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小班古詩畫教學反思篇一
近日有幸參加了東北三省閱讀教學大賽,我所執教的《古詩兩首》,在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于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復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了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節。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借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將體會理解詩意這一環節設計成“為詩配畫”,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節為對比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這節課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師要教什么。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小班古詩畫教學反思篇二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牛郎織女》,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為了提高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在教學中,我對讀的設計有范讀,吟誦,個別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引讀,邊讀邊議,邊讀邊評,邊讀邊想象。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詩情詩境,強化讀,采用“一讀、再讀、三讀”,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每首詩都有某種情調的表達。《乞巧》這首詩就表達一種喜悅的情緒,所以,問題“牛郎織女日盼夜盼,終于盼到了相會團聚的時刻,你覺得他們此時的心情會如何?”的提出會使學生自主的去讀,讀出心情,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樣也勢必會提高學生閱讀古詩的效果和能力。
要想提高閱讀古詩的實效,就得讓學生理解古詩的背景。教學時,我首先由以前積累的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古詩引入新課,為了達到補充資料、豐富閱讀信息、了解古詩的背景的目的,我播放了學生喜愛的神話傳說《牛郎織女》動畫片,讓學生走進與乞巧相關的一個家喻戶曉神話傳說,領悟“牽牛織女渡河橋”的來由,體會它千古傳頌的魅力,繼而出示織女的資料,一步一步深入孩子們的內心,感受七夕節又叫乞巧節的原因及盛況,品味對幸福的向往之情。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詩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線穿九孔針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場景,所以,為了更好的閱讀古詩,理解古詩,我補充了吟誦古詩《乞巧》的朗讀視頻,在視頻中有朗誦的示范,有對月穿針的場景,這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品讀層層遞進,讓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得到碰撞。借畫面補充,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滲透古詩學法,詩畫互為補充,在體驗感悟、入境動情的吟誦中感受漢語言的魅力。
小班古詩畫教學反思篇三
《古詩兩首》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一課的內容是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春雨》表達的是對春天的喜愛,而《春曉》則側重詩人愛春、惜春的感情。在備課的時候,我感受到無論是生字還是重點詞的意思,第一首詩都比第二首難理解一些。因此將兩首詩分兩個課時分開教學。如何上好古詩教學的課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我是這樣做的:
本課7個生字,有6個是左右結構的生字。我同時出示“乃、隨、潛、潤、細”幾個生字,讓他們自由識記。接著我問:“你已經會寫了哪個字是用什么方法學會的?”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紛紛發言:“細”用“絞絲旁”+“田”;“潛”用“三點水”+“替”;“潤”用“三點水”+“閏”這幾個字的書寫,孩子們很快就解決了。接著我就讓學生給這些字分別找找朋友組組詞,他們還是學的很積極主動。對于另外一個生字“乃”字,我讓學生書空筆順,解釋了這個字的意思。
學生在《古詩文誦讀》里早就背過,重點是理解意思,我圍繞“好雨”一詞讓學生探索:哪里體現出是“好雨”?學生首先找到的是“潤物細無聲”,說明對第一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還不太理解。我通過課件中的圖片讓學生去感受春雨及時的重要性,學生很快體會到春雨的及時。最后讓學生再讀原題《春夜喜雨》,感受春雨隨風悄悄地飄灑下來,無聲無息地滋潤萬物。體會詩人贊美春雨的及時無聲的滋潤著萬物的生長。抒發了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上課的時候,由于經驗不足,當學習“為什么說這是一場好雨呢”時,學生說雨下的很及時,沒有給予肯定,有些欠缺。今后還需鍛煉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整個課堂教學節奏比較緊湊,關注了重點詞的理解,并讓學生整體把握了全詩。總之,要幫助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關注了學生的發展,全方位的學習,多角度的鍛煉,才能真正的駕馭課堂。
小班古詩畫教學反思篇四
