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怎樣培養孩子的品格讀后感篇一
怎樣做個好孩子
每個人都要做個好孩子,那就要尊敬長輩,尊敬老師。愛護公共財物、花草樹木。要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
在學校要好好學習,團結同學。上課時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不能跟同學講小話。老師提問要積極舉手發言,學習自覺,刻苦。嚴格要求自己,讓學習更上一層樓。
在家里也要做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幫助爸爸媽媽做能做的事情。認真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少看電視,多看課外讀物,學習課外知識。
大家一定要養成好習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好孩子。
怎樣做個好孩子`作文200字小學生作文(中國大學網)
怎樣培養孩子的品格讀后感篇二
教師培養著一批批祖國的棟梁,做一名優秀成功的教師,是每個年輕老師的夢想。老師需要不斷學習。最近讀了《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讀完此書,深有感觸,好的思想能受益一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古人亦說:“經師易求,人師難得。”道德以及自身素養,對教師來說,真是太重要了!教師的言談舉止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促進學生思想的轉變和行為的轉化。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一言一行都能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學生以教師為榜樣,模仿,學習,教師以身作則,才能得到學生才認可并尊敬,產生師生共鳴,才能共同進步。
學生們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家庭成長環境不同。班級里面孩子們素質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性。然而,教師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整個班級,對每個孩子都不公平。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是佼佼者,希望讓老師嚴管孩子,把孩子教好,我們應積極在“差生”身上發現優點,尊重他們,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給他們信心與和希望,一直鼓勵他們,給他們自信和力量,不斷告訴他們“你能行”!一個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感受進步和成功的快樂。
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是備課,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為滿意的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良好的備課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活躍課堂氣氛,劃分好課堂時間,條理清晰讓學生更容易明白。因此不斷完善我們的課堂,讓自己滿意,家長放心,學生敬佩!課后的反思是必須的,因為這也是對自己在課堂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經驗+反思=成長,原始的經驗不斷地修正,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自身能力才會不斷提高,只有這樣,經驗才能得不斷促進自己。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學生融洽的相處,全面了解孩子的思想及行為,從而更好的教育他們,讓學生積極且愿意學習,這是我們教師一直在追求的一種境界,美國詩人愛默生說:“愛是我們最崇高的語言,幾乎與上帝同義。”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志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后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愛的教育同時也是新教育幸福教育所提倡的,因此,對待學生,付出愛,我們一起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怎樣培養孩子的品格讀后感篇三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首先要培養孩子對勞動的感情
讓孩子認識勞動是最光榮的.,認識勞動的過程,認識勞動的收獲,認識勞動的果實,認識勞動的快樂。認識春播、秋收,認識高樓拔地而起,認識香噴噴的飯菜是怎樣端上桌的。培養孩子尊敬和熱愛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包括家長的家務勞動。從一點一滴教育、引導孩子,增強熱愛勞動的感情。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要教會孩子勞動
要教會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勞動。教會孩子勞動越早越好。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歲左右就有幫助媽媽的愿望,此時可以讓孩子遞送玩具,給媽媽擦擦汗。2歲左右孩子就可以搬拿較大的東西,可以讓孩子整理自己的書籍、玩具,隨用隨整理。孩子4~5歲時可以完成簡單的勞動,讓孩子澆澆花,洗自己和爸爸、媽媽的手帕、襪子,自己整理床鋪、衣物。6~7歲的孩子基本上可以負擔家務勞動了,讓孩子掃地、墩地,擦擦桌子,飯前擺好桌椅碗筷,飯后幫助家長進行收拾。總之,鍛煉孩子勞動本領,要注意孩子的接受和勞動能力,不要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讓孩子看到勞動的成果,體會勞動帶給自己和他人的樂趣。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還要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孩子做事畢竟是孩子做事,決不要用成人的勞動標準去要求孩子,不要因為一次做不好而責怪他,更不要因孩子沒有做好而自己去做,傷害勞動勞動的積極性。家長要耐心指導,一遍不行兩遍,要積極鼓勵孩子大膽去做。要有信心,相信孩子一定能夠做好。孩子完成得即使有缺陷,也要對孩子的勞動積極肯定,不足的地方進行激勵性評價,孩子會更樂于接受并不斷進取。另外,一定不要在勞動中跟孩子講條件,勞動是鍛煉,是成長的必需,不是交易,不要輕易給予獎賞。另一方面,不要把讓孩子勞動當作處罰孩子的手段,這只能使孩子厭惡、畏懼勞動,逃避、應付勞動,從而走向熱愛勞動的反面。
怎樣培養孩子的品格讀后感篇四
