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是孩子們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接下來是一些關于幼兒園大班總結的范文,希望對大家了解幼兒園教育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美術《布藝貼畫》教案
活動設計:
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以激勵的方法導入課題,結合了解變廢為美充分激發幼兒的進取心,調動學習積極性,繼而,通過欣賞布藝粘貼畫的范做,層層遞進,使幼兒沉浸在粘貼畫的藝術海洋中,不知不覺產生創作欲望和創新意識,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幼兒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對幼兒設計的作品進行自評、互評,使幼兒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活動目標:
1、用各色碎布、固體膠、卡紙等材料進行粘貼表現,感受生活中不同的粘貼表現方法。
2、掌握相關材料的操作規則,保持桌面整潔。
活動重點:
設計一張圖案簡潔、主題突出、色彩鮮艷的布藝剪貼畫作品。
活動準備:
范畫、各色花布、固體膠棒、卡紙、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老師今天給孩子們帶來了一些材料,你們并不陌生。(布)平時我們都把它們變成廢品扔掉,我們現在來變廢為美,設計一幅好看的布貼畫吧!
二、基本部分。
1、欣賞范畫:老師這里有一些植物粘貼畫,對比和你平時的兒童畫有什么不同呢?(它是用布粘貼而成),布貼畫是我們用日常生活中廢舊的花布做成的。
2、制作方法:請幼兒猜猜它是怎樣制作的?
第一步,設計圖樣,觀看老師的設計圖樣,第二步,裁剪布片,請幼兒觀察老師是怎樣裁剪的,怎樣挑布的顏色的?我特意選了棕色的布做樹干,綠色的布做樹葉。裁剪完了,我們該怎么辦?是不是直接粘貼?老師建議你們先擺一擺,在進行粘貼。孩子們請看老師是怎樣進行粘貼的?(演示粘貼)。
3、除了用布片粘貼畫面外,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裝飾畫面呢?對,我們不要忘記了身邊的彩筆,用它可以添加一些布片裝飾不出來的東西,使畫面更漂亮。
三、結束部分。
幼兒設計制作,教師巡回指導。及時指出在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設計精巧、新穎的幼兒及時進行鼓勵表揚。
四、活動延伸。
幼兒園大班樹葉粘貼畫教案
1、喜歡參加拼貼活動。
2、能夠根據不同形狀的樹葉進行組合,表現物體的特征,嘗試與別人不同。
3、能用樹葉有目的的貼出自己想貼的樹葉畫并嘗試添畫。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小朋友有目的的貼出自己想要貼的樹葉畫。
難點:用樹葉貼出物體的特征,嘗試與別人不一樣。
活動準備。
1、請家長與幼兒一同收集樹葉帶至幼兒園。
2、制作幾幅樹葉拼畫的示范畫。
3、膠水棉簽白紙水彩筆若干。
活動過程。
二、請幼兒拿出自己的葉子,看看各種樹葉的形狀進行聯想。
1、看看樹葉的形狀。
2、看看這個形狀的樹葉像什么。
三、出示示范畫,激發幼兒想動手的欲望,確定自己想要創作的事物。
請幼兒想想自己想拼什么,要想跟別人不一樣的。
四、請幼兒自己動手貼畫,并指導幼兒貼畫時應注意的事項。
(1)指導幼兒的粘貼方法,保持畫面整潔干凈。
(2)幫助能力差的幼兒確定主題,完成貼畫。
(3)指導貼完的小朋友可以用水彩筆把畫面豐富起來。
五、請幼兒展示作品并講講自己拼的什么。
(1)幼兒完成作品,貼在展示墻上,組織小朋友欣賞樹葉畫。
(2)對有創新的作品進行鼓勵。
(3)對有進步的幼兒進行鼓勵。
六、小結。
我們給葉寶寶找到了新家,寶貝們你們真是太棒了,把自己給葉寶寶找到的“新家”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吧。
文檔為doc格式。
《種子貼畫》大班教案
1、嘗試用綠豆、赤豆,進行種子貼畫。
2、體驗創作的快樂。
3、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4、能呈現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賞別人的作品。
1、每桌綠豆、赤豆各一盒,若干勾畫了物體輪廓作品、雙面膠。
2、背景音樂。
1、欣賞“種子貼畫”范例。
師:“你喜歡哪幅畫?它用了哪些豆豆?”了解可以用一種豆或兩種豆交替排列,也可以用一種豆貼出輪廓,細小的部分用另一種豆。
2、教師示范,勾畫物體輪廓,要求幼兒畫的要大。
3、教師提出要求:
(1)可以選擇老師提供的紙來貼,也可以自己設計,勾畫時要畫的大一點。
(2)粘貼時,不用取很多豆子,豆子落到桌子要揀起來。
(3)全部粘貼后,用手掌輕輕地壓一下。
4、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提醒幼兒粘貼豆子時,手不要壓到雙面膠上,以免粘不住。
5、展示作品,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喜歡的作品。
