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總結(五篇)篇一
最近在看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心靈像一棵重新生長的大樹,吸取到了更多的養料。
作為用心心理學的實用書,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里所說的道理,十分淺顯易懂。
書中用四種漢堡比喻四種人的幸福觀。第一種漢堡是口味誘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埋下未來的痛苦。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被稱為“享樂主義型”,他們只顧及時行樂,不管任何負面后果。
第二種漢堡是口味很差,但能夠確保日后健康,吃它等于眼前很痛苦。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們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未來的目標,他們被稱為“奔波勞碌型”。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沒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后也會影響健康。這類幸福觀的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期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我們稱其為“虛無主義型”。
最后一種漢堡就叫做“幸福型漢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透過目前的行為他們能夠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
本·沙哈爾給幸福的定義是:快樂加好處。
信念決定命運。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財富,它不在攀登的頂峰,也不在徘徊的山腳,而在努力向前的一路之上。注重目標,更要注重過程,享受創造著的此刻,才會有更完美的未來。
書還沒有讀完,我的這種被點化而頓悟的激動,還在繼續中。
最新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總結(五篇)篇二
一本被譽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課程”的書,這是一本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真諦”的書,這是一本被稱為“帶來幸福革命”的書。這本書就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泰勒?本—沙哈爾博士撰寫的《幸福的方法》!
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泰勒,從理性的角度,探討研究了一個一般人認為庸常的生命話題——幸福。我們多數人認為人這一輩子總該去做些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不然活著會覺沒意義,似乎消解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殊不知,人們很多時候只知做事是為了有意義,卻忘記了去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我做的事有意義,但我幸福嗎?或許有時會覺得,有意義就夠了,也就把有意義當成了生活目的本身,也就把有意義等同了幸福本身。事實并非如此。有幸福感才是活著的最大意義。不然不管你從事多么偉大的職業,你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單是有意義你也不會有真正的滿足感。只有既有意義又能讓你快樂的事情才會帶給你長久的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尋幸福,泰勒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揭示了幸福的事實,每個人都希望活的更幸福,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卻忽略了幸福的含義和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有不少人把追求財富、名聲、地位作為幸福的目標。不少家長還把這種觀念灌輸給孩子,不好好讀書,將來就不能賺大錢,沒地位。然而近期從媒體中獲悉,全國有九位億萬富翁相繼自殺。為什么他們終身奮斗,富可敵國,卻要選擇一條極端的結束生命來終止人生道路呢?泰勒博士的分析也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只追求財富的人通常沒辦法充分地發揮他們真正的潛能。他們比其他人更有壓力,更容易沮喪和焦慮。在身心合一方面,他們顯得不健康,缺乏生命力。”泰勒博士因此得出結論:“財富、聲望、知名度與其他目標都不能和幸福相比,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終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雖然人們的肉體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里,但是人們的精神卻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有的富人,住著別墅,開著豪車,被大家羨慕,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卻可能只是貧民窟。低層次的幸福在物質世界里,而高層次的幸福卻在精神世界中。
