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公雞和小鴨子教學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一
今天上午是美術課,內容是:畫小鴨。大班的孩子都非常喜歡畫畫,當我講完繪畫要求后,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忙活開了。忽然,我發現思哲小朋友一筆也不動,手托腮,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由于他平時也不太愛動手,所以我就沒在意,繼續巡視,看孩子們畫畫。
過了一會,有的孩子畫完了。他們嘰嘰喳喳,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的“大作”。
佳藝高興地對我說:“老師,我畫的是小鴨子在水里跳舞,跳的是天鵝舞!”
“我畫的是小鴨子游泳比賽,它們正在水里努力游呢,就像奧運會上的游泳比賽一樣。”牛牛樂滋滋地說。
“我畫的小鴨子穿著漂亮的裙子,它是鴨公主,老師你看,小鴨子頭上還戴著皇冠呢!”語涵的高興勁兒也溢于言表。
這時候,瑞瑞大聲嚷道:“老師,老師,思哲沒有畫小鴨子,他的`畫上只有水波紋,一點也不好看!”
“老師,我畫了!”思哲委屈地小聲反駁。
“老師,他就是沒有畫,不信你看看!”
“我畫了,我就是畫了!”
看到這情景,我趕緊走過去。仔細一看,確實如瑞瑞小朋友所說,思哲的畫上除了幾道水波紋以外,其他什么也沒有。
我感覺很奇怪,于是撫摸著思哲的頭,輕聲問道:“思哲,你怎么沒有畫小鴨子呀?”
“老師,我畫了,就在這張紙上。”思哲理直氣壯地說。聽他這么一說,我更奇怪了:“你畫的小鴨在哪里呢?老師怎么沒有看見呢?”“我畫的是一只潛水的小鴨子,它潛到水底捉魚去了,所以你就看不見了!”思哲自豪地說。
呵呵,原來如此!我忍不住笑了。這是一只潛水的小鴨子呢!于是,我大聲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思哲畫了一只與眾不同的小鴨子。這只小鴨子可厲害了!潛進水里捉魚去了,所以我們就看不見它了。思哲畫出了這么有趣的畫,咱們為他鼓鼓掌,好嗎?”孩子們起勁地拍著手,向思哲投去了羨慕的目光。思哲眼睛亮亮的,抿著嘴巴,笑了。
從那以后,我驚喜地發現:思哲做事情積極多了,特別是在畫畫的時候,每次都很認真,而且,不時有“大作”出現。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讓我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深深的反思:平時畫畫時,我們一味地要求孩子畫得要像,要和老師畫得一樣,卻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限制了孩子的想象。我慶幸自己聽了思哲的講述,保護了一顆充滿想象力的幼小心靈!《指南》中說:“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該想幼兒所想,思幼兒所思,真正地站在幼兒的角度想問題,去發現他們眼中的美,保護好每一顆向善向美的心靈。努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自由放飛的天空!
小公雞和小鴨子教學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二
《小公雞和小鴨子》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童話故事,內容很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感興趣。在本次教學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比較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來指導學生識寫生字。教學中,設計了轉轉盤的游戲,用部件組合法等進行教學,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識記,學生有的編順口溜,有的編兒歌,有的編字謎,形式活潑多樣,學生記憶深刻。在寫字環節,在學生觀察每個字的占格后,重點筆畫做了提醒,我還注重范寫,用直觀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指導,學生都能認真書寫每一個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體驗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學生扮演小公雞和小鴨子,想象當時的場景,想象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當時他們的心情。學生都樂于表演,躍躍欲試,有的孩子都加上了動作表演,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體現。逐步讓孩子們養成了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
(1)人物對話的語氣,學生角色體驗不到位。
(2)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課本劇的表演,做到學生真正和文本對話。
小公雞和小鴨子教學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三
通過這段時間對語言領域的學習讓我對語言領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也通過這兩次的模擬教學讓我再次領會到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次成長,只有在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在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我們才能夠得到成長。
本節活動我選擇的是小班語言《小鴨子孵蛋》,活動中通過觀察圖片及老師的提問,感知講述內容并正確講述,再根據圖片提示,說出小鴨子在幫蛋寶寶找媽媽時的對話,體會小鴨子幫助小烏龜找媽媽的過程,感受幫助別人帶來的快樂。起初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遇到了問題,語言活動中到底什么才是講述活動,我對語言領域的分類以及它們的定位不夠準確,于是再翻閱筆記的過程中,讓我再次明白講述活動的目標是讓學前兒童仔細觀察,找到活動中圖片的內容,并用正確的語言表述出來,也通過老師們的幫助了解到了很多語言領域的資源。
活動過程中,我通過圖片的導入,讓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內容,通過詢問你在圖片上都看到了誰?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通過讓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并積極表達出來,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再通過觀察圖片圖片及其教師的提問讓幼兒了解活動內容,讓幼兒在看一看、說一說中提升幼兒的語言發展。當然本節活動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教師提問環節較多,讓有自己觀察圖片,說出圖片的內容機會比較少,以及都重難點的把握,最后的延伸環節也是需要再修改的,延伸環節的小貓和小狗是蛋寶寶孵出來的嗎?與活動內容存在些偏頗。