由于原來的“豆豆藝術”是區域化活動,給相片做相框、種子貼畫,在提供的材料上沒有兼顧到能力差的幼兒,所以在粘貼時豆豆是擠在一起,看不出所貼的物體形象;黃豆太大,粘上去后,當作品拿起來時,卻掉了下去,而重新設計、組織的活動,有了較好的效果,當作品貼到柜面上時,孩子們看到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輪船、小熊、房子、火箭、蠟筆。。。。。。真正體驗到了創作帶來的快樂,同時也提醒我們所提供的材料的難度要與孩子日常經驗相結合,對幼兒的技能要求也要作出正確的評估。觀察、了解孩子的需要是一個前提條件,只有通過細心的觀察,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才能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材料,讓他們積累學習的經驗和方法,從而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原來的粘貼相框的活動只是單一的.技能要求以直線條為主,這一操作任務對孩子已經不再具有挑戰性了,這就向我們發出信號,提醒我們要調整材料,作出應答。這正是《綱要》中提倡的教師在組織實施教育活動時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應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幼兒園大班小種子教案
1、帶領幼兒參加尋找秋天的遠足活動。和幼兒一起收集農村比較常見的植物。(蒼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窩、臭草、紅菱、牛膝、薊)。
2、多媒體課件。
3、幼兒有一定播種的經驗。
評析:教師能根據幼兒園所處環境,選取鄉土教材作為活動內容,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生活,體現了活動生活化的原則。
評析:活動準備既有教具等物質材料的準備,又有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能考慮讓幼兒在已有經驗上獲得發展,符合維果茲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幼兒園大班美術《布藝貼畫》教案
活動目標:
1.能學用布頭剪出圖案進行貼畫活動。
2.知道布藝貼畫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間工藝。
3.在學本領的過程中,感受布貼畫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色布頭,雙面膠,剪刀。
2.事先與班中保育員阿姨聯系,共同設計制定教案。
(三)過程。
1.導入。
師:小朋友,今天我請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我們一起來看看是誰?
我們班的阿姨很厲害,不僅每天都給我們的教室收拾的整整齊齊的,而且還會很多的本領。上次教了我們編花籃,今天我們看看阿姨要教我們什么本領。
2.介紹布貼畫。
請阿姨介紹一下布貼畫的傳統,布貼畫的制作方法及如何讓畫面更美觀(如對稱花等)。
師:剛才我們和阿姨學了布貼畫,現在我們試試看吧。(幼兒制作布藝貼畫)。
4.展評。
師:請幼兒來講講你做的是什么圖案,是如何做的。
(教師鼓勵幼兒積極舉手,大膽表述自己的經驗。)。
5.布置教室:將作品布置在教室的特色主題墻上。
幼兒園大班教案《種子》
1、通過活動激發幼兒探索種子奧秘的興趣。
2、引導幼兒在認識各種種子的基礎上,了解種子的生長和作用。
3、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1、收集各種種子(黃豆、綠豆、赤豆、黑豆、白蕓豆、花蕓豆、花生、瓜子)。
2、蘋果、梨子、石榴、刀四把、石磨六個、白紙、木棍、水。
3、種子生長圖、音樂磁帶。
4、食物“豆漿”一袋。
一、游戲環節。
1、問好:嘿!小朋友好,我是李老師。今天一起來到智慧屋,我們的口號是:“智慧樹下智慧果,智慧樹下你和我,智慧樹下做游戲,快樂多又多。
2、游戲“公雞頭、母雞頭”
二、引導幼兒觀察種子,了解種子的特征。
1、秋天,兔媽媽收獲了許多的豆寶寶,它想請你們去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它們是什么豆寶寶?長得什么樣?有什么不同?(幼兒觀察種子)。
2、提問:請你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這些豆寶寶是什么樣子的`?象什么?
3、問:“這些豆子都是一樣嗎?那些地方不一樣?
4、除了你們發現的xx不同,還有哪些是不同的?
5、師小結:我們剛才說的豆寶寶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種子,它們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顏色不同,有的大小不同,有的形狀不同,很有趣。
三、了解種子的生長。
1、說了種子的特征,你猜猜種子是長在什么地方的?(幼兒猜想)。
2、誰說說你知道書上的種子有哪些?(板栗、松果、白果)。
3、誰說說你知道泥土里的種子有哪些?(花生、土豆)。
4、誰說說你知道藏在果實里的種子有哪些?(蘋果、梨子、石榴)。
5、到底種子怎么長大的呢?(師出示種子生長圖,幼兒講述)。
6、師小結:種子是種在地里,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又長出新的種子的,真奇怪。
7、那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一起來表演(放音樂,師幼互動)。
四、探索“種子變變變”,了解種子的作用。
1、師:老師這有一袋豆漿,你知道它是怎么變的?(幼兒答)。
2、那老師變給你們看看(師示范磨豆漿)。
3、師說:“除了黃豆可以磨成豆漿,你們還知道其他種子還有什么用?
