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感知詩歌的大意。
2.結合寫作背景及相關典故,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解讀詩歌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朗讀,感知詩歌的大意。
難點:結合寫作背景及相關典故,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解讀詩歌中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聽——誰在吟唱?
【師吟誦詩歌,引出課題、作者】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閬苑中,有這樣一位才女,她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演繹著屬于她自己的悲歡離合。“婉約詞宗”“千古第一才女”等美稱向我們證明著她的滿腹才情。今天,讓我們和她一起駐足烏江河畔,傾聽她在亂世里的吟唱。(ppt出示課題,播放錄音,學生聆聽)
同學們,李清照為何會在烏江河畔有這么深沉的感慨呢?是誰觸發了她心中的情思呢?讓我們從詩歌中尋找答案。
二、問——為誰而歌?
1.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接下來請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詩歌,了解一下詩歌的大意。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歌大意】在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過渡語:詩人為誰而歌?項羽。
最后兩句提到了項羽的故事,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烏江自刎。大家都聽過吧?項羽本是西楚霸王,但在楚漢之爭中輸給了劉邦,了解這個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有機會翻盤的,但是他的自尊和氣節不允許他這樣做,所以他寧死不降,最后在烏江自刎。就這一點以及項羽本人來說,世人對他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傻,認為他不該放棄......
三、探----為何而歌
2.同學們:這首詩中作者對項羽的情感態度是怎樣的呢?(高度贊揚?贊揚他什么?請從詩歌中找到答案(前兩句)
確定:在詩人眼中,項羽乃人中豪杰、頂天立地英雄男兒。前兩句就已經定下感情基調;贊揚/敬佩、思念。
同學們知道前兩句詩中的“人杰”和“鬼雄”最初的意思嗎?
引出典故
【請看典故】:漢高祖劉邦曾稱贊張良、蕭何、韓信等三人為“人杰”,自愧在謀略運籌,政治經濟管理,率兵作戰等方面不及他們,但同時指出自己能夠使用這些人材,因而取得政權。后因用為詠人杰之典。
鬼雄:指鬼中的剛強有力者。楚.屈原《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后用以指死而不滅的剛毅精神。
請同學們看完下邊的材料,或許能明白詩人的心境。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再看整個南宋朝廷,一片投降聲。(補充背景)
明確: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此刻路過烏江,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心潮澎湃,壓抑在心中的情感終于噴薄而出:生當作人杰。老師起個頭,同學們再齊讀詩歌)
四、悟--
同學們;能體會出詩人借憑吊項羽抒發了。什么情感嗎?
明確:氣壯山河英雄豪情。濃濃的報國壯志,讓人肅然起敬。(板書:贊英雄,言己志,抒豪情)
小結:對于詩人來說,項羽用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他忠貞于英雄之名,忠貞于大丈夫之氣。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在當時的背景下,項羽的這種氣節與昏君及無能之輩的懦夫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里詩人在贊美歷史名將不朽氣節的同時,也諷刺了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這是作者創作此詩歌的意圖之一。(板書:贊名將,諷昏君)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李清照引領下,漫步烏江河畔,靜靜地聆聽了這位婉約凄美、嬌峙文壇的女子生命里的吟唱,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我想這節課大家應該找到了答案。接下來讓我們在朗誦中再次體會一下我們這位文壇大腕的豪情壯志吧!(在朗誦中結束課堂)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二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注釋】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解說】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夏日絕句》賞析(西師版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三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而且,專家們都說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本次賽課執教古詩《夏日絕句》,自己教學后,感覺收獲比較大,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課堂教學的處理
1、學生有預習和沒預習,得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因我所試教的班級差別大,一個是比較內向的五(4),一個是比較活潑的五(5),所以,同一課文處理完全不同。
五(5)班布置預習:先讀熟全詩,然后糾正個別句子節奏。要求學生拿出紙筆,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者個別字詞,進行預習,把預習內容寫出來。不懂預習的,把你的問題提出來。預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的,也把問題寫出來。這么做,主要是了解學生預習的程度,到底通過自己的預習,已經掌握了多少內容,還存在多少問題,同時,筆頭的交流,可以促進學生思考,避免思維偷懶。十分鐘之后,把這些紙條收上來,表揚預習很好的同學,并把他們的預習內容讀出來,老師再做點評補充。重要的知識點落實好之后,再看學生的問題。學生的問題,先交給學生,討論不出結果之后,再由老師講解。學生的問題相對集中于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五(4)班布置預習:把項羽的生平放在課前,通過了解項羽并查閱項羽的作品之后,再具體探究《項羽本紀》中項羽的一些比較有氣節的成語。課前直接先提出問題,老師按照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然后再把重點的知識點落實清楚。
這兩種的處理感覺都比較好,師生互動比較和諧。后來在自己班執教的時候就綜合了這兩堂課預習的長處。
看來,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中,新課程突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有其道理的。
2、把挑戰與合作引入課堂,增添課堂活力
孩子們五年級了,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愛舉手了。根據此現象,本課教學時,我精心把兩個問題設計成了“請接題”挑戰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學;一次是“不肯過江東”的教學。每次挑戰,孩子們都表現出昂揚的斗志。這種挑戰的方式,直接帶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為準備充分的同學提供了展示的舞臺。
