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后感提綱范例篇一
《提綱》批判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馬克思說“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
《提綱》批判費對實踐的錯誤理解,馬克思認為“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讀后感提綱范例篇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魯塞爾寫成的批判費爾巴哈的11條提綱,馬克思生前未曾發表,原題為《關于費爾巴哈》,論述的中心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觀。最早發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序言中稱這個文件為“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并作為該書的附錄首次發表。它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起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創立的基本標志。
精疲力竭地讀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卻無奈地發現沒有任何的思路,大概這是第一次讀到如此抽象、生澀和難解的文章吧?;蛟S是有些不服氣,當我鼓足勇氣讀過第二遍的時候,卻發現和初讀這篇文章的感覺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點似懂非懂的感覺縈繞在心間。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復閱讀了幾遍,再加上老師的解讀和引導,終于,我對《關于費爾巴哈提綱》有了深一層的理解。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由11條大綱構成,全都緊緊地圍繞著“實踐”這個中心,強調實踐的決定性作用。費爾巴哈由于不理解實踐的概念和意義,因此他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思想是直觀的、非實踐的,這導致他在社會歷史領域無法擺脫唯心論的巢臼。馬克思正是對費爾巴哈進行了揚棄,在提綱中主要提到這樣幾個觀點:舊唯物主義是沒有把事物、現實等當作感性活動當作實踐;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現在大量被引用的關于實踐的理論的雛形。
簡明扼要的提綱勾畫出這樣一個有異于先前哲學家所確立的“人”:這個人與其周圍的一切的聯系都是一種東西——即是實踐。這個實踐是最廣義的,它涵蓋了“社會化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自然人體對周圍環境的作用以及環境對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維。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實踐本身就代表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念:人的一切活動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可以作為一個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時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觀真理性仍然需要通過來實踐證明。馬克思很明確地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真理作為人的思維的經驗性的東西是要靠實踐來證明的。
《關于費爾巴哈提綱》論述的中心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觀。
首先,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即“從前的一切的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瘪R克思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他指出要正確理解實踐的意義,從而正確的解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馬克思反復強調指出實踐是“人的感性活動”,是能動性與受動性,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即我們并不能單單從唯心主義來理解人的單純能動性,也不能單單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人的單純受動性,而是要結合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時又能以自己的能動性來改變自然,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
其次,馬克思在“提綱”中還提到這樣幾個觀點: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從中,我們看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然后,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論以及由此導致的抽象的宗教觀。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同時,批判了其只能把人類理解成一種內在的,無聲的,將人從肉體和精神的狀態中主觀剝離,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變世界的可能。
最后,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實踐是革命的,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把居于能動與主導方面的主體和居于依據與基礎方面的客體聯結起來,形成了改造與被改造關系。而人類的不斷進步,恰恰反應了這樣一個觀點。
總之,實踐觀點構成了《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的中心線索和核心思想。通過學習《提綱》使我認識到將唯心主義觀點和唯物主義觀點相結合起來分析問題的必要性以及實踐的重要意義。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全面分析問題,做到一分為二;并且要注重實踐,牢記實踐出真理,實踐出真知,只有實踐才知對錯,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圍繞“改變世界”——即“實踐”而展開,而不是對思想史上某種問題作純學理的邏輯推演,因此,一切認識與思考都必須圍繞實現目標所需要的實踐而展開?!瓣P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很早就用這句話明確地表示了他對“離開實踐的思維”不感興趣。這是一個肩負“改變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維傾向。
我認為我們的實踐應該以“致用”為終極目標和最后歸宿,即必須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實踐結果為目標,對現實的人生和全人類從物質或精神兩個方面有益處為衡量標準,“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在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必然要發生主體對客體的認識關系。認識關系在改造關系的基礎上產生,又作用于改造關系。我們從外界擇取種種信息,先把它們內化為自己的認識、思維甚至理論,然后知道我們自身的行為實踐,反饋、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現實環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維、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釋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維方面的現實行動,我把它理解為改變世界;只有把“主觀能動性”和“現實操作性”兩者結合,實踐才可以說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變現實的革命意義。
讀后感提綱范例篇三
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費爾巴哈是馬克思以前德國最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寫的。
《關于費爾巴哈的題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可見其內容的深刻價值。
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關于費爾巴哈的題綱》的主線。
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一語中的。馬克思用敏銳的眼光和鋒利的刀筆直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問題所在,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境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提綱鮮明的提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對于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這種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針對的觀點。馬克思從每個點入手展現自己的觀點。道理雖大,但卻講得絲絲入扣,極為平實。
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終究是高深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經歷是很難理解、很難融會貫通的。該提綱沒用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雕琢,沒用冗長的篇幅,而是簡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為學生的我的認識是膚淺的,不能詳盡理解其中的真諦。如果幾年后再重讀,肯定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受益更多。
編輯推薦:
更多讀后感范文進入讀后感大全:duhougan/
讀后感提綱范例篇四
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文章很簡短,與想象中的長篇大論相差甚遠,閱讀提綱,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清思緒去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眾所周知,馬克思是近代最先進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彌補了過去的哲學家的不足之處,使哲學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在高中的課本上曾介紹過費爾巴哈,他曾經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但是在1839年,他發表《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其實在某些方面,費爾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著唯心論的思想,他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早年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他們都不能將自然與社會都列入唯物主義的隊伍中,總是把自然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困局。