4、幼答:瓜子好吃,你還知道哪些種子可以吃?
芝麻榨油,你還知道哪些種子可以吃?
5、師小結:種子除了可以做成食品、做藥給人治病,榨油,還可以種植,有的人還動腦把它們做成工藝品來美化打扮我們的生活。
五、幼兒操作,嘗試尋找種子的新秘密。
1、幼兒分小組活動(教師提要求)。
2、a磨豆漿。
b在果實里尋找“種子”
c瓜子榨油。
d為豆子磨粉。
3、教師評價。
請食堂里的工作人員為小朋友加工豆漿。
《種子貼畫》大班教案
1、體驗創作種子貼畫的快樂。
2、學習合理使用豆子的大小來布局畫面。
3、嘗試用綠豆、紅豆,進行種子貼畫。
1、每桌綠豆、赤豆各一盒,若干勾畫了物體輪廓作品、雙面膠。
2、背景音樂。
一、欣賞“種子貼畫”范例。
師:“你喜歡哪幅畫?它用了哪些豆豆?”了解可以用一種豆或兩種豆交替排列,也可以用一種豆貼出輪廓,細小的部分用另一種豆。
二、教師示范,勾畫物體輪廓,要求幼兒畫的要大。
三、教師提出要求:
1、可以選擇老師提供的紙來貼,也可以自己設計,勾畫時要畫的大一點。
2、粘貼時,不用取很多豆子,豆子落到桌子要揀起來。
3、全部粘貼后,用手掌輕輕地壓一下。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提醒幼兒粘貼豆子時,手不要壓到雙面膠上,以免粘不住。
五、展示作品,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喜歡的作品。
嘗試用葉子貼畫。
幼兒園大班美術《布藝貼畫》教案
我們活動的設計源于湖北籍的佘穎奶奶帶來的一幅布藝作品。布藝貼畫是湖北的一項民間工藝,在湖北,每位小女孩在小時候都會學這項手藝。奶奶帶來的作品掛在教室的主題墻上,每當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間,他們就會去討論這畫上有什么動物,有什么顏色,有的還會想知道畫是用什么做的;每天接送幼兒的時間,也總會有部分家長流連在這幅畫前面,或贊嘆或羨慕奶奶的手藝,于是我們覺得請家長一起來參加活動是可行的。
布藝貼畫屬于民間工藝,從民間美術的角度出發,它不僅蘊含了一種民間文化的傳承,還有用色、布局、圖案的學習。就幼兒而言,做這幅畫不僅是一種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是對民間文化的一種欣賞、學習;并且親子一起完成品,也是將教育的范圍擴大到了家長和孩子全部。
活動設計。
(一)目標。
1.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學用布頭剪出圖案進行貼畫活動。
2.知道布藝貼畫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間工藝。
3.在和爸爸媽媽一起學本領的過程中,感受親子合作的樂趣。
(二)準備。
1.各色布頭,雙面膠,剪刀2.事先與佘穎奶奶聯系。
(三)過程。
1.導入。
t:小朋友,今天我請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我們一起來看看是誰?
佘穎奶奶很棒的,會很多的本領。上次教了我們做鞋墊,今天我們看看奶奶要教我們什么本領。
2.介紹布貼畫。
請奶奶介紹一下布貼畫的傳統,布貼畫的制作方法及如何讓畫面更美觀(如對稱花等)。
3.和家長一起制作布貼畫。
t:剛才我們和奶奶學了布貼畫,現在我們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試試看吧。(父母與孩子一起制作布藝貼畫)。
4.展評。
t:請寶寶來講講你和媽媽爸爸做的是什么圖案,你做了哪些事情,(可以先請寶寶介紹,再請爸爸媽媽來說說,鼓勵那些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孩子自父母的陪同下回答問題。)。
5.布置教室:將作品布置在教室的特色主題墻上。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就目標而言,我一共設計了這樣三條目標:1.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學用布頭剪出圖案進行貼畫活動。2.知道布藝貼畫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間工藝。3.在和爸爸媽媽一起學本領的過程中,感受親子合作的樂趣。就目標的第二條而言,我是從認識方面來提的,活動后我發現目標的制定有點大,如果能在后面再加一句具體到一個點,加入“感受畫面的用色、圖案和布局”則更能體現活動對幼兒的價值。目標的第三條,通過孩子想,爸爸媽媽幫忙剪,達成度也非常好,孩子們一直在愉快的情緒下開展活動。
在活動的過程中,我覺得老師的指導也需要再斟酌。教師什么時候出現,教師何時進行指導也很重要,這樣能夠幫助家長更好的了解到我具體該怎么做,我怎么放手讓孩子能更好的動手操作。
就準備而言,下次活動可以建議奶奶多帶幾幅作品,作為范例,讓孩子們能從比較中更好的發現民間布藝貼畫的用色有什么不同,從而建構對民間美術用色的認識。
幼兒園大班教案《找種子》
3-4歲的幼兒對周圍世界都充滿著好奇。植物怎樣生長的?西瓜內為什么有黑色的瓜籽?瓜籽有什么用?香蕉內的小黑點是什么?面對幼兒如此多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并讓他們永遠保持一顆充滿想像的童心?從幼兒每天吃的水果開始,開展一次尋找種子的活動,這樣既能讓幼兒知道水果、蔬菜和花草樹木都有種子,又能對種子產生探索興趣。
1.了解水果、蔬菜和花草樹木都有種子。
2.知道不同植物的種子外形不同。
3.對種子產生探索興趣。
西瓜、香蕉、蘋果、梨;家長配合收集各種種子;錄像帶。
1.找水果的種子。
(1)讓幼兒品嘗西瓜。提問:西瓜的種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樣子的?
