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師說韓愈讀后感篇一
這周和女兒在讀韓愈的《師說》,這篇文章是我高中學習的文言文。想當初是為了考試而學,今時今日和孩子再次素讀,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們的本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仔細反思,我們這個老師合格嗎?或許從《師說》中能找到答案。
《師說》開宗明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也就是說,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因此,為人父母者首先要為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礎,學習知識和技能相對是其次的。不可本末倒置。我們和孩子共同素讀經典,其實就是在提升自己,自己提升了,孩子自然能夠引導好。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塊潔白無暇的璞玉,如果不精心打造、恰當引導,想成長為一塊美玉也是很難的。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和孩子相比,我們多了豐富的人生閱歷,但不得不承認,我們或許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習性,反觀內視,孩子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的老師,如果沒有孩子,我想很多父母大概不會在而立在年還捧著經典自得其樂地素讀吧,至少我是如此。所以,深深地感謝孩子帶給我們的因緣。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比如,在經典誦讀中,適當轉換角色,讓孩子做我們的小老師,孩子會讀的更起勁呢。呵呵,好為人師,這是人的天性,但這個“師”一定要當的稱職。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作為老師,只教授一些書本的知識,卻不能為其答疑解惑、做好身教,丟失了最根本的東西,小學而大遺,真的是本末倒置啊。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各行各業的人,年長的、年幼的或者同齡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真不愧圣人啊,不僅說到,而且也做到了。
重讀《師說》,努力做一個樂學、善學的好家長、好父母,向他人取長補短,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師說韓愈讀后感篇二
師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
——題記
《師說》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提倡了散文,創造了新的詩歌流派。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閱讀了《古文觀止》這本書,尤其是韓愈的《師說》給我的應象頗為深刻。本文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本文開宗明義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點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現就其中一些句子談談我的看法。
喜歡其中一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簡單的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像一棵樹,如果花不嬌艷,也許葉子會綠得青翠欲滴;如果葉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許枝干會長得錯落有致;如果花、葉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許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藍天的映襯下顯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找準每個人身上值得學習的點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歡文中的這句“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俗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姜還是老的辣”這兩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應證了“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只是專長不同罷了,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文章沒有把它反映出來,那就是“師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這句話換成俗語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老師只能是引導我們,具體領悟和行動還在于我們自己。像土地給我提供承托,而不能個給我們海拔;像跳板給我們幫助,而不是給我們輝煌;像小巢給我們提供歸宿,而不能給我們征程;想乳汁給我們提供營養,而不能給我們人生。因此,老師只是我們的依靠并非依賴,我們必須自己去努力奮斗,帶著老師的忠告,帶著自己的夢想不斷進取,去解其惑。
從師學習固然重要,在實際生活中我理應認識到從師學習是我們的起止,只有不斷努力去剖析創造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應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
師說韓愈讀后感篇三
讀韓愈作品有感
“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步連在一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所承認。”這是作家梁衡對韓愈的評價,是韓愈為官的寫照。他的為官之道從側面可反映出韓愈本人有極高的素養,這與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韓愈作品良多,《進學解》和《師說》帶給我的影響尤為深刻。
縱觀古今有學問有成就人的作為,向我們昭示了這樣一條規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識,做學問,來不得半點輕佻,半點浮躁,半點投機。而必須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書一本書地讀,一張卡片一張卡片地寫,一個格子一個格子地爬,才幸許有所收獲。
是不遇明世。這不僅教會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閃光之處勇敢地呈現在大眾的視野里,還有些倡導國家知人善任,善于發現培養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習了作者對于逆境而表現出的一種平和心態,這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心態決定一切,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歷史終將證明,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經由改變態度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拜讀完大家韓愈的《師說》,心中感觸頗深。的確,尊師重教是學問探討上一個恒久的主題,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做學問之人必須謹記切不可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而應該虛心向他人學習。文章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而保證知識儲備的最大化。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
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
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
韓愈文章獨有的韓式特色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啟發與思考,滿篇皆是適用于當今社會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復推敲,細細品讀。
冶金1207班蘭凡120840708
讀韓愈作品有感
“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步連在一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所承認。”這是作家梁衡對韓愈的評價,是韓愈為官的寫照。他的為官之道從側面可反映出韓愈本人有極高的素養,這與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韓愈作品良多,《進學解》和《師說》帶給我的影響尤為深刻。
《進學解》一開始,就以精煉明快的語句,說出“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業的精進在于勤勞,荒疏在于嬉戲,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毀壞在于因循茍且。
