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一
我是一個對吃特別挑剔和講究的人,但并不是挑食,而是一些吃飯做菜的方式。比如,我煮火鍋的時候,里面的小蔥和油麥菜,我喜歡一根根從底部開始夾,一次絕不會夾兩根,然后慢慢地一截一截嚼,直到最后整個吞咽下去。我覺得這樣吃菜才有感覺,要是一整筷子攪合在一起,太失韻味了。
我幾乎每天都會做飯,只不過比較簡單,六點半下班,路程接近一個小時,到家就七點半左右了,收拾收拾差不多就八點了,再去做飯,肯定不會花上太多時間做一頓精美的大餐。但不管做什么,都不會馬虎,該放的調料一樣都不會少,即使只炒一道小青菜,每片葉子都會好好洗凈,在案板上切好蔥、蒜、姜、干辣椒,按照步驟一點一點下鍋。
這是我對吃飯的一種狀態,生活已經有那么多不如意了,不要再隨便對付自己的胃,胃是我們身體最親密的朋友,要好好對它。在我的印象中,日本人是一個特別精致的民族,尤其是在吃上,即使一碗簡單的泡面,他們也能玩出上百種花樣,這對于奔波在鋼鐵森林里的我們,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在《電影食堂》自序里,作者飯島奈美說,她為了做電影里的美食,看了很多很多電影,那些電影里的餐桌鏡頭可能就短短的一些時間,她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放在餐桌上的究竟是什么菜品,用什么材質做的,做飯的人是什么性格,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狀態,如果不知道做法,還要去查資料或者請教飯店的大廚。這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但飯島奈美做得開心,這就已經足夠。研究吃的,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
里面的所有美食都來源于電影,如果你喜歡電影,恰好對吃的也有興趣,或者有挑剔的毛病,那你可不能錯過這本書。書里每一道相對于電影的菜品,都有明確的制作指南,且非常簡單,只要稍微有心的人,都能輕松上手。
她笑起來很和藹,和她的食物一樣有溫度。愿你我在享受生活的歡愉時,也能品嘗到可口的美食。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二
時下影壇,雖說每年電影產量不少,但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好的影片卻為數不多。最近,一部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電影制片廠等單位聯合攝制的親情勵志電影《網絡媽媽》,盡管沒有大牌明星,卻在全國各地悄然火爆,且贏得600多萬票房佳績,值得大家重視和關注。
這部表現平民英雄的作品,是根據江西省勞動模范、“全國十大優秀母親”、“中國互聯網十大新聞人物”——江西弋陽縣網絡媽媽劉煥榮的愛心事跡改編而成。影片以樸實感人的影像語言,講述了劉學萍身殘志堅,利用網絡媒體幫助網癮少年重拾自我、奮發向上的故事。作為我國第一部以網絡教育為題材的影片,去年亮相第17屆(大連)金雞百花電影節,成為國產新片展映新亮點,又在20多個省市上映后反應熱烈,迅速從二級市場躍向一級市場,在公益性和低票價的放映過程中,影片創下了觀眾人數最多、票房最高的良好績效。
一部主旋律影片何以春風遍綠、溫馨和煦,被觀眾譽為中國最煽情的勵志電影?眾多媒體跟進報道,廣大觀眾參與熱評,各方評價影片主題積極向上,情節真實感人,弘揚自強不息、樂于奉獻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努力學習、健康上網、感恩惜福。縱有許多引爆觀影熱潮的理由,然而最具震撼力、穿透力的還是那一份沉甸甸的母愛。《網絡媽媽》是一部至情至性、閃耀著母愛光芒的佳作。
說那一份母愛沉甸甸,是因為女主角劉學萍(片中改為此名)是一位重度燒傷的殘疾人,她不僅可以像平常人一樣生活,甚至比平常人活得更精彩、更有意義。劉學萍14歲時被山火燒傷,全身燒傷面積達91%以上,皮膚不能正常排汗,只有一只完整的.手指。可以看到,國內外有不少描寫殘障人自強自立、奮發有為的影視作品,如前蘇聯電影《真正的人》(1949年)、臺灣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1975年),近些年國內推出的電視劇《中國保爾——吳運鐸》(2001年),電影故事片《黑眼睛》(1997年)、《隱形的翅膀》(2007年)等。《網絡媽媽》中的劉學萍她一路走得艱辛,身體和精神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她用殘損的雙手敲擊鍵盤,利用qq、電子郵件、紙質書信等方式與網癮少年及其家長們溝通,用母親一般的真情和愛心,在網絡上教育沉溺網游不可自拔的少年。劉學萍本來是一個需要社會關愛與幫助的人,但她頑強地走出自我進入社會大我的境界;走過自立進入無私奉獻的高度。