合作學習本課教學放在了區別“不肯”與“不愿”、“不能”、“不想”,體會用詞的準確性,放在了聯系題烏江亭》體會杜牧眼中的項羽。這兩處對于學生都有一定的難處,合作學習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學習后學生的表現:換作“不能”好像江東的父老鄉親不諒解項羽不讓他回去,這是被迫的。而項羽是自己覺的無顏見鄉親不愿回去,感覺上不同,所以不能換。學生說的非常好。而且小組討論時我湊近聽了學生的交流,發現他們發表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并不是拘與形式非常的實在。
二、反思課堂語文學習的“大語文觀”
根據這首詩的學習的特點,提出讓學生課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學生查閱有關項羽的生平及與其相關的作品或成語等,進行交流學習活動。
長課文要短上,短課文要長上。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如何再現項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這就需要“課外資源”的有力補充,需要搜索不少資料。于是我搜集了五處資料進行整理、組合、濃縮、改編,盡量做到了精煉,符合學生口味。具體是課前預熱時項羽的簡介、表現人杰的成語補充、“不肯過江東”時的歷史資料再現、品時代造就英雄時的《題烏江亭》及南宋的歷史背景和整體提升時有關英雄氣節的名句。我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竇桂梅老師說過:“教古詩不能光看教的數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進學生的質(精神)。”
真正的語文課并不僅僅是40分鐘,遵循這一特點,我獨具匠心設計了這節可的延伸活動:
1、背誦并默寫《絕句》
2、配上旋律把《絕句》編成曲吟唱。
3、出張有關英雄的手抄報。
4、學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請把你的想法寫成文。
從反饋的,可以歸結果來看,歸納出幾點成功的地方:
1、學生默寫并背誦特別認真,因為孩子們還沉浸在詩的意境中。
2、學生自己出手抄報,自己出報刊名,自己搜集資料,排版設計的過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愛畫畫的學生,還在他的詩集上畫上了美麗的插圖,會不很好的,他們就采用貼圖,也很有創意……學生忙并收獲著。
3、關于“英雄”文,學生的語言很有思維含量,很有自己的獨特見的。
[教學《夏日絕句》有感(西師版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四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
2、理解詞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并能背誦下來。
教學重點:理解“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意思。
教學難點:理解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了解歷史背景。
二、出示全詩內容,指導朗讀。
三、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一)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讀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詩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組同學說一說。
(二)匯報。
1、理解前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學生發言:活著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
學生自讀后指名讀。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發言: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
思考討論:
(1)“項羽”是什么人?李清照為什么“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教師適時用多媒體出示項羽資料。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啊!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茍且偷生(板書不肯),這樣的精神和氣節無愧于七尺男兒之身,無愧于江東父老。與項羽比起來,大敵當前,南宋的那些統治者卻在做什么呢?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的歷史資料)
(3)看完這段介紹,你又有何感想?
師小結:有一首詩寫道“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館墻壁上的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多媒體出示)反映的就是這種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師領讀全詩)
四、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么不能像項羽那樣……”生接著說“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為什么……”
師再次領讀,過渡:此時此刻,詩人在贊頌項羽、思念項羽的同時,還表現了她怎樣的情感?(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恨、失去家園的悲痛、為國家擔憂等等。)此時,詩人是怎樣的心情?(氣憤、悲傷……)
師:把這種心情讀出來!
五、總結全詩,朗讀升華
1、師總結:李清照,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2、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3、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西師版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五
活動目標:
1、有興趣地分辨蘑菇的不同品種,了解它們的性質。
2、再現已有經驗,把握表現重疊的簡單方法,樂意爭當采蘑菇的小能手。
活動準備:
1、各種蘑菇的實樣及圖片。白蘑菇、香菇、草菇、金針菇、茶樹菇、杏鮑菇、雞腿菇
2、云南高山的背景圖,幼兒人手一份紙剪的高山紙樣,白色特種彩棒和炫彩棒
活動過程:
一、再現經驗(說說蘑菇的品種及蘑菇的營養)
1、用謎語引出蘑菇
今天有位小客人要到我們這里來,請你們猜個謎語,如果猜對了,小客人就會出來了。(生來像小傘,樹下把安家,小傘收不攏,做菜味道鮮)。(蘑菇)
2、介紹蘑菇的品種
出示實物1(香菇)你們知道他的名字嗎?香菇和蘑菇什么不一樣呢?(顏色)
出示實物2(雞腿菇)為什么大家喜歡叫它雞腿菇呢?原來是它的柄特別的粗,就像公雞的雞腿一樣粗壯有力。
出示實物3(草菇)這個是草菇,和白蘑菇比它的個子比白蘑菇矮,是矮矮的。
出示實物4(金針菇),這個細細長長的是誰啊?原來他是喜歡一堆堆的在一起。
出示實物5(茶樹菇)這里還有一個朋友,它的樣子和金針菇長得很像它有一個和金針菇不一樣的名字,就是茶樹菇。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菌菇”。這些都是蘑菇家族的朋友
3、了解菌菇的營養價值
你們吃過菌菇嗎?菌菇可以派什么用呢?(根據孩子的回答及時調整)菌菇的營養也很豐富有:蛋白質,維生素。能夠增加抵抗力。
是不是所有的菌菇都可以吃呢?(出示毒蘑菇),原來顏色鮮艷、花紋排列整理、從來沒看見過的顏色的蘑菇是有毒的,顏色越是鮮艷的蘑菇越是有劇毒的,萬一誤食還會危及生命。
二、觀賞討論
1、了解菌菇的生長特點--一堆堆、一簇簇
大家都喜歡吃菌菇,我們現在吃的菌菇大都是人工培養的,真正的野生的菌菇營養要比人工培養的更好!野生菌菇生在在哪里呢?他們的家鄉在云南。
2、了解重疊的前后左右關系
這些菌菇有的排在前面,有的躲在后面,層層疊疊。
......
[《采蘑菇》教學設計(西師版二年級下冊)]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西師版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