縱觀古今有學問有成就人的作為,無不在向我們昭示這樣一條規律——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識,做學問,從來都容不得半點輕佻,半點浮躁,半點投機。求學問,必得忍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落,一本書一本書地讀,一張紙一張紙地寫,才能有所收獲。
韓愈在《進學解》中還列舉了不同木材不同的用途,惟有良匠才可各盡其材。不同的藥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醫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藥盡其用。接著列舉了古代圣賢雖各有所長,但均未能見用。說明不論什么樣的人都有特長,但材有高低,術有短長,只要有識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長,發揮作用,否則未能見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這不僅教會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閃光之處勇敢地呈現在大眾的視野里,還有些倡導國家知人善任,善于發現培養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習了作者對于逆境而表現出的一種平和心態,這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心態決定一切。
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了擇師的原則。這對我們的學習極有啟發意義,要善于從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獲得知識,實現信息集中化,從而保證知識儲備的最大化。
一千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
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
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
韓愈文章獨有的韓式特色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啟發與思考,滿篇皆是適用于當今社會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復推敲,細細品讀。
張曉云
2019年3月
論韓愈《答李翊書》中為人與為文的現代意義
一、引論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韓愈的《答李翊書》是其極為重要的一篇倡導其古文理論的文論作品。書中,韓愈對李翊所問的“立言”之事進行了回復。李翊以立言問于韓昌黎,不過是想要知道如何寫作古文,韓愈卻借此之問,演繹了一篇及其精彩的文字。《答李翊書》的研究,目前學界多集中在論述其體現的“文”和“道”之關系、“唯陳言之務去”及“氣”與“言”之關系三個方面。本篇論文則從為人與為文的關系出發,論述韓愈的文學思想之現代意義。
二、為人與為文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中唐時期的詩文大家。他崇儒學,辟佛老,反駢賦,提倡繼承先秦兩漢散文的悠長,以古文聞名一世。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立意新穎,觀點鮮明。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稱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后人尊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貞元十七年,韓愈寫了《答李翊書》一文,是指導一個叫李翊的年青人如何寫作的一封信。其中包含了他的主要文論思想:(1)文以明道,韓愈認為學習古文的目的和寫作目的都在于“明道”;
(2)不平則鳴,其說是對司馬遷“發憤著書”思想的進一步發揮;
(3)含英咀華、閎中肆外;
(4)氣盛言宜;
(5)陳言務去。這些在《答李翊書》中表現得最為充分。除以上內容外,文章還論述了為人與為文、立行于立言之間的關系。
開始,作者與李翊首先探討的是“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問題。韓愈認為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是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書》的開頭說:“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有日矣,況其外文乎?”由此可見,他認為德是文章的內核,文是德之載體,或者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這和他所一貫倡導的“文以載道”說是相一致的。那么,“道”和“文”怎樣能相促相長,達到較高的水準呢?他在《答李翊書》的第二段形象的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要寫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尋找一盒能讓東施變西施的外用美麗霜,不要被狹隘的功利所驅譴,而要像為樹養根,給燈加油那樣,去加強道德修養,有了教高的道德水準,詩之樹、文之燈才根深葉茂、光焰萬丈!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就有了經濟蒼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敢于為一切正義和真理搖旗吶喊、奔走呼號。
韓愈在這篇寫給李翊的信中,高揚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幟,要求青年儒生能夠把學習的目標確定為“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鉆研,不求速成,“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有別于后世漏儒,韓愈的崇古不是泥古,而是法古,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學經歷時,重點強調了自己在研讀古籍時“惟陳言之務去”,致力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細工夫。更為可貴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學問已達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仍不廢懷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終得到淳一的道學。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和網友約稿,如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師說韓愈讀后感篇四
師者,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是最親近的一種職業,可我們又對老師這個職業有過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韓愈就對“師者”有過獨特而富有深意的.見解。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此句出自《師說》,解釋了老師的作用。每個老師都有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職能,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如今,只要掌握真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假如一位教師不能“傳道”,他也就不能成為教師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頁在不斷提醒我們“師”和“道”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師”存在的先決條件,“師”是“道”傳播的社會載體,總的來說,“道”是“師”存之根基,“師”是“道”存之體現,“道”存所以“師”在,這也是韓愈所謂“師道”。
在我看來,對于教師而言,做好本職工作不僅在于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的完成教學任務,更在于要有一顆大愛之心、仁心育人、愛生如子,例如在地震中,第一時間幫助學生逃生的教師們,他們敢為人先、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回想韓愈在《師說》中的所言,我認為他們不僅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而且將自己的責任進行了升華。于我們學生來說,要學習古代圣人的“從師而問焉”,就要做到學無止境、不恥下問,才會“圣益圣”,并且不能向士大夫那樣“恥學于師”,不然就會“愚益愚”。例如有時,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很難會開口向他人請教,然后問題就會越攢越多,最后就不知道從何解決了。
不僅如此,孔子還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說的就是每個人都可以作別人的老師,只是看你擅長哪方面而已。
《師說》中還蘊含著許多人生道理,有時或許會被我們所忽視,但要是反復多讀幾遍的話,就會感受其中的韻味。所謂“溫故而知新”應該說的就是這個吧!
