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寫總結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總結書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初二歷史教學總結反思篇一
作為一堂公開課,本節課的敗筆就是托堂,對課堂時間把握不好,前松后緊,導致對第三小節處理粗躁,倉促結尾。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在有些問題的拓展上,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如:鴉片的危害,林則徐虎門銷煙等地方,占用時間過多。關于這一點,我也想了很多:歷史的作用是什么?歷史的作用就是在于啟示后人,以史為鑒,所以碰到能夠教育學生、啟示學生的問題,總覺得棄之可惜,不但要講,而且自覺不自覺地就拓展了很多。
(2)本節課教學中過多的關注了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習方法的傳授。如,講述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答題的方法,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肯定等。這樣也就占用了大量的時間。
(3)關于第三小節的處理,課前我也作了思考:到底是要還是不要,要的話,課堂容量太大,不要的話,對于全面理解鴉片戰爭的影響會造成一定的知識缺失,以前的老教材只是從危害和消極方面來談影響,但新教材卻以魏源編著《海國圖志》,再次加深或者幫助學生理解這次戰爭在客觀上給我們帶來的積極作用。所以,授課中還是保留了這一小節。關于現行歷史新教材一課中的知識容量,在我們平時的授課中,時常會出現課堂時間不夠的現象,因為看起來內容簡單,但實際上老師要補充的內容很多。這也是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如果在本節課的實際教學中,根據當時的情況,將本節內容靈活去掉,也許可以避免本節課的敗筆。
(4)小節內容環節設置過于繁瑣。
下來我對教學結構作了一下調整:把小節小結去掉,加一個知識拓展,在課堂容量很大的情況下,可能會節約一些時間,授課效果會好一些。
初二歷史教學總結反思篇二
一、教材地位:
本課在中國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會,下啟奴隸社會。主要介紹了夏、商、西周的興亡交替過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點是理清朝代更替線索,難點是分封制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的制定:
本課學習目標分為(1)知識目標:記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2)過程與方法:概述夏、商、西周的興亡過程;(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商湯攻夏和武王伐紂獲勝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1、復習舊知,通過設問“禹建立夏朝標志著什么?”試圖通過此題,即復習舊知,又使學生學會簡單歸納知識;再由夏朝建立的標志引出奴隸社會四階段,由此導入新課。
2、結合教師列出目標內容,讓學生通過自學找出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滅亡時間,短暫鞏固后讓學生進行概述,出示動腦筋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3、分析課題中的“興亡”引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找出“興”的表現和“亡”的原因,突出關鍵詞“記住、概述、知道”。
4、指導分析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進而分析這幾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結論:暴政必然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諧社會是我們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
四、幾點不足:
1、準備倉促,對教材挖掘不夠深刻。
2、和學生互動場景較少,分析問題引導不夠,且分析不透徹。
3、在講分封制的時候,稍微有點亂。沒有按預案進行教授。
五、反思:
上一堂滿意的課不容易。
初二歷史教學總結反思篇三
1、知識與能力:知道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填充小故事輔助提高學生興趣;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閱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
難點:三大改造的實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反動派被打倒
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教師:上述圖片中涉及的人物是誰?
學生: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
教師:該圖片展示的是我們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樣,他領導中國人民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反動派,建立新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革命高潮。今天我們來學習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三大改造。
(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
教師:“三大改造”具體指什么呢?
學生: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眾人劃槳開大船——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教師: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對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來說,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農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然而,我們在享受巨大歡喜的同時,也有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確實存在。
思考:在土改農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閱讀教材23頁第一自然段)。
學生: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生產的發展。
展示:河北遵化農民王國范在土改后的家庭變化及遇到的困難的圖片。
提問:對他的困難,你有何良策幫助他解決呢?
出示:材料
經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村生產力已從封建制度束縛下解放出來,農業生產已經恢復和發展起來了,但農民絕大多數還是靠人畜經營……正因如此,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制了它,約束了它,要在現在基礎上提高一步,就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必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資料的困難,主要的是牲畜、農具、肥料、種子等困難。
2.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蟲災等。
3.幫助農民逐步改進生產技術,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幫助農民解決這三個問題,生產就不能發展。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教師:材料中國家用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
講述:王國范的后續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決定對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先后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號召農民聯合起來,組成生產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難,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
展示:毛澤東主席的圖片及年畫。
教師:有了黨中央的指示,鄉親們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于是在全縣、全鄉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國范也積極響應號召,和23戶貧農加入了本村的生產合作社,而且光榮地成為了這個合作社的領導——他們準備大干一場了!
學生: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教師: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都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而這場改造運動我們稱之為“農業合作化運動”。
提問:那么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對于農民來說到底好不好呢?請同學們看看下面幾幅圖片?