(2)讓幼兒品嘗香蕉。提問:香蕉有種子嗎?它的種子在哪里?告訴幼兒香蕉中的小黑點就是香蕉的種子。
(3)找出蘋果、梨的種子。
2.利用每天飯后吃水果的時機,和幼兒一起品嘗、討論:
(1)你今天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有種子嗎?
(2)找一找它的種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樣子的?
3.看錄像:大樹的種子在哪里?種子埋入土里――發芽――小樹――大樹――結果子。
延伸提示:
1.可將各種種子做成標本,貼上標簽。
2.嘗試種豆,觀察種子的變化。
3.親子活動:找蔬菜等農作物的種子。
提問:毛豆、蘿卜、青菜有種子嗎?通過“家長園地”,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尋找蔬菜等農作物的種子,每天安排一段時間,讓幼兒介紹,展示自己找到的種子。
有益的學習經驗:
1、感知平衡的意義。
2、學習用增減數量達到平衡的目的。
準備:
1、塑料(或木制)小船一只。
2、大盆一個,盆里裝滿水。
3、石子若干。
4、作業卡。
活動與指導:
1、全體幼兒圍在水盆邊。教師指水盆:“這是公園的湖,湖上有小船,今天天氣好,沒有風和大太陽,小石子要乘船去玩。我們看一看,它們應該怎么坐船才安全,才不會掉到湖里。”接著示范:把石子擺到船的兩邊,使之傾斜,逐個移動石子,直至達到平衡。教師要邊講邊示范,使幼兒明白道理和方法。
2、指導幼兒做練習:
(1)在每3組物體中,找出和圓點數一樣多的物體,并畫線圈起來。
(2)啟發幼兒數一數,說出每排物體的數量,然后比較它們的多少,知道將多的組去掉1或將少的組添上1都能使兩組物體一樣多。
(3)將猴子和氣球一一對應的比較,差多少氣球就添畫多少氣球。
幼兒園大班教案《找種子》
1、學習將收集的種子進行分類、排列,并做記錄。
2、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1、幼兒人手一份種子(蠶豆、黃豆、赤豆各十顆)。
2、紙板人手一張。
3、乒乓球、海洋球各一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看看桌子上有什么?”(蠶豆、黃豆、赤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種子)。
2、第一次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不一樣。
(1)講解操作要領。
“現在請你們做件事,給這些種子分分家(出示圖一)。
“請你們猜猜第一條線上排什么?為什么?”(紅豆,因為有紅豆標記)。
“第二、第三條線呢?”(黃豆、蠶豆)。
“排的時候要從紅線開始,一個靠著一個,讓它們站在線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數一數,把數字記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兒操作,用種子在紙板上排隊。
(3)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
“紅豆有幾顆?”(十顆)“黃豆有幾顆?”(十顆)“蠶豆呢?”(十顆)“它們都是十顆啊?那它們排的隊伍一樣長嗎?”(不一樣)。
(4)討論:為什么都是十顆,隊伍不一樣長呢?(因為紅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為蠶豆大,所以排得最長。因為黃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隊伍不長也不短)。
(5)小結:相同數量的種子,顆粒越小,排列越短,顆粒越大,排列越長。
3、第二次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請幼兒把紙板翻過來,觀察另一面。
“看看紙板上有什么?”(種子標記、線)“這三條線怎么樣?”(一樣長)。
(2)設疑、引導幼兒思考。
“如果在這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隊,想想它們用的數量會不會一樣多?”(a:一樣,b、不一樣)。
(3)交待探索要求,幼兒操作。
“請你們用不同的種子分別在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列,看看它們用的數量到底會不會一樣多呢?”