看完這本書,心里豁然開朗起來。有許多總是處于模糊狀態的問題,一下子分明得多了。當母親已經數年了,自己卻一直象沒有長大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雖然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我卻依然沒有什么耐心與方向。
孩子的個性有千千萬萬種,不同的孩子,從他們一出生開始,就由天性的dna決定了他們的愛好、興趣、取向是不同的。為人父母,則需要的是通過仔細的觀察他們、了解他們、引導他們做感興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控制他們,改造他們。
當母親是一件辛苦且吃力的工作。父親在外工作,常常忙碌得與孩子極少有接觸的.機會,而母親,卻必須事無巨細的,無微不至的去照顧孩子。所以,當你決定依靠自己去養育孩子時,便要懂得,從此必須放棄很多,犧牲很多。比如事業、比如興趣、比如娛樂……有時,我也會因為失去的東西而痛苦,但反思了,其實從孩子身上,我們往往獲得的,比我們失去的要多很多。應該感謝的是孩子,給我的生活帶了很多的歡樂,使我對人生,對家庭,對情感,有了更明確的概念。
而光有熱情,更是明顯不夠的。更要學會的,是對待孩子的態度。
心得如下:
一、給予孩子最充足的愛。使她相信,你是他最信賴、最可靠的懷抱。
二、給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要使她懂得約定,使她學會自主、自制、自律。
三、信任孩子,不嘲笑他,不諷刺他,不將她與別人對比。
四、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不要讓她他做不喜歡的事情。
五、擁有足夠的耐心,永遠不要對她隨意發火,不要在孩子面前和丈夫吵架,……
六、給孩子當一個好榜樣,做好自己,再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
正所謂“兵無常法,水無常勢”,從獨辟蹊徑的鄭淵潔到中國式強權的劉墉;從以柔克剛的梁曉聲到霸氣慈愛的陳道明;從國學大師梁啟超到史可的洋老公。他們的育兒經有的是大相徑庭,有的卻是相去甚遠,卻是殊途同歸,讓我深受啟發。
要愛孩子:教育,是一門學問。你千萬不要把孩子當花花草草來養,喜歡叫她怎樣就怎樣。尊重也是必須的,跟她說話時,請蹲下來,和她平視;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著她的眼睛說話,同樣要求她也看著我的眼睛;孩子表現好,或者受傷了,不要吝嗇你的擁抱。當老師要愛學生,作父母要愛子女。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常常給孩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愛,也增強了她的信任感。所以說愛心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要學會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時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再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今天你的笑臉又增加了嗎?”每當我這樣問女兒的時候,她總是十分興奮地向我匯報一切。當她說出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時,我也會尊重她的意見,與她商量著辦,給了她足夠的信心和自信,我認為這對培養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
要鼓勵孩子敢于迎接挑戰。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敢于迎接挑戰的精神。學習上我嘗試著鼓勵女兒“你太棒了,真聰明,這么難的知識你都能答對,好佩服你啊!”她一聽就美滋滋的,總是主動思考問題,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當她遇到困難時,我不斷地給她打氣讓她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她,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善于發現并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興趣出發,才能讓孩子樂學。現在社會上有種怪現象,那就是小小年紀,大多數孩子要學很多門知識,很多家長不去考慮孩子學習效果如何,總以為是地以為學的內容越多,孩子就離成功越近,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愿意去學,有沒有興趣,結果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精力,更浪費了孩子天真、快樂的童年時光。所以說孩子不喜歡的我絕不強求,而是讓女兒告訴我她的興趣,加以引導,然后再給她的興趣去點溫加油,讓它們燃燒起來。這樣才會獲取最佳的效果。
怎樣培養孩子的品格讀后感篇五
在一個很巧然的機會下,得到了一本《名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一本書,帶著好奇的心情讀了幾頁,感覺真的是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從智慧媽媽楊瀾到放任教育的潘長江,從霸氣慈愛的陳道明到言傳身教的徐子健,從以柔克剛的梁曉聲到狠心爸爸李嘉誠,他們的育兒經驗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做媽媽的你去欣賞與感悟。
楊瀾的教子經: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長。大家都知道楊瀾是著名節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非常累,但她每天回家都能要求自己細心地聽孩子為她講學校里發生的每件微乎其微的小事,這就是身為一個智慧媽媽應該給予孩子的尊重。其實做媽媽的都一樣,沒有誰是天生的智慧媽媽,所謂智慧媽媽也是通過不斷學習成長的。只要你不斷學習,讓自己的視野更廣闊更深邃,讓自己的心再細一點,你就會成為一個智慧媽媽,你的孩子會向著你期望的道路越走越順。
梁曉聲:以柔克剛,和風細雨潤子心。順其自然,物盡所能,是梁曉聲對孩子成長的期望。這種辯證的觀點不僅來自于他對事物認識的深刻性,更鮮明地反映了一位名作家的人生觀和人才觀。在一般人眼中,望子成龍是被家長們認為天經地義的事;以學分高低論英雄更為普通大眾司空見慣。由此推斷,一些人也會認為梁曉聲是名人,他對孩子的期望值一定更高,會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一定更會看重高分、名校。梁曉聲卻不這樣認為。他曾對孩子談過:“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對人的一生很重要,但不是絕對的,丘吉爾、巴爾扎克上中學時都不是成績好的學生。關鍵是根據個人的條件選準人生的坐標,定好位,發揮自己所長。”
在這本書中還講了很多名人的教子經,不管你現在是不是一個媽媽,都值得仔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