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篇一
回家的船兒輕快地向前搖蕩著,船槳和水嬉鬧著,發出歡快的聲音。微風吹拂著我的衣服,撫摸著我的臉頰,感覺好不愜意!
船一靠岸,我馬上向行人詢問路程,從行人那里得知離家還有一段距離,便不由得埋怨時間過得太慢。我焦急地盼著太陽早點出來,可以讓我趕路回家。雖然這時只是晨光微弱,但我仍然焦急地朝家的方向行進著,思緒萬千,往事涌上心頭。
我家里很窮,種田收獲的糧食不夠吃的,孩子又很多,米缸里往往儲蓄不下糧食。親友們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叔父給我指了一條明路,讓我到一個叫彭澤縣的小縣城去做官。離家不久,我就開始想家。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己不愿做官,喜歡一切隨其自然。這是無法勉強的!由于被饑寒所迫而違背本意去做官,我的身心都感到痛苦。在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我常常失意傷感,內心十分痛苦,感覺這種做法有愧我平生的志愿,我原想任職一年便辭官回家,可嫁到程家的妹妹的喪事改變了這個計劃。我一心想去奔喪,便自己請求辭職。
想起這些往事不由得長嘆了一口氣,我明白做過的那些違心的事已無法補救,辭官歸隱還可以挽回將來。其實我感到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正確的道路是回歸田園。
抬頭望望碧藍的天,上面飄著幾朵悠閑自在的云,兩只鳥從樹林里飛出來,相互追逐著,嬉鬧著,遠遠望去,水面騰起的白白的霧氣籠罩著樹林,像給樹林穿了一件潔白的紗衣。忽然,我隱約看見自家的房屋,便高興地向前飛奔。仆人們認出是我,三步并作兩步地朝我跑來,七手八腳地拿下我的行李,擁著我朝家走去,兒子像小鳥一樣張開翅膀撲進我的懷里:“爹,您終于回來了!我們可想您了!”我高興地把他抱起,親吻著他粉嘟嘟的小臉蛋。這時妻子也過來了,一邊掏出手絹輕輕地拭去我臉上的汗跡,一邊對兒子說:“快下來,別讓你爹累著!”我在妻子笑容燦爛的臉上捕捉到了淚花的痕跡。然后,我們有說有笑地走進了家門。
我看到院子里的小路已快荒蕪,顯然已有一段時間無人收拾了。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心頭一痛,為沒有替這個家盡到應盡的責任而自責。桌子上有妻子早已為我準備好的滿滿一壺酒。我拿起酒杯自斟自飲,看到眼前小屋里熟悉的一切,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在院子里走走很有趣,我喜歡拄著拐杖從里面悠閑地漫步,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由于在外面周旋已久而變得疲憊的鳥兒一樣,現在終于回到了日思夜盼的巢穴,并且可以過上悠閑自得的日子。想到這里不禁暗自高興。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趁著這大好春光,我去游山玩水,拜山訪谷。春光下,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泉水涓涓長流。
我羨慕萬物生機勃勃,感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短暫!轉念一想,我寄身于世間還有幾度春秋?何不隨心所欲地生活而不用去管生死呢?!不如趁著這美好的時光獨自出去游玩,我喜歡爬上東邊的山岡放聲長嘯,面對清澈的流水吟詩闊步。這樣的生活不是正隨我意嗎?順其自然,直到生命的終結,樂天安命,這才是我的追求、我的志愿!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篇二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一句包含自悔的話語從不遠處傳來,只見那人一襲青衣,手持酒杯,身處菊花叢,與月爭輝。細看,月與他交相襯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諧,在不禁間散發出生命的芳香。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陶淵明辭官歸隱,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場的腐敗令他心灰意冷,他寧可要匕首方宅,寧可“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也不愿趨炎附勢,放下尊嚴去做那個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縱然身處鬧市,亦如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言雖如此,但陶淵明還是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放下了繁華,遠離了仕途。陶淵明隱逸南山時,他“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采菊東籬下,或臨清流而賦詩。他遠離了喧囂,以一葦渡江抵擋人世的滄浪。
雖說如此,表面上看起來陶淵明身處桃花源地,與世隔絕,別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當他滿腔熱血想要效忠于國家時,卻看到了官場的虛偽、黑暗。
同時,他也明白憑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無力挽回歷史潮流,便只能選擇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無奈,走得悲傷,走得落寞,甚至還有幾分凄涼。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這渾濁的世俗掩埋,嗟嘆自己的才華竟在這官場中充分的施展。或許就是他這樣的一個人,才能在這渾濁的世俗中散發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時,他的做舉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是不被認可的,甚至是對他嘲諷,認為他辭官簡直是荒唐之至。在當時許多老板姓都以做官為一生奮斗的目標,在他們的認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淵明的做舉,在他們看來無異于一個瘋子所做的事。
所以說,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難的加劇,即“自以為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已矣乎”“胡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淵明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渾濁的世俗中,誰獨樹一幟風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綻放的菊花,在嚴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發出生命的芳香。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篇三
