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新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心得體會實用篇一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涉及內容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沖擊,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中國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游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贊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里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里擊起快樂的回響。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后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范圍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于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么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并善于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系。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最新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心得體會實用篇二
武志紅的又一本書,這本書有個多么自戀的名字,所以春節前后我讀完了,過了這么久才來寫讀書筆記,所以剛剛忍不住又翻了一遍。
發覺這本書是典型的案例書籍,就是通過武志紅的咨詢案例、社會熱點案例來輸出心理學常識和分析問題。這個也是我相當長時間比較推崇的一種說法,“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之前有很多人遇到過,有很多人研究過,有些人把結果寫成了書”。這個就是書籍的作用。它幫助我們少走彎路。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帶著心理問題積極生活”:這個估計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憤怒是對憤怒者的保護”、“不要內疚,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情緒有它的來處,這些都是人這個生靈自帶的屬性。不論悲傷、憤怒、內疚等等的情緒,都是能量流動的正常形式,我們要接納這些情緒,就像接納自己一樣。他們就想吃飯、喝水一樣必要,像呼吸一樣必不可少。
恐懼告訴你什么對你更重要:如上所說,恐懼也是一種正常流動的情感。這個反向論證,讓我們知道孰輕孰重。這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方法。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所有的關系,甚至是沖突,都是照鏡子,在鏡子中看到自己。有的時候是看到自己的想要和不想要,進一步的審視自己、理解自己。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學會接受自己、寬容自己和寬以待人。給自己一個接受的儀式,開始更懂自己、開始一段更為不同的人生。
最新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心得體會實用篇三
其實之前并不怎么看心理學方面的書,我總覺得人最好的的心理老師是自己,我相信所有的道理我都懂,不需要任何人的開解,在遇到任何問題時,我可以自我調節,只不過是花費時間長短的問題。但在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并簡單翻閱幾頁時,我就突然覺得自己的眼眶濕潤了,也許一直努力做個完美的自己是個很艱辛的事,但一直覺得這才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卻從沒想過我們可以淡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讓疲憊的心偶爾放個假。
本書重點闡述的觀點如下:
真實勝過完美
我們要做的不是滅掉內心的魔鬼,而是去認識并擁抱它,活出真正的自我!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
改變惡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和惡習較勁,接受惡習。因為,積習就是你的本性,惡習代表著你內心的需要,你只能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
任何真切而純粹的情緒、感受和體驗,不論是憂傷、憤怒,還是焦慮、嫉妒等,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假若你學會敏銳捕捉并坦然接受它們,那么你就能獲得不可思議的成長。所以說,真純的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心靈的兵器”。
憤怒是對憤怒者的保護
憤怒,給予你力量和動力,讓你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具有創意,每一分鐘都能表現出你自己的風采。沒有憤怒,你就會在不適當的地方屈服,就會手足無措。你必須清楚地知道你的憤怒,并知道為什么會這么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處理它。
不要內疚,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
內疚是和諧關系的調節者,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假若你懂得接納自己的內疚,并幫助對方接納他的內疚,那么關系就會自然地流動,自然地走向和諧。內疚是大自然的饋贈,它在提醒我們,你的一個關系需要調整了。
恐懼告訴你什么對你更重要
許多恐懼,無須戰勝。恐懼的背后,常藏著我們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懼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恐懼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因為很多時候,只有恐懼才能強有力地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
好的心理醫生,其價值就在于會和你建立一個好的關系,然后把你輕松地帶進這種狀態。不過,我們生活中還有太多的關系,可以把你帶進這種狀態。任何一個你在乎的關系,其實都是一面心靈的鏡子,可以照出你內心的秘密來。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
所謂接受,即直面我們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親密的人,我們都不能指望他們為自己而改變。
給自己一個儀式,開始一段征程
心靈的成長并非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需要一些具體的儀式來呼應心靈成長的節拍。
當然,我也并不是贊同作者的所有觀點,雖然也有觀點上的差異,但這本書至少改善了我的心理狀態,讓我認識到悲傷、憤怒、內疚、恐懼,負面情緒有存在的意義,直面比逃避有用,對抗不如接受。為了不讓親人擔憂,為了給孩子樹立榜樣,我們往往隱藏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但既然是親人,那就讓我們共同來接受、共同來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接納自己和他人,一同成長!
