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班語言三點水教案篇一
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內容,掌握的結構特點。什么是什么的家。
2、鼓勵幼兒根據提供的線索,嘗試初步創編的興趣。
準備:
1、背景圖
2、白云、小鳥、小羊、小魚、蝴蝶每人一個
3、天空、樹林、草地、河水、過程:
(一)引入主題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新朋友,2、你們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3、對了你們說對了,4、現在就讓我們這些好朋友起一做個吧。
5、你們玩完樂也累了,6、現在聽音樂找到自己的家。
(二)教
7、你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8、現在我們幫助他們也找到自己的家好嗎?
9、教師提問?
藍藍的天空是誰的家?
茂密的樹林是誰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誰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誰的家?
紅紅的花朵是誰的家?
美麗的是誰的家?
10、幼兒看圖分組說
11、幼兒看圖連貫的集體說
(三)讓幼兒充分想象,創編
1、你們都吧好朋友送回家了,請你們在動腦筋想一想,藍藍的天空還是誰的家
茂密的樹林還是誰的家?
綠綠的草地還是誰的家?
清清的河水還是誰的家?
紅紅的花朵還是誰的家?
美麗的還是誰的家?
2、明天我們一起把大家想的聚在一起說給小朋友聽,我們一起再來做個吧。
大班語言三點水教案篇二
二十一世紀,繪本閱讀已經成了全世界兒童閱讀的時尚。大量的兒童文學繪本涌向我們,令人目不暇接。在這些繪本中,一些取材自我國傳統民間故事的優秀作品,值得我們靜心地研究,《老鼠娶新娘》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呈現自然界生生相息的過程中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也都有自己的弱項。
在反復推敲中,我為這個活動確定了兩條目標:
1.體驗故事所傳達的濃郁民俗情,感知事物的強弱相輔;
2.自信地表達自己的長處,真誠地欣賞同伴的長處。
活動設計分三個環節:
激趣導入、欣賞理解和游戲感受。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對活動《老鼠娶新娘》的理解和看法。
1、從教學目標方面來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所選內容以及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而且活動過程緊緊圍繞著目標,環環相扣,較好地完成了目標。
2、從教學策略方面來看,《老鼠娶新娘》的選擇契合孩子的生活經驗,能夠激起孩子們的興趣。在第一個環節中,我選擇以民族音樂引入,在營造“中國風”的熱烈氣氛中,展現活動的主要情節“娶新娘”,這件本屬于成人世界的喜事,因為其所特有的喜慶、歡樂、甜蜜與神秘而令幼兒向往和憧憬,激起了幼兒對接下來活動的熱情。接著,通過展示與故事相關的圖片,介紹新娘想找怎樣的新郎,從而交代清楚故事中的角色,使幼兒充滿期待地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們首先請幼兒欣賞故事,進而感受事物的強弱關系。故事中所蘊涵的自然界事物強弱相輔的關系,為幼兒形成正確的對人、對己的認識觀,提供了客觀的認知基礎,也有助于調適幼兒的失衡心理――使那些認為自己“樣樣都強”的幼兒感受到“再強大的事物,也有不強的地方”,從而減少一些過于自大的情緒;使那些認為自己“樣樣都不行”的幼兒感受到“再弱的事物,也有自己最強的地方”,從而激起些許的自信情感。經過富有內心情感沖擊的交流分享,當我出示“揚長補短”的漢字卡時,孩子開始體會其中的意義。
當活動接近尾聲時,應該有一項活動讓幼兒將已獲得的認知用行動表現出來,與故事情節相符的活動自然是“抬花轎”,它需要同伴之間步調一致的合作才能完成。另外,通過前兩個環節,幼兒對“娶新娘”這件喜事已經充滿向往,這時“抬花轎”恰好釋放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可以說,活動最后安排的游戲“抬花轎”,既緊扣本次活動目標又尊重了幼兒的學習特點。
對于這個活動,我認為還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1、教師的提問要有效。提問應簡潔、明了,教師的語言要富有感染力。
活動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每一次提問與回應,讓幼兒在與教師的互動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真正優質的集體教學活動,應該是在精心預設的同時,靈活的生成與調整。也只有在有準備的調整中,幼兒的經驗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老師在活動前已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已有經驗,考慮孩子可能出現的回答或問題,進而又預設了第二層次的提問,即我們所說的追問。所以,我覺得,老師的提問應該落腳在對孩子的關注、了解,在活動前要多想、多思考!
