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語文教學反思篇一
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以飽蘸愛心的筆墨、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變得樂觀開朗。伴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透過描寫人物外表的語句,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情感的變化,進而感悟到“掌聲”的內在意蘊。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yōu)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去與文中人物展開對話,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通,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去品味、感悟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與情感的和諧交融。
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一些假設誘導學生進入角色,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回首課堂,我快樂,學生也快樂,
1、激欲勵志,讓學生樂學善思
愛默生說過“世界上對最艱苦的事是什么?是思想。”思想的果實是甜的,但思考的過程是苦的。沒有刻苦的精神,思考就會深入不向去,甚至半途而廢。在學生想不下去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再給時間讓他們思考。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一時緩不過神來的時候,教師的一句范例無疑打開了思維的閘門。在那種“我能行,我來試一試”思維活躍的狀態(tài)下,無須教師太多的話語。要使學生勤于思考,對事物有獨立的見解,就必須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保持對積極的探索欲,讓學生樂學善思。
2、靜心欣賞,讓學生個性張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個性化閱讀又是一種體驗性閱讀。孩子們?yōu)檎坡曀碌亩x是我史料未及的。看到孩子們自信的神情,聽著孩子們脫口而出有感而發(fā)的話語,欣賞著孩子們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我分明感受到了那燦爛的童心,那飛揚的詩心!我靜心欣賞著學生的純真。真,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真,是生命美的極致;真,是每一位教師永遠值得欣賞的生命圖畫。在教學中欣賞,在欣賞中教學。
由此,我感到,要讓學生沉浸課文中,教師首先要沉浸其間,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去撥動學生心中的情感的琴弦。這樣才使學生的認識得以升華,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孩子的潛能是氣體——你給其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體積”讓我的語文教學盡量放飛孩子們的心靈,使孩子們的才智和想象盡情揮灑。
語文教學反思篇二
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同時它兼有的文字美、語言美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古往今來,那些詠物抒情的文章,那些鶯鶯燕燕、桃紅柳綠的詩詞,陶冶著一代代熱愛文學的人。我們在語文的教學中除了帶領學生體味作者的思想,教育學生做人以外,如何花一些功夫讓學生愛上文學,愛上文字表達呢?通過一些實踐的體會,我發(fā)現(xiàn),以課文為藍本,描摹發(fā)揮,充分想像,合理表達是使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美,并樂于運用語言抒發(fā)情感的有效途經(jīng)。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假如》一文時,就使用了這種方法。《假如》這篇文章運用的是詩歌的體裁表達了小朋友的幾個美好的愿望,他希望能用馬良的神筆給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的小樹畫上溫暖的陽光和雨露;給饑惡的小鳥畫上谷粒;給殘疾的西西畫上一雙好腿,從課文中可以使學生受到幫助別人、同情弱小的思想教育。下面我將講述我在本課實施的想像教學的幾個步驟:
“神筆馬良”是我們這一代人熟知的神話故事,但對于現(xiàn)代的孩子來說,還有點陌生。為了讓學生了解神筆的神奇,我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個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這種情節(jié)曲折生動,說者表情豐富,能深深抓住心靈的故事。他們都聽呆了,閃動的大眼睛完全進入了故事里的人物行為、思想的變化,隨著主人公的遭遇不時變換著心情,為我將要進行的想像教學打下了基礎。
我并沒有說出故事的結尾,當學生聽到馬良被貪心的皇帝逮捕并實施了威逼利誘等各種手段來讓他畫出金銀財寶的時候,故事嘎然而止,孩子們受到好奇心的趨使想知道善良的馬良怎么樣了,可惡的皇帝有什么下場,這正是發(fā)揮孩子聰明才智的時候,這些躍躍欲試的小家伙們?yōu)轳R良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可以用神筆畫一雙翅膀飛走吧!”“畫一個土行孫幫馬良挖地洞,他就可以從地洞里逃走了。”“畫一些天兵天將,或者孫悟空就可以打敗皇帝的軍隊了。”……學生們的想象能力如此豐富,我們當老師的就要抓住任何一個訓練契機,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語言文字訓練,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充滿成就感。
《假如》是一篇韻味十足的詩歌,短小精悍,要學習這樣的詩歌必須根據(jù)詩歌內容進行合理想像,編造情節(jié),把詩歌學“厚”來。為此,我特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境:清晨,小作者“我”看到了三樣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或物,它們分別是小樹、小鳥、西西,你們能想像一下它們正在遭受什么痛苦嗎?學生們紛紛暢所欲言:1、柔弱的小樹被猛烈的狂風刮得東倒西歪,也沒有水喝,快渴死了,它難受地說:“快救救我吧!”“我”會用馬良的神筆給小樹畫上太陽和云朵,這樣狂風就不會來了,云朵也會變成雨滴,小樹就不會渴了。2、剛生下來的小鳥正在遭受著饑餓的折磨,鳥媽媽去很遠的地方覓食了,大半天了都沒回來,小鳥們被餓得喳喳地哭泣,并且還很擔心鳥媽媽的安全,如果“我”用馬良的神筆給小鳥畫上谷粒,鳥媽媽就不用再到遙遠的地方覓食了,小鳥們也會吃得飽飽的。3、坐在教室里的西西,由于腿殘疾了,沒有辦法像同學們一樣在課間的時候到操場上跳繩、跑步、踢球、做游戲,她只能靜靜地呆在教室里,心里卻多么渴望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健步如飛地玩呀,無數(shù)次,她靜靜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暗暗流淚,無數(shù)次,她望著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小鳥發(fā)呆,她幻想著能有一雙好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該多好啊!“我”要用馬良的神筆為她實現(xiàn)這個愿望。通過情境的擴展,學生更能體會到詩歌的意境,能更好地深入文本,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所打動。