泰勒博士說:“我認為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有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點點滴滴,這種解釋絕不僅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時刻,而是人生的全過程,即使有時經歷痛苦的感受,人在總體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然而有的人整天泡網吧、逛街、打麻將、講吃講穿。他們認為這樣能帶給他們快樂,而學習只能帶給他們煩惱和痛苦。泰勒博士認為:“我們把工作和努力與痛苦綁在一起的惡習,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在學校和工作中獲得幸福感。經歷困難可以讓我們更珍惜快樂,不再認為快樂是理所當然的,對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義和快樂的重要來源。”把努力與痛苦、休閑與快樂聯系在一起,這其實已經干擾了我們對于自身體驗的客觀認知。當我們開始把工作中的積極體驗負面化時,其實也是在限制自己獲得幸福的潛力,因為幸福并不僅僅是經歷正面情緒,還要重視這個過程中的體驗。對于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
我在退休后來到上海,在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中,也承擔了一份必要的家務勞動。由于受到時間、場地、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想繼續繪畫和創作是不現實的。只有尋找其他的精神寄托,于是我就嘗試著寫點文章,運用自己學過的美術專業知識,向大眾普及一點藝術鑒賞知識、信息和方法。為提高中華民族文化水平貢獻一點綿薄之力。因此我經常在家人晚上睡下后,奮筆疾書,樂此不疲。熬夜是家常便飯,有時是整個通宵。第二天又很早投入正常的生活節奏。當寫作遇到困難時會感到苦惱和煩躁,有時還會想打退堂鼓,但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很快就能挺過去。剛退休前,曾擔心沉湎于繁重的家務勞動和照顧孫輩,會無所事事,降低幸福感。然而現在雖然辛苦但卻感到生活更加充實、快樂和有意義。
做一個幸福的人,必須要設定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就像泰勒博士說的一樣,信念是自我實現的語言。當我們下定決心的時候,我們已經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許這個目標會成功,或是失敗,我們都要把它當成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并且要明白任何一個獲取成功,或說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必須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要自我和諧目標。所謂和諧目標就是要主動的去選擇目標,而不是被加附在我們身上的,是產生于內心深處的的愿望,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物質和名譽。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追隨生命的喜悅時,不僅可以享受人生,也會更加成功。
在對“幸福是什么”和“如何實現幸福”的兩大命題進行深入解析后,泰勒博士給我們帶來了有關幸福的七大冥想:愛自己和關愛他人、幸福強心劑、超越短暫的快樂、自己的光去照亮世界、想象幸福、從容生活和幸福的革命——看起來依然和充滿口號和標語的成功學講壇沒有太大區別,但泰勒博士的與眾不同在于他春風化雨一般的親切講述里,讓我們自然而然跟隨他的腳步,反思我的“幸福強心劑”是什么?什么領域會因為時間壓力而感到幸福感消失?要做出什么改變才能更接近幸福?泰勒博士不僅在講述在教授,他更多的是以具體化的問題和練習,發動我們一起參與反思,做出行動,在每一個問題都找到專屬于自己的答案,在每一個練習中找到自己的處理方案,不同的人會在這同一本書里得到不同的幸福密碼。
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幸福和快樂,關鍵是如何認知和尋找適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的方法》讓每位讀者去反思自己的內心渴求,學習去接納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讓你成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
最新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總結(五篇)篇三
你幸福嗎?對大多數人來說,說不幸福吧,小日子過的還行;說幸福吧,感覺又沒多少讓自己真正開心的事情。個人感覺能夠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應該不多,很多人其實是越來越麻木、逐漸失去了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的內容是以色列沙哈爾教授在哈弗大學最受歡迎的積極心理學課程。閱讀這本書后,自己對追求幸福具備了清晰的方向。
幸福=快樂+意義。其中快樂是你自己現在的利益,意義是你自己未來的利益。針對時間和利益兩個維度,作者提出了四個象限:時間維度上的現在與未來、利益維度上的利益與損害,對應著以下四種類型。
及時行樂型。標榜自己是享樂主義,類比垃圾漢堡,很好吃但是不健康的。癮君子、賭徒,包括身邊嚴重透支資產消費的人群。
忍辱負重型。小時候總是被教育:“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中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長大后很難找到工作的樂趣,或則開心快樂的做事情。骨子里總是認為必須忍受痛苦才能成功。正所謂“欲練神功,必先揮刀自宮。”感覺自己大多時候都是處于這種狀態,所以很難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現在職場中大多數人經常處于這種狀態。