說那一份母愛沉甸甸,是因為女主角劉學萍是一個虛擬世界中的母親,她以穿越網絡與現實的博大母愛,關心教育許多網癮青少年。網癮是一個與現代高科技相伴而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據《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青少年網癮群體比例為9.72% ,人數高達1300萬以上,而且呈幾何趨勢上升,因此,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預防青少年上網成癮轉 貼 于 貴 州 學 習 網 http://已是刻不容緩。2005年,由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聯合主辦的“健康上網拒絕沉迷——幫助未成年人戒除網癮大行動”持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又推出了綠色上網過濾軟件《綠壩·花季護航》。電影《網絡媽媽》切入的是一位特殊母親的視角,劉學萍喪失了生育能力,除了相依為命的老母親,沒有丈夫和兒女,也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完整家庭。影像敘述的并不是劉學萍組建家庭認養孩子,而是定位于關注網癮青少年的重大社會問題。人們說每一個網絡成癮孩子的背后,都會有一個辛酸的故事和一個哭泣的母親。劉學萍從網癮少年賀嘉媽媽求助的帖子中體察到孩子的自暴自棄,父母的悲傷絕望。她開始介入這個破碎的家庭,在網絡上與賀嘉直接對話,主動承擔起挽救教育網癮少年的責任。此后在網絡媽媽的影響和感召下,海內外200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的行列,共同構建起一道社會關愛的綠壩。
說那一份母愛沉甸甸,還因為女主角劉學萍是一個懂得科學教育的母親,她的教育方式有如大禹治水,重在疏導而不是一味堵塞。專家認為網癮背后折射的主要是家庭教育問題,網癮孩子受家庭“傷害”主要是父母教養兼有溺愛和控制。影片中的女生賀嘉在現實中很不順心,父母出于疼愛追蹤打罵甚至是強制性監控,在學校無法正常學習幾乎被勸退學,她覺得“活著沒勁”,表現出低自尊、高抑郁、缺乏控制力等個性缺陷。然而賀嘉在虛擬世界中卻是游戲高手,她在網絡中有一種成就感、沒有壓力和歧視、感到快樂……迷途中的孩子在網絡世界里感受到了“做自我的第一”和實現愿望的狂歡。劉學萍在工作之余病痛之中,耐心地與賀嘉成為網友,不斷地肯定說“你是個誠實的孩子”,“你真聰明”。她用自己痛苦的經歷教育孩子學會堅強,熱情地鼓勵說“大海從不拒絕走過彎路的小溪”。她引導賀嘉感悟父母的操勞和愛心,親切地啟發說好好學習、健康成長就是對父母最好的感恩回報。劉學萍關愛孩子、理解孩子、激勵孩子,她那一份網絡媽媽的愛有如一縷金色的陽光,照亮了網癮少年前進的道路。正如影片主題曲所唱“喊一聲媽,就一年年長大。喊一聲媽,就一年年奮發。”
總之,據導演周勇介紹,《網絡媽媽》是圍繞“親情·母愛”的主題,走的是親情勵志路線。影片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特殊的母親,她那一份母愛沉甸甸,穿透了自我與大千社會,穿透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穿透了影像與觀眾群體,勃發出潤物無聲、大愛無疆的生命力量。
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三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讀了一篇《兩個人的天堂》的文章,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對雙胞胎姊妹的感動人心的故事。她倆的爸爸因吸毒販毒而鋃鐺入獄,母親沒有固定收入,只好外出拾荒撿垃圾,微薄的收入只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她倆一起上學讀書就成了奢望。怎么辦?經過一番前思后想,她們想出來一個“妙計”,因為姐妹倆是雙胞胎,只交一人的費用,她倆隔天上學,上學的那人晚上就講解給在家的人。雖然她們生活貧苦,但是她們沒有放棄學業、放棄希望,而且她們的成績還很優異,真是令我敬佩。
文章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段落是這樣描述的:思晴說:“我和姐姐都要當作家,要寫童話書,現在我們已經寫了4000多字了……”她們在條件最艱苦的時候不但沒有退卻,反而是選擇迎難而上,努力地堅持自己遠大的理想,真是令我感動啊。
和這姐妹倆相比我真是自慚形穢呀,在學習上,我遇到一些“攔路虎”“絆腳石”就知難而退,懶得查閱工具書和請教別人,甚至有時還抱著老師可能不檢查的僥幸心理,就故意漏題不寫,實在是不應該呀。在生活上,姐妹倆常常幫助媽媽給撿來的垃圾整理、分類,干家務活,是媽媽的左膀右臂。而我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千錘百煉。有一次,我想買一個仰慕已久的新型玩具,媽媽不同意,我就和媽媽“反目成仇”。現在回想真是悔不當初啊。
她們,在風雨中成長,在黑暗中生活,是寒風中的臘梅。我要向她們學習!
