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教學反思的古語篇一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一貫強調要多讀多背。誠然,多讀多背并沒有錯,但卻很容易導致過分強調誦讀而忽視了對文章詞句和整個內容的理解。有的教師在講課前要求學生將課文讀熟并背誦下來,講完課后強調最多的還是叫學生多讀多背,仿佛只有多讀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課文。殊不知這使得學生背課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強記住,錯別字也很多。
鑒于此,教師應正確地處理好誦讀與理解的關系,二者應該并重,對于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應重點講解,反復練習,要讓學生養成看課文注釋的習慣,要引導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背誦,并及時檢查背誦的效果。
就常規課堂而言,現今的文言文教學的大眾化模式依然是“串講+翻譯+處理課后練習”。老師之間流行的口頭禪是“文言文要串講”“文言文要字字落實”。“字字”當然包括課文每一個句子的實詞和虛詞。我要問:字字落實有必要嗎?在我看來,字字落實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現,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礙我們讀其它古文。講得多,并沒有實效,也無必要。至于常用詞的常用意義,確實要下功夫落實的。
課前的預習很有必要,學生可以先熟悉課文,收集一些相關資料,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學為主,教師講為輔,主張人人動手,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避免課堂成為少數優生的天下。教師著重講一些比較難懂的和帶有普遍性的知識。對于文言文中常見的和特殊的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等,最好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這比老師一手包辦要好得多。
對于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一種觀點:重點講解字詞句,學生能逐句翻譯就萬事大吉,至于主題思想的了解,寫作特點的領悟似乎可有可無,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其實這種做法是對文言文教學目的的誤解。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而且還應該學習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養審美鑒賞能力等等。
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對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還是相當重視的。但是一旦拿一篇課外文言文來考查學生,雖然難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釋,學生還是叫苦不迭,不明其義,究其原因,在于我們偏重于課內而忽視了課外。具體有以下三點:
第一,忽視古今對比聯系。一講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聯系現在。這樣就使學生覺得文言文脫離時代,顯得高深莫測。其實教師如果稍加對比聯系,就會使學生不僅覺得有意思,而且還很容易理解記憶。古今意義有別的字詞就更多了,應該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學過一課或幾課整理一次,日積月累,收獲定然不小。
第二,忽視必要的古代歷史文化等知識的補充。教師應結合課文對此作相應的編程。比如講《陳涉世家》,可以補充古人姓名、字號等知識。其他如古人的衣著服飾、飲食習慣,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等等,都可根據需要適當補充,使學生有個大概了解。這對閱讀課外文言文很有幫助。
第三、忽視遷移能力的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課外文言文讀得少,練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進行大量的針對性訓練,僅靠教材上為數不多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一方面應該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選擇一些與課外有關的、難易適度的文言文作為材料訓練學生,真正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總之,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文言文教學的研究不應該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
教學反思的古語篇二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于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老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開文言文教學“嚴肅的面紗”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中嘗試著進行了情景教學。
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導游的身份,以課后練習“發現小石潭——譚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記,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長時間,明白了我的失誤在于: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文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才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反思的古語篇三
小學五年級始接觸文言文,以往文言文教學基本上用串講法,串講法基本教學的步驟是:1、讀,逐個講解句子中的字、詞。2、講,將所要講解的語句朗讀幾遍。3、串,將全句意思串通起來講一遍,并說明句子與上下文的聯系或在篇章中的作用,這樣一句一句串講,講完一段后適當歸納,如此推進,直至講完全篇。在串講過程中,有時老師讀學生講,再由老師串;有時老師講,學生串或引導學生自行講、串。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字字落實、理解透徹,但費時較多,教學重點有時欠明確,學生上課認真,基本功落實到位,但課后延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欠佳。