無助型。這種狀態是最差的,主要是一些主流的所謂成功人士。該有的都有了,別人沒有的也有。可以說外界的條件已經非常好了,但是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絲毫沒有對幸福的感知能力,進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幸福型。類比理想漢堡,既好吃又健康。處于這種狀態,善于享受當下,對眼前的利益收獲非常滿足。同時對未來、對目標保持一種敬畏之心但不強求,“盡人事聽天命”!處于這種狀態的人就是真正幸福的人。
對于這四個象限和類型,每個人都經歷過。有時候幸福,有時候絕望無助,有時候忍辱負重,也有時候及時行樂。只是每個人處于每個狀態的時間不同而已。反思自己在幸福快樂這個象限的時間就非常少,忍辱負重的時間是最多的,自己經常發脾氣很少微笑,在別人眼中也不是那種積極主動的人。所以經后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的狀態,運用這個方法讓自己更多時間保持幸福型的狀態,這樣處于其他象限的時間就自然減少了。
讀了這本書之后,意識到要想獲取幸福,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都需要改善。雖然自己做銷售十年時間了,但是真正投入熱情的時間其實不多,有經驗但是銷售方法論只是體系其實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包括與上下級同事之前的關系,反思自己也沒修煉好。因為自己總是感覺自己在忍辱負重,所以生活中對待家人的方式也不好,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如何長期保持正念、能夠時刻感知自己的狀態,這些都是自己需要修煉的地方。
最新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總結(五篇)篇四
前言:不知道是不是產后抑郁在作怪,隨著諾諾的長大,我也省心了不少,最近的工作也不忙,也有更多自己的時間來支配,但是卻越來越不快樂,時不時情緒就會很down。經常會有抽離出來的感覺,看著一個人在隨著時間向前漂泊,這段時間是沒有光芒的。《幸福的方法》里面講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意義+快樂,也講到了如何通過一些改變去提升幸福感。幸福是人一生的終極目標,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究找尋。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四種“漢堡模型“,代表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享樂主義者“,是指為及時行樂而出賣未來人生的幸福人生。追求及時行樂,逃避痛苦。這種類型的人認為只有過程是重要的。
“忙碌奔波型“,是指只追求未來的快樂,承受現在的痛苦,認為痛苦的過程是幸福的必由之路。這種類型的人只追求結果,不享受過程。
“虛無主義者“,是指對生命喪失了希望和欲望,及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這種類型的人同時放棄了過程和結果,處于麻木無感的狀態。
“感悟幸福型“,是指不但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也可以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漫無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頂努力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回想自己,我以前可能處于忙碌奔波型,包括之前得學習和工作,我期待從一個個的成果中獲得成就感而罔顧生活。記得前幾年還在和byhan談戀愛,在談及要不要在一個城市時,我用了幾個證書拖延了幾年的時間。那時候,我期待從工作中獲得幸福感,從一個目標轉移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幸福感持續得時間卻很短暫。
這兩年,忽然覺得以前的生活太累,工作忙到沒有生活,所以我渴望放松、舒適的生活感受。其實內心覺得不應該這樣,可就是會沉迷。這也是“享樂主義型“的特點,會一直沉迷。
很久以前我對于人生的目標是:27歲之前找到共度一生的人,30歲之前有個孩子。事實上,我做到了。但是短期目標的達成之后,帶來的是空虛,似乎找不到生活的抓手。仿佛童話故事戛然而止的結局:公主和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當日子一天天過去,我有時覺得自己很幸福,有時又覺得很迷茫,究其原因,沒有一個長期的目標,對于幸福的感受不具備持續性。
作者認為,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幸福的誤區
幸福是個無限游戲,而我們經常把它作為一個有限游戲進行參與。我們期待一段時間看到結果,我們期待的是結束。然而幸福是個終生話題,需要長期追求、永不間斷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可以終結的句點。換句話說,沒有最幸福,只有更幸福。
幸福不是一直情緒高漲,沒有負面情緒。只是在整體上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一直本積極情緒推動,不受制于憤怒或者內疚之類的負面情緒。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負面情緒當作支出,只有當正面情緒大于負面情緒時,才能實現幸福的盈利。
在育兒中,關于學會分享這部分的知識學習中,有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大致意思是只有自己這里充盈了,才會自然分享。延申到愛,只有足夠愛自己,才能自發地去愛別人;延申到幸福,只有自己感受幸福,才能將幸福的感受分享出去,不怕失去。這與書中現代幸福科學的基本假設:要幫助別人,我們得先學會完善自己有異曲同工之處。