展示:圖片農業生產合作社成果
出示:材料
“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難道6萬萬窮棒子,不能在幾十年內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的又富又強的國嗎?”
——毛澤東
教師:同學們,對于生產關系的調整,生產力的解放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而是經過中共二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這條路,“路漫漫其修遠兮”。
拓展延伸:新中國生產關系調整四部曲
土地改革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過渡:在廣泛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同時,我國對手工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展示: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情況。
許多木器手工業者看了合作社的鋸板機,都看了又看,舍不得離開。他們說,一部鋸板機可抵40個鋸木匠的勞動,這在個體分散生產的情況下,即使不吃飯也要積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買上一部。真是:
“想想合作實在好,個體分散辦不到,
組織起來樂道道,機器生產效率高”。
教師:黨和政府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采取了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農業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這個做法一方面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改變了個體經濟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得到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支持,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工業化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過渡:在農業、手工業改造同時,黨和政府對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也采取措施進行改造。
二、順應趨勢譜新篇——公私合營
播放:電視劇《大宅門》片段。
提問:在百草廳中東家們在商量什么事情?
學生:公私合營。公私合營:公(國家)私(白家)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即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
教師: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舉。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教材24頁的3——4段,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進行探討。
思考:(1)國家何時開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何時出現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
(3)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偉大創舉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展示: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報喜圖片。
出示:材料
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改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都興高采烈來接受這種改變,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
——陳云在一屆人大上的發言
“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位資本家的肺腑之言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讓學生深刻認識公私合營給民族資本家帶來了春天。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掌握。)
三、是非功過后人說——評三大改造
學生: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出示:材料
社會主義改造中存在的缺點和偏差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者和個體工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長期遺留了一些問題,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教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功大于過,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者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課堂總結,提煉升華:
教師:你認為三大改造在當時對推動我國社會發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即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
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歷史性勝利。三大改造是我黨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為解放發展生產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確選擇,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同樣的道理,今天我們國家多種經濟形式的存在,也正是我們黨和國家根據我國當前經濟實際發展的需要,領導人民在這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所進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課后習題
1、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分別是什么?
2、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意義?
板書
三大改造
一、眾人劃槳開大船——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二、順應趨勢譜新篇——公私合營
三、是非功過后人說——評三大改造
初二歷史教學總結反思篇四
周四,縣教研室主任帶領各科教研員來我校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指導,我上了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課上學生準備,預習情況較好,課上流程較好,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發揮了互助,互相鼓勵的作用。在這節課上,讓我覺得學生的能力是非常有潛力的。如課前我讓學生預習,查找與本課有關的事例,特別是準備小記者報道和短劇“汪辜會談”。課上學生薛香以小記者的身份穿插海峽兩岸的關系的表現,采訪比以前更自然,進步很大。而她安排的趙昌鑫與邵寶玉合作的短劇“汪辜會談”表演干練,貼切,從容,出乎我所料。課后,我想,學生能力的發揮的確在于老師的要求,老師要相信他們有能力。要放手讓學生發揮,他們一定能做好。
對于課上學生不愿回答問題,積極性不高,我曾考慮過原因:學生不會?學生靦腆?學生跟不上思路?學生不情愿配合老師?等等。經過評課,高主任肯定了小組合作,說到評價做的不夠到位。對于評價,我考慮不出好辦法。聽了高玉叢老師的一節觀摩課,小組合作特別是評價做的比較好,每組有一名記分員,為自已組得分記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覺得可以引用。教研室徐主任講她的評價做的還不夠。應該分清學生的a類b類c類d類,提問要每組都有機會,問題要考慮難易,分清各類學生,有的放矢的提問,不要學生全體回答。這樣,就基本解決了評價調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解決了我課上的困惑。學無止境!
初二歷史教學總結反思篇五
長期以來,歷史作業形式單調,學生感到死板乏味。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學特征,注意作業的趣味性,那么,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增強知識點對學生大腦的“刺激度”,加深印象,既可以使學生喜愛做作業,又能起到鞏固提高,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在布置作業趣味性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1.整理題列舉題。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如“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提示從外貌、工具、用火、社會組織等幾個方面去考慮。)又如列舉“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暴君。
2.連線題。用線把相關的人事連接起來。如基礎訓練上的連線題,我都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因為比較簡單,學生在不太費力的情況下經過努力達到成功。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及時得到強化,而且能經常感到學習的滿足和快慰。所以學生積極發言,作業當堂就完成了。
3.巧記題。讓學生想法巧妙地記住某一知識點或某一類知識。如學習“夏商西周的興亡”這一課后,我布置作業:結合課本內容背會順口溜“夏商西周的興亡歌”――夏朝開國是夏禹,早期國家已建立。王位傳給兒子啟,禪讓從此變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