是說,受驚的鷗鷺飛起來了.字面意思理解完之后呢,讓我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在那個常常讓人想起的溪亭的傍晚,落日的余輝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十六七歲天真無邪的少女在湖面上劃船,飲酒,無拘無束,那酒醉后緋紅的臉龐與湖水中盛開的荷花交相輝映,哪一個更美,沒有人能說清.在盡情的玩耍之后,才想起天色已晚,該是回家的時候了,可是不知是因為酒醉還是天晚的原因,更或是有意識的,船被劃進了荷花的深處,哈哈,這不是給大家帶來了更大的樂趣嗎,那么就來比賽吧,看看哪條船劃的更快,爭渡,爭渡,可是嬉笑聲,加油聲卻吵醒了一灘鷗鷺,而這驚起的一灘鷗鷺,卻為這群游玩的少女帶來更多的驚喜.多美呀!
是啊,如果我的少女時代也有這樣的一個讓人常常記起的日暮時分,每每回想起時心中都會涌出由衷的幸福,臉上當然都會掛上一份甜蜜的微笑,那將是多么愜意的事啊.真的好欣賞李清照,她將那種瞬間的感受表達的淋漓盡致,真的是人人意中之所有,人人筆下這所無呀.其實就算我們自己沒有那么美好的回憶,可是隨著李清照詩詞的引領來到一千多年前,感受一翻千年前少女的幸福生活,也不失為一種收獲,好想多收獲一些,也好希望每一個讀李清照詞的人都能有所收獲,那樣李清照的詞就可以無盡的傳遞下去,那她也就不會為沒有子嗣而遺憾了,因為每一個讀懂她的人,都是她的后人,都是她的子嗣。
李清照讀后感
你從歷史長河的那頭泛舟而來,曳地的長裙上繡滿了華麗的辭章。優雅而倔強的裙擺,在青史時而悠揚時而深沉的舞曲中,不斷變換著舞姿。你,涉過近千百的光陰,來到我的眼前。我深情凝望,細心思量,不由慨嘆,良辰美景奈何天!
少女不識愁滋味:
金桂飄香的時節,迎來了一個新生命。一聲響亮的啼哭是你送給大千世界的第一個音節。春花秋月,幼小的你漸漸長大,讀著經史子集,吟著詩詞歌賦,一步一步踏進文學殿堂。天資聰穎的你,在父母的悉心調教下,在經史典籍和詩詞的熏陶下,如同一塊漸漸成形的美玉,終有一日,必將艷奪天下。“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二八花季,即興而作的一首《如夢令》,清麗脫俗,艷驚四座,京城名家無不交口稱贊。
一生一代一雙人:
燈下人如玉,公子世無雙。你與明誠初遇的一剎那,一個不經意的回眸,一個無意中的抬眼,仿佛命運的牽引般,在這電光火石的對視下,一段姻緣就此拉開了序幕。甜蜜溫馨的初婚時代,你們一起研究金石,寫詩作畫,游山玩水,好不快樂!“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俏麗的你,自然比花嬌。婚后,明誠負笈遠游,你飽嘗相思之苦,寫下了著名的《醉花陰》寄予丈夫,“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寂寞,躍然紙上。
物是人非事事休:
生活永遠充滿了意外,當你以為下一步是踏上階梯的時候,也許命運會讓你掉頭。汴京城被金兵攻破,風云再起,明誠竟和逃兵們作戰了。那段時期,煙火四起,沒有安寧。在去湖州的途中,明誠染上風寒,最終病逝。趙明誠的離去與虛偽的張汝舟的到來,對你都是沉重的一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你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天昏地暗,什么是痛徹心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人亡物在,睹物思人,舉目四顧,不堪回首。
寂寞空庭晚來春:
清麗其詞,端莊其品,千古第一才女。情深意篤,至死不渝,人間一段佳話。你的人生本該是一場絢爛的花事,但天妒奇才,造化弄人,你的前半生錦衣玉食,伉儷情深,后半生卻孤苦伶仃,顛沛流離。
我猜中了這開頭,卻猜不中這結局。不禁唏噓,良辰美景奈何天!