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四
“有燈點燃文學的夢想,指引熱愛文學的人們前行的道路。用愛撒下文學的種子,滋潤童年的心靈歲月”。這就是《兩個人的電影》的主題歌,寫的多好啊。愛是一首悠揚動聽的歌,有愛就有力量、就有信心、就能走向成功。
《兩個人的電影》的作者是那左泓。你們想知道這部電影的簡介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這部電影主要寫了一個少年和一位女孩朦朧的愛情是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切。這個故事雖然有一些殘酷和凄涼,讓人有些不敢觸碰,可是,心中卻充滿溫暖。
你們還想知道作者的簡介嗎?聽我一一說道:左泓原名為王左泓,他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是國家一級作家,是黑龍江的作家協會的副主席。還得到過許許多多的金童獎。
你們知道什么是播種者的.喜悅呢?是到處都有著青春之痕!這部電影能讓你們知道。這部電影有12個精彩的故事,一個個故事都有著不一樣的道理。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懂得兩個人的友誼和他們那朦朧的愛情散發了無限的藝術氣息,因為他們倆個認認真真的寫了屬于自己的劇本,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安琪寫了屬于自己的劇本《走過秋天》,劇本寫了一個小女孩芳芳離家出走,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曲折后回到了父母的懷抱。安琪知所以選了這個題材,是因為這個故事很感動,讓她一邊寫一邊流著感動的淚水……劇中的男主人公吳淘淘是他們學校dv小組最有才華的男孩子,安琪的《走過秋天》就是準備讓吳淘淘來拍攝的。
課間的時間安琪和吳淘淘聊起了一部好多年前的電影《天堂電影》,雖然這是一部老片子,卻是他們倆的最愛。安琪一下覺得吳淘淘是天下最懂電影的男孩子,吳淘淘也覺得安琪是天下最懂電影的女孩子。后來,他們兩終于慢慢的發出了朦朧的愛情。
同學們,《兩個人的電影》精彩嗎?同學們,你們一定要懂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名言的含義。還是趕快去看看這部《兩個人的電影》中的精彩的故事吧。
俄羅斯作家說過:“每一個十字架下,都是一部長篇小說”。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經歷,每個人都因成長而不斷地豐富著,看書對大家來說有這么難嗎?原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看書沒有這么難。
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五
?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部影片共同進軍奧斯卡,最重是前者獲得了奧斯卡獎,只能說兩者真的很難分出來哪個更好一點,就只能看那個能夠更貼近奧斯卡的獎項設置的主旨是什么,這兩部影片我是那個都喜歡,還有《返老還童》我也是喜歡得不得了。
關于人生,一向是大家討論的對象,到底應當以怎樣的心態來應對自我的人生,也是每個人所關心的。以前都一聽人說,美國的大片研究的都是大問題,解釋的都是大現狀,看了這幾部電影真的感觸很深。
在《阿甘正傳》中,我們看到了只要把上帝所給予的發揮到極致,你就是很成功的人。現實中像阿甘這樣的人物當然是不存在的,可是他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完美的途徑:你能夠傻乎乎的生活著,可是你的軌跡必須是正中的,你要遵守你的諾言,你要忠貞以你的感情,你要呵護你的友誼,你要尊重的上級。你也許能夠沒有目的的做事,你能夠很純粹的為一個人付出著,這樣的人生很簡單,但卻充滿著幸福,因為你明白什么是你想要的。
就像影片中的經典臺詞: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明白,下一塊是什么味道。
阿甘的一生很有傳奇色彩,簡單的生活,貌似很傻其實卻比大多說的人更理解人生,是那種大徹大悟的平靜,我追求的就是在看過時間繁華之后的淡然,也許我還是習慣與奔波吧!旅途的疲憊讓我的心很滿!很厚重。
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六
?芳華》雖已是去年的老電影,可再次觀看時,心中還是五味雜陳,有著說不出的滋味。
這部電影實屬良心作品。它包含著文工團中文藝兵們一起訓練一起生活時的愉快;包含著何小平翩翩起舞時的優美和戰場上救助戰士們時的勇敢無畏;它有著戰場上戰爭的冷酷無情,也有戰士們的堅毅與誓死守衛;還有著六七十年代人們最美的年華。
當然,它包含了令人向往的美好回憶,但也帶著讓人避之不及的陰暗一面。何小萍初到文工團時遭人排擠,爛好人劉峰最終落得殘疾、受人欺負的結局。我不禁地想:為什么好人總得不到好報呢?反而是那些存有私心,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過得滋潤呢?難道正應了"壞人吃香的喝辣的爽死,好人吃糠咽菜的窮死”這句俗語?但其實啊,不是說好人做不得,但也需有個度,像劉峰這“爛好人”,大家都把他的好當做了理所應當,也就造成了如今的情況。
在電影的最后,劉峰和何小萍相互依偎在一起,衣著雖簡樸面容卻帶笑。這也許就說的是好人看穿了虛名,得到了真正平淡的幸福吧!不信,那你瞧: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的改變。倒是劉峰和何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僅以此談,獻給我心目中的《芳華》。