(4)講述操作結果。
(不一樣多,紅豆用得最多,蠶豆最少)。
(5)討論“為什么排一樣長的隊伍時,紅豆用得最多,蠶豆用得最少呢?”
(6)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小種子用得多,大種子用得少。
4、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1)出示海洋球、乒乓球,提問:
“如果用相同數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隊,誰的隊伍長,誰的隊伍短,為什么?”(乒乓球小,排的隊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隊伍長)。
“讓它們排一樣長的隊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誰用得多?為什么?”(隊伍一樣長時,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戲:走鋼絲。
“請小朋友找你的爸爸、媽媽一起來做走鋼絲的游戲。自己找一段距離,從起點線處腳跟對腳尖走到終點線,數數你用了幾步?你的爸爸媽媽用了幾步?”
“想一想,為什么爸爸媽媽用的步子少,你們用的多呢?”
《種子排隊》是中班主題活動“大自然的語言”中的一節科學課,這也是我們中班組內的一節公共課。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
活動一開始,我就與孩子們一同認識了“紅豆、黃豆、蠶豆”這三種豆。然后引出下文進行第一次操作,給三種種子進行排隊。在這個環節里我以“一個挨著一個”的方式要求孩子進行排隊,排除了幼兒不規則排列給比較歸納形成正確概念所帶來的干擾因素,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探索習慣。在操作中我把線條分別用紅色點、黃色點和綠色點不同的記號來表示。我還選擇了兩人合作的方式進行,一人“排隊”,一人記錄這樣的方式增進了孩子相互間的合作意識。在操作活動中,大多數幼兒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排隊操作并且孩子們還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他們的發現,當我問起幼兒:“每一對的長短都一樣長嗎?”幼兒馬上積極的回答:“不一樣長。”
然后請孩子們一起數一數分別都有幾顆,孩子們都說是10顆,我又問:“為什么都是10顆,隊伍卻不一樣長呢?”思媛說:“因為蠶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們的隊伍就排得最長。”東東說:“黃豆圓圓的小,所以它們排得短了。”佳耀接著說:“紅豆最小,所以排得最短了。”孩子們通過自己操作,更直觀的發現了三種種子的不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在操作時沒有交代清楚操作要求,記錄數字的孩子有的記錄在種子排列的右邊,有的記錄在最下面,看上去有點凌亂。所以在第二次操作記錄時我特別強調了這一點,要求幼兒統一記錄在右邊,可是新的問題在第二次操作時又出現了,對于材料的準備和設計表上線條的長短我欠缺考慮,使操作時出現了失誤,無法進行正確操作,這是一個我不應該犯的錯誤,另外對于科學活動來講,小結也是必不可少的,兩次的操作到最后再進行總結性小結的話,我想幼兒對于物體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這一知識點掌握的會更好。
整個活動中在操作材料準備上也有待更加具體,由于種子非常的容易滾動,很多孩子排了半天也沒排好,花費了不少時間,就連集體討論時還在“鍥而不舍”地排著,影響了活動的效果,我想可以在白紙上黏貼雙面膠或是利用kt板,上面壓上幾道凹槽來讓孩子們在上面給種子排隊,這樣幼兒的操作及老師的點評都會更方便。
種子排隊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教案目標:
1、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2、學習將收集的種子分類,排列并做記錄。
教案準備:幼兒人手一份種子(蠶豆、黃豆、紅豆各十顆),紙板,海洋球和乒乓球若干個。
教案過程:
一、引出課題。
小朋友,你們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什么?(教師依次出示紅豆、蠶豆和黃豆)這些豆豆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你們知道它叫什么?(種子)。
二、第一次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不一樣。
第三條線呢?(黃豆、蠶豆),排隊的時候要從紅線開始,一個靠著一個,讓種子站在線上,三個全排完了,不要收,數一數,把數字記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兒操作,用種子在紙板上排隊。
3、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紅豆有幾顆(十顆),黃豆有幾顆(十顆),蠶豆有幾顆(十顆),它們都是十顆,那么它們排的隊伍一樣長嗎?(不一樣)。
4、討論為什么都是十顆,隊伍不一樣長呢?(引導幼兒說出因為紅豆小,所以排得最短,蠶豆大,排得最長,黃豆不大不小,排得隊伍不長也不短。)。
5、小結:相同數量的種子顆粒越小,排列越短,顆粒越越大,排列越長。
三、第二次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請幼兒把紙板翻過來,觀察另一面,看看紙板上有什么(種子標記)并說說這三條線怎么樣?(一樣長)。
2、如果在這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隊,想想,它們用的數會不會一樣多?(有幼兒說一樣多,有幼兒說不一樣多)那么我們現在來排列一下,看看到底用的數量會不會一樣多?(幼兒操作,并講述操作結果:用的數量不一樣多,蠶豆用得少,紅豆用得多。)。
3、討論:為什么排一樣長的隊伍時,紅豆用得最多,蠶豆用得最少。
4、小結:一樣長短的線條,種子顆粒越小,排列時需要的越多,種子顆粒越大,排列時需要的越少。
四、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2、若讓它們排一樣長的隊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誰用得多?請一幼兒上來演示,并總結出:海洋球大用得少,乒乓球小用得多。
種子排隊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1、通過觀察、給種子做標簽等活動,認識各種各樣常見的種子。
2、了解個別種子的生長習性,產生探索種子奧秘的欲望。
三、活動準備:
貼有空白標簽的各種袋裝的種子人手一份,數字標簽若干,水彩筆人手一支,展示板(圖一)、蝴蝶花記錄表(圖二)人手一份。
四、活動過程。
1、活動引入。
教師雙手合起來,請小朋友猜:“發揮你的想象,猜猜,老師的手里有什么?”“桌上的小筐里也有許多種子,你找一袋,看看,它是什么樣子?叫什么名字?”