李清照詩詞讀后感
她從大明湖畔的綠蔭中走來,東風吹盡,鮮花開遍,她愛詩,愛酒,愛春花秋月。她寫雨,寫風,寫悲歡離合。歲月悠悠,如江水流逝。黃花莫比美人瘦,美人不堪永世憂。只有文字珠璣,讓世人銘記。銘記,一位女子的詩性人生,花一般絢爛。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這時的詞人,可以說幾乎集北宋名家之大成,蘇軾、秦觀、周邦彥、晏幾道、賀鑄等,均在世。她的父親李格非也頗有文名,其《洛陽名園記》名聞天下。當一位聰明靈秀的才女幸遇這文風阜盛而又安樂太平的世道,她迸發出如此讓人驚嘆贊許的才華,也就不奇怪了。
少女時代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結璃之后她是丈夫傾心摯愛,她幾乎擁有女人所擁有的一切美好,仿佛她就是這世界的寵兒。但這一切的美好,卻宛如那個遠去的春天,讓人慨嘆且懷念。靖康二年,金兵破汴京,北宋滅亡。而她所有的幸福,也被這無情的現實擊得粉碎。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只剩下了難言的苦楚與凄涼。曾經的那些花兒依舊妖艷盛開,只是在她眼中,卻早已變成了一番模樣。人生幾何花爛漫——本書的主旨,也正是在于此吧!
從書中,我讀到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很多人稱許這十四個疊字,精思巧構,華章絕妙,卻又宛如隨口道來,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但李清照本意卻不是這些文字游戲,她沒有什么回文詩或藏頭詩,每一個字都是她真摯的心。那些詞寫在紙上,仿佛用的不是墨而是扎破手指的血。
從書中我也讀到過,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天地寧靜而悠遠,在那白云的舒卷處,這一封小小的錦書,是否能送到你手邊?遠方,有一行飄搖的雁字,它們將要歸去那遙遠的南國。而在那邊的你,何時才能再次歸來?月華如水,輕輕盈滿了小樓,如心中那些漣漪般輕輕蕩漾的無限思念。
點墨,即是她的寸心。那些詞中每一個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我們不能只是望見了花的美,卻忘卻了花的香,乃至于深藏于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所以,在很多她的詞中,總是充滿了懷念與感傷。人生幾何華花爛漫?這或許是她縈于心中久未吐露的輕嘆,亦是讓人黯然無言的冷峻人生。
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詞作很少,但從那些精致的文字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她看彎的淺愁,看到那些曾經的優柔歲月隨風飄逝,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
《李清照詞傳》讀后感
沈謙曾感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一代詞宗李清照在那個封建時代用她的才情征服了無數人,千百年之后,她的詞亦沒有被埋沒,正如這句話“她的詞,她的人,就如同一壇佳釀,愈陳愈香。”
讀完《李清照詞傳》這本書后,我認為李清照是靈動俏皮的。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清新脫俗,不拘一格,讓人感覺心情愉悅,一個貪玩的小姑娘躍然于紙上,充滿了靈氣。然而,作者李易安此時才16歲。
李清照不只是一介女流,玩弄兒女情長,她更有男兒的血性。她目光遠大,不拘于閨中之事,她憂國憂民,一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展現了她的錚錚鐵骨。人人都知李清照是“婉約派”的開創者之一,卻不知她骨子里流露著的是大義。只可惜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無法實現她遠大的志向,卻絲毫不減弱她的滿腔熱血。
李易安身上有一種愁緒,無時無刻不感染著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僅十四字訴盡了詞人無數愁怨。丈夫離世,山河破碎,李清照的生活從此顛沛流離,沒有人理解她的痛,當初不諳世事的少女,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變得成熟,這究竟是好是壞?最后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才是高潮,令我忍不住催然淚下。李清照一代才女,要的不過是一世安定,但這于她而言是奢侈的,只恨天妒驕子。
《李清照詞傳》這本書讓我認識并愛上了李清照,她的詞無論風格是清麗、豪邁,還是哀愁,無一不吸引著我。
李清照詞讀后感
已近初秋,紅藕依舊飄著殘香,但卻已人去席涼。自夫趙明誠求學去時,便注定了她孤苦的一生。回想起往日與趙明誠的點點滴滴,一愁更疊一愁。
獨自一人,輕輕地解開羅裳,換上便裝,便上了小船。輕輕地,輕輕地,不忍驚動他人,連侍女也未跟從。孤獨地劃著小舟。曾經的舉動驚起了一灘的鷗鷺,而如今,再華麗的辭藻,也難解她心中的愁思。
那就抬起頭望望天空吧!一朵一朵的白云在空中悠閑地飄著。多么像雪白的紙啊!若此時,遠在他鄉的丈夫能寄一封書信,那該多好啊!可這畢竟只是夢吧!大雁成群結隊歸來之時,她或許也只能在樓上觀望那輪充滿相思的月亮。
這種相思的情懷叫她怎么能消除?唯有想念……。
小舟依舊緩緩地往前劃,孤獨的心境,只身的人影,逐漸感到緊皺的眉頭稍稍舒展。是不再想念,還是別有他思?都不是。而是這一分相思下了眉頭,卻又涌上了心頭。
下弦月,星滿天,像誰淚連連;一陣風,一首歌,搖晃思念。
寫到這兒,不禁思緒萬千。
不能不說,李清照是幸運的,她找到了知己,但是命運給了她多少,也必將拿走多少。這樣的快樂并未持續多久。一個人,偶爾看到寂寞也再所難免。
太多太多的如果,但那畢竟也只是幻想。生活在當代的我們,有這么好的環境來學習,我們難道不應該珍惜嗎?這一切都應當歸功于祖國的發展,不是嗎?正是因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蒸蒸日上,才會使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幸福。當今祖國科技的發展,使得即使是身在異國他鄉的人們也能夠天天相見。
今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六十歲的生日,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應該怎樣來報答祖國今日的發展?是的,今天我以祖國為榮,明天祖國以我為榮!