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七
《活著》這本小說曾令我幾度落淚。它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蕩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親眼看著他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陸續死去。在他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后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盡管是這樣,他還是樂觀地面對世界,部部悲劇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我很奇怪:既然福貴的親人都離他而去,那為何他還要茍活于世上?當我將這本書來回翻看了好幾遍后,我才知:
人的一生總是會幾經挫折,飽受災難,痛苦,生老病死。坦然的面對一切才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福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灑完熱汗過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還不如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
以前想到死,我都會感到恐懼。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選擇一個方式,發現活著的價值。真實清醒并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到了告別世界時,但愿我能帶著平靜的微笑離開,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八
《活著》是我唯一一本看過,好看,卻沒有收藏的小說。不是不想,不是沒錢,而是買不到。足見其暢銷程度。
看這部小說時,帶著一種探求的態度,原因是想要從中找到一種活法來填補自己生命中的空乏,結果帶給我的卻是不可名狀的觸動和撕心裂肺的震撼!
《活著》曾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葛優、鞏利主演,張藝謀導演。葛優憑《活著》一片獲得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他就是借此片和《頑主》從一個不名一文的小嘍羅搖身一變為家喻戶曉的大明星!電影《活著》我有幸看過,之所以說有幸是因為此片在大陸被列為禁片,原因是片中有諷刺大躍進、文革傾向。十分好笑,此舉豈不是有欲蓋彌彰之嫌,倒使得共產黨統治下的糟粕洞若觀火,昭然若揭!
不愉快的我就不想多提了,還是來看故事吧!
小說以第一人稱聆聽一個古稀老人講述自己凄慘一生的手法將故事娓娓道來。老人叫徐富貴,原本是家財萬貫、身嬌肉貴,卻因好賭再加上受騙,一夜之間變為窮光蛋。老爹氣死,老娘病死,自己也曾被國民黨抓為俘虜,被共產黨解救回家,之后是妻子患得軟骨病,兒子夭亡,女兒出嫁難產猝死,妻子撒手人間,女婿意外而亡,最后外孫也未能幸免。總之,天災人禍紛然踏至,主人公的命運由紙迷金醉到一蹶不振,隨波逐流,被歷史牽引。
小說終篇保持沉痛的格調,也有幾筆幽默點綴其中,使得故事有跌有蕩,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富貴命如螻蟻,結尾卻是堅定的活了下來,給讀者一絲欣慰,讓人產生枉自興嘆的生命之痛的同時,又使人不免對生活油然生出一種希冀!
《活著》具有一定的史詩性,這種史詩性被包裝在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之下,同時隱隱露出一股的悲憫情懷和傷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個人生存狀態和苦難,在經過精簡的歷史背景里,體現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時代的荒謬感,頗引人深思。福貴的一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
讀罷,盡管我沒能達到初衷,但卻是重又樹立了積極的生命價值觀,雖算不得箴言,卻總可稱為一種信念,歸究如下:
死了,萬念俱灰,一了百了。
活著,希望還在!
觀看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九
《活著》并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喬峰抱著她的尸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后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著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后,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著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對,我不敢說。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么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只要活著,人生就有希望。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并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