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期總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課程學習中的優勢和劣勢,以便有針對性地改進。以下是一些具有實用價值和操作性的知識點總結樣本,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勸學知識點總結篇一
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通“耶”,語氣詞。表反問語氣。
卿今當涂掌事。
當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當權。
詞類活用
1.蒙辭以軍中多務辭:狀語后置,名詞作動詞。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之:主謂取獨。
一詞多義
以:
蒙辭以軍中多務。(介詞,用)
自以為大有所益。(認為)
當:
但當涉獵。(應當)
當涂掌事。(掌管)
見:
見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
古今異義
(蒙辭以軍中多務)辭:
古義:推辭。
今義:告別,不接受,解雇。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孤:
古義:古時候王侯的自稱,我。
今義:獨自,孤獨。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治:
古義:研究。
今義:治理。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博士:
古義: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及魯肅過尋陽)及:
古義:到了······的時候
今義:以及。
(及魯肅過尋陽)過:
古義:到。
今義:經過。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義:重新。
今義:更加。
(但當涉獵)但:
古義:只。
今義:轉折連接詞,但是。
(但當涉獵)涉獵:
古義:粗略的閱讀
今義:捕捉獵物
(見往事耳)往事:
古義:歷史。
今義:過去的事。
(自以為大有所益)大:
古義:很。
今義: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
(蒙乃始就學)就:
古義:從事。
今義:就。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
古義:認清。
今義:看見。
特殊句式
倒裝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
即:蒙以軍中多務辭。(介詞結構后置)
反問句: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嗎)!
卿言多務,孰若孤?
語文勸學知識點總結篇二
一、虛詞
1.而
(1)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
(2)吾嘗肢而望矣(連詞,表修飾)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連詞,表轉折)
(4)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連詞,表轉折)
(5)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
(6)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連詞,表轉折)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連詞,表遞進)
(8)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
(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連詞,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2.焉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
3.之
(1)青,取之于藍(代詞,代靛青)
(2)不如須臾之所學(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
(5)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詞,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比)
(3)善假于物也(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
二、實詞
1.通假字
(1)鞣以為輪(通“燥”,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稟賦)
2.古今異義
(1)鞣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淵博
3.詞類活用
(1)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動詞使動用法,使……彎曲)
(2)其曲中規(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彎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水)
(5)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7)輮使之然也(動詞作名詞)
(8)不能十步(名詞作動詞,跨十步,至十步)
(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輮(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
3.變式句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藍取之、于藍青,介賓后置)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譯文: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并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
6.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文: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文:(如果)用刀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
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勸學》讀后感
今天我學習了《勸學》這篇文章。文章里的一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讓我倍感深思。
生活如此,學習又何嘗不是同一個道理呢!要想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靠的是長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勸學》讓我明白“學有成,需千滴汗。
你如果想學習成績好,卻又不想為之付出一滴汗水,整天只想著臨時抱抱佛腳算了。這樣你永遠也不會成功。也有可能上天垂恰你,給你一次下的收獲但那只是臨時的,如果你依然不努力,那么連那點勝利的滿足也會里你而去。
堅持不懈的學習的確很累,而且不能馬上就看到成果。
但那并不代表你的努力是白費的,長此以往你會發現你的能力正在無形之中茁壯成長。也許有一天你會被自己“下筆如有神”的能力嚇一跳,其實那些不是偶然,是必然。這些是你堅持不懈的收獲。
《勸學》中心思想
較系抄統地論述了學習襲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是古代論述學習的重要文章。這里節選的三段,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作者反復論證人的知識、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學習和積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具備。所以,任何人都應當持恒專一,腳踏實地,不斷學習。
語文勸學知識點總結篇三
一、古今異義:
1.蚓無爪牙之利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
2.金就礪則利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檢查;今義:探究并領會。
二、通假字:
1.輮以為輪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天賦,資質。
三、詞類活用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輮以為輪/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彎曲”)
3、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詞作動詞,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5、下飲黃泉: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詞結構后置句:
1、青,取之【于藍】,于,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從”。
2、青【于藍】: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3、寒【于水】: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相當于介詞“于”,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
(二)定語后置句: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是“爪牙”的定語;“強”是“筋骨”的定語。“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五、固定格式
1、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辦法)”。
六、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
??今義:認為。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古義:藏身。??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詞多義
(1)于
青,取之于藍。(從,介詞)
而青于藍(比,介詞)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對于,介詞)
(2)而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表轉折,但是,連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而且,連詞)
吾嘗終日而思矣(表修飾,連詞)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表順接,就,于是,連詞)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連詞)
《勸學》讀后感
《勸學》這篇文章是荀況最有名的文章。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形象地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學習要堅持這個道理。比如說“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呀,比如說“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呀,比如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呀等等,都很有名。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一句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是蚯蚓沒有很鋒利的爪子,沒有很強硬的骨頭,卻能在堅硬的土地里自由地活動,還能吃到泥土,飲到地下的水,是因為專心致志的緣故。但是螃蟹有很多腿和兩個有力的大鉗子,卻只能住在蛇挖的洞里,是因為浮躁不認真的緣故。
每次讀到這里,我都不由得想起“囊螢映雪”的故事。“囊螢”說的是一個人叫車胤,他小時候家里十分貧窮,晚上點不起油燈。可他太想讀書了,怎么辦呢?在一個夏天的夜晚,他推開窗一看,有很多螢火蟲在飛,他靈機一動,找了一個袋子,抓了一把螢火蟲進去,用它們微弱的光映著讀書。而“映雪”說的是一個叫孫康的人,十分好學,可家里也是很窮沒法點燈。他覺得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很可惜。一個冬天,他出去一看,下了大雪,銀光閃閃,十分明亮,于是,他取出書來,不顧寒冷地讀了起來。
這兩個故事都是說的家境貧寒卻刻苦讀書的故事。我們現代人和古人相比之下條件有多么好,多么優越呀,可我們卻不好好讀書,這難道不是在浪費這么好的條件嗎?我們現代人受的苦能古人相比嗎?我們有資格尋找借口不去讀書嗎?有的人抱怨家長不給買書看,有的人抱怨作業太多沒有時間看書,找出各種理由去逃避讀書。其實這些都是借口。
所以我們要明白:讀書,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想讀書,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找借口,只要認真做了,堅持做了,就必定成功!
勸學段落大意: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應持的態度和方法: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用一連串的比喻進行論證,最后說明人要廣博地學習并不斷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先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顯著效果,接著闡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為憑借外界條件,最后推論人需要通過學習來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說明學習應持的態度。全段分三層:
第一層著重說明知識需要積累;第二層著重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恒;第三層著重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這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內在聯系十分緊密。
語文勸學知識點總結篇四
>高中語文勸學知識點歸納整理1、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比喻學生超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2、鍥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鍥,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
1、輮以為輪/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槁暴:“有”同“又”。
3、雖有槁暴:同“曝”,曬干。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資質,稟賦。
三、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
今義:認為。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
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義:藏身。
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四、詞類活用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詞作動詞,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5、下飲黃泉: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五、特殊句式
(一)介詞結構后置句:
1、青,取之【于藍】,于,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從”。
2、青【于藍】: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3、寒【于水】: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相當于介詞“于”,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
(二)定語后置句: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是“爪牙”的定語;“強”是“筋骨”的定語。“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六、固定格式
1、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辦法)”。
七、文言翻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所以木材用墨繩量過(再經過加工)就直了,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就能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譯文: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使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君子的天賦并不是與眾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心思專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鉗夾,除了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這是因為它心思浮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