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原文篇一
在臺階上張望那條小街的時候,我大約兩歲多。
我記事早。我記事早的一個標記,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親把一個黑色鏡框掛在墻上,奶奶抱著我走近看,說:斯大林死了。鏡框中是一個陌生的老頭兒,突出的特點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讀三聲。我心想,既如此還有什么好說,這個“大林”當然是死的呀?我不斷重復奶奶的話,把“斯”讀成三聲,覺得有趣,覺得別人竟然都沒有發現這一點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兩歲。
終于有一天奶奶領我走下臺階,走向小街的東端。我一直猜想那兒就是地的盡頭,世界將在那兒陷落、消失--因為太陽從那兒爬上來的時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沒有。誰料,那兒更像是一個喧鬧的世界的開端。那兒交叉著另一條小街,那街上有酒館,有雜貨鋪,有油坊、糧店和小吃攤;因為有小吃攤,那兒成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處。那兒還有從城外走來的駱駝隊。“什么呀,奶奶?”“啊,駱駝。”“干嘛呢,它們?”“馱煤?!薄榜W到哪兒去呀?”“馱進城里?!瘪勨徱宦范A徼K瑯叮玲鐺瑯地響,駱駝的大腳趟起塵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頭駱駝不緊不慢招搖過市,行人和車馬都給它讓路。我望著駱駝來的方向問:“那兒是哪兒?”奶奶說:“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兒呀?”“是城外?!薄俺峭馐裁礃觾?”“行了,別問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領我朝另一個方向走。我說“不,我想去城外”,我說“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來。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皫闳€更好玩兒的地方不好嗎?那兒有好些小朋友……”我不聽,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亂,住戶也漸漸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磚墻走了好一會兒,進了一個大門。啊,大門里豁然開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靜的樹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間。滿地的敗葉在風中滾動,踩上去吱吱作響。麻雀和灰喜鵲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覓食。我止住哭聲。我平生第一次看見了教堂,細密如煙的樹枝后面,夕陽正染紅了它的尖頂。
我跟著奶奶進了一座拱門,穿過長廊,走進一間寬大的房子。那兒有很多孩子,他們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臉。他們在唱歌。一個穿長袍的大胡子老頭兒彈響風琴,琴聲飄蕩,滿屋子里的陽光好象也隨之飛揚起來。奶奶拉著我退出去,退到門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見了我們但不走過來,惟努力地唱歌。那樣的琴聲和歌聲我從未聽過,寧靜又歡欣,一排排古舊的桌椅、沉暗的墻壁、高闊的屋頂也似都活潑起來,與窗外的晴空和樹林連成一氣。那一刻的感受我終生難忘,仿佛有一股溫柔又強勁的風吹透了我的身體,一下子鉆進我的心中。
后來奶奶常對別人說:“琴聲一響,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鬧了?!蔽叶嗝戳w慕我的堂兄,羨慕所有那些孩子,羨慕那一刻的光線與聲音,有形與無形。我呆呆地站著,徒然地睜大眼睛,其實不能聽也不能看了,有個懵懂的東西第一次被驚動了——那也許就是靈魂吧。后來的事都記不大清了,好象那個大胡子的老頭兒走過來摸了摸我的頭,然后光線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沒有了,再后來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樹林里了,還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個紙袋撕開,掏出一個彩蛋和幾顆糖果,說是幼兒園給的圣誕禮物。
這時候,晚祈的鐘聲敲響了——唔,就是這聲音,就是他!這就是我曾聽到過的那種縹縹緲緲響在天空里的聲音啊!
“它在哪兒呀,奶奶?”
“什么,你說什么?”