學習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能局限于已知的范圍,要學會遷移運用才能內化為更強有力的工具,從而舉一反三,才能材思泉涌。在結課階段,我讓學生拿起馬良的神筆,畫出自己的愿望,凸顯他們的善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生紛紛說出:“假如我有一只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山區(qū)的貧困孩子畫上學習用品,讓他們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讀書。”“我會給老師畫上一個機器人,讓他幫助老師批改作業(yè)。”“我會給奶奶畫上一瓶神奇的藥水,只要一噴就能年輕十歲。”“我會給大沙漠畫上烏云,讓那里痛快地下幾場大雨。”“我會畫一個時間隧道,這樣我們就可以去遠古探險啦!”……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多么豐富啊,只要我們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平臺,學生是會給我們驚喜的。
上完這一課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想像充滿濃厚的興趣,“打蛇隨棍上”,為何不對此進行一次習作訓練的教學呢?以《假如我是……》為題,把自己想像成一種事物,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敘述自己的故事,體裁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散文。雖然學生不明白什么是散文,我也并沒有提出這個概念,而是出示了幾篇例文,讓學生仿寫。二年級的學生水平還沒有那么高,這種訓練也只是維持在寫話的范圍內,學生可以就寫幾句話,只要能寫出內心的感受就行。有些學生寫道:如果我是一只鳥,我要飛遍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片云,我要變成一場雨,讓花兒一看我就笑。
如果我是太陽,我要給寒冷的地方送去溫暖的陽光。……
結束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頗深,我們總是說,孩子們充滿好奇心,充滿想象力的思維被我們的教育一點點地磨損,最后消失殆盡,那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們喪失學習的熱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學生對這類想像文章的學習情有獨鐘,歸根到底是我們應該把創(chuàng)造留給孩子們,讓他們拿起學習的武器,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去探索,最終掌握文字的使用方法,讓文字隨著想像開出燦爛的花朵。
語文教學反思篇三
《莫高窟》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18課的課文。課文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藏有文物的藏經(jīng)洞,把莫高窟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展示在我們面前,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本課教學內容為第二課時,主要學習彩塑和壁畫,藏經(jīng)洞等三個方面。
結合實際,考慮到本班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時,課文中所介紹的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點與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基礎差距比較大,可能會因為對莫高窟的知識了解甚少而影響對課文的理解。所以,課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畫、的相關圖片,設計制作了教學課件,在教學過程中大量運用網(wǎng)絡,讓學生對莫高窟有直觀的了解,從而引導學生與祖國的歷史、祖國的文化藝術史對話。大量運用網(wǎng)絡創(chuàng)設的情境,將教學的“靜”變?yōu)椤皠印保嬲拐n堂充滿情趣。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對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理解文本內容。我的指導下,通過看、讀、聽、想、寫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內容。
整堂課,我根據(jù)新課標理念,結合多媒體,在閱讀教學上進行了一些嘗試,我認為比較成功之處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特別是美侖美奐的飛天,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聽享受,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如學習彩塑的一部分時,在學生不理解“神態(tài)”,只會想動作的時候,我適時通過播放彩塑的各種神情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有關神態(tài)的詞語:如威風凜凜、慈眉善目等。又如學習壁畫一部分時,ppt展示宏偉瑰麗的壁畫后,再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描述飛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說話和想象訓練。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效果非常好。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畫、飛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圖等,讓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欣賞這些充滿藝術美的圖片,真可謂是一種享受。也能更好地體會到“敦煌藝術寶庫”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為了使學生體會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充分挖掘了課文的情感因素,在講授環(huán)節(jié)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 flash及相關的配樂等。引導學生用“心理視線”去領悟,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fā)、美的熏陶。另外,我考慮了很多設計內容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并力求在ppt設計上靈活多變。讓學生走進課文,發(fā)揮網(wǎng)絡課堂教學的作用。
2,注重加強詞、句的訓練,說話的訓練。
如:“飛天”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指名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其余學生閉上眼進行想像。然后讓學生把想像到的飛天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在熟讀的基礎上,把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深刻地記在腦海里,即進行背誦練習。
妙絕倫的彩塑,嘖嘖贊嘆時,我適時引導學生想象,游人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時,會怎么說,怎么做呢?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感受莫高窟宏偉、神奇的魅力,讓他們銘記:這一切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學生有感而發(fā),說得很精彩。課堂上采用靈活多變扎實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引導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真正學會學習!