這節活動活動情節有趣,也很符合我們班上學期神奇的蛋寶寶的主題,幼兒比較熟悉蛋寶寶,但是在模擬教學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的講活動內容時語調、停頓、高低音的起伏需要改進,不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情緒,幼兒的活動興趣會不太高,模擬教學環節也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教師的語速、教態等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真正的教育教學活動還是和模擬教學存在很多的不一樣的地方,因此在真正進行教育活動的同時教師要考慮多方面的內容,提升自己的教育機智。
一節優質的教育活動是要經過很多的努力才能夠完成和達到的,要經過搜集很多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還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以及孩子的年齡特點設計活動環節,當然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目標的合理性以及重難點的把握都是我們會遇到的困難,一定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梳理出語言教學活動的流程、框架從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
在遇到困難中我們一定不要害怕困難,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從問題和經驗中學會總結和反思,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成長。
小公雞和小鴨子教學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四
一、從兒歌教學的角度來反思本節課:
2、本節課能按照兒歌的學習步驟來進行教學,例如:集體、小組、個人學習;
3、整堂課動靜交替,很好。
4、本節課屬于整合活動,但領域整合的有點牽強,要根據目標、重難點來進行整合;
二、從整合教學的角度來反思本節課:
1、整合分為領域內的整合和跨領域的整合,本節課屬于跨領域的整合;
2、從目標上來看,本節課既有語言、兒歌講述,又包含了音樂元素、社會情感、科學成份,像一個大拼盤。應先確定這節課大概能整合哪些領域。
3、整合的種類有目標、內容、準備、方法、手段的整合。
5、在整合的同時要有一個偏重的領域,(即定位本節課的重點領域)。
小公雞和小鴨子教學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五
周四上午第一節,我給學生講授了《小公雞和小鴨子》這一篇課文,這一堂課,既有值得堅持的地方,也有需要反思之處。《禮記·學記》中有言:“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及時的反思,不管對學生的學還是對教師的教,都能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以往的語文課,向學生滲透的識字方法不多。講《小公雞和小鴨子》這一課,是我第二次較為全面地滲透識字方法。本打算讓學生了解幾個典型的識字方法就進行下一環節,沒想到學生的識字量讓我大吃一驚,他們說出了各種各樣的識字方法,有的答案甚至連我也沒有想到,我忍不住走進他們的思維世界,不曾想他們對識字方法的運用竟然如此純熟:通過把“真”下的兩點去掉認識直;把“您”中的“你”換成“勿”就能認識“忽”;把“法”中的“去”換成“可”就能認識“河”......學生別樣的識字方法讓我驚喜,讓我更有信心不斷思索,去創設適合孩子們的課堂。
在評課時,語文組的各位老師將自己觀課、上課所得相互分享,不足之處中肯指摘,通過評課,我也從而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我的課堂、我的學生,讓我意識到不曾關注過得“盲區”。教研會下來,我總結了:教師在建立清晰有序、張弛有度的課堂常規的基礎上,更應把每一個細節如何做都強調到位,但課堂常規,不只是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對教師語言、語調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學生應等教師問完問題、說完明確的讀書或傾聽要求再做具體應答。然而,此過程進行得順利與否并不全在學生,教師的語氣語調是否抑揚頓挫,語言是否具有明確具體的指向性也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年級越低,教師的單位語言中包含的要求數量越少,學生的行為越能趨向于一致。
教師對課堂的影響還在于對學生發言的評價。因此,課堂不只意味著知識的傳授,更意味著民主平等、激勵向上的師生關系的構建。所以,教師對學生發言的評價應遵循“三明治法則”,即“認可+建議+鼓勵”。教師既要俯身傾聽,又要能抓住學生發言的要點,然后將學生的發言與自己的知識結構、經驗串聯,將學生間的發言串聯,這一點我在課堂上做得還不夠,我沒有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讓學生有充分的勇氣進行交流和研討。教師評價的最終目標是既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發言有清晰的認識,又能促使發言者或更多學生引起對此問題的思考,有樂于表達的意愿。
課堂上,還應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特級教師孫雙金說過:“書聲瑯瑯應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征。”在低年級朗讀教學指導中,“正確、流利、有感情”是朗讀教學的三部曲,如何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呢?首先,引導學生在平時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多鞏固拼音,在預習中就多思考字的偏旁、組詞和識字方法。這一段時間經過對學生作業的批改,我發現,部分學生的拼音學習已經步入了“混淆階段”,原來能夠分清楚的聲母“p”、“q”,韻母“ao”“ou”以及聲調還需進一步復習;其次,指導學生讀通句子,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做到眼快手快,“看”先于“讀”,讀課文時讀出“小溪流水一樣暢通無阻、叮咚悅耳的感覺”,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語言還應再豐富一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滲透朱熹的讀書方法“大抵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也是不錯的選擇。最后,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所以教師范讀是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最直接的方法,有的學生甚至能把教師的表情、語氣模仿得惟妙惟肖。所以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反復練習,使范讀能夠真正起到為學生示范的作用,尤其還應注意糾正自己以往不好的語言習慣。在備課中我發現,自己“因為”的“為”習慣讀成第二聲,“太陽”的“陽”習慣讀成輕聲,讀書的情感上也有些主觀,甚至較為平淡,是為學生范讀時應注意糾正的障礙。此外,低年級學生也喜歡幻想,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不妨引領孩子想象自己就是課文中的一員,朗讀課文時便能朗讀得繪聲繪色。
精打細磨出好文,課堂也一樣,一節好課的形成不只源于精準的教學設計,還有對一節節課堂的反思和點滴積累。尤其對語文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更要仔細打磨。我深知自己的課堂離一堂好課還有很大距離,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