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小學精選篇一
美麗的渾河河畔,有一座被稱為盛京的古城,7200年前,勤勞的人們在這里創造了著名的新樂文化,兩漢時設立侯城,遼金稱沈州,元稱沈陽路,偽滿時叫奉天,清朝時被稱為盛京。她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可愛的家鄉--沈陽。
家鄉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古遺址、古建筑、革命紀念址等400多處。集漢、滿、蒙三個民族建筑風格于一體的沈陽故宮,在中國宮殿建筑中別具風采,是我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群。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抱著我領略過故宮。隨著大殿前日晷的周期變化,我成為了一名小學生,近些年的大年初一,我都要到故宮游玩,來體味往日和現在的紫去東來。故宮四周有高大的紅墻,故宮里面有崇政殿、大政殿、文淵閣。我最喜愛故宮里的十王亭,十王亭的每一個亭里面有不同的旗幟、兵器、鎧甲。我覺得兵器中的刀、槍、劍、戟特別好玩,它們的形狀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每次我都在故宮里面買些仿制精巧的古兵器玩具,放在我自己的房間里,讓它們陪伴著我一天天長大。
家鄉沈陽不僅有我喜愛的故宮,還有掩映在蒼松古柏之中的東陵、北陵。大帥府等舊址讓我們懂得過去,珍惜現在。世博園、皇家極地海洋世界、五里河公園、科技宮等處更是適合我們學生游玩、學習的地方。家鄉沈陽在飛速地變化中,美麗的護城河上游船蕩漾,現代化的地鐵工程在修建中……我想在網上發布信息,歡迎全世界的同學們來家鄉沈陽做客,到時我會做一名出色的導游,把沈陽好玩的地方都介紹給你們,我還會領你們去品嘗老邊餃子、宋家餛飩、老高太太糖葫蘆……
愿家鄉沈陽天更藍,水更清,好玩的地方更多!
最新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小學精選篇二
說起北京就想到了那里的萬里長城,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傳統。
你從遠處看長城,像一條長龍連綿起伏,守護著祖國山河。一座座山戀,又好像海洋中的浪花,一浪接著一浪,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像給長城上添了一道金光。
長城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長城高大堅固,是用巨石和城磚建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城墻外沿,有兩米高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燎望口和射口,供燎望口射機用。看著長城上那些數不清的條石,大約一塊,有兩三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啟動機就靠著無數人民的手,一步一步的抬上這陡峭的'山林,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創造的奇跡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豐碑。
最新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小學精選篇三
大家好!我是導游小張。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到五岳之一的泰山旅游觀光。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泰安市之北,海拔1545米,為我國五岳之東岳。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于中華大地。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廟。岱廟位于泰安城內,南起泰安門,通天街,北抵泰山盤道、南天門的中軸線,為歷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你們看,這是岱廟主殿天貺殿,是我國三大宮殿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岱廟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塊,多藏于漢柏院內。大殿前還有秦始皇的無字碑。院北東御座是帝王來泰山封禪時休息的地方。岱廟真是一個歷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雕刻藝術的綜合博物館啊!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主峰。主峰的東側有一個觀日石。傳說古人爬山時,很難看到日出,人們齊心協力從山上搬來一塊大石頭,成了今天的觀日點。現在人們只要站在觀日點上,就可看見日出了。
大家休息一下,留個影,如果留完影的話,請跟我一起下山。
游客們,泰山的景色確實很雄偉。如果您還沒有盡興,那就帶著您的親朋好友再次來泰山旅游觀光。小張在泰山隨時恭候您的光臨!謝謝大家!