但在這堂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問題和不足值得我思考:
2、當課堂出現(xiàn)生成時,會耽擱較長時間,可能會影響整節(jié)課的完整性,這時該如何處理,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活到老學到老”,我會不斷努力,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語文教學反思篇四
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師該怎么教、學生該怎么學,如何打造精彩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成功的舞臺,健康成長的地方......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實踐中我深深領悟到: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興趣盎然的、有自己獨特體驗的、有收獲的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你的課堂感興趣時往往能調動出最大的熱情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學生愛你的課堂首先應對你有興趣。如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淵博的知識,有出口成章的口才,有形象生動的語言表述,有豐富的肢體語言,有激情澎湃的上課熱情,有信任、關愛、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心,有善于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課堂氣氛的藝術,那么學生一定會喜歡你,也就一定會喜歡你的課堂。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也就是這個道理。
學生是課堂的主角,老師是導演。作為導演應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方面多下功夫。如在教學課文《鳥的天堂》時播放一段百鳥朝鳳的音樂,讓學生欣賞各種鳥叫聲后,再自然引入課文,又如在教學《錫林郭勒草原》時先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歌曲視頻,讓學生欣賞優(yōu)美的歌聲和草原美麗的風光后切入正題開始講課,當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后再進行學習,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舍棄“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學生的學習地位,實現(xiàn)師生間平等對話,使他們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在課堂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xiàn)“我喜歡學”,“我對課堂有興趣”,讓孩子們在輕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思維能夠無拘無束地發(fā)展、飛越、撞擊。
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生成,讓學生有獨體的體驗。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jīng)驗有著很大的差別,將他們帶入閱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產生的獨特感受無法預設,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這時老師應關注學生的這些體驗,并引導好他們用這些體驗去理解體會文本和中心。比如教學《小珊迪》這一課時,在學生初步了解語文內容后布置學習任務:仔細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哪個地方最讓你感動?這樣運用發(fā)現(xiàn)法去學習課文,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通過讀、找、思考、交談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體會與小組成員交流。有學生哽咽著說:小珊迪快要死了,還能記著小弟弟,這種患難的兄弟之情真令人感動!我還想到有一次表弟來我家玩,把我最愛的變形金剛玩具弄壞了,我還生氣地責怪了表弟,真不應該!有學生接著贊揚說:從這可以看出小珊迪心地善良!我們要向他學習,做個善良的人!也有同學提出疑問:小珊迪死了,他的親人呢?他的父母是怎么死的?他為什么難過地說?為什么他腿壓斷了不是躺在醫(yī)院的床上?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體的感受和體會,這時老師要根據(jù)學情的變化靈活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用嘴說,用心去感悟來達到理解課文和體會文章中心。
體驗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使學生得到發(fā)展,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歷體驗的過程才能上出鮮活的好課來。
小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這取決于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學應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也即是重視聽、說、讀、寫的訓練,要做到“一課一得”,也就是說要有所收獲。
比如《五彩池》這篇課文的作者把五彩池的美麗、神奇形象地用優(yōu)美的文字再現(xiàn)出來,特別是五彩池的形狀多樣、大小不一、美麗神奇更是寫得傳神,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的感覺。老師教學時除了讓學生感受語言美的同時,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優(yōu)美詞句摘抄下來并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來進行語言的積累。又如教學《盧溝橋的獅子》時,立足文本,讓學生讀、說、演、再讀等形式來品味語言,在體味盧溝橋的獅子特點后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的訓練。再如《虎口藏寶》這篇課文作者對主人公納塔莉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里活動的描寫非常準確、形象、生動,老師可通過讓學生找、讀、品、悟這些句段來體會人物的聰明、機靈和勇敢,然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行小練筆,通過描寫運動會上運動員、觀眾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來展現(xiàn)運動場面的熱鬧和緊張,做到讀寫結合。總之,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讓學生有所收獲,盡量做到“一課一得”。
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愛上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特別還應有“大語文教學觀”。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教師應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我們除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受語言的同時,更應該把他們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
語文教學反思篇五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shù)耐卣寡由臁9旁姷睦斫獠荒軆H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lián)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lián)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語文教學反思篇六
