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科學發明小故事手抄報篇一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霉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霉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于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后一向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后,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于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霉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霉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霉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霉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十分高興。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里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只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里的西瓜看樣貌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只,敲敲那只,然后隨手抱起幾只,交了錢后剛要走,忽然瞥見柜臺上放著一只被擠破了的西瓜。這只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頭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板說:“我要這一只。”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準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只。”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里的西瓜,捧著那只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只爛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只打爛了怎樣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板舉著錢追了幾步,但弗洛里己走遠了。老板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著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著這只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后,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霉素生產合同。青霉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當機會像一只“爛西瓜”一樣被人扔在一邊,你若能發現它,并如獲至寶,那么,恭喜你,你將獲得成功。
科學發明小故事手抄報篇二
達爾文小的時候,一次跟媽媽到花園里為小樹培土。媽媽說:“泥土是個寶,小樹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別小看這泥土,是它長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們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我們才有飯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寶貴了。”
達爾文問:“媽媽,那泥土能不能長出小狗來?”
“不能呀!”媽媽笑著說,“小狗是狗媽媽生的,不是泥土里長出來的。”
達爾文又問:“我是媽媽生的,媽媽是姥姥生的,對嗎?”
“對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個謎,你像小樹一樣快快長大吧,這些謎等待你們去解開呢!”
達爾文自幼喜歡花草樹木、鳥雀蟲魚。上學以后,他仍然堅持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騎馬、打獵、釣魚、采集礦石、捕捉昆蟲、鉆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對達爾文來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問號,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常常邊觀察邊沉思,甚至忘記了危險。有一次,達爾文在一個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樣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邁動著緩慢的腳步,突然一腳踩空,從城垛上跌了下來。這時候,達爾文的神智十分清醒,頭腦還在思考。
科學發明小故事手抄報篇三
阿基米德于公元前287年生于西西里島。他善于對生活中各種現象進行緦觀察和思考,這使他在物理學領域有了許多卓越的貢獻。
他又開始做實驗,這回他用一個大桶、一個小桶和一個帶支點的杠桿,還有幾塊磚進行實驗。他發現磚塊增加多少,水就會相應地溢出多少,而拴著磚頭的杠桿也會隨之下降或傾斜。就這樣,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定律”。
科學發明小故事手抄報篇四
近日,我讀了一本關于科學發明的書,明白了原來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事物,背后都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使我頗有感悟。
您可知道這“罐頭”最早出現在什么時期嗎?您可知道它又是在什么地方誕生的呢?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這都要歸功于一個叫波特的小伙子。拿破侖當上皇帝后,因經常率兵遠征,為尋求能夠研究出可以久藏或遠途運輸新鮮蔬菜和水果辦法的人,特貼出告示懸賞兩萬法郎的獎金。巴黎的一個小伙子波特,看到了告示,便決定試試。經過幾個月的研究,終于一天他在妻子熱剩菜時,有了靈感。終于過了兩個月,依照他的方法食物也沒有變質。他了,自然這兩萬法郎的獎金賞給了波特這個會鉆研的小伙子。
于是,罐頭就這樣誕生了。
讀完這個故事,使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新認識。別小瞧了這小小的罐頭,它的老祖宗波特雖然不是什么科學家,卻能發掘出這儲藏食物的.辦法。不單單是靠他的機遇,而且還靠他鍥而不舍的精神。因為“同樣的機遇,每個人都未必能成功。”說白了,就是“靠機遇混飯吃,想都別想!”愛迪生單靠機遇,能發明出電燈嗎?貝爾單靠機遇能發明電話嗎?萊特兄弟單靠機遇能發明飛機嗎?當然不能,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鉆研+信心”才能有所成就。正所謂“天才是百分百之一的機遇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想下次你吃罐頭的時候,順便想想它背后的故事吧。
科學發明小故事手抄報篇五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么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