最新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心得體會實用篇四
無意間,在媽媽的枕邊發現一本《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的書。這是一本心理自助書籍,作者武志紅是一位資深心理學專家。這本書以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向告訴我們:負面情緒等等不完美的一面,在成長中的積極作用。阻礙我們成長的,不是因為自身不完美,而是自己不肯承認自身的完美。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使得自己越來越強大,離夢想越來越近。
捫心自問,父母、老師在講道理時,我也覺得父母、老師講的道理都正確,也明白,但是為什么對我卻起不了作用呢?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里,我找到了答案:那是我沒有,也從未真正的接納過不完美自己,驕傲、自滿、畏難、不堅強、毅力不堅定,這樣的“我”,是我一直都不想面對的,一直在逃避,排斥。
然而,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去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別抱怨自己的不完美,一個充滿自信、向著美好的未來走去的人,是不會抱怨自己的缺點的,而是應該感謝它,擁抱它。因為成功之路是靠自己的不完美迎來的。
比如,兩個人去采礦,他們用的工具是一樣破,可當挖到特別硬的石頭,其中一個人抱怨工具太爛而放棄了,而另一個人沒有抱怨,而是克服困難,一點一滴地用工具將石頭打破了,從而得到了鉆石。
曾經有同學叫我“屈神”,因為在思維訓練的題型上,我常以做題速度和正確率“著名”,因此,曾經的我也以為自己是“高智商”,常常喜歡挑難度高的題目來做,卻不重視基礎題的訓練。于是,一份答卷,基礎題的分數是扣得最多的,卷面分數拿不了高分。現在我明白了,自己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名普通的學生。我應該做到的中踏踏實實地學好每一個知識點,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次的作業和考試,一點一滴地鑿開堅硬的石頭,做真實的自己,做自己心靈的王者,不做“高智商”和“神”。
讀完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八個字:接納自己,悅納真我。書中告訴我們:人之所以不完美,才有足夠的空間進步,才能體會到努力后達到成功的喜悅。好的心態,有助于我們健康的成長,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最新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心得體會實用篇五
最近利用坐地鐵時間斷斷續續的讀了一本書,武志紅老師寫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分享一下讀書感悟。
生命總有不完美的地方,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讀完武志紅老師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合上書本,閉上眼睛,似乎看到了另一個自己。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兩個字就是"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只有自己接受一些事情,才能獲得重生。
以前的我有著完美主義,怕自己做不好,遲遲不肯動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先做起來再說,這個公眾號就是個例子,怕自己寫的文章沒深度,沒人看,但是沒有誰可以一下子就做到很完美,都需要經歷千錘百煉,我相信會越來越好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的太多,畏首畏尾,時間久了就容易焦慮起來,領導交代一項任務,怕自己完成不好,遲遲不肯動手,眼看就要到截止日期了,如熱鍋上面的螞蟻,加班加點,也沒有拿出像樣的成果,其實是自己一直不愿意面對困難,逃避它而已,面對困難最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面它。
現在"正能量"這個詞,到處可見,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是需要發泄一下我們的"負能量",而不是憋在心里,假裝快樂,這樣很有可能會造成心理問題,有時候心理有問題比身體有問題可怕的多,身體有問題很大程度上面也是因為心理問題導致的,慢慢的發現心理學還是很有意思的,給我一次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很有可能去選擇心理學,沒有什么比人的心理更加復雜的了。
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有或多或少的令自己自卑的方面,比如身高不夠高,長得不漂亮,膚色不夠白,經濟拮據等等,但我們都需要真正的去接納自己這些不完美,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許你羨慕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羨慕著你。你羨慕那些坐在辦公室喝茶看報的公職人員,他們也許羨慕你每天忙碌,充實而快樂。所以,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好了。
每個人的心里都應該有一個瓦爾登湖,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獨處,寫一段簡短的心情日記,放松一下自己,也可以讓自己逐漸的看清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學會感謝自己的不完美。
最新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心得體會實用篇六
武志紅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的序中寫道:擁抱你的痛苦,這是成為你自己的必經之路。初讀這句話,我就感到了一種力量。事實上,痛苦這玩意兒想起來討厭,但它在很多時候都是試金石。
如果沒有經歷相思之苦,你意識不到某個人在你心里的地位多重;如果沒有經歷學習和復習之苦,你也不會珍惜在學業上取得的成績,而極有可能輕飄飄地來一句“因為我聰明”;如果沒有進行激烈的競爭,就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恐怕上班以后,你的熱情也持續不了多久。
多年前我讀過一篇文章,里面的一句“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讓我久久難忘。不過,當時年少只覺得這類文字令人心疼,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終于意識到“痛苦是人生中實實在在的存在”。
對于痛苦的切身感受,每個活著的人大約都不能幸免。至于那些整天作出“一切棒極了”的姿態的人,怕是活在自己編織的夢里。
美夢固然令人欣喜,然而總有醒來的那一刻。所以我們說,不如一開始就告訴自己,痛苦是會一直存在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和放下,而不是消滅和忘卻。
當一個人因為失戀而情緒低落時,他不能通過閉上眼不看以往的照片、封閉頭腦不去想以前的戀愛細節而恢復快樂。他只能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那個人已經離開了,而他也要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與過去的自己好好告別,當然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盡可以通過哭泣、喝酒、看電影、聽傷感情歌等方式感受失戀之苦,而絕對不能自己壓抑自己。
更不要因為別人的判斷如“對方不值得你這樣”或“感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你能不能有點兒骨氣”之類的話來阻止悲傷這種情緒的正常流動。
另外,如果他通過拼命工作或迅速交往別的戀愛對象,來暫時轉移當下的痛苦,那么就會為以后的心理隱患埋下種子。因為面對痛苦卻偽裝不悲傷這件事,需要耗費更久更多的時間和能量,遠不如痛痛快快地與其和解來得劃算。
那么,如何與悲傷和解呢?這就又回到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個課題上了。所謂的不完美,并不是指我們顏值不夠高、賺錢能力不夠強或者性格不夠好,所以才會失戀(被分手);而是指:我們是人不是神,我們控制不了一段關系的最終走向。
舉例來說,也許一個人本身條件很好,但是條件太好的人就一定受歡迎嗎?他可能會因為太優秀而給戀人造成壓迫感,所以被分手;或者戀愛的雙方感情一直不錯,但是有些家庭因素卻導致兩人不得不分開。不可控的情況太多了,所以在感情這件事上,我們也只能像很多事情一樣“盡人事,聽天命”。
所以,執著于完美的人快快醒悟吧。不完美的存在很正常。帶著不完美,我們一樣可以為自己、為他人做很多事,從而實現人生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