我想此時的李清照和趙明誠應該已在天國相見了吧!他們一定也已經欣喜地看到了祖國的變化,祖國的富強!
李清照詞讀后感
“尋尋覓覓”的動作;“冷冷清清”的環境;“凄凄慘慘戚戚”的心情;“乍暖還寒”的氣候;“舊時相識”的感覺;“守著窗兒”的哀嘆;“點點滴滴”的聲響——隨著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筆尖上,與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與李清照相識,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為,那年我來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見到了她在漱玉泉旁邊梳頭的倩影:修長的纖纖細手在捋著長長的秀發,連她身旁的艷美花鈿都失去了幾分光彩。那時,我就聽老爸說:李清照最著名的詞就是這首《聲聲慢》。同時,我也愛上了這位鐵骨柔腸的女子。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稱作是《漱玉詞》中的壓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喪夫、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艱苦背景下寫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間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經潸然淚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軟弱無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可偏偏李清照這位曠世才女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危急時刻。其實,只有艱苦與困難才能開發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這個時期創造了,不,應該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崇高的地位。《聲聲慢》這首詞,無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詞一開頭十四個疊字就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將晚年喪夫、沒有兒女、孤苦寂寞、心酸艱難的生活體驗表達的大膽、細膩、貼切、震撼人心。
本來心情就差,再趕上乍暖還寒的暮秋時節,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壓不過心頭濃愁的。從“濃睡不消殘酒”(李清照《如夢令》)到“三杯兩盞淡酒”,事隔幾十年,竟有如此之大變啊!當初無憂無慮的少女情懷哪去了?卻換到比酒還弄的愁,把烈酒都變成淡酒了!風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獨守窗兒,聽簾下細雨聲,到黃昏時分,陰雨還在啪啪不停地拍打著心扉,使李清照簡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她給我們留下的,就是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掛戀,都在“點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兒》)中大起大落。愁,何時才能消失?恐怕,這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無法磨滅。
這首詞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難懂。但如果您在仔細去品味,您會發現這詞中蘊涵著李清照的含蓄與豪邁,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這首詞,字字珠璣,對于我們來說,這是千錘百煉才造就出來的文字,對于才女李清照而言,這叫信手拈來。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時間感覺到被撥動的心弦并在第一時間行云流水般地記在紙上。
李清照讀后感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
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并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卷簾人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試、卻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綠紅代指葉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總體而言,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卻已曲折婉轉的筆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如話,而意境含蓄豐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剪裁篇幅、開創意境的高超藝術技巧。
《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李清照傳讀后感
回首中華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專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數,大多只以一篇或幾篇作品一露崢嶸,題材也僅限于閨閣之中,難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現,無疑為女性文學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個分量極重的砝碼。
沐浴著齊魯文化的光華,感受著家族書香氣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風姿綽約的女郎山和包孕靈秀的百脈泉,跟隨著父親與當世第一流的文學大家吟詠詩文,談古論今,自小就能寫出庸常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輩們的青睞。
京都是無數天子腳下的一方寶地,懷揣著對汴京的無限向往,清照與母親隨后奔赴汴京與父親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時,她與當時的太學生趙明誠結為連理。夫婦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篤,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畫,撰寫古書,琴瑟諧美,其樂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習作《減字木蘭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嬌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盤托出,可見郎君如意,兩情相悅,樂在其中矣!而趙因官職在身,不免常要小別美妻,此時從清照的習作中不難看出新婚女子對夫君的深深思戀之情。如《怨王孫》里“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可見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在官場屢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間。母親更是于這個多事時節病逝。明誠感疾,駕鶴西去,相見直要待來生!此時的清照就像被遺棄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著她的是顛沛流離與世間險惡。
