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革命教學反思與總結篇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在前期教學中,理論難度已有所突破,所以,次課教學較為容易。
在教學中仍然注重歷史概念的闡釋,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則放手給學生,用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找出兩次工業革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別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特點,從而加深理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同時注重從整體史觀角度聯系本單元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識。
另外,教學中使用了課件,課堂容量大了,速度也加快了,但學生卻跟不上手了。這不是壞事,我認為這有利于學生消化,課上聽、想,課下反芻,完善筆記,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復習方式。
1、整個課堂內容充實,學生興趣盎然,思維得到了拓展,思想也得到了升華。這樣就形成一個良好的樂學愿學的教學氛圍,可怎樣從牽著走到自己走,這是一個問題。
2、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核心在于學生怎樣。這節課充分注重了讓學生參與,注重了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得到體現。所以老師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從這堂歷史課來看,我們教師要注意開課導言即導入語上。導入語,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應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實踐中,圍繞教學目標,不斷地去嘗試去探索,才會有所收益,從而增強歷史課的魅力。
革命教學反思與總結篇二
我在講授社會《工業革命》一課時,首先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工業革命的經過及它的偉大意義,然后就當時世界及中國的社會背景狀況作了拓展。
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初期的工業革命即第一次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工業革命把人類從手工時代帶入了機器時代,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生產力迅猛發展(舉例說明),它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業革命起源于歐洲,英國是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40年,英國工業生產占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47%,半數以上的工業品銷往國外,英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新課程倡導大教學觀,反對就教材教教材,就社會課而言,應通過具體社會事件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之所以要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狀況進行拓展,就是讓學生明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落后就要挨大,要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這也是現在中央為什么提出建設創新性國家,重視科技及自主創新的原因。其二讓學生對“對外開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也許對于他們來說,還不能完全掌握或理解所拓展的知識,但我認為這樣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對背景知識了解的多少直接決定著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同時還可以豐富知識,提高興趣等等。
革命教學反思與總結篇三
本節課我講的是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俄國十月革命》,也是我作為新教師講的第二次公開課。與第一次相比,這次我比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設計環節,我設計有自主學習、小組賽跑的形式,學生的主動性明顯大大提高。此外,經過不斷學習和改進,我對課堂的整體把控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盡管自己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一、講課內容方面
1、沒有把握好初中生的學習特點,講的內容太多,學生無法當堂接受。
2 、課件喧賓奪主,沒有充分發揮教材的主體作用,應反素歸真。此外課件中選用的圖片有的與本課內容不十分緊密,在寶貴的45 分鐘內,課件的圖片也應近貼課本。
3 、重點不突出,如本節課講的《俄國十月革命》,重點是十月革命。但是由于前面二月革命用時太多,導致十月革命這個重點無法凸顯出來。此外,對十月革命的意義講的過細,導致后面沒時間將十月革命與中國近代史聯系起來。
(二)教師方面
1 、提問問題不夠準確,不便于學生回答問題。此外,有的問題還有些深,沒有把握好九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特點。
2 、對學生的贊美性語言不夠。本節課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比較高,但對于回答問題較好的同學,沒有積極鼓勵性的語言。贊美是一種美得熏陶,所有學生都希望得到贊美、信任和鼓勵,這樣的語言對學生來說具有神奇的激勵作用。以后,這方面我會多多注意。
三、具體細節問題
1 、本節課我設置了6 個自主學習的問題,設置的問題有點多。此外,自主學習部分學生完成之后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
2 、忘記板書、提醒學生的筆記。
3 、小組討論是學生遇見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再討論,本節課我設置的小組賽跑不是十分恰當。
總之,十分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們對的建議。我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修正,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管理課堂能力會越來越高。
革命教學反思與總結篇四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學生了解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發端及其擴張、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等,教科書部分中分了3個:珍妮機的故事、瓦特與蒸汽機、火車的誕生。編者煞費苦心的在這三個部分的眾多知識介紹中埋下了對工業革命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促進這一歷史發展規律的傳授。但對學生來說本課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別談從中找出或發現歷史規律。所以老師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備這一課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能力,把課文的板書進行了重新設計,活動一:追根溯源——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活動二:身臨其境——尋訪工業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礎知識可以傳授到位,另一方面把這一歷史事件的發展線索清晰的展現出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干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
“歷史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睂χR點的講解通過材料題的形式,不僅有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而且能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
我從以下幾個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課中的表現發現:
本節課主要講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內容與影響。運用課外史料來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與影響,針對性強,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講解的有效性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而且要結合書本知識一起分析。
初中學生并不具備高層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們更習慣于從直觀、感性的圖片、視頻中獲得對問題的初步認識。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現實,為學生鋪設符合其認知規律的探究平臺,在此基礎上,用層層深入的問題將學生帶入探究的佳境。
上課能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師能循循善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但集體討論總體不夠。課堂問題設計要思路清晰,簡單易答,這樣學生才會躍躍欲試,從而造就出輕松、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
革命教學反思與總結篇五
基于課程標準:列舉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描述工業革命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所以本堂課的教學形式,主要為講述法,列表法。
在導學案的部分,我主要羅列了兩個問題:為什么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英國?為什么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行業?結合書本59頁,引導學生從市場、體制、資本積累等角度分析,第一個問題解決的很快。但第二個問題,則需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
課堂的主體部分,我出示了:列舉工業革命的成果,從時間、人物、發明羅列。在學生上臺展示之后,對于這些知識點的掌握基本沒有問題。
最后采納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共同解決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影響:提高社會生產力、社會結構的變化,出現工業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對于這個知識點,要多交代,因為這與下課工人的斗爭與馬克思主義誕生有著直接聯系。城市化的推進,則從生產力提高著手。以及改變世界形勢,英國成為世界強國。引導學生也從這些有利因素中,總結得出生產力的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
感悟:歷史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的研讀和結合史料分析,真正的要做到學生對于知識的通俗易懂,還得培養學生使用史料、分析史料,論從史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