最新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小學精選篇四
想到西安你會想到什么,除了肉夾饃,當然還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位于陜西西安,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世界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兵傭。秦俑建于公元1131年,您兩眼望去,壯大的兵傭好似一個隨時都可以出軍的軍隊,簡直不要太威風。站在隊伍前面的將軍傭,昂首挺胸,好像在指揮。武士傭目光炯炯,神態嚴峻,威武剛烈。這些傭雖然沒有生命,可他們好似活的。
可惜的是,這些兵傭本來都是有顏色的,可一出土就會氧化了實在可惜。
所有兵馬俑的手都是呈空心拳式,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查閱網上的資料我知道了,考古學家推斷,兵馬俑的手里應該都拿有武器,而這些兵器都是用木頭做的,因為年代久遠,兵器都腐化了,如果兵器還存在,我們還能一覽秦王朝的兵器了。
見了那么宏偉的兵馬俑不禁讓人有一個疑問,就是它是怎么來的?通過查閱資料我得知,原來有這么故事:在秦始皇下令要征集數千對童男童女為他殉葬。當李斯(秦王朝的大臣)見了秦始皇的征令,瞬間目瞪口呆,他想,如果這樣一定會有老百姓反抗。于是,便向秦始皇寫信把殉葬改為陶葬。
秦始皇見到信,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便讓李斯從逃民中挑選了數百名工匠,并命令他們燒好陶人、陶馬,不然殺無赦。這些工匠由于沒有經驗所以便沒有成功。秦始皇大怒,將他們賜死。他們當中一名老工匠想出了一個辦法,臨死前把方法傳給兒子,最后,他兒子按照方法燒制成功。這個故事讓我不禁贊嘆勞動人民的智慧。
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的禮物,正是他們的智慧與勤勞才讓這一奇跡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最新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小學精選篇五
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也是我暑假去西安旅游印象最深刻的景觀。“沁園春·雪”中,“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兵馬俑的墓主人就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是第一位統一中華的皇帝。
那一天,我踏著緩慢的步伐隨著人群來到兵馬俑一號坑。一入場,還不見兵馬俑,卻先嗅到兵馬俑那泥土的氣味,仿佛回到一千八百年前,那些“修筑師”帶領著一批批工人,扛著一袋袋從鄉下鏟來的泥土,揮灑著汗水,嘴里喊著“嘿喲!嘿喲!”的口號,翻鏟這黃色的泥土,散發出陣陣泥土特有的芬芳清香。
擠進人群,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鵝黃色,那黃的色彩如同在地溝里奮戰時戰衣沾上的泥漿,那偏紅的色彩就是士卒們英勇殺敵,讓身上“沐浴”在敵人的血液中。
快看,一排排威武的兵馬俑盡收眼底,他們是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的,身體高大,體格魁梧,神態逼真,他們有的沉思;有的微笑;有的嚴肅;有的全神貫注;有的······其中將軍俑和武士俑更為氣宇軒昂。陶馬高1.5米,長2米,匹匹昂首佇立,就像奔馳在戰場上的駿馬。這就是秦始皇千軍萬馬打天下的氣勢。站在坑前,我覺得我就是一名指揮官,一聲令下整個軍陣就會風馳電掣般地沖殺過來,威風凜凜!
跟著人群的流動,我的目光漸漸轉向了跪射俑。那些跪射俑仿佛不怕臟,單膝跪地,左手緊緊握弓,箭搭在弦上,弦緊緊繃起,仿佛一碰就要離弦而出。在戰場上,他們個個站在城墻上,阻止敵人的猛烈進攻,不停地重復取箭、搭弓、拉弓、放箭的動作。他們都是神射手,每一次都會有一個敵兵從城墻上被射殺,高高摔下,死無葬身之地。我仿佛感覺得自己宛如一個神射手,彎弓搭箭,射出如雨點般密集的飛箭,和我的戰友們同生共死,阻擋住敵兵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擊。不知不覺中,竟“穿越”回了古代的戰場,享受著戰場上驚心動魄的興奮。
看到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兵馬俑,我仿佛看到當年大秦帝國的鐵騎踏遍六國。
我走出了兵馬俑博物館的大門,但兵馬俑的歷史和它的氣勢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讓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禁感慨華夏民族文化的深悠久遠,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