因此,古代文學史上,清照絕可占據一個席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或許仍不足以闡述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功不可沒。
文檔為doc格式。
李清照讀后感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知識世界的橋梁,更是我們“缺一不可”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正是一本書幫我打開了歷史沉甸甸的寶箱。而這本書的名字就是《李清照詞傳》。
書中以作者細膩的筆觸和優美婉轉的文字將全書大致分成李清照一生的四個時期——“少女時期”、“別君時期”、“流離時期”和“晚年時期”,并收錄了她在各時期的經典詩詞。通過不同的作詞背景,探索她內心的世界,并生動地寫清楚了李清照的一生。
讀到這,我想到了《紅樓夢》。曾經賈府的興盛繁榮,不是和李清照的少女時期一樣嗎?可到了后來,黛玉命歸黃泉,賈母、王熙鳳駕鶴西去,一個個悲哀的故事讓人垂憐。讀完兩本書,也許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們要珍惜大好春光。沒錯,人的青春是可貴的,時光一去不復返,而正在少年時期的我們,要更加珍惜青春,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長大后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來來去去皆優雅,分分合合亦淡定。人間經歷風吹雨,錦瑟年華與誰度?人生恰似花一場,花開時節滿芬芳。
李清照傳讀后感
回首中華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專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數,大多只以一篇或幾篇作品一露崢嶸,題材也僅限于閨閣之中,難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現,無疑為女性文學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個分量極重的砝碼。
沐浴著齊魯文化的光華,感受著家族書香氣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風姿綽約的女郎山和包孕靈秀的百脈泉,跟隨著父親與當世第一流的文學大家吟詠詩文,談古論今,自小就能寫出庸常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輩們的青睞。
京都是無數天子腳下的一方寶地,懷揣著對汴京的無限向往,清照與母親隨后奔赴汴京與父親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時,她與當時的太學生趙明誠結為連理。夫婦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篤,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畫,撰寫古書,琴瑟諧美,其樂融融!
如清照初婚后的習作《減字木蘭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嬌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盤托出,可見郎君如意,兩情相悅,樂在其中矣!而趙因官職在身,不免常要小別美妻,此時從清照的習作中不難看出新婚女子對夫君的深深思戀之情。如《怨王孫》里“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可見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在官場屢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間。母親更是于這個多事時節病逝。明誠感疾,駕鶴西去,相見直要待來生!此時的清照就像被遺棄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著她的是顛沛流離與世間險惡。
因此,古代文學史上,清照絕可占據一個席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或許仍不足以闡述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功不可沒。
李清照讀后感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詞人。即使在那個詞人輩出、人才濟濟的年代里,她也不失為一個特殊的大家,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讀了《李清照》,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一位女詞人在過渡年代里的悲歡離合,她的柔情摯愛、傷感離別、失國之痛、喪夫之悲、哀哀欲絕的真實感情。
作為一個女作家,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出了一個婦女少女時期、少婦時期、中年時期、老年時期的內心思想和情感,在數千年男子霸占文壇、描寫婦女的作品也多處于男子之手的時代里,他的作品可謂異軍突起,給文壇增添了一叢琪花瑤草,因而更增強了她在文壇上的地位。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用寥寥數語,表達了清照惜花的心情,在暮春時期,作為少女的作者,在雨疏風驟的天氣里自然關心花卉的情況,同時也向世人描述了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只能呆在家中,無聊之中種些花卉,整日與花為伴,經歷了一夜春風雨后的變化,擔心花卉的生長情況,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這樣,本詞形象的表達了當時婦女的生活狀況,寫的無限凄婉,又含蓄委婉,被諸多有影響的大家稱贊其情意真切。
在我看來李清照對文學的熱愛超過了她的生命,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文學修養,受家庭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與趙明誠結婚后更是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不困苦的生活,堅持著她的文學創作,但是金兵入主中原后,宋室南遷,她帶著很少的東西,隨難民流落江南,背井離鄉,漂流異地,多年來收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重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禍不單行,不久,丈夫又犯病死去,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熱情,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為幻影。這時,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詬病,受到了更嚴重的戕害。她無依無助,呼告無門,貧困悲苦,流徒漂泊,最后寂寞的死在江南。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寫出了李清照對丈夫的無限思念之情,丈夫外出使她感覺孤獨無助,丈夫不在,閨居無趣,要出游以消遣,但是只有獨自一人上船,“獨”字深刻的表達了她的無助和孤寂,仍然在懷念著丈夫,看到天空的大雁飛過,聯想到大雁傳書,不由的自問,云中的雁給誰寄來了信呢?表達了她希望是給自己,深夜仍無法入睡,可看出她對丈夫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一處相思,兩處閑愁,終于我還是體會到了愛的無奈,和無奈中的幸福,這種相思之愁是沒法消除的,才把它從眉頭攆下去,它又到心頭上來了,同樣才把它從心頭攆開,它又到眉頭上去了,這自然的相思之愁被她展現的淋漓盡致,寫的及為形象,令我感到心痛,深深的替她惋惜。
汪蘇瀧曾經有一首歌叫《李清照》,更是總結了她一生的經歷,讓我為之感嘆,那凄迷的生活也讓我為之心痛,煙鎖秦樓,細雨把酒黃昏后,海棠花是否一舊,聲聲慢心事誰知否,錦書已經不在大雁卻仍一舊,這才下眉頭,卻又上心頭,誰念我終日凝眸,簾卷著西風,驚醒舊夢,人比黃花瘦,一字一句,寫出了她經歷的情感之路,又有誰不為之感動呢!