一、導入環節,我利用課間出示四幅精美的畫面配以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回憶背誦有關四季的古詩,這幾首詩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繼而自然引出課題——《江雪》,這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江雪》,并懂得了詩中有畫,為讀古詩想畫面做鋪墊,也告訴學生邊讀古詩邊想畫面從而理解古詩的方法,讓學生更樂于去感受這首五言絕句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環節,主要是扶放結合。簡單的生字學生自學就能夠掌握,而像“蓑笠”這樣的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的內容則用圖片與講解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有助于學生記憶這兩個字的字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實際效果也比較好。在認識生字詞后再讀古詩,很快便將古詩讀通讀順讀出節奏,很好地完成了初讀古詩的教學任務。
三、理解詩意時,我變枯燥無味的解釋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畫圖理解。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再把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其實就是在解釋詩句,但是對學生來說,比單單解釋詩句要容易得多。而且還能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欣賞詩的優美意境,為進一步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這樣就引導走進古詩,然后通過師生合作完成畫面,完成畫面的過程也就是對這首詩理解的過程。通過畫圖,學生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千山、萬徑、絕、滅、孤舟、獨釣、蓑笠翁”,這首詩的關鍵詞理解了,接下來對整首詩意思的理解更是水到渠成,不費一點力氣,學生理解得非常到位。學生學得輕輕松松,興趣盎然。而且通過這種方法的指導,學生再學“詩中有畫”這一類型的詩時,就會潛移默化地遷移運用,從而能夠自己讀懂這一類型的古詩,體現了“以學定教”這一教學理念。
四、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讀出情感,使漁翁孤舟獨釣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中。在指導感情朗讀時巧妙地運用范讀錄音感受詩人的孤獨與寂寞。再次回到課文體會詩中的“絕、滅、孤舟、獨釣”,感悟詩人孤獨的心境,并通過音樂的渲染指導學生把這份孤獨讀出來,學生讀得很投入,一遍比一遍讀得有感情,充分表現出詩句的`意境。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我又介紹了詩人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感悟文字背后的內涵,感受詩人在惡劣的環境中,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堅強毅力。并通過詩人的話:“雖萬授擯棄,不更乎其內。”進一步感受詩人堅毅的性格特點。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和對文字從表面到背后深入的理解,已經能夠熟讀成誦,后面讓學生背誦古詩可謂是水到渠成。
五、拓展延伸環節,我補充了清朝王士禎的詩,為了讓個學生體會同樣是“獨釣”,因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所表現的人物的心境不同也不盡相同:一個是借釣魚表現高傲的骨氣;一個是借釣魚欣賞優美的秋景,這真是各有所得。學生通過賞析比較,能進一步抓住關鍵詞想像畫面,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課后我布置同學們搜集柳宗元的其他詩詞,讀一讀,既讓學生積累大量的詩詞,更深入地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遠大的抱負。)
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要引導學生把課本讀厚,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此我在課堂上力爭體現這一教學理念。課前預習時,就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柳宗元的資料,為學生學習古詩做好鋪墊。一節課至始至終,學生一直處于積極主動地學習狀態,學習熱情高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課堂參與面很廣,并能自主發表見解,提出疑問。這節課,學生會讀會背這首詩,并理解了詩意,領悟了詩歌背后的內涵,還學到了通過讀讀詩,想畫面的方法理解古詩的方法,滲透了學法的指導,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話不假,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2、對古詩的教學,感覺也許挖掘的太深。由釣魚引申到詩人孤獨的心境,進而深入到詩人堅毅的性格特點。這是否是太深了呢?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小班古詩畫教學反思篇五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1、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兩課時
1、學習古詩《所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大家聽。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里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小班古詩畫教學反思篇六
我喜歡和孩子一起學習古詩,因為古詩文字精練,內容豐富,給人以時間和空間上的廣闊想象力,今天學習了《古詩兩首》,反思如下:
優點:
1、在學習古詩之前,通過復習楊萬里的《小池》從而再次認識楊萬里這位詩人,導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學習。通過復習背誦春、夏秋、冬的古詩,導入《草》的學習。注重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2、讓孩子們提前通過手里的古詩文的書進行預習,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礎上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習古詩方法的指導,讓孩子們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沒學過的古詩,知道通過哪些步驟和方法進行學習。