作為文學作品,這首辭的成就很高,歷來為人所稱頌。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經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可見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上并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世事的純隱士。由于受儒家的影響,陶淵明曾對統治階級抱有幻想,希望通過出仕的途徑,來實現"大濟蒼生"的宏愿。但作者所處的東晉時期,正是軍閥制度的全盛時期,高門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庶族寒門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29歲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但不過是祭酒、參軍一樣的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恥辱。因而屢屢辭官回鄉。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為彭澤縣令,上級派督郵(督查屬縣政績的官吏)來縣,縣里說應當冠帶整齊,前往迎見。他嘆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這要問鄉里小兒。"就辭官歸隱,他在回家時,寫下這篇文章表明意志。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和不快如決提之水,一發不可收拾。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本應回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表明詩人已有歸意。而后一層是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感到欣慰。緊接著,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者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描寫了農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為結尾是人生觀張本。詩的結尾,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啟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到了他結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篇四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著名的文學家,更著名的'則是他告別官場、做了真正的隱士。《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最重要的作品,是告別官場的宣言,歐陽修評論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辭是戰國后期楚地創造出來的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韻文;賦體起源的時間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濫觴。兩漢時期,辭賦不分,均重文采、講鋪陳、善用典,區別在于辭重韻而抒情,賦重在詠物說理。《歸去來兮辭》是辭賦的結合,既詠物說理,又抒發情感。全文537字,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闡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淵明坦陳是為貧而仕,“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于是,“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諸侯、家叔幫忙,“遂見用于小邑”。最后,“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辭官歸隱的原因是“質性自然”,與官場的污濁格格不入,在彭澤當縣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職”。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寫了歸途的心情、到家時的心情和在田園里的心情,洋溢著詩人欣慰無比、怡然自樂的幸福。歸途的心情是立于船頭,歸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時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意思是,遠遠地望見簡陋屋門,且喜且奔地飛跑回家。在田園里的心情是“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意思是,整天在園中散步而自得其樂,雖然設有門戶卻常將它關閉。拄著拐杖隨處漫游歇息,不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發詩人的人生感悟,“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意思是,順其自然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知命還有什么可以猶豫的呢。這是一種哲學思考,是陶淵明對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終極追求。
品讀《歸去來兮辭》,我們深深為陶淵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難就難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淵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淵明確信,自然是他的血脈、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歸自然,他才會有幸福。這種自然是質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偽的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有了質性自然,陶淵明才會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飄蕩,無所系羈;像空中的鳥,飛來飛去,翱翔藍天,依戀樹林。這種自然是田園風光。田園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大地。在陶淵明看來,田園代表著寧靜、和諧、安詳,代表著溫情、善良、真誠,代表著對世俗的拒絕和對權力的蔑視。田園是他質性自然的載體,是他安身立命的處所。因而《歸去來兮辭》正文一開篇就動人心魄地喊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真是天籟之音,在歷史上的蒼穹久久回蕩,深深震撼著士大夫的心胸。這種自然是平淡語言。