從少女的天真嬌憨,少婦的柔情摯愛、傷感離別,到失國之痛、喪夫之痛、悼亡孤寂、念親懷鄉、哀哀欲絕的情感,她的悲劇間接體現了歷史的悲劇,讓人心痛、惋惜。
李清照讀后感
“尋尋覓覓……卻是舊時相識……”,當這些熟悉的吟誦回想在耳畔時,或許我們對于李清照的認知只是“千古第一才女”,但是這本《李清照傳》卻帶我走進了這位“千古第一才女”,掀開了她的另一面。
如果把李清照的一生說成一句話,就是“前半生比林徽因美滿,后半生比張愛玲孤獨。”
她,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乃飽讀詩書,成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她,年少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名動汴京。她,二九年華,遇如意郎君,賭書潑茶,研究金石,盡得閨中雅趣。
我想,對于李格非來說,人生的幸運,不是浮名功利,是有一個李清照這樣珍貴的女兒。
對于李清照來說,她也是幸運的。她有一位婉順貞靜的母親,有一位才識淵博的父親,他們是開明的。在那時,女子讀書可為大忌。假使,他們不是那么開明。她,李清照,也是一位普通的閨房女子。史書不會留有她的名,后人也不會知道,曾在大宋王朝有一位叫李清照的女子。
她敢愛敢恨。后半生,國破夫亡。再嫁,卻是一段不幸,她,果斷訴離,晚年迷戀打馬,而得心中的慰藉。
她,就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正是由于讀《李清照傳》這本書,她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立體、豐滿。
李清照傳讀后感
讀《李清照傳》,品宋詞滋味,不禁被作者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情感世界所折服,頓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從平時的“不感興趣”,到一連幾天,腦海里不時縈繞的,都是宋詞的精彩片段,以至于想靜下心來讀下一本書,都變得有點困難。沒辦法,只有停下來理理這紛亂的思緒。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是婉約派詞人代表。生于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從容一生李清照是一位才華出眾,成績卓越的女作家,就“詞”這一文學體式來說,她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像《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寥寥數筆,一幅美麗的'少女夜游圖已躍然而出:一位活潑多情、熱愛生活的少女出外游玩,被大自然秀麗的風光所吸引,為了看落日而忘了回家的時間。
興盡而歸,泛舟河上,路過一片蓮池,想要快點回家而奮力劃船的聲響,驚擾了池塘邊的一灘鷗鷺,撲啦啦展翅而飛;除了詞,李清照在詩文上同樣有很高的造詣。比如“詩情如夜鵲,三繞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創作心態外,比喻的新鮮貼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人擊節稱道。像《烏江》里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更是千古傳頌的名句:詩中項羽那雖死猶榮、傲然孑立的身影,黃鐘大呂般慷慨激昂的音響,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義,無疑對國難當頭的人們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同時對于茍且偷安、昏庸無能的南宋統治者也是一種諷刺。
還有《感懷》、《春殘》、《分得知字》、《偶成》等詩,或感懷言志、或睹物抒情,也非同一般手筆;李清照流傳下來的文章,當首推《金石錄后序》,這是清照散文中的代表作。文章介紹了《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后至夫死亂離34年間的憂患得失,有敘有議,文情并茂。全文敘述線索清晰、敘述順序井然、細節描述生動形象,尤其是貫穿全文的今昔迥異、聚散無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金石錄后序》之外,她的《詞論》一文,更是彪炳千古,開創文學評論之先河,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論詞的理論文章。對于詞的品評標準與創作原則,建樹了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為詞學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李清照以一女性而躋身于男性的世襲領地,并以其創作的總體成就及多方面的才華傲視群雄,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封建社會史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李清照傳讀后感
一直以來就對宋詞情有獨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我喜歡,那樣細膩那樣柔美卻不失意境。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齊魯文化發源地名城濟南,文化氣氛相當濃厚。父親———李格非是思想開明的名士。母親————王拱辰的孫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在我眼里,你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你風韻脫俗、你個性張揚,深深地感染著我。
