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課后反思篇一
我擔任大一班班主任開始,我就以《弟子規》課程作為我教育的特色教材,并帶領著孩子去理解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然而,弟子規里面的文字較多,意義也較深;孩子只是簡單的來學,也許會讓他們感覺到有些枯燥,我們要怎么樣讓幼兒能快樂的來學習國學《弟子規》,激發他們的興趣呢?這成了我思考的問題,通過與有經驗的教師們進行的探討,我對如何更好的開展《弟子規》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與認識,并制定了教學方案,從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經過近半年的學習,孩子們在《弟子規》的學習上也頗有成效。所以,在本次集團幼教中心組織了班主任老師公開課活動上,我也特意選擇了國學《弟子規》的教學。
本次教學活動,我帶領幼兒學習了“用人物,須明求,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這段話的意思是:借用他人的物品,一定要先取得別人的同意,才可以取用,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難了,因為人家知道你是個講信用的人。按照本班幼兒之前對弟子規學習的情況,我把本課目標定為理解本課內容并進行識記。
在課程設計上,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幫助理解本課內容,利用相關故事來引出本課內容所蘊涵的道理。在故事的環節中,孩子們大多能了解故事大意及故事所講述的道理――要做個有信用的人。
在學習理解弟子規內容的環節,逐句幫助幼兒理解。由于幼兒年齡的特點還不能舉一反三,而故事是講“借書”的,很多幼兒在理解弟子規內容的時候,一直說“借別人書的時候…還別人書的時候…”教師在此時做適當引導,在借別人東西的時候該怎么做,而不僅僅指借書。
在字句的理解上,因為沒有對“用人物”和“借人物”進行比較分析,所以很多孩子到學完了,還不能明白“用人物”和“借人物”的區別。這是課堂中比較明顯的一個失誤。建議在這個地方把這兩句話解釋一下,“用人物”是指需要用到別人東西的時候,即還沒有借到,而“借人物”是指借用了別人的東西,即已經借到手了。同時請幼兒進行復述來加深理解。
在跟老師學念弟子規的環節中,利用集體、分組、個人等多種方法來幫助幼兒進行識記,同時還邀請幼兒擔任小老師來進行朗誦。但在這個環節中,上臺的幼兒是屬于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他們也都是看著字讀出來的`,我卻沒有把握好孩子的掌握情況,在孩子們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就結束了新課時的教授,讓識記這個目標沒有達到。建議在下次檢驗孩子識記情況的時,不讓幼兒看到原文,這樣就便于教師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也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進度。
結束環節是通過復習以前學過的內容連接上今天的學習內容。對于以前的學習內容,孩子們都掌握得比較好,所以孩子們表現的情緒一下上來了,雖然我還是想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展示,但大多孩子都是迫不及待的要向大家展示自己,所以就在進行了幾個個別朗誦后,就進行集體朗誦了,但因為我帶著前面的幼兒出了教室,所以說連接的這一部分也是沒有達到的。建議下次復習和連接新內容的時候,弟子規從中間部分開始復習,就能很快跟新授內容連接上。
總之,在這次活動過程中,讓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諸多不足,希望各位專家和領導給予指導,讓我找到更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國學的學習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弟子規課后反思篇二
從事《弟子規》教學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在這一年里,我是一邊學習一邊教學。使我對我國的國學有了新的認識。
兒童通過誦讀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章,使其潛能在輕松愉悅中的'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同時又能達到學習語言、培養情操以及提升素質,奠定人文底蘊的綜合目的,使兒童逐漸變得知書達理,善良聰慧和樂觀堅定。因此,學習一些永恒的經典作品,將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極其重大的作用。
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誦讀方法,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獨裁去展示《弟子規》,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自主探究、自主實踐、自主答疑。
個別沒有《弟子規》的同學或自覺性不強的孩子背誦起來相當困難,我只好降低要求,他們能背一句是一句。我想他們在誦讀過程中肯定會受到熏陶和感染。
弟子規課后反思篇三
我們班在沒開展“誦讀經典詩文”這門課前,我們班有些幼兒在課間的舉動很隨意,就如書上寫的:“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上到這些內容時,我覺得很有必要糾正幼兒這些不良的行為。因為課堂教學是進行“誦讀經典詩文”重要途徑之一,如何發揮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驗,我主要堅持“三個認真”。
一、認真鉆研教材,明確《弟子規》教育的結合點
二、認真設計教學過程,增強《弟子規》教育的實效性
教學中,我把教育作為課堂的主要目標,緊緊圍繞“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這三句話的思想教育內容展開,和幼兒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幼兒真正明白如何去為人處世,切實把思想教育的核心牢牢抓住。
三、認真開展以《弟子規》為內容的班級活動,鞏固教學實驗效果
課堂上我設計了運用《弟子規》的環節,要求幼兒根據特定的環境,使用恰當的《弟子規》語言,來規勸或贊揚別人。這個環節主要是促進《弟子規》的運用,真正讓《弟子規》學習落實在幼兒的行動中,使《弟子規》得思想深深在幼兒心中扎根。
文檔為doc格式
弟子規課后反思篇四
《入則孝》是一篇古文,但時代不同,里面涉及的一些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設置教學環節,比如說說父母生病時你該怎樣做?說說在平時的'生活中又該怎樣孝敬父母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說,有事做,他們在上課時積極表現,達到了預提的效果。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這是一篇古文,教學活動如何設計?如何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感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提高?這些問題促使我一遍遍地研究教材,查找相關資料,自身的專業能力得到了發展。
(1)由于個別同學在實際生活中缺乏對父母的關心,在交流怎樣孝敬父母時有些缺乏真實。
(2)沒有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搜集一些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1)課前應多讓孩子搜集一些孝敬父母的小故事,搜集的過程也是他們學習、行動的過程,這樣在課堂上交流時效果會更好些。
(2)在小組討論交流時,要讓學生懂得傾聽,懂得尊重他人。
弟子規課后反思篇五
我們班在沒開展“誦讀經典詩文”這門課前,我們班有些學生在課間的舉動很隨意,就如書上寫的:“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上到這些內容時,我覺得很有必要糾正學生這些不良的行為。因為課堂教學是進行“誦讀經典詩文”重要途徑之一,如何發揮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驗,我主要堅持“三個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