2、認識、介紹種子。
(1)請幼兒介紹自己手里的種子。
師:“你找的是什么種子?它是什么樣子的.?”
(2)給種子做標簽。
首先,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種子發芽后的生長狀態。師:“種子發芽后,會長成什么樣子呢?”
然后,讓幼兒嘗試給種子做標簽。師:“每個袋子上都有一個標簽,請你動動腦筋,想個辦法,在標簽上做個標記,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種子。”
(3)給種子做數字標簽。
師:“每袋種子的數量都一樣嗎?我們來數一數。數完后,找出相應的數字標簽貼在上面,好嗎?”
3、展示種子。
(1)介紹展示板(圖一),重點向幼兒介紹數量、大小的匹配。
(2)把種子放到展示板的相應位置上。師:“讓我們根據種子的大小、多少,把它們送到展示板的相應位置上。”
4、了解個別種子的生長習性。
(1)介紹蝴蝶花種子及它的生長習性(圖二)。師:“每樣種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特點。這兒有一份介紹蝴蝶花種子的資料,我們來看一看。”
(2)介紹記錄表,請幼兒回家后完成。
師:“小朋友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這些種子的生長秘密。那我們用什么方法能知道這些秘密呢?”“對了,我們可以問家長,可以查閱圖書,還可以上網查詢,更可以自己親自種一些種子……辦法很多很多,那我們就回去試一試吧!”
5、活動延伸。
關于種子的活動,可組織以上介紹的綜合活動,也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舉行種子收集、種子展覽、種子分類、種子游戲(貼、穿、印、猜豆、做游戲、做響罐等)、種子記錄(數量、標記、發芽)、種子猜想、種子探秘等等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種子的旅行
1、初步了解種子的幾種傳播方式,感知大自然事物間有趣又密切的關系。
2、積極參與觀察探索種子傳播方式的活動并產生較強的求知欲。
3、樂意與同伴共同討論、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識。
幼兒能初步了解種子的幾種常見傳播方式。
2、各種實物:蒼耳、鳳仙花、蒲公英。
3、種子旅行的課件。
集體交流、個別講述、分組討論、集體實驗、共同小結。
一、教師由故事導入。
(散文:頂棉筐的小姑娘媽媽送我們每人一把白色的小絨傘。她說:"孩子們,飛吧,在風婆婆的幫助下,飛到遙遠的地方,飛向四面八方,記住,凡是有泥土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鄉……"于是,我們飛呀飛,飛過小河,越過山岡,在藍天下飛了好久。我們就各自落地生根長大,終于有一天,一個個也像趕集一樣,頂起了雪白的棉筐。
只聽,路邊的孩子們喊道:"看,多美的蒲公英啊!"他們吹呀吹呀,于是,我們又像當年媽媽送我們一樣,將我們的孩子送向四面八方。
)師:故事里講到了誰?它們用什么好辦法讓自己旅行?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的旅行方法?(小結:這個環節是讓幼兒從一個有趣的故事中來激起他們對種子的傳播探索的興趣,從而導入活動有關種子的幾種傳播途徑,讓幼兒的思想上有個準備:接下來我們將要討論有關種子傳播的話題,這樣也能比較容易地進入活動。)。
二、幼兒看圖片,進行交流。
幼:鳳仙花是太陽曬了,自己一個人炸開來的。
師:這種傳播方式叫彈力傳播。豆莢也是靠這種方式來傳播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他們到底是怎樣傳播的。
(老師取出一顆鳳仙花種子,演示。如果材料充足可以每位幼兒發一個,讓他們動手試一試。)。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看一看彈力傳播的全過程。(觀看短片。)(小結:教師利用幼兒收集的各種圖片讓他們觀察,了解種子神奇的傳播途徑,并讓一些回家做過調查的孩子試著來講述,把自己了解的知識傳遞給其他幼兒。另外我們還搜索到了幾個有關種子傳播的短片,讓幼兒觀看,這樣就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了。)。
三、幼兒利用實物,了解傳播方式。
師:除了彈力傳播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傳播方式?