本學期第三課《夸父逐日》以及第十課《兩小兒辯日》都是文言文,我上網查找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并嘗試用“三點三路教學法”來教學。所謂“三點”是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和特點;“三路”指課文作者的思路、設計教學的教路和學生學習的學路。這兩首文言文的“三點”是:重點是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難點是借助文中注釋疏通文意,體會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特點是兩篇文言文的內容都是中國古代故事,內容和道理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文中所蘊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明確本文“三點”之后,我立足查資料弄清本文作者的“思路”。文中孔子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兩小兒辯日》是通過短小精悍的文字滲透了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和言行,通過樸實的言行揭露一個深刻的哲理。《兩小兒辯日》通過兩小兒在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面前的辯論,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培養學生探求真理、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品質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由作者明顯的思路我定下了教學思路、學生的學路: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一、獨步尋花:借助資料查閱孔子的生平;默讀文言文,用筆畫出不會讀、不理解的字、詞、句。二、花中采蜜:了解孔子的生平;四人小組合作借助注釋弄懂文言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提出文中不懂的詞、句,小組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作下筆錄。三、信步尋柳:全班交流,各小組提出解決不了的問題,總結全班同學的重點問題,由老師引導解決,明確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四、春華秋實:把文言文編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小組推薦代表全班交流。五、蜜果飄香:指導朗讀和背誦。
教參要求,指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方法,更不必講古漢語知識,要求由學生對照注釋來理解,自已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難教師給予幫助。以往用串講法,一節課下來,教師汗流浹背,學生心身疲憊。本期探索“三點三路”法后,教師感覺輕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氛圍濃厚,學生收效甚高。
教學反思的古語篇四
《項脊軒志》乃一篇融敘事、抒情、寫景為一體的優美散文,作者“借一閣寄三世之遺跡”,文章以憶三代故人為核,言喜寫悲嘆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這篇散文以其樸素悲凄之親情感動人心,因而成為經久不變的必選篇目載入語文教材本節課是《項脊軒志》的第二課時,為了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取得更大進步,特反思如下:
本節課圍繞第三段文字,展開對悲之情的鑒賞,課堂以“一間陋屋,三世變遷。兩種感情,四個女人”與“借一間舊屋做線,記人敘事抒情。憶三代故人為核,言喜寫悲嘆志”兩幅對聯綰結前后,并在前后配上《空山鳥語》與《雨夜梧桐》凄清音樂。鑒賞旨在讓學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鳴悲,從而情不自禁伴隨音樂進入悲之境。
于是課堂開始我以劉勰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為引語,以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感悟鑒賞情,接著我緊扣上一節的朗讀、整體感知,之后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憶”一句引導學生總結可悲之事,學生回答后,我出示投影,明確文章鑒賞區域及鑒賞重難點。之后進入師生互動的重要環節,扣第三段文字圍繞人事之悲先由學生各抒已見談對悲的感悟,再針對地提出四個大問題,逐層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變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我耐心細心地引導并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論世解讀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后讓學生又繞開人事,尋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結語妙處。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已步入散文情境,并玩味賞析了情之悲。在意猶未盡之時,我出示了綰結文章的后一幅對聯,并安排了課后作業――圍繞喜之景寫一幅讀書對聯,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襯悲之情。整堂課較好達到了“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1、優點:
這堂課目標重點明確突出,分析鑒賞透徹,。更有所得的是教學中的方法改進與思想收獲:我重視學生自主感悟悲情,讓他們學會從敘事中領悟情,從景語中感知情,學會鑒賞散文的情感;教學中我重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點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鑒賞散文的悲情;鑒賞中讓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體會親情之悲及作者的隱痛,從而培養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不足之處: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是很深入;方法點撥還不是很明顯;教態還不夠完善,應再抬頭挺胸;教學過程應關注全體,而不是僅提問眼前的局部學生;教學中過程性評價還可更明確。
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思中求進,我將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文學美感熏陶的同時加強方法的培養,我一貫堅持潛移默化培養學生讀書的一些方法,但對某些文本篇目也可先方法指導再分析評價,對一些語文悟性不夠強的學生還應個別引導。
教不是萬能的,只有師生孜孜不倦地交流學習,才能在感悟鑒賞名篇中共同進步。
(二)《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教學反思
《先秦諸子選讀》旨在通過學習諸子論著,啟發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提學生高對我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傳統的認識,加深對優良傳統的熱愛,發展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作為《先秦諸子選讀》中《論語》第一課,我就以此為目標努力追求了以下幾個方面:
1、落實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響;學習五段選文,掌握文言知識,鑒賞文章風格。首先要求學生閱讀《概說》及《孔子生平》落實知識目標,對照課下注解,以小組為單位翻譯敘述故事,落實能力目標。整節課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過程展開,提問、質疑、探究、合作,讓學生認真學、敢于說,把課堂還原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2、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究的平臺,落實德育目標。孔子生活的時期,禮崩樂壞、道德失范、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天下無道。面對這樣的亂世孔子該何去何從?是像“長沮”、“桀溺”“荷丈人”那樣悲觀厭世,帶著無奈歸隱山林,然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瀟灑自足;還是像某些清談家那樣選擇無為?孔子堅持自己的理想,毅然決然的懷著無人悲憫的仁愛之心,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提出“恢復禮治”、“變革社會”、“匡扶天下”,并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周游列國,著書立說,開館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譏諷而不輟;知其不可而為之。學生討論熱烈,有贊成孔子這種精神的,也有傾向歸隱的,頗有“百家爭鳴”的氣勢,達到了我教學設計時期待的小精彩。
3、創設情境,讓學生真切感受孔子。播放電影《孔子》片段,走近孔子,進一步體會孔子勇于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以及他那悲劇性的執著。特別是周游列國時,被陳蔡兩國的士兵圍困在郊野中,好多天沒有食物吃,顏回等弟子已經餓得站不起來了,面對一晚馬肉湯弟子們依然謙恭地禮讓,孔子也依然不停地給大家講學、唱歌、彈琴,固執堅定的面對困難,不言放棄。從學生觀看影片時表情和唏噓聲,我就知道我要的效果達到了。然后順理成章讓學生仿照“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為孔子寫頒獎詞。
4、切實發揮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本節課的設計從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著手,既注重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注重情感的培養,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但教完本課后仍然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1、在落實情感目標時,就有學生提出,孔子的勇于擔當看起來很美,但是在當今這樣的社會卻很傻。這種思想上的沖突是我在設計本課時所沒有想到的,因而在學生辯論后的總結略顯蒼白。
2、對五段選文人物描寫的方法有所忽略。其實選文人物富有個性特色的動作和行為,細膩而傳神。比如,接輿勸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然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說什么,接輿為何躲避,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可惜因為時間關系,我只是蜻蜓點水罷了。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不管我怎么設計,都會有一些瑕疵,或許因為遺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以此為契機,按照高中語文新課改的要求,扎實細致落實目標,實實在在教學,認認真真做事。
(三)《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教學反思
《先秦諸子選讀》為高中語文選修課,不是單純知識型課程,而是通過一些諸子大家的經典選文,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感受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從中汲取智慧,思索人生,快樂生存。而孟子的與民同樂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但又不是單純的樂,而是憂樂結合,憂之后的樂,那才真的是樂其樂。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文本,通過討論探究,結合實際,尤其是我國國情和學生自己成長歷程,在展示中,讓學生具體深刻理解“與民同樂”的精髓,真正快樂而有責任的搞好學業,立志求索,完成使命!
由于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交流展示積極主動,有些學生古文化基礎好,課堂也有精彩的生成,比如有些學生認為與民同樂也表現孟子的審美意識,及共同美感,那是一種和諧生存理念,認識也許不全面,但至少結合文本進行了一定探究,這種鉆研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我想,語文的文化論著類選修課一定要激發、培養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繼承并發揚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以文化尋根的心境敬畏、崇尚先秦經典,繼而引領學生走向一個深度和高度,建立一種信念,涵養德性,汲取智慧,使學生學會生存,規劃自己的美麗人生,快樂向上,承擔責任。
當然,由于是選修課,學生文言文基礎有差異,在品讀時,對選文的文言知識點不能忽略,以此加強學生文言文閱讀、分析的基本功。
以學定教,先學后導的教學理念使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雙主作用更突出,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加大課堂容量,這使孟子的思想精華得以充分體現。今后還應該在如何使課堂各環節有效上想辦法,多思索,進一步提高效率,提升素養。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學反思
1、教學資源的選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和興趣。因此,本課在教學資源的選取上可以說是“費盡心思”,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快樂學習。
2、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現狀。在設計教案時,每一個環節都思考學生可能會說些什么,教師該怎樣引導。所以,教師避免了以往“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是在合適的.時候進行極具精彩的點撥。也得到了雙向性的良好效果:學生在積極的討論中獲得知識與體驗,教師也在學生的發言中學到了不少新鮮的東西。
3、注重在探究中生成,使預設與生成相統一。本課以學生為主體,努力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生生、師生之間的沖突與合作中,使學生最終達到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認識。
(五)《鄭人有且買履者》教學反思
呂思勉先生說:“我國學術,只有先秦時候的諸子百家之學純為我華夏民族的自創。”先秦諸子對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問題,有異常敏銳深刻的洞察。他們或者教人以種種智慧的、積極的方式因應社會人生問題,或者啟發人們對種種社會人生問題進行反思。這些睿智的思想現在看來仍然富有引導和啟示意義。
先秦諸子散文原創性之強、哲思之深、風格流派之多、影響之遠,在備課過程中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讓選修課堂關注學生個體,進行有針對的教學也成為教學實踐中的存在的一個難題。
在韓非子《鄭人有且買履者》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四個環節來設計課堂,具體表現如下:
1、了解背景知人論世
2、抓住重點掌握材料
3、理性反思自主探究
4、關注現實聯系當下。