陶淵明的詩文幾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農家語,以致同時代的文學批評家鐘嶸認為不夠高雅。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用語是否高雅,有沒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園可以顯現為風光,農家日子可以提升為詩意,簡單事物可以喚起美的享受,這正是陶淵明詩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質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人評價《歸去來兮辭》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之痕”;評價陶淵明的詩文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歸去來兮辭》告別了官場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段話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覺悟到以往的過失已無法挽回,知道將來的美好還來得及補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淵明徹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淵明28歲才做官,40歲告別官場,實際只有13年時間,但他在《歸園田居》中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時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實,陶淵明年輕時是很想為官從政的,他自己說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謀生無術的情況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濟蒼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陶淵明也著實做過幾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歲。《晉書》記載:“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意思是,他那時家貧,到江州任祭酒一職,屬于州府的普通辦事員,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沒過多久就辭職回家了。
據說,不久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屬秘書類的差事,他沒去就辭謝了。第二次入仕是36歲左右,他到荊州府桓玄門下做屬吏,而桓玄當時控制著長江中上游,正伺機篡奪東晉政權。陶淵明不愿與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親去世,歸家居喪,辭別了官職。第三次入仕是40歲那年,陶淵明遠赴京口在劉裕那里做過建威參軍和鎮軍參軍,也是一種文職小官。對于東晉而言,劉裕與桓玄一樣都是篡國謀逆者,陶淵明不滿劉裕,很快就辭了職。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紹任彭澤縣令。當了81天縣令,又一次掛印而去,寫就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宣言徹底告別仕宦生涯。這一年他41歲。陶淵明辭官隱退的表層原因,按《歸去來兮辭》的說法是“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按蕭統《陶淵明傳》的說法是“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這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處,后人對此有疑問,認為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得不到印證。然而,這倒比較符合陶淵明的思想邏輯和性格特征。深層原因,卻需從陶淵明自身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中尋找。
其一是由于陶淵明的個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品質,與仕宦生活的諸多羈絆不能相容,這應該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東晉士族文人普遍談玄說理、不拘形役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對陶淵明的人格世界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為他辭官隱退奠定了思想基礎,發揮了催化和促進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現實,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與南北朝初期,軍閥混戰,生靈涂炭,一生遭遇亂世,這不僅是他無法改變的歷史現實,而且也為宏圖大志的實現設置了無法逾越的障礙。綜合歷史與現實、社會與個人的種種因素,終于釀成了陶淵明辭官退隱的結局。這對陶淵明個人來說,可能是一杯苦酒,而歷史地看,卻是一杯精神美酒,為我們釀造了“隱逸詩宗”的美好詩篇和士大夫超凡脫俗、清高自潔的光輝形象。
辭官歸隱,歷史留下了陶淵明,文人墨客多了一種人生選擇。但是,縱觀歷史,真正選擇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之后鮮有所聞,這使后人只能“高山仰止”,不能“景行行止”。所以,元人評價:“古今聞人,例善于辭,而克行之者鮮。踐其所言,能始終而不易者,其惟淵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歸去來兮辭》給人們最大的啟示是:人生可以有多種選擇,不惟入仕為官一途。
歸去來兮辭讀后感篇五
誤幾回,那更亂紅悲咽。
——題記
月未歇,照著離別夜,更持青燈看花,一曲獨奏冷月牙,。軟語華章,素寫離人賦,頭枕青花,牽掛水木年華。
箜篌彈盡悲歡離合,星引月殘,獨斷共生,也無人惜從教墜,擾了誰的眠,流年似水,虛度著一生,使得夜濃殘酒浸軟了劍氣,被風偷走的相思捻成花,偷襲一個夢,圍攻一個人。月出時,人靜后,無限思念可沉舟。
對面無言相視久,且道風流依舊,約在晚霞落后聚西樓,共賞孤行殘月,月如鉤,千古愁,說不休,滄桑變換海橫流,才到殘葉暮雨知足秋,感嘆紅塵年少,少白頭,溫情相待,才能鑒往如來,清風舞明月,山夢落花間,獨曉一卷梵經下。
獨然屹立月下,形影相吊,飛云冉冉蘅皋路,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一夜魚龍舞,風滿袖。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看,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逃,若榮相仿引牛津,相對望貧。
離人淚,相思賦,誰道閑情拋擲久,惆悵還依舊,夢為元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人間望玉鉤,沒于青山,人歌人哭水聲中,幽蘭露,如啼眼,煙花不堪剪,你的錯,我的過。
飲清露,出疏桐,那堪來對白頭引,風多響易沉,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飛,云仙古今同,風雨之夕,若解多情任君夸,綠楊處,懷芳心檀郎逐便飛,結同心,明月下。
平林新月人歸后,不辭鏡里朱顏瘦,隔著時光,模糊了紅豆,月未央,人歌長,微度繡芙蓉,閑情拋擲久,玉笙寒,淚始干,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韶光夜,最是倉皇,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明月,消磨不過這離別,微吟先偷眼,斷魂不過挽離歌,漢隸梅花斂跡,千年前我用漢隸寫下唐詩,而今生我又開始為你填詞,城未見花,年來薄似紗,明朝賣閑茶,春風一杯酒,夜雨十年燈。
白頭吟離騷,相思難捱輕離別,短歌微吟不能長,憂來思,明月忘,斗酒散襟顏,難處心,念爾零落逐寒風,秋風別,擬詠懷,總為浮云蔽月,代衣冠成古丘,半落春天外,中分明月樓。
舉案齊眉,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