幼:蒲公英是靠風來傳播的。
(老師拿出實物,示范給幼兒看。讓他們觀察蒲公英的傳播過程。)每個幼兒手里拿一個蒲公英,用自己的嘴吹動蒲公英的種子,親自感受風力的.傳播。(動物傳播,水力傳播,過程同上)。
四、老師小結。
今天我們了解了許多有關植物傳播的方式,有的是靠風來傳播的,我們叫它風力傳播,如:蒲公英。
有的是靠彈性傳播的,我們叫它彈力傳播或自身傳播,如:鳳仙花,豆莢。
有的是靠水來傳播的,我們叫它水力傳播,如:睡蓮,椰子。
還有的是靠動物來傳播的,如:蒼耳、龍葵。
種子排隊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設計思路: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許多種類、材料、樣式包裝等各不相同的瓶子。平時的游戲中我發現孩子們對瓶子也有著極大的探索興趣。于是我抓住了這個良好的教育契機,通過認識、感知、分類、操作、討論、欣賞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了解瓶子的不同特征,知道瓶子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操作、討論等活動,感知各種各樣的瓶子及其功用。
2、了解各種瓶子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3、學會與同伴相互協商,共同完成游戲活動。
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各樣的瓶子,在科學區內布置一個瓶子展覽會。
2、知識準備:活動前與家長取得聯系,請家長向孩子介紹家中所用瓶子的功用。
3、課前幼兒已經裝飾好瓶樂器。
4、字卡:瓶子(圖)、材料、包裝、用途、形狀。
活動過程:
一、感知各種各樣的瓶子。
1、參觀活動:幼兒觀察瓶子,交流自己的感受,對瓶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我們的科學區里有許多瓶子,今天我們舉辦一個瓶子展覽會,請你去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
過渡:請大家挑選兩個不同的瓶子坐下來,跟你的同伴說一說你的瓶子是什么樣的。
2、認知活動:了解瓶子的不同特征。
教: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所喜愛的瓶子。
3、小結:從大家的觀察中我們發現,瓶子是各種各樣的,它們的材料、包裝、用途、形狀等都不一樣。
二、觀察分類并講述。
1、根據特征進行分類。
教:現在你們一小組商量根據其中的不同分分類,看哪組分得又快又好!
2、交流分類結果。
教:誰來說說你們一組是根據什么進行分類的.?(用照相機拍下幼兒的操作過程)。
3、再次分類。
教:請大家再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看看哪組分得又快又好!
三、了解瓶子的不同功用。
1、了解瓶子的功用。
教:你知道這些瓶子都有什么用?(幼兒講述)。
2、了解特殊瓶子的功用。
教:生活中,除了這些瓶子,還有哪些特殊的瓶子呢?他們都有什么用處?
(出示危險的瓶子圖片)。
四、瓶子演奏會。
教:這些瓶子除了可以裝東西,我們還可以把它廢物利用呢!前幾天大家一起做了各種各樣的瓶樂器,讓我們跟這音樂一起演奏吧!
幼兒園大班音樂游戲教案《小小種子》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了解蒲公英種子隨風飄動到處為家的特性。
2、通過游戲感知樂句,體驗蒲公英種子飛時自由、舒展、愉悅的情感。
3、體驗以游戲開展歌唱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彩色吸管、電子琴伴奏、ppt。
一、圖片導入。
提問:認識圖片上的花嗎?它叫什么名字?長什么樣?
師:慢慢地黃色的蒲公英花上長出了小小種子,風兒一吹,小小種子飄啊飄啊,它的家在哪,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初步感知歌曲。
1、回憶歌曲內容。
提問1:聽到了什么?
提問2:想象一下小小種子飄啊飄啊找新家,它的心情怎樣?可以怎么唱?
2、幼兒跟唱。
提問:小小種子的家在哪里?小小種子最后落到了哪里?
三、感知樂句、熟悉旋律。
1、觀看動畫再次傾聽歌曲。
提問:小小種子是怎么找家的?
2、教師演唱歌曲變出小小種子。
提問:蒲公英的種子是怎么打開的?
師:在你們的幫助下小傘都打開了,看看它是怎么飄起來的。
四、傳遞種子,感知樂句。
1、教師示范傳遞方法。
提問1:大風吹來,看我的種子是怎么飄起來的'?
提問2:一個樂句飄起一個種子,落到哪里?
2、師幼一起傳遞種子。
師:讓我們的小小種子也飄起來去找新家吧!