浪漫的親密關系是幸福真正的基石。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經常會說“無條件的愛“,但是任何付出都不能傷害其中任何一個人的核心價值,否則就會變成”犧牲“,而犧牲是不幸福的。親密關系不是零和游戲,而是一個雙贏的游戲,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應該有助于雙方的成長,以雙方的幸福為標準進行衡量,做一些對兩人都有意義并且快樂的事。
byhan昨天晚上接我回來的路上說,他斥巨資讓我運動的原因是運動完會產生多巴胺,我開心就會給他一些愛。額,我最近沒空給他愛嗎?看來,我們需要一起去運動了,一起做有意義并且快樂的事情。
本書中還提到一個概念叫幸福催化劑:那些能夠確定符合自己內在價值和興趣目標的人,更富有效率和彈性,并且會更有創意地把這些優勢覆蓋到生活的其他領域。一個人的與家人共處的時光、運動、閱讀甚至獨處,都可能讓整個生活煥然一新。當我們讓自己的光芒閃耀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感召他人也加入這個行列。當我們擺脫自己的恐懼時,我們充滿朝氣的變化自然也會解救他人。
如何找到幸福的工作
發問才會有答案。我們只有開始質疑自己,才會去探索和征服自己,才能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事,發現一些以前被遮攔的道路。
mps模式,指的是意義(meaning)、快樂(pleasure)和優勢(strengths)。
三個關鍵問題來問自己:什么能帶給我意義?什么能帶給我快樂?我的優勢是什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這樣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育兒
我們大多數人所受地教育都是“先苦后甜“,過度強調目前所受的痛苦,學習是痛苦的,工作是痛苦,目標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更高的薪酬和職位,所以我們大部人可能都是偏向“忙碌奔波型”。“忙碌奔波型”的想法本身和情商相沖突,更不要說既快樂又成功地生活了。
因此,現在比較推崇的一種學習方法是“玩中學”,我想它的意思就是能夠快樂地獲得知識,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幫助孩子平衡當下和長遠利益,同時獲得快樂和意義,即獲得幸福的體驗。
“我們應該教給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須依靠自己的付出與努力,而不是借助別人的幫助。“掙扎、困難和挑戰都是豐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無捷徑。也就是說,父母是起到腳手架的作用,提供環境支持,找尋幸福的最大責任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在目標和任務的設置中,要注意營造較好的壓力環境,如果壓力過大,可能會導致孩子的焦慮情緒,如果沒有挑戰性,也會導致孩子感覺枯燥乏味,因此,度的把握變得至關重要。
做出一些改變
練習:寫感恩日記;記錄日常時間分配,并盡量增加給你帶來意義和快樂的事情的時間;冥想,往正面情緒引導;在期望做的改變上養成習慣。
接納自己:接受自己的核心價值,接受真正的自己,把虛榮的東西拋開。我們必須相信幸福是應該得到的,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生來就有享受快樂和意義的權利。
嘗試:一個增強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減少不得不做的事。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在這些首先做的事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你最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前路尚不明朗,就先從腳下的路出發吧。
最新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總結(五篇)篇五
幸福是什么,不是高大上的物質享受,而是一種與天倫、分享、安穩相關聯的感受。作為家長我已能深深體會幸福的含義。但如何讓小孩明白幸福的真正含義,如何幫助小孩找到幸福的方法,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部分答案。
書中提到“與我們關心的人和關心我們的人在一起分享人生經歷、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義并安撫我們的痛苦,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樂趣”,小孩要從小學會分享,最初的分享應該是一個玩具、一份小零食、一本書等 。
這個學期與同學們分享了一套書《神秘的快樂家族》,當他開心地告訴我第一冊借給某某同學、第二冊借給某某同學,4冊書他都借出去了。而且收到了同學們與他一樣也喜歡這套書的反饋。這時的他幸福滿滿,我告訴他與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已喜歡的東西是一件非常開心幸福的事情。
“在母親身邊的小孩要比不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更富有創造力。當孩子們在母親身邊的一定范圍內活動時,他們的創造力是很驚人的。”父母給予的是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所帶來的力量,等同于給我們建造了一個“幸福圈”。
每天早晨我要陪朱軼走15分鐘的路程、坐15分鐘的公交車去上學。這30分鐘常常是一天最開心的時光,我與朱軼像忘年交的兩個朋友一起聊學校、聊電視、聊課外書。
家長的陪伴是小孩最幸福的時光,當然不是待在家里你拿著手機、他看著電視。而是大家都一起參與做一件事,然后一起哈哈大笑、一起思考。所以多花時間陪小孩,讓他在“幸福圈”里長大,長大后他也會成為“幸福圈”的制造者。還有養成好的習慣、保持仁愛之心。
每本書雖然沒有完全吃透但總有些收獲。這本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