3、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當小老師。兩首詩的學習,我幾乎沒有講解,而是讓孩子們先提問,然后由同學們來解答其他同學的疑問,讓他們來給同學們講解古詩的意思,而我,站在講臺旁邊,充當一下主持人,對孩子們的表現給予必要的點評而已。以后在課堂上,我會把更多的時間給同學們,老師講的時間盡量少些,讓孩子們得到更多的鍛煉。
存在問題及改正方法:
1、學習之前我讓孩子們通過手里的古詩文的書進行預習,但是沒有讓孩子們通過網絡和其他方法來預習,孩子手里的古詩文的書只有《草》這首詩,沒有另外一首古詩的資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沒有通過其他途徑來預習第二首詩歌。所以以后在預習的時候,要讓孩子們養成多種搜集資料的方法,并且要對自己搜集的資料進行簡單的記錄,這樣才更有效果。
2、因為時間的關系,相關的描寫春天的古詩沒有了解和朗讀,以后在學習這樣的古詩的時候,我要多搜集相關的古詩,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比如學習秋天的古詩,就找一些相關的描寫秋天的古詩讓孩子們多讀一讀,描寫梅花的古詩,就要讓孩子們讀一讀其他詩人描寫梅花的古詩。
小班古詩畫教學反思篇七
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游子吟》是一首描寫母子之間濃濃親情、贊美偉大母愛的古詩、是能夠讓學生充分領略詩詞語言美和意境美的經典詩篇。對于從小受到溺愛、關心體貼父母的意識較為薄弱的現代小學生來說,該詩又是一首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這首詩歌之前,我的內心是忐忑的,畢竟七、八歲的娃娃,無法去深刻地理解這種深深地母子情誼。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繼而學生在音樂聲中解讀詩句、觀察畫面、想象說話。
后,我便問他們腦子中出現什么樣的畫面,孩子們說:“一位媽媽在給孩子縫衣服”,說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識基礎上,大體了解了前兩句。隨后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幅畫,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老師的語言將孩子與孩子一起走進畫面 ,“別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燈在閃爍,只見以為母親在??;夜晚,窗外寒風呼嘯,人們早已進入夢鄉,我一覺醒來,只見??”。這樣層層遞進,使學生感受詩畫是一家,幫助孩子較好的理解詩意,古詩的情境被學生體味出來了。在圖文幫助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指出母愛的偉大,做兒女的不能一一報答,就像春日的小草,無法報答太陽的恩情一樣。孩子們聽得特別認真,朗誦得很有感情。
《游子吟》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體味的詩歌。是的,母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子女是母親一生的牽掛。每個人都是人之子女,每個人也都會為人父母。做人子女者,在父母有生之年,要多多陪伴父母,多多孝敬父母,多多與父母交流。父母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子女給予他們的感情慰藉。千萬不要到父母離開我們時,才會為沒有及時盡到孝道而后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可能是為人子女者最深切的后悔和遺憾吧!
總的來說,我在教學過程中情感很投入,積極引導了學生,創設相關意境,并通過對關鍵詞的理解,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讀出慈母的關愛之心,游子的孝義之情。
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應與生活相聯系。在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如果創設了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生活走進課堂,融入了學習,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這樣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受,使學生感受到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用愛心教會我們吃飯,走路,做人??母親的愛是偉大崇高的,樸實無私的。讓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撥動學生的心弦,震撼學生的心靈,讓生命的體驗上升到體悟、品味、欣賞的境界。
總之,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為今后的古詩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保留學習古詩的極大興趣,充分地遨游在古詩的文化海洋之中。
小班古詩畫教學反思篇八
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
《春曉》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比較熟悉,但《村居》這首詩比較難懂。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激發學生喜愛古詩的情感,積極收集古詩,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村居》時,通過看插圖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聯系實際想一想自己放風箏的情景,讓后在誦讀,這樣孩子們讀起古詩來會更入情入境。
古詩最講究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復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熱愛朗誦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