其實,讓我最欣賞的還是你那份坦率,不羈的思想,所有這一切能讓你敢于直言不諱,無所顧忌地寫出那些率真詞章,甚至讓人才輩出的北宋那些男兒都自嘆弗如。
中國歷史上詩歌文化燦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但女子為詩人卻屈指可數。作為一名女子,你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之內,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賞風景,飲酒惜花,逞露才華,更像男子一樣抒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樣作為女子,美好的愛情追求在你的筆下卻顯得那樣執著、那樣美好、那樣獨立。《一剪梅》中你酣暢淋漓傾灑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不是你對愛情大膽熱烈的追求,怎會寫出有如此頗盡離別之意的詞來?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種細膩,那份與生俱來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時,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當我驚嘆你的才華橫溢這會,哪想你卻生不逢時,北宋破敗,金人入汴京。對于丈夫趙明誠的棄城而逃你羞愧難當,繼寫下千古絕唱的詩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自身都難保,卻心系國家,顯示出了女子難得的大節大義。趙明誠返回建康,后患瘧疾,你接到家書急忙趕赴建康,最后一面還是無緣相見。等你趕到,趙明成已去,至此你流浪于江南。
孤身一人在亂世茍活,又多次遇到南犯的金兵,隨身的家當被搶被盜,所剩無幾。幾車書卷被金兵焚毀。即使是這樣,你依舊寫出了驚世的詞令《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好一個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居無定所,國破家亡,物是人非,前半生悠然生活,后半生漂泊潦倒。在濟南生活時還是豐韻,臉色圓潤的女子。流落金華時已經面部消瘦。你幾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愛的丈夫,終生沒有生育一兒一女,最后郁郁而終在離濟南老家遙遙之外的臨安。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優越的前半生你沒有居深閨而有德無才,后半生你沒有自嘆自哀,自我放棄,留下千古詩詞讓我們這些后人咀嚼、傳唱。
這就是你,即使在刀劍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群。
宋代的蔣捷說:時光匆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外面雖喧囂,可對于你,今天的我依然癡迷;癡迷于你的特立獨行,癡迷于你的才情卓越,癡迷于你的敢愛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爭渡,爭渡的調皮可愛,你那和羞走的美麗嬌羞。一份勃勃的生機,一片斑斕的色彩,演繹了你多少的歡樂與朝氣。
我想問你,你究竟從哪里來?帶著淡淡的芳香;你又將身往何方?吟唱的詞闋余音繞梁。你號易安,可卻顛沛流離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錚錚傲骨硬是比一般茍且偷安的男人還要剛強。
正如后來人這樣評價你正值花季時期的你已彰顯出過人的才華。你的出現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時期是一個精彩的意外,同時也是古代文學銀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潑,堅強的女子。
你分明教會了我人要有海納百川的精神,才能戰勝困難,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嬋娟,才情卓越,我真的為你心動!
李清照讀后感
相信李清照這個名字沒有一個讀書的人不知道吧!她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也管她為易安居士,屬今山東濟南章丘人。她的早期生活優裕,當后期金兵入據中原時,她便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從此詞風一改往常。
在李清照詞全集中我們可以清晰而又鮮明的看到她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由于家庭原因,特別是父親李格的影響,李清照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她的作品與她的成長和生活是分不開的,李清照的幼年時期大部分是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度過的。大約在她的五六歲的時候,父親做了京官,從此便搬到了京城過上了一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封建禮教的生活,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喜結連理,婚后,他們情投意合,如漆似膠,“夫婦擅朋友三勝”。