唯物主義的發展階段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紀,那個時候正是處在工業革命時期,物理和化學領域發展迅速,機械唯物主義取代了古人摸索出來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進步,可是它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因此,處于這個時代的哲學家們不可避免地在歷史觀上會陷入唯心主義。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哲學綱領性的文件之一,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爾哲學,深受其思想的影響,后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向唯物主義,但是由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義,他沒有認識到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并沒有從社會實踐出發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談人的本質,把它認為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因此,這個提綱是馬克思為批判費爾巴哈以及處于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的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主觀性而寫的,批判他們的唯心思想。在提綱的開篇,馬克思指出了過去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義得以抽象地發展了能動的方面。馬克思說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卻沒有準確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意義。馬克思主要強調實踐的重要意義,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一切認識活動都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出結論。馬克思糾正了費爾巴哈在社會實踐問題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問題上的錯誤理解。
在這個提綱中,馬克思反復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質,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體,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人的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質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人的本質和社會生活都應該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在最后強調哲學家不僅是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復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通過閱讀這個提綱,我回憶起了許多高中時學過的哲學知識,生活中處處都有哲學,今天學校組織大一學生去義賣報紙幫助殘疾人和留守兒童,這不僅是人的主觀活動,更是客觀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我們檢驗出了它的客觀真理性。馬克思的哲學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一盞指路明燈,它為無產階級指明了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秘密,提出了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思想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最后,衷心地希望我們的祖國發展得越來越好,自立自強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姓名:楊騰飛學號:10383038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引言: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對舊的唯物論的完善和提......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費爾巴哈提綱讀后......
讀后感提綱范例篇五
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對舊的唯物論的完善和提高,指出了舊唯物論的不足,建立了自己的唯物論,讓唯物論變成一種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理的哲學,來指導我們的生活,進而去改變我們的世界。
費爾巴哈提綱馬克思實踐哲學
在寫《費爾巴哈提綱》讀后感前,先介紹一下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藝術出版,可以說是一次具有時代意義的事情,因為它標志著“唯物主義重新登上歷史的王座”。歷史上可以說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唯心主義在做主導,他們鼓吹天才和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痘浇痰谋举|》一書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有她片面的一面,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性、消極性和直觀性。就是我們所說的舊的唯物主義。而馬克思在閱讀《基督教本質》時,寫下了這一片字數不長,但卻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的《費爾巴哈提綱》。恩格斯這樣評價這一片文章:“作為包含著心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p>
的確是這樣的,在這字數不多的提綱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句話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經典語句,可謂之“一字千金”,而且“惜墨如金”,沒有絲毫的贅言,句句切中肯綮,直接指明真理的所在。
可以這樣理解,《基督教的本質》是舊的唯物主義,而這個提綱則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萌芽”。它在這提綱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實踐。換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插一段話:“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鄧小平最經典的話之一。當1976年后,討論中國該走怎樣的路線時,我們依舊要依靠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我們,同時我們還必須在馬克思的基礎上創新,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通過實踐來明確自己走什么路線,檢驗真理。我們中國有今天的發展,有今天的地位,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同時也離不開我們將馬克思在主義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的轟轟烈烈的現代化運動的偉大實踐。
所以又回到了《費爾巴哈提綱》一個本質上的問題:實踐。引用一段他人的話:
馬克思在《提綱》中十分強調革命實踐的偉大意義,把實踐觀點引進認識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把實踐觀點應用于社會歷史領域,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點,提出了無產階級哲學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
馬克思把是將實踐的觀點應用于認識論,相對于費爾巴哈的就唯物主義理論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就是:革命的實踐意義。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雖然比傳統上的唯心主義有一定的進步,但是卻有很多的狹隘性,引用馬克思的一句話就是“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他沒有掌握革命的實踐性,在提綱中的第二條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只有實踐才可以判定你的思維是不是真理。
可以說人類因為有了思維,才讓我們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但是我們的思維不能離開實踐。
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批判了宗教理論。但是他并沒有將這件事情做得徹底,只是稍微起了一個頭,對于宗教沒有從本質上去分析,比如宗教的來源怎樣消滅這些宗教的影響等等,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就如馬克思所說,“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宗教師節歸結為它的世俗基礎”。而馬克思的觀點則是“對于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他的矛盾中去理解”,進而分析這些矛盾,認識這些矛盾,在實踐中通過革命的手段來推翻原來的制度,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世界。
對于這一句“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對于這句話,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論是費爾巴哈就唯物論的升級版,在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中,費爾巴哈只是將“直觀的唯物主義作為唯物主義”,而馬克思給新的唯物主義定義為“把事物、現實和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并從主觀方面去理解的實踐的唯物主義”。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費爾巴哈的就唯物論的立足點就是市民的社會,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論才是實質意義上的唯物論,因為他的出發點是“人類社會抑或是社會人類”,馬克思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正如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全人類的解放”“創建一種超越既有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實現全人類解放的‘自由王國’”。這是一種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