“這聲音啊,奶奶,這聲音我聽見過?!?/p>
“鐘聲嗎?啊,就在那鐘樓的尖頂下面。”
不知奶奶那天為什么要帶我到那兒去,以及后來為什么再也沒去過。
不知何時,天空中的鐘聲已經停止,并且在這塊土地上長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兒園在我們去過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當年帶我到那兒去,必是想在那幼兒園也給我報個名,但未如愿。
再次聽見那樣的鐘聲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個小時飛機,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走進那座城市我就聽見了他。在清潔的空氣里,在透澈的陽光中和涌動的海浪上面,在安靜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隨時都聽見他在自由地飄蕩。我和妻子在那鐘聲中慢慢地走,認真地聽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個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對于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
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原文篇二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伊始,作業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赡苁窃谇嗄陼r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該是《好運設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現:享受現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原文篇三
最近在讀史鐵生的作品。這是一位如同駱駝草的作家,雖半身癱瘓,且患有尿毒癥需透析治療,然而其作品中卻洋溢著強悍的生命力和睿智的哲學思辨力。這是我喜愛他的作品的原因。是的,作為一名作家,當然應該有較好的駕馭文字的能力,也有人說作家就是“碼字的”;然而我認為作家不是“工匠”,他的使命感和人生立足點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余秋雨是大家熟悉的,他原先的一系列散文作品的文字風格和表現技巧我是尤為喜愛的,但最近在網上熱議的他撰寫的一篇半文半白的“南京鐘山風景區碑文”,卻真的是令人不敢恭維。失掉了“人的氣脈”的作品,真的是不看也罷,哪怕是同一個作家寫的東西。
史鐵生的作品,是在輪椅上思索、在病榻前寫就的。不管是他的小說、散文和隨筆,通篇都是對命運的叩問,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解讀。其實,要理解他的作品,讀一讀以下這段話吧,這是史鐵生在為文友曾文寂寫的一篇序言里的話:“人生一世,最后會發現名利財富都是空,人能夠擁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難以實現超越時段的自我確認,唯有文字能夠擔當此任,宣告生命曾經在場。經由它們,我們得以端詳生命的紋理,探尋生命的本質與深意。在那個相對無言的時間與空間,生命被拉長加疊,不但擁有此刻還擁有過去。而如果能夠看著文字和自己一起老去,簡直更是一種溫馨愉悅的體驗了,就像風雨同舟的終生伴侶,相互依偎著慢慢衰老,自有一種徹骨的浪漫和甘美?!?/p>
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原文篇四
文章一: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史鐵生的文字了解甚少,只是對幾篇太過有名的小說和散文略有接觸。但在這個寒假,我被他深深出動了,不僅是因為他的文筆,還有一個殘疾人從黑暗中走出時攜帶的一切。
《兄弟》是這本書的第一篇,接著是《午餐半小時》,這兩篇文章一度令我陷入了一個誤區:史鐵生是個悲觀主義者。因為他的文章是如此壓抑以至于空氣都仿佛被擠在一起,讓人無法呼吸。但這種陰暗文學和我印象中那個激勵了無數人的樂觀作家并不相符,于是我繼續看著,看著。突然,像過了迷宮中的一個拐角,我看到了另一個史鐵生,那個在大山里耕地、喂牛,天天盼著下雨,時刻活躍著的年輕人。這是黑暗中的第一道光:他拋棄了對命運的探索,暫時忘卻世界的不公,去回味最原始最樸實的靈魂。
靜,他用自己親歷的體驗賦予文章生命,讓它們始終帶著靜謐的溫情和哀緩的悲傷,但也有著對“荒誕”和“宿命”的抗爭。不,這不是抗爭,是再一次思索和詮釋,是一顆活潑的心在躍動時所迸發出的力量?!斑@是自天地返璞歸真,不是頑固不化循環倒退,不是看破紅塵灰心喪氣,而是赴死之途上的真誠歌舞?!?/p>
我合上書,重新審視著封面上史鐵生的黑白照片:一副粗框方眼鏡,上揚的嘴中露出整齊的牙齒,一雙眼淡淡地注視之前方,毫無波瀾,只是淡淡地看著云雪霧花,淡淡地看著四季更迭,淡淡地看著人生百態。不論面對什么,史鐵生都只是微笑著,沒有嘲諷,沒有輕視,只有對生的仰望,對死的從容。
這便是我讀出的史鐵生,一個從黑暗中帶出光明的人。
文章二:
自嘲“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的史鐵生,他文字關於生命的思索給與我深深的感動,他的堅忍使我在遭遇崎嶇時亦能淡定從容。他在病榻上創造出了大量優秀,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用他的文章鼓勵無數的人,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用他的筆,描繪出精彩的人生。“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這一句話,不僅是史鐵生自嘲的一句話,更是這句話給人帶來的感動卻是無窮的,他的事跡給人的影響卻是無限的。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死了,他的脊髓,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需要的患者,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點亮了我們精彩的世界。
史鐵生一生寫作了無數的散文。如,著名的《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恫∠端楣P》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易懂的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求和探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恫∠端楣P》已不是單純數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病隙碎筆》是作者以生命的追問方式不斷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寫成的,我們不難理解史鐵生在書中所說的一句話“生命本沒有意義,是我使我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他的《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的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并解答了“我”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的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的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的與未明事件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在《我的夢想》中,史鐵生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於史鐵生來說,應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以前一直沒有發現呢?這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人。“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比齻€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面設下永恒的距離,公平的給每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靈魂的事》中囊括了作者對于生命、愛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記者問到史鐵生的職業,他說是生病,業余寫一點東西。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并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在《命若琴弦》中提到人活一口氣,誰也不是漫無目的地活著,許多人之所以活得很充實,是因為他們有永恒的信念。對于人生而言,不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固然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在心中永存夢想、希望。