第一環節,利用視頻資料展現名家的精彩評論,吸引學生走進經典,關注歷史;第二環節,主要針對學情,落實韓非子選文中的文言字詞,發展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第三環節,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把握選文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在整體上即抓住閱讀文本,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共同構建起學習的空間來。
教學反思的古語篇五
一、強化閱讀。文言文是學生平時讀的很少的一種文章,這就造成了學生的文言文的語感差,進而導致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夠。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讀得多了,學生的語感強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也就會變得輕松起來。在復習中,教師最好能引導學生將文言文多讀幾遍,然后再對重點字詞進行點撥,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強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對于文言文的復習,教師切不可“包全場”,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絕不是在教師的教授下能提高的,而是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歸納逐步提高的。在文言文的復習中教師只需對重點字詞給予適當點撥,然后就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自學。自學前教師應歸納一些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如:組詞法、補充法、引用注釋法、猜測法、查閱工具書等。學生有了這些方法,教師就可以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照文章進行口頭翻譯,有疑難的地方作上記號,自學結束后,再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學生的疑難之處,最后教師對個別難點進行疏導,這樣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熟練掌握了各種各樣的文言文閱讀方法,在考試答題中也就會運用自如了。
三、強化歸納和總結。文言文有很多字、詞屬于古今異義字,還有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等等,而這些字詞又常常出現在中考試卷中,所以,教師在組織文言文復習的時候,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可采用教師示范法,即教師對每類字、詞舉五至十個例子,然后學生將初中八冊的類似字詞再舉五至十個,最后給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在班上進行交流。通過歸納、總結和交流,對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四、強化訓練。教材中的文言文,學生畢竟都學過,閱讀起來肯定比較輕松,如僅限于教材中的文言文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在課本外找一些難度適中的文言文語段,讓學生運用積累的閱讀技能,進行一定的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再次檢查自己積累的是否充足,自己的閱讀技能是否熟練掌握。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不是要教會學生多少東西,而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知道語文包含多少東西,要讓學生自己去多讀一些東西,多想一些問題,語文教學切不可急功好利,只注重抓暫時的分數,而降低了學生的培養要求,教出一些高分低能的應試機器。這和素質教育是相背離的,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也絕不是分數就足以反映出來的,更不是幾天就能見效的,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的就是一種韌性,清楚要做的是讓學生領略到語文世界的繽紛,而不是塞給學生什么。要循序漸進,陪著學生走到到達語文世界的大道上,把學生引到到達知識彼岸渡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他們,把他們被異化了的能力重新找回來。
教學反思的古語篇六
這節文言文教學課,我注意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的“自主學習”貫穿于教學全程之中,時時處處創設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思維動起來。
1、設計獨具匠心:
教學時我抓住了文言文語言精練的特點,把“讀”的活動在教學中一以貫之,從范讀到自由練讀,再到深情誦讀,使學生逐步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覺中熟讀成誦。
2、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能尊重學生,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自由理解,張揚學生的個性,對學生有創意的見解與心得加倍愛護,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3、貼近學生的.在本課教學中,我以平等中首席的身份引導學生在學古文的時候,明理巧妙聯系學生實際,讓他們自悟自得,從中深受教益。
4、不足之處:
在解釋每句話的意思時,對助詞“之”的講解尺度把握不很準確,講得稍深,部分學生掌握不好。
教學反思的古語篇七
《傷仲永》這一課較為順利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課后我進行了反思,認為應該更注重抓住基礎,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試卷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我們的學生系統接觸文言文的時間還很短,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使文言文成為他們的弱點。在教學中我將重點放在關鍵字詞句的積累上,比如:隸、書具、書、稍稍、或、謁、然等詞語。另外,對于出現頻率較高的“之”、“于”等常用詞語要指導學生進行積累。誦讀也是學習學習文言文的關鍵,讀準、讀好一篇文言文對理解這篇文章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堂上,我會進行范讀和領讀,并讓學生們進行兩兩互讀和齊讀,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幫助他們熟悉課文。這樣,通過教學一方面抓住了基礎,另一面通過積累培養了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這堂課也有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由于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所以一堂課下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有的學生對“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稍稍賓客其父”這類稍有難度的句子不能教為通順的翻譯出來。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