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圓柱教案篇一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導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從主題圖“雖然它們是不同的物體,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數學特征,那就是都有部分的形狀是圓柱。說明圓柱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一年級時,我們就已經初步認識了圓柱,今天我們還將進一步認識它”來揭示課題。
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的過程。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我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系。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發現等過程,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征,加深了學生對圓柱認識,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圓柱特征的過程。教學中,無論開始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后來的操作、比較、驗證活動,都是在一個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征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整體上的把握、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深化。
縱觀整節課,以活動為中心,不只是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習,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這一形式還原數學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課過程中有兩家小區的居民結婚,這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但盡管“噼噼啪啪”壓住了學生發言的聲音,但絲毫沒有減弱學生積極發言的熱情。
認識圓柱教案篇二
在今天《認識球體和圓柱體》的教學活動中,主要讓幼兒感受它們的基本特征及不同點,并尋找生活中與球體和圓柱體的相似物。
在認識球體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出示了皮球,孩子們都一口同聲的說:“圓形。”為了區別圓形和球體的差別,我出示了圓形的紙片,并有意轉動皮球與紙片,引導幼兒從各個角度觀察,了解球體的一個特征:圓形紙片從有的方向是扁的,而皮球無論從什么方向都是圓的。通過讓幼兒操作圓形紙片和彈珠,感受原來球體可以向各個方向滾動,而圓形紙片不可以。
幼兒還初步的感受形與體的不同。在認識圓柱體這個環節中,我出示了圓柱體積木,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它的第一個特征:知道了圓柱體上下兩個面都是圓形,而且圓形一樣大。圓柱體不是從任何方向看都是圓的。并通過擺一擺、放一放,從各個角度感受在不同擺放狀態下的圓柱體。在找一找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聯系生活實際經驗,尋找生活中的球體和圓柱體時,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很高。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班級里的地球儀是球體。”有的說:“日光燈是圓柱體的。”有的說:“大廳的柱子是圓柱體的。”還有的說:“垃圾桶也是圓柱體的。”……我結合課件還引導幼兒認識一些常見的圓柱體和球體,拓展幼兒的思維。在幼兒操作練習鞏固的環節中,我出示一些圓錐體、正方體等形狀的常見物品,引導幼兒區別它們之前的.不同,大多數的孩子可以正確的區分出來。從這個環節可以看出,幼兒大致已經掌握的圓柱體和球體的特征。
在今天的活動中,整個活動的效果是不錯的,能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活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
1.我總結的太多,應該嘗試讓幼兒自己總結,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活動的時間沒掌握好,有點短了,可以適當的在操作環節,躲讓幼兒玩一玩、摸一摸。
認識圓柱教案篇三
1、我對這節課有這樣的設想:對于“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通過課件顯示。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為后面布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礎 。
2、在本次活動中,我設想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學生的的自主探究來認識圓柱體的外形特征,在頭腦中建構圓柱體的基本形體概念,為此,我必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觀察想象和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活動。于是,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首先,我創設了一個長方體與正方體圖片,并以課件的形式展示,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探索的熱情,接著,提供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的圓柱體的課件與實物圓柱操作材料,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滾一滾的方式去親自體驗圓柱體的外形特征,然后集中學生進行反饋與總結,再引導學生利用一個圓形的紙片對圓柱體上下兩個底面進行大小的比較,再集中學生進行談話,最終得出圓柱體的總體外形特征。
圓柱的組成有:一個側面和兩個底面,而總結出。兩個底面是兩個圓,并且大小一樣。為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打基礎。接著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來判斷生活中見過的物品形狀是否為圓柱體,再拓展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相似于圓柱體的物品。
本節課存在的優點是創設了合適的環境供學生進行自由的探索,讓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并且融入了課件的使用,讓課堂氛圍“熱鬧”起來,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同時,師生關系能夠得到和諧發展。最后的延伸活動保持和發展了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感受探索的樂趣。
認識圓柱教案篇四
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并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的填空題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征,并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征有直觀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認識圓柱教案篇五
教育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告訴”,因為學生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水平和認知系統,當他們遇到一個新的待解決的問題情境時,如何調動學生自覺而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知識架構和認知經驗中摸索、收集、調動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呢?在這節課的教學上,我是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這一部分內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的形狀、大小,并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新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中,“探索交流、解決問題”是學生課堂中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特征,而是在課前參與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觀察,觸摸自己制作好的圓柱,并與小組內成員的作品進行分享交流,得出圓柱的特征。讓學生深刻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另外在教學圓柱的側面時,我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在一定的提示引導下,讓學生知道了圓柱側面沿著高展開可能會出現的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而且自己弄明白了展開圖形與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這節課是由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征,對圓柱特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對方法的反饋。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部分學生把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比較有序地說出圓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最感興趣或最為明顯的特征著手進行說明。接著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圓柱體實物,使學生從對圓柱的初步認識到慢慢地發現其中的知識。再把各自的發現進行對比、證明,總結得出圓柱的特征。
整個教學過程中,圓柱的特征成為學生探究的主體需要,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參與者變成了探索者、創造者。而教師僅僅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少講、少說,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實現生生多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