2、教師除了具有良好的語言素質、較高的`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演繹作品,感情要投入。教師的語言、語氣、語調、肢體動作都是演繹作品的關鍵。活動《老鼠娶新娘》有了一個較完善的設計,有畫面的沖擊,有音樂的渲染,再加上教師的全情投入,相信演繹的效果也會更好,孩子也更投入。
總之,這個“有點古代的故事”,不僅讓孩子感受了濃郁的中國民俗民風,還為孩子養成“尊重別人、悅納自己”的良好品格奠定了認識基礎。對大班孩子來說,這是次不可或缺的學習。同時也讓我認識到:好聽、好玩的故事不一定在遙不可及的地方,而是近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之處,我們缺少的,只是靜心地去解讀和品味。
大班語言三點水教案篇三
《有趣的漢字》是讓孩子了解漢字的起源,知道漢字是中國人發明的文字,通過學習象形字及認讀相應的漢字,激發幼兒學習漢字的興趣,并帶領孩子們到周圍環境中去尋找漢字、認讀漢字。當我出示象形文字的卡片問:小朋友,這些是什么?象什么?孩子一眼就認出象形文字中的口、山、火、月、日,因為這幾個字跟我們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很象;象水、木等幾個字孩子們就猜不出來,因為這幾個字與現實生活中的漢字相差較多。在課中,孩子們的興趣一直較高,不管是認讀還是走出教室去尋找漢字。這堂課上下來,讓我突發奇想,在這一年中應利用課后時間讓幼兒進行趣味化識字。我準備這樣做:
1、把趣味性識字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之中。幼兒識字不僅在課堂上或游戲中,一日生活中都可以學,培養了幼兒求知好問的好習慣。
2、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識字、讀書環境,是幼兒保持良好求知的有效方法之一。制作各種卡片識字,經常反復地出現,使之強化幼兒的記憶,鞏固學習成果。
3、自己要有熱情和耐力,不怕麻煩,這樣使幼兒不感到負擔重,而且通過學字激發了孩子對文字和閱讀的興趣。
4、使用靈活、趣味性的方法要幼兒識字,讓幼兒在玩中學。
大班語言三點水教案篇四
秋天雖然有些清冷,但秋天的色彩是美麗的,秋天的水果是香甜可口的,五彩繽紛的落葉,絲絲的秋雨,豐富的水果都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大自然的神奇就是這樣的讓我們興奮不已,讓我們享受著一切。
這周的主題活動就是《美麗的秋天》,秋天的水果更是吸引著孩子。吃對于小班孩子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所以,一提到吃,孩子們就會忘乎所以,碰到自己喜歡吃的就沒個夠,導致消化不良,或出現異常狀況。故事《小蛇多多的水果》就是一篇因小蛇沒有節制的吃各種水果而導致消化不好為線索的一個故事。故事富有童趣、語言生動形象,將秋天的多種水果的特征描寫得淋漓盡致。
我在活動中首先讓孩子親自去摸、去嘗準備好的四種水果:香蕉、葡萄、蘋果、西瓜,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發現。如吃來的味道、感覺、形狀、顏色等,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先前經驗來感知水果的特征,把孩子的興趣點調動起來,然后引入故事。
通過投影儀,在觀察圖片,讓孩子來說一說自己看到的。雖然小班孩子的語言還不豐富,思維還不夠活躍,但只要能用簡單的詞句說出自己的想法就足夠了。沒有直接講故事是想讓孩子的思維更加的活躍,更加的有想象力。
在通過提示引導讓孩子逐步地進入狀態,讓他們有迫不及待的感覺,這樣孩子才會更加的投入,理解起來就會很快。在由淺入深的逐步幫助孩子理解小蛇由于太貪吃,導致不舒服地結果。在過程中重點教幼兒學說詞語“軟軟的、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并能與主語連起來說,并學會仿編,這對于小班第一學期來說有些難,但只要孩子能說就是突破。
整個活動下來孩子接受的還不錯。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故事內容,并能說出小蛇因貪吃而導致的不良結果。呵呵---有的小寶貝還馬上說:老師,我不會的,我很乖的。看到寶貝們稚嫩的表現和可愛的樣子真的很有趣,覺得自己累著快樂著。
大班語言三點水教案篇五
學前班正處于語言學習的啟蒙時期,幼兒學習的特點是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因而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內容與組織離不開生活實際。我根據活動目標,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與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把它適當安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在講新課的時候,我采取邀請學生做游戲的方式,開始課程。學生邊做游戲,教師邊提問,并在提問的過程中,滲透本課的基本句型“誰做什么?”、“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設計游戲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干,“賽”中增勇氣。把有趣游戲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們都喜形于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并自覺地遵守游戲規則,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游戲中的學習任務,即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在這個游戲中,開始學生依據生活實際想出結果,慢慢的學生就會形成說完整話的思維模式,為學習其他句式做了鋪墊。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學生對基本句式掌握的不牢固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在開始學習基本句式時,問題的設計、語句完整的訓練,沒能從學前班學生的實際出發,致使學生對句式理解不夠透徹。還有就是,情景設計的連接性,和沒能充分的利用所創設情景,導致學生,在后半節課的學習主動性不強。針對這些問題,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及時地吸取教訓,在備課的過程中,反復的研究教材,推敲所設計的問題是否合理,并符合學生的實際。加強情境運用與教學相結合。