師說韓愈讀后感篇五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而答疑解惑的人就是教師。
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的韓愈就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充分肯定老師的作用、定位教師的角色、明確教師的職責。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承者,教師向學生傳承文化理所當然;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是踐行其神圣職責;教師是智慧的啟迪者,以智慧啟迪智慧,以高尚人格塑造高尚人格,教師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韓愈認為:師是“傳道”的,如果一位教師不能“傳道”,他就不能成其為教師。師與道是密不可分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道”是師存在的先決條件,“師”是道傳播的社會載體,師道不可分離。當然,韓愈所謂“傳道”,乃是發揚光大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封建正統思想,以維護封建社會統治的倫理道德觀念。而在當今社會的中國,“傳道”應是維護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塑造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理想的社會主義新人。如此說來,教師的責任重大,每位教師,都應忠于理想,傳播真理,傳道授業解惑。
作為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教師應是遵守社會公德的標兵。誠然,教師也是人,但教師擔當的是“傳道”的職責,為人師,須忠于道。教師遵守社會公德好否直接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好壞。愛國敬業、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遵紀守法、尊老愛幼、愛護公共財物等等,教師必須具備這些良好的社會公德,自己有“道”,方可傳“道”;因道而德,因德而得。因此,道是師存之根基,師是道存之體現,道存所以師在。
作為教師,其次還要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對于教師而言,做好本職工作不僅在于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完成教學任務;更在于要有一顆大愛之心,仁心育人,愛生如子。在汶川大地震中,譚千秋老師用生命在每一位國人心中矗立起了一座豐碑,用大義詮釋了大愛,他是當之無愧的“萬世師表”!反之,范美忠,同樣災難來襲時,竟然棄學生不顧,他自己先跑了。更有甚之,事后他居然還大放厥詞為自己的不義不仁行為百般辯護。道德的沉淪,師德的缺失,將范跑跑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是的,在價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大部分教師仍然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工作,他們安貧樂道,知足常樂,保持著為人師表的高風亮節,為世人景仰。但也有一些教師,對有權勢或有錢家庭的孩子青眼有加,對家境貧寒或成績欠佳的孩子則呵斥不斷,總是利用教師的身份讓家長做這做那,熱衷于成為家長筵席上的座上賓,且自鳴得意:咱有能耐有本事!我常常想:這樣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將來會不會也是一群勢利眼呢?偉大的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是的,你可以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但你絕不可以偏愛,不可以厚此薄彼、區別對待!
作為教師,還要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好教師總是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獨特的精神氣質影響著學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言行舉止,任何一點嘉言懿行,對學生都會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美好效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受人尊重,就必須自己身正言正;要自己身正言正就必須有高尚的道德操守。當院士、作協主席、大學教授紛紛陷入“造假門”,當我們教師的科研論文由精心撰寫變成網上下載,堂而皇之地將剽竊變成了借鑒,我對學生的抄襲作業現象也就充分理解了。學生只是老師的一面鏡子而已!
教師,歷來被喻為春蠶、蠟燭、園丁、人梯、擺渡人。
那是因為教師不光是教書,更主要的是育人。熱愛教育事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實乃教師天職!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我衷心希望廣大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能夠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做優秀的傳道者、衛道者,培養出一代又一代人才!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