五、游戲“大風吹”
1、交代要求:我做大風,歌曲唱完后,我說“大風吹”,你們就問“吹哪里”,我說“吹××顏色的小小種子”,××顏色的小小種子就趕緊找一張不是自己的椅子坐下來。
2、師幼互動游戲。
師:大風仔細聽,誰唱的好就吹誰。
種子的傳播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種子的傳播幼兒視頻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
本節課我選用《幼兒多元能力開發課程》大班上冊科學課。種子對于幼兒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幼兒所見到的大部分都是農作物的種子,是靠人類來種植的。在自然界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他們有各種各樣奇特的種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這對于幼兒來說相對就比較陌生了。《種子的傳播》這一活動,通過讓幼兒收集種子實物和關于種子的錄像,通過各種途徑積累相關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課件資料,讓幼兒了解種子傳播的秘密。并通過這一活動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職務頑強的生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2、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并且對自然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們對于自然現象的變化卻不一定有了正確的認識,這次活動,主要讓他們通過親自細致的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加深對種子傳播的認識,因此,這次活動的目標有以下3點:
(1)初步了解幾種種子的傳播方式。
(2)樂意和同伴一起觀察,討論和認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因為這次活動是讓幼兒了解種子傳播的過程,很多幼兒并不明白什么是種子的傳播,更不知道是如何傳播的,所以,我把讓幼兒了解幾種種子的傳播方式作為重點來解開幼兒的疑問。
(2)教學難點: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幼兒要從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兒能說出種子的名稱及相對的傳播方式作為本課的難點。
4、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2)頭飾:蓮子、蒲公英、蒼耳、豆角、櫻桃和野兔。布置簡單的游戲場景。
(3)實物:蓮子、蒲公英、蒼耳、豆角。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采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體驗法、游戲法和激勵法,讓幼兒在觀察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從而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
三、說學法:
本課以學生觀察性、探究性學習為活動主線,重視探究經驗。新課標要求學生是主體,因此學生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將采用以下的主要學法:觀察法、討論法、參與法、游戲法。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品嘗”種子,導入新課。
首先我展示蓮子、蒲公英、蒼耳和豆角,并介紹種子名稱,讓幼兒清楚的知道種子的名稱。然后,為了激發幼兒的探知欲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讓每位幼兒親自品嘗蓮子,通過嘗一嘗、吹一吹、摸一摸、剝一剝,讓幼兒進一步了解種子的形狀特征,為下面的教學環節做準備。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說的:“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種子,老師還要請大家”品嘗“種子呢。”我運用種子的實物,本著幼兒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兒的`興趣。為了激發幼兒學習的欲望,我通過播放課件一,用神秘的歡迎語如:“歡迎小朋友來到神秘的科學天地,我們一起來觀察種子的傳播。”讓幼兒在神秘地的氛圍下,帶著好奇的心理,進入本課的主題。
(二)了解種子的傳播方式。(播放課件)(1)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課件中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聲音,運用多媒體擬人的手法,讓幼兒獲得較為感性的認識,在抽象思維上對種子的傳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自由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為他們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通過仔細觀察和聆聽聲音,能清楚的知道蓮子是靠水的力量來傳播的;蒲公英是靠風的力量來傳播的;蒼耳是靠人或動物的力量傳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傳播的。在教學中我是這么引導幼兒的:“小朋友們聽一聽,是什么聲音?是誰的聲音在說話?動物身上有什么?誰的力量大,能把種子彈出去?”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為了讓幼兒有更廣闊的知識,我讓幼兒討論:“除了水、風、人或動物、自身的力量能傳播種子,還有什么誰能傳播種子?它是怎么傳播的?”充分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通過與同伴的討論,互相交換已有知識,擴大他們的知識范圍并增進同伴間的友誼。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二。我通過播放課件中簡單的圖片,并做簡單的語言教授,讓幼兒更輕易的懂得一些比較復雜的知識點,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現象。
(三)組織幼兒進行游戲,復習認識種子的幾種傳播方式。
幼兒從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須經過實踐這個環節。而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幼兒在玩中學,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讓全體幼兒戴上頭飾,并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誰,一老師戴上野兔頭飾,調動幼兒積極性,然后播放課件中相關圖片和音樂,如:水聲、鳥叫聲、風聲,讓幼兒聽聲走到相應的場景。通過這一環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三。
五、活動延伸:
教師發給幼兒一些種子,讓他們回家和爸媽一起種。幼兒學得知識后,讓他們進行實踐操作,鞏固所學知識。
六、結束部分: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本活動種子的傳播,在普通條件下孩子們無法完整地觀察到這一過程,這對建立正確的概念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課件,以模擬、仿真等手段,讓孩子通過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正確的概念。整個教學活動形象、直觀,調動了孩子學習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