語言教學的有效方法需要我們來創造,只要我們善于把語言變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相信我們的學生定能在語言學習生活里盡情馳騁并樂此不疲!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方法。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為重要部分。
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咬字清楚是為了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作為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只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上阿文的小毯子的時候,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經發現有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其實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故事中的提問,對于小班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以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沒考慮到小班的水平,()在上阿文的小毯子時,提了一個教不醫回答的問題,我說:阿文在午睡的時候悄悄的對小毯子說了什么?對于提出的問題發現幼兒沒有一個答的出來,因為問的句子什么意思其實幼兒都還沒聽明白,以至于幼兒都不知道。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我們說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智力較高的幼兒師范,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系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教師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愿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盡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咬字清楚是為了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著故事 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大班語言三點水教案篇六
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有興趣地參與活動,我設計了以flash動畫形式導入活動,幼兒的注意力很集中,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分鐘,因此教師要在吸引幼兒注意力的同時,盡快地進入本次活動的主題。看來,對小班的幼兒來說,導入形式以一種為宜。
小班幼兒還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在第一遍講故事時,我采用了完整的講故事的方法,通過這種直觀教學方法,多數幼兒都能夠理解故事內容。我想如果在出示動物圖片的同時,配上背景圖,那么幼兒對于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開始,我設計了“誰成為小鴨的好朋友?”這個問題我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孩子們能夠回答的出來,但小朋友們卻不能理解我所提出的問題,不知道怎樣回答,我立即改變了提問方式,“誰最后和小鴨一起游泳了?”孩子們馬上做出了回答。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教師的提問更應該具體明確,使幼兒能夠更好的理解問題。
在學短句的過程中,我反復讓幼兒看課件,引導他們說故事中小動物的對話,孩子們的積極性都很高。由于幼兒少,故事教學也是剛接觸,對于教師的提問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這是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教師應提供更多的讓幼兒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之間的交流。
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足,我便以動作來提醒幼兒,小朋友們在我的動作引導下,說出了許多會游泳的小動物,并學著用動作來表現各種動物。
這節語言教學活動,從選材上來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簡練,適用于小班幼兒。活動中,通過圖片、課件等直觀教學,幼兒對故事內容有了很好的理解。通過本節語言活動,對本階段幼兒的語言教學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小班的孩子聽覺系統還未發展完善,教師的語言應該緩慢而親切,放慢語速,讓幼兒真正聽懂老師的話。幼兒剛入園不久,他們對于老師的提問不能夠理解,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更加注重直觀性,針對性,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幼兒明白老師說的話。另外,我認為本階段的幼兒是通過語言模仿來發展語言的,幼兒的語言不僅僅是在語言活動中發展的,應貫穿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
