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新一年級寫教學反思匯總篇一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為教學的主要目標。
以學生喜歡的摘星星游戲活動引入。由于學生學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生字對學生來說并不難。設計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也為下面集中識字做好了鋪墊。學習過程的布置,學習內容的出現,由“字詞句拓展造句”,符合學習語文的規律。
對學生的要求一步一步提升,使學生的學習情緒時時高漲,學習效率時時增高,且學得輕松愉快。由于教材倡導“多認少寫,及早閱讀”的識字教學理念,所以在教學設計上先讓學生看圖說、看圖找本課生字,使所認的字得到鞏固;接著充分挖掘教材,根據教材插圖中的事物與所學內容緊密融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看圖說話,培養、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教學生字時,把小韻文與反義詞結合,借助帶圖的生字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反義詞的特點,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同時,拓展更多的反義詞,讓學生去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
同時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識字。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形式,教學中設計了“對對碰”的游戲,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加深對生字的認識。
幫助學生識記漢字的游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而定,如剛教完生字,大部分學生對所學的生字還不熟悉,一般采用“當小老師”、“猜字謎”、“摘蘋果”(把你認識的“蘋果”摘下來讀一讀,放在籃子里,看誰摘得多)等游戲;當學生能大體識別所學生字時,可以通過“開火車”(按順序依次認讀)、“找朋友”(把若干個音節放到若干個生字中,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換衣服”(給一個字連續換幾個形旁,讓其余同學分別讀其音、釋其義,練造句)等形式來鞏固識記生字的效果。
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還可以把各種練習寓于競賽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生字。
游戲雖然可以提高學習興趣,但游戲的形式不宜過多,要精心設計,突出重點,切不可為追求課堂形式的多樣而片面搞形式主義的游戲。否則,就會過多占用課堂教學時間,影響教學效果。
此外,在本節課還設計了書寫漢字的環節。學生認識一下田字格各個部分的名稱,可以幫助他們今后寫字時更好地掌握漢字間架結構,明確每筆起始、結束位置,為今后規范書寫奠定基礎。而教師的范寫,又可以直觀、清晰地再現每個筆畫行進過程及先后順序,對于剛剛學寫漢字的學生來說,大大降低了寫字的難度。
最新一年級寫教學反思匯總篇二
學生入學以來,第一次接觸的詩歌是第3單元中的《山村》,本課是學生第二次學習古詩?!对侚Z》這首詩歌語言簡練,意思淺顯,給孩童展現了一幅活潑生動美麗的畫面。詩歌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只是這種圖畫是通過凝練的文字構成的。詩文給人以無限美好的遐想,能夠對孩子進行美好情感的熏陶。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詩句的大致意思,激發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我做了以下探討,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柳條飛舞,帶著春的期盼躍入我們的眼簾,飛灑一片綠色于池中。綠綠的湖水蕩漾著清波漣漪,搖碎了宛如綠寶石一樣的湖面,搖出片片鱗光。湖中白鵝曲項高歌,紅掌撥動綠波,雪白的羽毛映襯綠波,顯得那樣清美,快樂活潑。如詩的畫面,如畫的詩歌卻是一個只有七歲的“神童”創作的,這更能激發起孩子們的學習愿望。
子引入本課的學習:“這六個單韻母寶寶十分感謝您們,要帶您們一起去欣賞一幅美麗的畫面?!苯又?,我就出示本課詩歌的配圖,引導學生觀察。
當我出示這幅圖的時候,孩子們被眼前美麗的畫面驚呆了,都不禁發出“哇,太美了!”的贊嘆聲。接著我問到:“你覺得畫面中的什么最美呢?”孩子們暢所欲言,將自己看到的景色一一列舉,然后我將孩子們描繪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修飾組織,變成一段話,讓孩子看著圖,聽著我如詩的介紹,一個個聽得入神,仿佛陶醉在了畫中。這個環節讓孩子的情感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為下一步的學習鋪墊了情感基礎,讓孩子迫不及待地進入到詩歌的情景當中。
古體詩的藝術魅力在于本身的凝練和貫穿字里行間的和諧之美。我國傳統的啟蒙教育基本以教讀兒歌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因而,詩歌教學要利用詩歌的音韻美來對孩子進行文化的熏陶,讓孩子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節奏美。
但是,入學后的詩歌教學這是第二次,孩子們還根本不了解詩歌的節奏和音韻,因而,通過范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能夠讓孩子在美妙的音韻和節奏中享受著詩歌學習所帶來的快樂。于是,我在引導學生初讀的時候,首先讓孩子認真聽老師的第一遍朗讀,要求是聽準字音。因為聽讀識字仍然是目前孩子們識字方法中的重中之重。接著,再讓孩子們來聽老師讀,這次讀是讓孩子們注意聽清老師的節奏,通過這樣有層次的讀,不僅使學生能夠讀準詩歌的字音,還能夠讀出詩歌的節奏。
課標要求一年級學生的詩歌教學只是了解詩歌大意,重點是通過反復吟誦,在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大意,在誦讀中識字識詞,熟讀成誦積累詩歌。為了不拔高要求又要達到能夠讓學生對詩歌有個簡單的了解,于是,我利用了詩歌的配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然后對應著詩歌讓孩子吟誦,吟誦出詩的味道,吟誦出對詩歌的理解。
然后為了檢測孩子對每句詩的了解,我將每句詩的順序打亂了,然后隨意說出一句詩的意思,抽學生來吟誦出相對應的詩句來。通過檢測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將詩句意思和詩句對應起來,從而讓我判斷出,孩子們幾乎對詩歌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1、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唱讀較為嚴重,這說明平時我的教學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應該加強教師的示范朗讀,注重讓學生學會傾聽,在傾聽中感受老師的語速,從而有效改變唱讀情況。
2、仍然有一部分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是聽課習慣不好?是形式較為單一?我的教學應該關注這部分的學習狀態,否則這節課對他們來說將留下空白。
