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實際問題與方程教學反思篇一
1.解分式方程時,如果分母是多項式時,應先寫出將分母進行因式分解的'步驟來,從而讓學生準確無誤地找出最簡公分母。有些學生在因式分解學的不夠牢固,所以這時將分母因式分解的時候就有困難,這里還是要復習一下因式分解。
2.對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要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和討論。
實際問題與方程教學反思篇二
本節課,我是嘗試了前置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學中創造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多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有機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并且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尋找等量關系的能力,為以后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練習設計上不僅安排了歸納性的練習,也安排了對比的練習及綜合性的練習,對學生所學知識有意義延伸和拓展,是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與數學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去嘗試,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創造,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留給我三點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時,教材中設計了三個問題情境,運用天平平衡尋找等量關系,利用盤秤來尋找等量關系,利用一壺水倒成兩熱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關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系。沒有出現不等式。而我在教學中,出現了等式。因為我覺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從另一個角度來體會等式的含義。可是不等式,是否會干擾等式的理解,占用學習等式的時間等等,對于不等式,有沒有必要引入,該引入多少,這是我第一個拿捏不準的。
第三,對于習慣于算術思維的學生,太喜歡寫175—21=x這樣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術思維的干擾,不能將一個抽象的、假設的、虛構出來的、用字母表示放進運算過程中,把一個未知的當成已知的,來建立相等關系,來進行推理,求出假設的未知數。這樣的方程如何進行引導?這是我難以把握的。
實際問題與方程教學反思篇三
出示例題:6x-6.8×2=20
師:請你觀察一下這道方程和我們原來所學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樣?
生:它比原來多了一個6.8×2。
生:它比我們原來所學的方程多了一步運算。
師:你回答的非常好,這個方程比剛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計算,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解簡易方程。(板書課題)
評析:
“一切真理都要讓學生自己去獲得,由他重新發明,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為此,我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比較,讓他們自己去獲取新知。繼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復習了ax土bx=c的方程,為推導求ax土b=c(b表示兩數的積)的方程作鋪墊;例題不但承接了上節課的內容,而且引出了本節課的新內容。這兩道題,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最近的連接點,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路架橋的工作。
教學實錄:
師:這道題是6x減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覺得這道題開始要怎樣解?
生:應先算6.8×2。
師: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為前面是減法,后面是加法,我們應該按照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先乘后減,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變為6x-13.6=20,又回到了我們原來所學的方程。
生:因為在這條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來,所以要先算。
師:這兩位同學很會動腦筋也都觀察的非常仔細。解這個方程時,按運算順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來,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暫時看做一個數。
師:現在就請一位同學上黑板來演示一遍,看這樣算行不行?其他同學也請自己在下面試試看。
同學們踴躍地舉起了手。
師:你們覺得他做的對嗎?做的完整嗎?
生:我覺得他做的是對的,我也做到這么多。
同學們都在那里點頭稱是。
師:再仔細看看!
同學們感到很疑惑,一個個皺緊了眉頭。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舉了起來。
生:他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我覺得他做的不完整。
學生被這個說法吸引了起來,頓時三三兩兩地舉起了手。
生:因為他還沒有檢驗。
師:你們同意嗎?
生齊答:同意。
師:對了,在解方程時我們一定要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以此來檢查方程的解對不對。
讓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邊回憶邊檢驗,然后同桌互相檢查檢驗的過程。
第一層:操作嘗試,理解概念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怎樣去解答ax土b=c(b表示兩數的積)的方程,我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層:潛移默化,推導方法
其實這些“想”的過程正是教師要教的過程,也是學生解題的的思考過程。這些自學提綱充當了學生自學的“領路人”,學生通過提示,再思考該填上的內容,新知識便順利地掌握了。
實際問題與方程教學反思篇四
1、方程是個建模的過程,天平可以直接解讀方程,所以從直觀的天平開始
(1)從圖中獲取信息。
(2)發現等量關系。
(3)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4)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表達。(數學表達)
2、方程就是講故事。
讓方程回歸生活,在身邊找方程,進一步理解方程意義。把抽象的方程與生活情境建立聯系,讓學生換個思路理解方程。
舉例列方程:生身高145cm 師身高:xcm 師比生高35cm 生:x-145=35 x-35=145 145+35=x 為什么學生喜歡145+35=x的表達?那是因為對算術思想根深蒂固。
1、準確把握內容定位,正確理解其價值。
2、有效開發教學資源,為課堂所用。
3、方程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作好過渡。
讓抽象的直觀起來,讓枯燥的生動起來,把孤立的聯系起來!
聽了吳老師講的《認識方程》一課我有很多的收獲。方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小學階段學習的重點,對于學生將來的初中階段學習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吳老師首先借助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天平的概念,雖然只是一個天平圖片和幾張水果圖片,幾個砝碼,普普通通的一節數學課卻讓吳老師演繹地如此精彩!。
在教學過程中,吳老師先問針對方程想知道些關于方程的什么內容,引導學生說出什么是方程,有的學生可能在書上看到過這句話,知道“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但對于方程真正表示的意義卻不知道。吳老師用簡易天平和肢體語言表示平衡與不平衡,然后告訴學生每人心里都有一個天平。通過放水果的游戲,讓學生寫出一些等式與不等式的關系式,然后通過分類,明白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真正明白了方程的意義。課堂上吳老師面向全體,關注學困生,關照課堂上沒有注意聽講的學生,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全體學生都能跟上集體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與展示活動中,學生快快樂樂、真真實實地構建知識的模型。
總之,通過聽、看、感受吳老師的課堂,我真正領略了名師的風采,我將在以后教學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要以熱情的鼓勵、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思維共振,情感共鳴。要用真誠的愛心去感染孩子們,貼近孩子們的心。在先進的教育思想引導下,以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舞臺上,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實際問題與方程教學反思篇五
長期以來,在小學教學解簡易方程,是依據加減運算的關系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系,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這種方法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重新開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從小學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并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強中小學的知識銜接。
猜想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讓學生綜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經歷等式的變化過程,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還為猜想等式的性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會迫不及待的想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主動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須經過驗證,才能確定是否正確,而驗證的過程也正是學生主動學習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用天平稱一稱,驗證自己的猜想,以一種自主探究的方式進一步認識了等式的性質,為后面學習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學到的數學知識也要應用到生活當中去的理念,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的設計不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經對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認識,能夠大概地說出解方程的過程和依據,而又一次讓同學之間同桌說一說后再全班交流體現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為什么要減去3”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還有針對性地指導了書寫的規范性和檢驗的過程。師生之間的共同探討,顯示了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
練習中學生加深了對“方程的解”的認識,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質這一依據去解方程。不同層次的練習照顧了學生之間學習水平的差異,3x=8.4對等式的性質進行了拓展,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最后交流學習的收獲促進了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