大班語言三點水教案篇七
秋天是一個萬物生長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個多彩的季節。到處瓜果飄香,樹葉飄飛,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強烈,好想去發現和探索。我們班的主題是隨著季節、氣候等實際情況而定的。在進行語言活動《落葉》前,我利用戶外散步的時候,引導孩子們倆觀察樹葉和落葉的區別,也可以請幼兒在看看、摸摸、聞聞等利用多種感官來感知落葉的特征。并請幼兒來說一說,落葉像什么?擴散嘗試一下幼兒的思維,為完成目標3,嘗試仿編做準備。
基于對大班散文詩《落葉》的了解和本班孩子的時期情況,我把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定位為:
1、知道落葉是秋天典型的季節特征。
2、欣賞散文詩,感受散文詩描寫了秋天落葉飄飄的優美意境,想像落葉與小動物之間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
3、嘗試根據散文詩的結構進行仿編。這首散文詩描繪的意境很美,雖然三問四比較短小,但充滿著趣味性。而且每一句之間的句式很差不多,孩子們在邊看ppt中的圖片,邊聽老師講述和提問。孩子們在老師的圖片和句式中有所了解,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想說、要說、敢說這樣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為今后發展幼兒的與語言表達能力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在活動的流程中,設計的環節都是層層遞進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幼兒欣賞和理解散文詩。我邊出示圖片邊請幼兒猜測樹葉落在哪里?接著在請幼兒猜想碰到了誰?把它當成什么?讓孩子在圖片中找出答案,并能用好聽的語句大膽描述。了解了散文詩的句式后再請幼兒嘗試仿編,大班的孩子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想仿編出了樹葉落在草地上,小青蟲爬過來,躺在下面,把它當做被子。樹葉落在山坡上,小鳥飛過來,帶回鳥窩,把它當成帽子。在仿編前,我請幼兒回憶了一下,大自然中有哪些常見的小動物?落葉還可以當成什么?這樣的提問可以幫助梳理生活經驗。孩子們一邊仿編,教師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可以讓幼兒學念。在活動中也存在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可以按照能力的強弱來進行仿編。如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出示簡單的畫面,幫助幼兒仿編。能力強的孩子自己仿編,這樣對每個孩子都有收獲。
大班語言三點水教案篇八
1.初步學習朗誦古詩《一望二三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驗數字詩的趣味。
2.用拍手、敲擊節拍的方法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
3.增進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
1.一到十的卡片。
2.幼兒用書:《一望二三里》。
3.可敲擊出柔和聲音的木筷、積木。
4.課件。
(一)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師:(播放古箏音樂)這段音樂好聽嗎?你感覺是在什么地方?
教師:你看到了什么呢?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古詩,讓我們聽著音樂一起欣賞一下吧!
(二)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古詩。
1.教師第一遍朗誦時,運用手勢、速度緩慢地進行。當說到數字時,手指點相應的字。
2.分析詩中內容。
(三)出示幼兒用書畫面,幫助幼兒理解古詩畫面的意境。
1.鼓勵幼兒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教師: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說給大家聽聽。
2.引導幼兒共同尋找答案。
3.借助幼兒用書畫面以及動作、語言,逐句幫助幼兒理解古詩,重點讓幼兒理解“望”、“煙村”等詞義。
4.教師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這首詩聽起來有什么感覺?
(四)教師借助動作引領幼兒學念古詩。
(五)用多種游戲方式幫助幼兒朗誦詩歌,體會古詩的韻律之美。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語言區可安排幼兒分個別或小組背誦詩歌。
本次教學活動主要是幫助幼兒初步學習朗誦古詩《一望二三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驗數字詩的趣味。于是我在活動準備中特意增添了相應的字卡和圖示,在活動的相應環節給予幼兒適當的語言提示,幫助幼兒借助字卡來記憶每一幅圖的內容;還有就是活動環節一經過調整后組織起來更是得心應手。通過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將幼兒兩兩講述改為師生共同講述后,幼兒在老師的言語帶領下講述得更是帶勁,再加上講述時教師對個別表現突出幼兒的及時表揚,更增強了幼兒大膽講述的信心;本次活動的目標達成率較高。
整節課的各項常規都非常好,孩子們與我的合作很好。本節課讓我體會到:一節課要想上的好,不僅平常要對各項常規的培養;更需要的是準備好上課的各項思路和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