學情評估,是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依據(jù)之一。當時準備用一課時研習《老王》.一課時下來,教師想了解課堂中圍繞著教學目標所進行的研習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礎較好的同學了解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位同學說,老王給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覺得老王挺可憐的.人也好,但我還是對楊絳一家的善良有著更深的印象。這一說法,讓我大吃一驚,學生的理解重點不在感受老王品質的善良淳樸,而在楊絳一家的善良。盡管學生可以對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讀,但教師在教學的預設中必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另外,盡管學生對課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體會,但還是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來在善良行為的背后對自己靈魂深深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
是的,楊絳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誠實的老王面前,這種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蒼白.與老王至真至純的人間真情相比.楊絳感到自己為老王所做的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盡管在當時來說.作者對待老王算是比較關心的一個,這也正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待苦難人們的悲憫情懷,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責.對自己內心的不寬容,對靈魂的拷問,是她人性光輝的所在.也是這篇文章最富有內涵的一個亮點。探討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是教學難點.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可是.學生并沒有真正深入文本,重點解讀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沒有理解好作者對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種襯托。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極大愧疚。于是.筆者調整了教學計劃,再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愧怍——盡管過去了幾年,但我們可以想象,作者每當想起老王.這種感覺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面對著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孤單老人——他能在生命垂危之際帶著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世界上最貴重的禮物來感激自己,而我卻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內心的自責,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于是.筆者把重點放在如何把握作者這份獨特的情感上.要求學生從課文中細細體會,注重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但不知為什么,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讓學生來談談理解。
學生一·:老王在病危之時,還拿著如此“貴重”的禮物去送給作者,他只是單純地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想去謝謝這么久以來對他關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僅用錢去褻瀆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沒盡“我”的全力去幫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學生二:現(xiàn)實中,楊絳夫婦并沒有給予老王太多的關懷.只是在坐車的時候“說著閑話”,在老王生病期間.并沒有去看他,但老王對他們心存感激.在臨死的前一天竟然拿著自己平常節(jié)省下來的雞蛋和香油送給楊絳,而楊絳夫婦并沒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善待他,所以歷經(jīng)幾年,楊絳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學生三:作者對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關心,文中“我也不懂.沒多問”.就體現(xiàn)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為這一點,作者感到十分內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將自己寶貴的東西拿出來無私地給作者,而作者自己又為他做了什么呢?僅僅只是覺得有這么一個可憐的人.同情他.卻沒有付出真心的行動!故作者在內心深處有著恒久的愧疚。
學生四:幸運與不幸總是相對的,也許在我們看來.當時的楊絳夫婦也并不幸運,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運,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沒有給予他足夠的幫助.與這位淳樸、真誠、善良的老三輪車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慚愧.不免在內心涌現(xiàn)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運的人們,在生活中,將自己更多的愛奉獻給更多不幸的人。
學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漸漸深入了,能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來談感悟,從時間的跨度、表現(xiàn)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來探究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怍.從學生的談話中能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理解更加細膩了,課堂也在學生的互動中顯現(xiàn)出生成的精彩。根據(jù)反饋的學情,評估教學的效果.是教師處理教材水平的體現(xiàn)。筆者覺得教師每教一篇課文.不能硬性規(guī)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因為課堂是動態(tài)的,充滿著變數(shù),而且,教師的理想期望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師在時間的支配上應有更大的靈活的處理空間.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文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后,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質的同時凈化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能更準確地了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的定位及達成的效果,幫助教師提高處理教材和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語文教學反思篇七