他們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她把整個身心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他們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著了《醉花陰》寄給了在外當官的丈夫:“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后,嘆賞不已,又不甘下落,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詞投入其中,誘有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是哪三句,陸回答:“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就讓我們來細細品味一下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這句話借室內外秋天的景物的描寫出了此人白天的孤獨寂寞的愁懷。“永晝”是指漫長的白天,“永”字便可以見到詞人的內心的無聊痛苦,這兩句雖然懶的閑愁,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而這今日里“佳節又重陽”詞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呢?一個“又”使充滿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況玉枕,紗櫥往西只能與丈夫共的。可如今確自己孤眠,觸景生情,自然是柔腸寸斷心欲碎了。東籬兩句便寫出了詞人在重陽節傍晚于籬笆下把酒孤酌的情景,襯托出詞人無詞獨酌的離愁別緒。“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工穩精當,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鞠,一邊是思婦不滿愁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全篇開點為“愁”,結局言“瘦”,“愁”是的“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果。貫穿了全詞的愁緒因“瘦”面體現,可以說,全篇畫龍點睛,得巧,巧妙結合,相映成輝,創設了“情深深,愁濃濃”的情境。
我們再看李清照的后期作品——《聲聲慢》。
后期生活的李清照因北方的入侵,微宗被俘,高宗南逃,因此他們夫婦也過上了流落的生活,流落異地,多年收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的沉重打擊和極大的痛苦,隨后丈夫明誠的離去讓她痛不欲生,在這極為不安定的年帶里,我們便可以看到《聲聲慢》從而誕生。
從前面的七對疊詞里,我們可以領略到音樂美和韻律美,而借以表達了詞人對晚年孀盡之苦,喪夫之痛,王國只恨的淋漓盡致揮灑,“換暖還寒”的多變天氣,又怎能修身養息,酒南御寒,伶仃一人,苦不堪言,從“三杯兩盞淡酒”的“淡“字可以看出作者滿心中都是愁,酒力壓不住愁,壓不住心愁,自然而然酒味沒了,用酒的淡,更加襯托詞人內心苦悶愁苦。望壯雁南飛,幾個你角度寫出了詞人內心的惆悵,寓情于景,通俗意象,便愁變得更加具體可意蘊無窮,耐人尋味,”“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珍視王勇《更漏子》其中的幾句有天衣無縫的妙用啊,上篇開筆用七組疊詞來概括悲切苦悶的心境,奇特而生動,下片主要相繼借助眼景物來傾訴憂愁,整首詞籠罩在一片貝殼的氛圍中。
詞是精金美玉,詞是七寶樓合,李清照的詞是倜儻有丈夫之氣,在宋一代已具秦嵐勝概。李清照青梅可嗅的少女師大,生活的消明華茲,因為初期之作,雖不是憐花惜木的閨情,但詞意玲瓏體貼,詞意優雅嬌嗔,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歷經多種心斷腸之事,因為詞風也層遞出可泣可感的奇情韻事,隨著金人南下的鉄蹄,李清照淹沒在國破家的歷史中,丈夫的早逝,文物的喪失,到再嫁婚變的是非,她的后半生遭遇了數不清的劫難,在坎坷的人生中,李清照用她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千古的文學財富。
李清照讀后感
印象中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男性,浪漫主義“詩仙”李白,與他同時代的“詩圣”杜甫,還有能夠兼美詩與美景于一體的蘇軾。這種在我兒時就產生的印象致使我先前一直認為所有的詩人詞人都是男性,直到我讀到李清照的作品。
從隨園散人的《半生煙雨,半世花落:李清照傳》中讀到的李清照絕對沒有她“千古第一才女”這個稱號那樣飛黃騰達,而更像是一個被上天恩賜,卻又被歲月捉弄的人,但是李清照的形象,一直都是正義凜然,栩栩如生的。
一開始接觸到李清照的作品時,我的思想還停留在“所有詩人都是男性”這個階段,所以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李清照是個男的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首《夏日絕句》寫得是多么的豪情壯志啊!這怎是一個古代女子可以寫出來的?當時我讀到的是她寫得幾首《如夢令》,詞句如畫,通俗易懂,我仿佛身臨其境。當我翻到背面的注釋時,有一些驚訝,甚至懷疑這一頁是不是編輯錯了,那上面寫的是: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咦?李清照居然是個女詞人,寫詩填詞的不是只有男的嗎?帶著將信將疑,我打開電腦查了查,李清照果然是個女詞人啊!真是才華橫溢,是個文人墨客中的巾幗啊!
