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認識厘米觀課報告篇一
1 、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 厘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 、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 厘米" 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 厘米" ,并且知道從0 刻度到1 刻度之間就是1 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也是1 厘米?從0 到2 之間是多少?2 厘米里有幾個1 厘米?0 到5 之間是幾厘米?0 到10 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 厘米和幾厘米的長度。
3 、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 厘米、幾厘米,直觀感知1 厘米和幾厘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 、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 厘米,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后問學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 厘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 厘米。那么,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 、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 、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 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7 、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 2 厘米里有2 個1 厘米,進而明確幾厘米里有幾個長度單位。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利用" 厘米" 學習" 米" 。
1 、找關系。學習了厘米以后,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然后讓學生把10 張10 厘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 厘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和100 厘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 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 米" 。接著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現了什么?得出:1 米=100 厘米的結論。
2 、認識1 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 米有多長,1 米有多高,建立"1 米" 的實際觀念。
3 、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么數據都是1 ,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 米" 和" 厘米" 大小不同," 米" 是高級單位," 厘米" 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 米" 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 厘米" 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 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本數學書厚1 米。”“籃球場長30 厘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 米和1 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從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2. 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厘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借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 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 厘米、1 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 厘米、1 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通過對前后測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學生對于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于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 “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認識厘米觀課報告篇二
第66頁的全我3,完成第66頁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七的第4―8題。
使學生進步掌握“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例3
量一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圖見書本)
本題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長度觀念的基礎了進行教學的。
要讓學生量出紙條的長度,在量之前,師要向學生說明量的主法。量時要把紙條左邊的端點對準尺上標有“0”刻度線,然后再看紙條另一個端瞇所對著的尺上的刻度是幾厘米。提誤碼“這紙條是幾厘米?指名學生回答。
根據師的示范,再讓學生操作一遍。
師注意學生在量的過程中的步驟和重點處。
第66頁“做一做“ 、第1題的看一看這支鉛筆長()厘米。
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看鉛筆的左端對著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對著哪里?鉛筆的長度是多少厘米?先讓學生按照步驟量出長度。并指名學生板演過程。
讓每個學生都實際操作一遍,師要注意學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確,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1、課堂作業:第5、7、8題。
2、課外作業:5―8題。
認識厘米觀課報告篇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上冊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涉及數、數數、空間觀念的形成和實踐技能等,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說,也可以說難點了。
知識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認識厘米,用厘米量”這一節課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直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教學時,我創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沖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欲望。
這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當學生有了學習的愿望后,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采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1)學生觀察的能力較弱。
低年級學生觀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鍛煉學生,要正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學生“估”的能力要加強。
估一估較短物體的長度時,比較接近實際長度,但估計較長的物體時,誤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個范圍。這應該和平時的生活實際有點關系,現在的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比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準呢?所以數學一定要和生活緊緊聯系起來,要讓學生在數學中經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認識厘米觀課報告篇四
1、 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刻度尺,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對幾厘米的長度有感性認識,認識厘米。學會用厘米作單位估測或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3、 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間的密切聯系。同時在矛盾沖突中感悟數學知識并增強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具準備:小棒、直尺、布尺、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一、用童話故事開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問題
2、 學生匯報。
那如果我們要得出一個具體統一的答案,可以用什么來測量?大聲告訴老師。
4、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直尺。在你們抽屜里都有一把直尺,拿出來看一看,你們在直尺上發現了什么?(出示課件)
5、 根據學生的發現出示課件。自由的讀一讀數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數字是幾?0我們以前學過,那你們現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嗎?總結:在尺子上0對準的這條刻度線叫做起點,小學數學教案《認識厘米》。板書,在尺子上你還發現了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你還發現了什么?出示課件。剛才有同學發現尺子上有厘米的標志cm,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認識厘米。板書(數字、cm、長短不同的線)
二、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
1、出示課件,螞蟻們為了使小橋變得更漂亮,他們給小橋涂上了五彩的顏色,大家猜猜看,綠色這一段可能是多長?到底是多長呢?咱們聽聽小精靈是怎么說的?出示課件。這段有多長?那你們能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嗎?行不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學們在仔細看看,在尺子上還有哪段是一厘米長的呢?出示課件讓學生指出。
指著課件提問:從這里你發現了什么啊?原來啊,尺子上的每一個大格啊就是一厘米。每一個小格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來認識。
2、 找一找
(2)下面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長啊?