《毒藥》是一篇短篇小說,出現比較多的就是那兩粒藥。每次遇到不如意,不順心時,老人總是很悲傷、,請保留此標記是想著或許死亡可以解決一切。但當真正的面對死亡時,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嗎?心里也就又有了希望和依靠。就這樣,他走過人生。而那些沉迷于養魚的人們,沒有發現自己的樂趣早已偏離了原來的正道,以養出畸形怪異的魚為樂。就好像現實社會中,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離原來的自己越來越遠,無法自拔一樣。
在《我與地壇》中說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p>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p>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p>
文章三: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伊始,作業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赡苁窃谇嗄陼r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該是《好運設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現:享受現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后記:其實這本來是一篇作業,當時周記沒什么可寫的,就打算寫篇讀后感交上,沒想到越寫越有感。雖然寫完以后才發現,寫得實在很傳統……不過,誰讓我就是這么想的呢。各位板磚啥的隨便扔。
文章四: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
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文科,好象是大學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
文章很短,但是卻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于史鐵生來說,應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沒發現?!吧系蹚膩聿粚θ魏稳耸┥帷钚腋!齻€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設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我的夢想》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八朗且患槐丶庇谇蟪傻氖拢朗且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薄叭苏嬲拿纸凶鳎河!薄爸皇且驗槟氵€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薄段遗c地壇》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
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活著不是為了寫作,活著不是為了功名,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當作目的吧,它也不應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作手段,人才能自由?!翱啾M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好運道。”“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薄对O計好運》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快樂的好,在于曾經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
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生命在于過程。生命的起點是不能選擇的,生命的終點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決定的,唯有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意義,也在于過程。能夠有多少體驗,能夠有多少收獲,都在于過程。每多一份體驗,每多一份收獲,都是生命過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歡讓心靈有各種體驗,酸甜苦辣,都嘗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無論容易、困難、舒適、艱苦,都試一下。
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原文篇五
史鐵生語言: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10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袄蠋熣业郊襾韱?,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幫了忙。我那時可能還不到10歲呢。”我聽得掃興,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話,對著墻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
我20歲時,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后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后想學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熏、灸?!皠e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仿佛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霸僭囈换兀辉嚹阍趺粗罆]用?”她每說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于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后來她發現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蔽衣牫鰜?,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于絕望?!拔夷贻p的時候也喜歡文學,跟你現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嗎?那就寫著試試看?!彼嵝盐艺f。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著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30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也獲了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7年了。
獲獎之后,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準備了一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蔽业男牡玫揭稽c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
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親去世后,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子去。小院在一個大院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個小院子,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都不說,光扯些閑話,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當中,喝東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說,忙扯到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里現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綠苗,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不但長出了葉子,而且還比較茂盛。母親高興了好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過了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哀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院子里的老太太們還是那么喜歡我,東屋倒茶,西屋點煙,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了,過道窄得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去也要側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伙說,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這么說,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
我搖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