李清照所處的那個時代,追求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她從小就學富五車,平日里也很有自己的見解。當然她的父母也是非常開明,不計較別人的看法。如果李清照沒有這樣支持的父母,也不會有如今這種成就。李清照自己也是一個很執著的人,沒有因旁人的紛紛議論而在文學道路上就此罷休。可就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竟有許多明眼人欣賞她,贊美她,喜歡她的詩詞作品,也喜歡她的性格。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感情非常深厚。趙明誠病故后李清照把幾乎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幫趙明誠完成原先的事業上,沉浸在趙明誠離世的痛苦之中。應該很多人都認為李清照這樣做很對得起自己丈夫,是一種對丈夫的思念之舉,可能連作者自己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我個人覺得李清照在風華正茂之時深陷在傷痛之中會很頹廢,會讓心胸狹隘之人有機可乘,但這也是她自己的選擇。
當時的宋朝就好像隨著李清照的衰老而衰落。奸臣秦檜害死英雄岳飛,在其他女子對這件事置若罔聞的時候,李清照卻能因自己年老體弱又是個女子不能為此做點什么而嘆息不已。也就是她的這種與眾不同,才造就了她傳奇的一生。
李清照的一生,飽嘗了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她只是一個柔弱女子,對世間萬象觸景生情;她是一個風流詞客,將自己的萬千思緒網羅于詩詞之中;她更是一個傳奇,值得敬仰,值得傳誦。
李清照傳讀后感
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嬋娟,才情卓越,我真的為你心動!——題記。
第一遍是聽了百家講壇康震教授的《李清照》,從未有過的好奇,讓我難忘。第二遍終于讓我在學校圖書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竊喜!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開你。
一直以來就對宋詞情有獨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我喜歡,那樣細膩那樣柔美卻不失意境。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齊魯文化發源地名城濟南,文化氣氛相當濃厚。父親---李格非是思想開明的名士。母親----王拱辰的孫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在我眼里,你“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你風韻脫俗、你個性張揚,深深地感染著我。
其實,讓我最欣賞的還是你那份坦率,不羈的思想,所有這一切能讓你敢于直言不諱,無所顧忌地寫出那些率真詞章,甚至讓人才輩出的北宋那些男兒都自嘆弗如。
中國歷史上詩歌文化燦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但女子為詩人卻屈指可數。作為一名女子,你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之內,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賞風景,飲酒惜花,逞露才華,更像男子一樣抒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樣作為女子,美好的愛情追求在你的筆下卻顯得那樣執著、那樣美好、那樣獨立。《一剪梅》中你酣暢淋漓傾灑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不是你對愛情大膽熱烈的追求,怎會寫出有如此“頗盡離別之意”的詞來?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種細膩,那份與生俱來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時,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當我驚嘆你的才華橫溢這會,哪想你卻生不逢時,北宋破敗,金人入汴京。對于丈夫趙明誠的棄城而逃你羞愧難當,繼寫下千古絕唱的詩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自身都難保,卻心系國家,顯示出了女子難得的大節大義。趙明誠返回建康,后患瘧疾,你接到家書急忙趕赴建康,最后一面還是無緣相見。等你趕到,趙明成已去,至此你流浪于江南。
孤身一人在亂世茍活,又多次遇到南犯的金兵,隨身的家當被搶被盜,所剩無幾。幾車書卷被金兵焚毀。即使是這樣,你依舊寫出了驚世的詞令《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好一個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居無定所,國破家亡,物是人非,前半生悠然生活,后半生漂泊潦倒。在濟南生活時還是豐韻,臉色圓潤的女子。流落金華時已經面部消瘦。你幾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愛的丈夫,終生沒有生育一兒一女,最后郁郁而終在離濟南老家遙遙之外的臨安。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優越的前半生你沒有居深閨而有德無才,后半生你沒有自嘆自哀,自我放棄,留下千古詩詞讓我們這些后人咀嚼、傳唱。
這就是你,即使在刀劍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群。
宋代的蔣捷說:時光匆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外面雖喧囂,可對于你,今天的我依然癡迷;癡迷于你的特立獨行,癡迷于你的才情卓越,癡迷于你的敢愛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爭渡,爭渡”的調皮可愛,你那“和羞走”的美麗嬌羞。一份勃勃的生機,一片斑斕的色彩,演繹了你多少的歡樂與朝氣。
我想問你,你究竟從哪里來?帶著淡淡的芳香;你又將身往何方?吟唱的詞闋余音繞梁。你號易安,可卻顛沛流離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錚錚傲骨硬是比一般茍且偷安的男人還要剛強。
正如后來人這樣評價你——正值花季時期的你已彰顯出過人的才華。你的出現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時期是一個精彩的意外,同時也是古代文學銀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潑,堅強的`女子。
你分明教會了我——人要有海納百川的精神,才能戰勝困難,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嬋娟,才情卓越,我真的為你心動!
李清照傳讀后感
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嬋娟,才情卓越,我真的為你心動!題記。
一直以來就對宋詞情有獨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我喜歡,那樣細膩那樣柔美卻不失意境。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齊魯文化發源地名城濟南,文化氣氛相當濃厚。父親---李格非是思想開明的名士。母親----王拱辰的孫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所以我一直都以為你是個幸福的女子,容貌出眾、名門閨秀、才華橫溢集寵愛于一身,這樣的女子會不幸福嗎?現在才慢慢知道,原來并非我想象如此。我懷揣好奇之心開始走進你的世界里,與你同悲同喜。
在我眼里,你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你風韻脫俗、你個性張揚,深深地感染著我。
其實,讓我最欣賞的還是你那份坦率,不羈的思想,所有這一切能讓你敢于直言不諱,無所顧忌地寫出那些率真詞章,甚至讓人才輩出的北宋那些男兒都自嘆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