三、鞏固
1、出示課件,學生判斷,對的舉對牌,錯的舉錯牌。(看仔細了,請評委亮牌。,請人說為什么正確)
2、剛才螞蟻王國的測量比賽結束了,那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舉行一個測量比賽呀?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
四、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厘米,還學會了用厘米量。(板書)同學們的表現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師還想請你們幫一個忙,行不行啊?錢幾天老師做衣服的時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長。那我這樣量可以嗎?這樣量呢?那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啊?剛才同學們都大膽的展開了想象,正是有了這種想象啊,人們不僅發明了直尺,還發明了各種卷尺,那我們平時在生活當中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尺子來進行測量。那今天下去后,請同學們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長,下節課我們再來交流。
0刻度線:起點
認識厘米觀課報告篇五
小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因此在講授新課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動畫,讓孩子帶著問題“這是怎么回事”去思考,在小組交流一下,孩子們積極性很高,討論熱烈,為學習新知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給學生創設更多的看一看、讀一讀、比一比的機會,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新知。
1、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 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 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2、讀一讀。在孩子們互相指過1厘米以后,讀一讀:在尺子上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4、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二)運用遷移,認識“幾厘米”。
學習了“ 1厘米”以后,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認識“幾厘米”。用眼睛觀察、用手比劃、用筆畫出幾厘米。使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 1厘米”、“幾厘米”之后,我是通過以下幾個環節教學生用尺子測量長度的:1、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是一拃?說一說怎樣測量一拃的長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長度,讓同桌驗證。通過指一指、說一說、量一量等方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了掌握長度單位、掌握測量長度的方法的意義。
數學教學中貫穿自主高效的教學原則。貫徹讓學生主動去探索,主動去發現,讓學生逐步建立起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一種思想。利用多種形式、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探索精神和學習的能力。
認識厘米觀課報告篇六
1、數線段
2、圖形是由幾條線段圍城的
3、畫一條線段,并將線段平均分。
2、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問題。
3、厘米和米的進率以及運用進率關系進行一系列的換算,比較。
4、測量不同的物體時,要用到什么單位。孩子容易受到數字的誤導。
5、學生對身體上的尺的認識,以及身體上的尺的作用。在沒有尺子的時候,學生可以用身體上的尺進行估算。
6、培養估算意識,大約幾厘米,大約幾米。
孩子之所以在做練習中出現如此多的問題,其實歸根到底是教學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別踏實。拿線段來說,開始我覺得線段對孩子來說很簡單,無非就是直線、兩個端點。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認識線段,他們只知道長成這樣的,叫做線段,卻不知道為什么線段要長成這樣。線段有兩個端點的目的是因為線段是有長短的,所以需要端點。在生活中處處有線段,雖然不像書本上一樣用端點標注出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因為有了線段,有了平面圖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構成了立體圖形。這些都是孩子們學過的,雖說他們理解的可能比較模糊,但是我們在第一課時也可以告訴他們。兩點之間,只有一條線段,只能畫一條線段。
關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個認識的長度單位,所以讓孩子們感知1厘米的長度以及會量物體的長度是本節課的重點。由于孩子有了自學的經驗,因此本節課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別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斷一段物體有多長的時候,有些會存在多霧。
厘米和米在我們看來很簡單,實則對二年級孩子來說,他們缺少了生活經驗,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斷物體的單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說,操場長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數字就會認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讓他們從生活中感知這些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