《推敲》這個故事講的'是唐朝著名詩人賈島為了斟酌詩中的一個字眼,不知不覺闖入韓愈的儀仗隊。當韓愈弄清真相后,與之一起思考,并由韓愈敲定,從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課文表現(xiàn)了賈島認真嚴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在教學“留詩會友”一部分時,薛主任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讓我們跟隨著他來到那個夜晚。請大家慢慢地、輕輕地讀第二自然段,在腦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嗎?然后抓住“我看到賈島正在沿著山路尋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一句中的自讀品味,對賈島即興寫詩時的情景有所感悟,在此基礎上拓展《題李凝幽居》讓學生圖文結合,理解詩文,既豐富了學生的積累,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有這么一段:“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薛主任讓學生通過表演,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里理解了重點詞語的意思。比如“吟哦”這個詞語,在表演中有的學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詩,學生就提出了意見,“他口中念念有詞做得不對。課文中說賈島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節(jié)奏的朗讀詩文。而且賈島在認真的思考,應該念的慢一些,也可以反復念推和敲。”我認為在具體的語境里理解詞義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重點詞語,我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賈島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和鉆研精神。通過“他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推門、敲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體會賈島為了斟酌一個字眼是多么的認真啊!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以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能變成學生和我們教師心目中的空中樓閣,我們應像薛主任一樣,從每節(jié)課開始,從每次訓練開始,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進行訓練,我們學生的朗讀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
語文教學反思篇八
1、本課教學打破以往師帶生逐一學習的教學思路。
2、注重從學生已有認知點出發(fā),采用筆畫作為第一人稱的教學方式,由筆畫“一”帶領大家學習,對于簡單的“一、二、三”則采用猜字謎的方式完成,對于較難一些得“四”,采用筆畫組合表演方式完成,既形象地突破了筆順、筆畫的難點,又從整體上把握了字形特點。
3、在教學“五”字的筆順及書寫時,重點是借助書后筆順跟隨學習筆順,教會學生學會利用筆順跟隨記憶筆順,以“五”的教學為例引出筆順跟隨表,并比較詳盡的介紹筆順跟隨表的作用及讀法。為提高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作好鋪墊。
4、整節(jié)課重點較為突出,教學方法多元,每個字的出示不雷同且側重點也不同,將所給知識巧妙分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學生書寫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觀察字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學生記憶字的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思路還不是很廣。
1、打算著眼于學生讀貼能力的培養(yǎng),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示范指導和自己細心觀察、認真書寫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書寫能力,并在成功的體驗中逐步激發(fā)書寫興趣,形成“我要學好,我要一次成功”的良好風氣以及“動筆即是練字時”的良好書寫習慣。
2、老師多提供給孩子一些范例,并及時幫助學生總結歸納,使學生在大量的范例中感受記字方法的多樣性及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生記字的興趣。
語文教學反思篇九
《李時珍》是小學語文課本第六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為達到“老文新教,常教常新”的目的,我在設計時以創(chuàng)新教學為理念,注意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方法和能力,用新的觀念教學傳統(tǒng)教材。這課書分三課時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內容是4-7節(jié),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這部分內容。
在“自主探究,初解文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讓學生猜猜老師會提什么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權。
(1)以讀為本,感悟語言;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齊讀、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競賽讀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感悟語言。
(2)抓住詞語,活化語言;學生能夠運用書上的詞語,但如何提煉語言還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我抓住“拜訪”中的“拜”字讓學生體會李時珍的“虛心求教”,抓住“親口品嘗各種藥材”引導學生體會李時珍親口品嘗的藥材很多,可以概括成“親嘗百草”,教會學生學會概括和提煉的方法。
(3)拓展想象,運用語言;在口語交際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同時也讓學生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李時珍的敬仰之情。
語文教學反思篇十
面對著一份份單元測試試卷,我不由得陷入沉思:一個學年,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語文課文五十多篇,每個學期學習課文二十多篇,大約平均每周學習兩篇課文。時間那么充裕,按理說每篇課文都應該讀得比較熟、比較精、比較細,同時在讀當中除了進行字、詞、句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語言的積累外,還應讓孩子們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然而,恰恰相反,從測試暴露出來的情況看,學生閱讀課文片段或獨立閱讀短文的能力尚差,具體表現(xiàn)在:
1、 利用漢字的構字特點猜讀字音,猜解字義的能力差;
2、 聯(lián)系上下文內容理解詞語意思的能力差;
3、 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容,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能力差;
4、 語言組織、表達的能力差。
所以“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得滿分的幾乎沒有,得高分的寥寥無幾。引用閱卷的話說,“我的手都扣軟了。”“你看,寫了這么多,竟摸不著邊際”“唉!又是答非所問,究竟題目的意思弄懂了沒有?”“這么簡單的問題怎么就不會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