最新一年級寫教學反思匯總篇三
我用一個小練習入課:請同學們為一句不完整的詩歌補充詞語?!白栽陲w花輕似,無邊絲雨細如?!蹦康氖峭ㄟ^推敲比較,讓學生領略品味詩歌語言之趣、之美。
這個小練習引起了學生們濃厚的興趣,大家細細揣度,都大膽說出自己的妙想。這樣,導語在課堂上就成為了一座橋梁,把我將針對這首教學的重點“細品語言”和學生的實際感受連接起來。對于學生而言,目標明確,而且過渡自然。
詩的語言精煉、濃縮、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力。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好的詩常在煉意、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往往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因一字而盡傳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當講解;在“一字”上進行“點撥”啟發學生認真地思考和體味。
我再次把一節不完整的詩歌展示給學生,這是《秋天》一詩的第一節,其中每一句話均被我抽掉了一個關鍵性的詞語。把“動過手術”的單薄的詩歌和原詩相對比,把缺失的詞語反復體會,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詩歌語言對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詩歌非常重要。
如果說第一節詩歌是老師帶領學生一起來品讀詩歌的話,那么后面的環節則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主來完成。教師在第一節的教學活動中,已經引導學生逐漸明確了品讀語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兩節詩歌則可以交給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來自主體味了。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學生們獨立地完成了對下兩節詩歌的品讀,老師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適時點撥的作用。
品味推敲詩歌的語言不但可以用于詩歌的賞析上,也可以運用于詩歌的寫作當中。因此在“讀詩”、“品詩”的環節之后,我又設置了一個“寫詩”的環節。我第三次給學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詩歌。請大家在結合上下文營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細細推敲之后,把詩句填寫完整。學生們通仔細斟酌,反復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頗有讓人眼前一亮之處。
我認為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以至用,是使理論運用于實踐,讓學生通過實際操練來熟練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反饋形式,老師可以馬上從學生的練習中了解他們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時予以調整和幫助。
品詩的方法諸多,但我認為一課一得,在一堂課上能夠引導學生明確一種品詩寫詩的方法,也是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切實可行的幫助的。而且詩歌強調主觀感受,品味語言的作用不是單一的,它也可以幫助讀詩人逐漸養成體驗美、發現美的習慣。詩歌教學,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所以我認為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個性皆能得到張揚。
陶行知說:“一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彼裕蚁M攲W生學習了《秋天》這個“點”之后,應該能掌握一種賞析詩歌的方法,能主動地去閱讀并能較深刻地理解現代詩歌。一節課的結束并不等于一個“?!?,而應該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學生們引向更廣袤的語文天地!
最新一年級寫教學反思匯總篇四
上周五參加了在寧波市鎮明中心小學舉行的“杭嘉甬三地教學聯誼”活動,聆聽了來自寧波、嘉興、杭州的三位教師傾情演繹的三節精彩的低段教學展示課,感受頗深?,F就省教研室附小的李敏霞老師的一堂《四季》談些粗淺的感受。
?四季》是一首兒歌,通過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兒歌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來,語言親切、生動。所配四幅插圖,形象優美,色彩明麗,便于學生觀察想象。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李老師通過有趣的游戲“看圖猜季節”導入新課,意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利用多媒體中美麗的四季圖,讓學生感知四季給大自然帶來的不同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引發情感沖動,為進入新課學習儲備必需的情感因素,同時也為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察和探究習慣建立起情感基礎。
二、趣味識字,注重鞏固
識字是低段教學的重點。李老師在設計本課的識字教學時充分考慮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已有的識字經驗,運用圈一圈、讀一讀、聽一聽、評一評、賽一賽等多種方法,并在課中安排了帶有本課生字的小兒歌配動作作為課間操,使本堂課的識字教學扎實、有效又不失趣味,深受學生的喜歡。不孤立地識記生字,通過不斷地復現和運用,有層次、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不僅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同時還把識字與認識事物和發展語言結合起來。
三、多樣朗讀,感悟文本
這首兒歌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語言形象生動,讀起來親切、自然。有感情朗讀課文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讓讀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重視并加強了對讀書的指導訓練。李老師采用教師范讀、學生模仿讀、自由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形式,有梯度地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兒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四季的美麗,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四、關注學生,關注習慣
一年級是習慣養成的起步階段,也是至關重要的階段。李老師關注了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時讓學生邊看書邊聽老師來讀兒歌,老師讀到哪兒,小眼睛就要跟到哪兒。一年級學生模仿性強,教師有感情地范讀,準確地傳情,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李老師還注重寫字指導,通過筆畫、筆順、書寫位置的教學,通過一次次的評價和比較,通過較長時間的練寫,使學生充分掌握了生字的書寫技巧。
