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個人在經(jīng)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jié)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感悟。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yīng)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拜孔子心得體會篇一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歷史的天空中,散發(fā)著淡藍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時光,依舊是那么的耀眼。
我站在歷史的長河里,看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向遠方,我的思緒慢慢地飄向遠方,回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回到那個有你的時代——春秋戰(zhàn)國。
我看見了你——孔子。你是那么的信心滿滿,你想去將自己的學說推行給列國的公侯,你想要在這個禮樂崩壞的時代挽救人們的思想。于是你踏上了征途。還記得你在衛(wèi)國時的恥辱嗎?你希望滿心的去到了衛(wèi)國,你是多么的冀希衛(wèi)靈公能夠采納你的政策。然而他卻并沒有將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顧,心里心心念念想著他的南子,甚至覺得你是他國派來的細作。你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侮辱,你憤然離開。
此時你已經(jīng)59歲了,帶著所跟隨的弟子們在當動不安時代,穿行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國、宋國、鄭國、陳國。你一邊奔尋明理的國君,一邊將自己的學說傳授給人們。你可能曾在黃河或是長江邊上感嘆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著一位賞識你的國君,從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么的期盼有人能夠賞識你,采納你的學說。
在你無數(shù)次不被統(tǒng)治者所認同自己時,你終于放棄去到處游說,從而去在民眾中去發(fā)揚禮樂。此時你已經(jīng)步入暮年。
終于,你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你開始編寫一本可以傳世的書籍。你與弟子們不舍晝夜的編撰,春去秋來,時光在你與弟子的臉上留下了印記,終于一本曠世神作誕生了。你欣慰的看著哪本書,你決定給它取一個好名字。叫什么呢?你思索著。弟子們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有的說就叫《孔子》,你搖搖頭。有的說《語經(jīng)》,你還是覺得并不那么完美。你想著想著,突然說到:談?wù)撗哉Z,就叫《論語》。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這一年,你已經(jīng)72歲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這個紛擾的時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給這個泱泱大國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細細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體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萬世師主——孔丘。
拜孔子心得體會篇二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文化名人、音樂家。他曾經(jīng)作為魯國官員,在不斷的思索和探求中創(chuàng)立了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文化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言論是一種精神財富,其中滲透著人生哲理、行為準則和紀律,而在接觸、研究和思考孔子的言論過程中,我獲悉了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孔子言論啟示我們?nèi)绾胃玫厣?/p>
孔子的言論深刻而又充滿智慧。他的教誨常常都是關(guān)注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事情的成功均來自于細小的積累和不斷的努力。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尊重他人,照顧好自己的行動對他人的影響,以及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
第二段:孔子言論強調(diào)以誠待人
孔子一直口號是“行而不違、事而不避”,他在推崇心靈純樸的同時,也將“以誠待人”這一思想列為非常重要的一條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一思想最簡單的體現(xiàn)。他認為誠實,謙虛,樸素和直率是人生道路上的貴重品質(zhì)。如果我們希望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我們應(yīng)該以這些品質(zhì)為底線。
第三段:孔子言論告誡我們珍惜時光
孔子從來沒有放棄過時間這個難得的資源。他的一句名言“今天不操心,明天受罪”告誡我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生命是短暫而有限的,這就是孔子反復強調(diào)時間的意義。如果我們不能珍惜時間,不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可能會在未來迷失方向、茫然無措。
第四段:孔子言論告訴我們要尊重他人
孔子在較早的時候已經(jīng)談?wù)摿俗鹬厮说闹匾浴!凹核挥鹗┯谌恕保@一句話告訴我們要尊重他人的需求,要在交往中遵循人類倫理學的基本規(guī)則。他建議我們在所有的言行中,都要以他人的需求為導向,而不是貪圖眼前的小利益,任意傷害他人的利益。
第五段:結(jié)尾
在學習孔子言論的過程中,我的思維模式得到了深深的啟發(fā),這一切都是源于孔子的言論和觀點。我們可以從孔子的哲學中,獲得各種有益的生活建議。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衍生出各種有用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些都是我們從孔子學習到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尊重他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zhì),關(guān)注時間的權(quán)值。孔子對于我們的生活學問有著深厚的影響,它將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行動。
拜孔子心得體會篇三
我言孔子及對《論語》之識
我言孔子:
首先是對孔子的基本資料的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zhèn))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作成《論語》。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qū)有深遠的影響。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則無,無即有。傳遞著的是一種淡然,看開的態(tài)度。不計較得失。
其次,《論語》中有太多的典故,有太多的道理。其中《論語雍也》中《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和心境,一種樸素、溫潤的生活態(tài)度和恬淡、寧靜的精神境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yōu),回也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 雍也》)
翻譯:孔子說:“品德好啊,顏回啊。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學樂善)的快樂。品德好啊,顏回啊。
顏回家里窮,缺少衣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里。這樣子的艱苦生活對別人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但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他對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夠不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中的那份恬淡與寧靜。孔子對顏回進行了高度贊揚,對于顏回的精神態(tài)度給予肯定。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學而篇》中,子貢曰;“顏子已得其道,故不改其樂。他人不解顏子之道,則不知顏子之樂。唯孔子知之。
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宜富且貴,干我如浮云。”吃粗糧,喝白開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里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玫降母毁F,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寧愿過艱苦的生活,也不發(fā)不義之財。物欲縱流的當前社會,人們的欲望、貪婪,永遠得不到滿足。孔夫子教我們的是如何尋找自我內(nèi)心的那片寧靜。外界喧囂,車水馬龍,唯有在心中開辟一片凈土。
“別走那么快,等等靈魂”。能淡然處世者則為賢人亦為“閑人”。因為心中多了一份寧靜,少了一份浮躁,自得其樂。但是不是說停滯不前,不朝前看,而是不貪欲太多,不亦樂乎。
孔子的思想對我們個人,社會,國家都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對于個人而言,孔子,教誨我們要修身養(yǎng)性,修煉個人高尚情操,重義輕利,淡然處世。少一份浮躁,還心一片寧靜。仁,愛人,對人于禮等。
對于社會而言,孔子的思想,仁,以和為貴等,言信行篤,忠信篤敬的個人內(nèi)在品格,對于現(xiàn)在我們推崇的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誠信社會。作為一個理論基礎(chǔ)。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對于國家而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孔子的仁說,體現(xiàn)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xiàn)了禮制精神,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特性,人性化管理與充分的民主自由。有利于我國實現(xiàn)最高理想,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積累,儒家的思想文化,價值取向,對我國的影響深遠,廣泛而深刻,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對于今天的借鑒意義仍為重要。我們應(yīng)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優(yōu)秀的儒學文化傳承發(fā)揚,并且充分運用,造福人們、社會、國家。
拜孔子心得體會篇四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理念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我有幸參觀了孔子廟和孔子故居,親身感受了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他對教育的深刻影響。在這次參觀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孔子的智慧與廣博,他的教育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仍然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精髓
孔子的思想理念以“仁”為核心。他認為,人之為人,應(yīng)當具備仁愛之心,做到真誠待人,關(guān)心他人的利益。孔子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提倡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他提出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孔子的智慧與廣博不僅表現(xiàn)在教育思想上,還體現(xiàn)在他對政治、倫理、音樂、禮儀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對各種問題都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第三段:孔子對教育的深刻影響
孔子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教育家之一,他將教育視為國家強盛的根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理念。他主張“學而時習之”,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并提倡孔子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學生的德育、智育和體育的全面發(fā)展。他所創(chuàng)建的儒家學派,塑造了中國古代的教育體系,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nèi)匀豢梢詮目鬃拥慕逃枷胫蝎@得啟發(f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
第四段:孔子廟和孔子故居的參觀經(jīng)歷
參觀孔子廟和孔子故居,仿佛穿越時光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廟氣勢恢宏,大殿巍峨壯麗,內(nèi)部陳設(shè)莊重肅穆,讓人肅然起敬。廟內(nèi)的孔子像莊重肅穆,仿佛目光能穿越時空,展現(xiàn)出孔子的高尚品質(zhì)和智慧。而參觀孔子故居,更能感受到孔子平易近人和關(guān)心學生的一面。那座簡陋的房屋,勾勒出孔子生活的軌跡和他與學生們的親密關(guān)系。整個參觀過程讓我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更加敬佩他為人師表的高尚情操。
第五段: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
孔子的思想具有與時俱進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為現(xiàn)代社會帶來許多啟示。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日趨復雜,孔子提出的“仁愛”觀念,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尤為重要。我們應(yīng)該學會尊重他人,關(guān)心他人的利益,以善良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此外,現(xiàn)代教育也需要借鑒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孔子思想的傳承和發(fā)揚,可以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培養(yǎng)有道德、有智慧的國民做出重要貢獻。
總結(jié):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精髓和對教育的深刻影響仍然被廣泛傳承和發(fā)揚。在這次參觀孔子廟和孔子故居的經(jīng)歷中,深感孔子的智慧與廣博,更加敬佩他對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倡導。對現(xiàn)代社會而言,我們應(yīng)該從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自我提升。孔子的思想將繼續(x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并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智慧與啟示。
拜孔子心得體會篇五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1、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5、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6、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7、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8、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9、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1、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2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6、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27、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8、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9、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3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3、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3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36、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37、放于利而行,多怨。
3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39、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41、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42、(“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3、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44、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45、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46、不學禮,無以立。
4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9、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5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瑩衿洳簧普叨闹?/p>
5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53、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55、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5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7、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9、過,則匆憚改。
6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63、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5、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66、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7、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68、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69、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71、巧言令色,鮮矣仁。
72、剛、毅、木、訥近仁。
7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74、聽其言而觀其行。
75、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76、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7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7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9、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81、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82、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8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84、禮之用,和為貴。
85、放于利而行,多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