最新一年級寫教學反思匯總篇五
《夜色》是一首兒歌,用第一人稱來寫。寫從前“我”膽子很小很小,很怕黑,后來爸爸晚上帶“我”出去散步,“我”發現夜晚也像白天一樣美好,從此“我”不再怕黑。
在教學本課時,開課前我利用談話引入新課:你們到了晚上怕黑嗎?為什么?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下學習課文,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對課文中出現的字詞,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領讀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在理解課文時,我先讓孩子們自由讀第一小節,讀后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體會感悟自己對夜晚的感受。有的學生說他怕黑時,我就讓他說說為什么怕黑,有的學生說動畫片看多了,外面有妖魔鬼怪;有的學生說黑漆漆的,讓人看了就害怕。我就問其他的學生到底是不是這樣,不怕黑的學生就回答不是這樣,晚上也和白天一樣美好。同時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第一小節,讀出害怕的語氣。然后我讓學生讀第二小節,看看文中的我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理解“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出去散步”,于是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戰勝了對黑的恐懼,讓學生明白晚上并不可怕,它像白天一樣美好而可愛?!皬拇嗽俸谠俸诘囊雇?,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夜光下睡覺……”是一幅多么靜謐、安詳的圖畫呀!在此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眼中夜晚美麗的景色,然后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夜晚的美,并說說自己看到的夜景,自己眼中的夜景,并且感覺自己的膽子不再小,懂得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獨特的風景。
最后,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看到的夜色,并帶著自己對夜色的理解度課文,讀出我膽子由小到大的原因。
不足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的不夠妥當,對學生扶得多,放得少,沒有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好。而且感覺朗讀這方面指導得不大好。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
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計劃的修改和調整要適當,不可大修大改。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信息,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教學中反思教師可運用錄音和錄象技術,與觀察手段一起為以后的教學后反思提供信息。
教學后反思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進行。具體為:
第一、教學內容方面:
1、確定教學目標的適用性。
2、現目標所采取的教學策略做出判斷。
第二、教學過程方面:
1、回憶教學是怎樣進行的。
2、對教學目標的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對教學理論的反思:是否符合教與學的基本規律。
4、對學生的評價與反思:各類學生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
5、對執行教學計劃情況的反思:改變計劃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別的活動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對改進措施的反思:教學計劃怎樣修改會更有效……
第三、教學策略方面:
1、感知環節:教師要意識到教學中存在問題與自己密切相關;
3、重組環節:教師要重審教學思想,尋求新策略;
4、驗證環節:檢驗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發現新問題,開始新循環。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
最新一年級寫教學反思匯總篇六
一年級要求學生的識字量特別多,識字教學又是整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好語文及其他學科的基礎,是教學的難點。怎樣能讓本身有基礎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讓基礎較差的孩子盡快的掌握識字方法呢?我聯系教學實際,進行了反思。
一、教會學生在預習中讀準字音
預習是專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的。為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在上新課前,我要求學生預習生字。首先,我讓學生借助拼音初讀課文,在初讀的過程中學生基本上讀準了字音;其次,我讓學生看課后有幾個生字,并要求他們從文中一個一個地找出來圈出并拼讀。這樣,通過預習,學生獲得了學習生字的主動權,也為課堂上學習生字做好了心理準備。
二、教會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讓學生讀課文時注意圈過的字的讀音,再把和生字相連的詞語畫出來,多讀幾遍,最后讓學生給生字口頭擴詞,這一環節很重要,由于學生年齡小,學生有時組詞只跟音,組的詞不對,這時需要老師及時更正。
三、教會學生運用其他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最新一年級寫教學反思匯總篇七
想來想去,這首詩唯一的落腳點就是讓熟悉的故事變得有新鮮感。這是我這節課的著手點。
孩童對于古詩的理解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并不打算把古詩拆分了投給學生,而是打算,萃取古詩的氣味,揉碎在學生的記憶里。說起來很浪漫,實際上就是從高度去理解,給學生的不是古詩的文字,而是古詩的感覺。所以在課上,重點帶領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覺與不覺”“知與不知”。
孟浩然在這樣的一個春日清早,感受到了什么?沒有感受到什么?
孟浩然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不知道,因為他問了一句“多少”?
知道,因為他看見了滿地落花,很心疼,所以慨嘆了一句“多少”!
大家各抒己見,好不熱鬧。最后我們達成觀點:他不知道具體落了多少,但他知道很多,所以這里既有疑問又有疼惜。
古詩是我鐘情的東西,我希望能夠讓我的孩子們含英咀華,吟誦作詩,這節只是一次小小的嘗試,算不上成功,也不能說是失敗,總之,古詩教學,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