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余秋雨散文特點與風格篇一
和思想內蘊的極致,這是他文章的精華和氣脈所在,也是始終令人動情、沉思、驚覺的根源。
同時余秋雨又是一個爭議最多的作家,可以說在全國出現了一種“余秋雨現象”。近年來,他受到批評也是空前的,有從質問余秋雨為什么不懺悔;有人評說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虛假化;有人抨擊余秋雨好為人師,處處以學者、導師身份說教。如今,余秋雨已輟筆散文創作。在我看來,我們應該從其散文創作脫穎而出的道路中,對散文文體探索與嘗試上所體現的創新意義出發,感受其作品對文化所體現的積極意義,領略他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綜觀余秋雨散文,我認為余秋雨散文創作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突破傳統體裁模式文學體裁往往是在作品產生后,人為的硬性規定的結果。
然而,余秋雨對于散文傳統模式有了較大的突破與創新,為散文創新開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領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篇幅宏大。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以小見大”是它在選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則,形成了簡約的審美規范。讀余秋雨散文的給人的感覺就是磅礴大氣、容納古今、氣象萬千的鴻篇巨制。《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風雨天一閣》有16000余字。《遙遠的絕響》14000余字、《蘇東坡突圍》有10700余字、《一個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連《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這些篇目的特點是字數多、容量大、歷時長。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馳騁萬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疊泉”,裹挾著自然的沖擊力,雷霆海嘯般翻卷而來,帶給人審美的強烈震撼,仿佛長河落日的圓融氣派,又仿佛黃鐘大呂的磅礴氣勢,令人蕩氣回腸,從精神上為之一振。其實,長篇散文的出現是散文發展的必然趨勢,篇幅短小的文體規范極大地制約了散文的表現內容,使許多過程長的、容量大的、情節復雜的重大題材被排斥在外。林語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須具有容納充分發揮才能的篇幅和輪廓,必須改變迫于生產力落后而形成的簡約、削足適履的'舊觀念。可見,余秋雨散文的出現迎合了散文的發展趨勢。
的流變)、科考(十萬進士品說科舉制度的利弊)、旅游(品味山水風光的內涵),幾乎無所不包。古今中外,天馬行空,絲毫沒有沒有時空的限制。從地域看,余不僅走篇了中華大地,而且游歷了歐亞大陸,長江黃河三山五岳都被他調遣,關山大漠名勝古跡都任他敘說。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文藝復興的故鄉都進入了他的筆端。從時間講,他喜歡窮本溯源,莫高窟壁畫,都江堰水利,天一閣藏書,三峽風光都是從古到今,洋洋灑灑,尉為大觀。
二、強大深厚的文化意識
1、以獨特的視角探索文化
縱觀其散文,可以說,他似乎在于歷史的對話與共鳴間,自覺地將學者的文化意識,富之于筆端,在山水古跡間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契合點,以開闊的思路,品評歷史精魂,讓文化之風拂過讀者的心靈,激起具有現代意義的新思索。
2、關注中國文人、知識分子的人格精神
余秋雨清楚的知道,知識分子對于文化傳承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風雨天一閣》中,他寫道:“范欽的選擇,碰撞到了我近年來特別關心的一個命題: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他呼喚建立健全的人格,而這一呼喚對于當代知識分子來說未嘗不具有深意。在《西湖夢》中,作者以一個“介入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使命感,委婉地批判了“不能把那種志向實現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于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的知識分子,充滿了當代知識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為的作風。
在余秋雨的筆下,還閃現出一大批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蘇東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們都是才華橫溢而又命運多蹇的人,他們因富有才華和個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詆毀,他們的生命力受到擠壓和摧殘。但是,無論他們處在怎樣的險惡條件之下,都有不變的文化良知。惡劣的環境沒有折服他們,相反,反而磨練了他們的意志,激發他們更大的智慧。作者通過對傳統文人的悲劇性命運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國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難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和專制制度及愚昧野蠻不斷進行抗爭的搏斗史。
三、極致的語言表現力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最能體現作者的文學功底,表現作者的文風和個性。
余秋雨的散文語言表現為華麗典雅、重視色彩、旁征博引,敘述、議論、描寫融會貫通,充溢著一種貴族氣質。如《陽關雪》中對古戰場的描寫:“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土,又一陣煙土,都飄散遠去。”整齊的句式,嚴謹的句子,生動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尤其是引用了王維的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人仿佛看到唐人風范,沉思歷史的滄桑。在《三峽》中引用了余光中的《尋李白》“酒入愁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寫出了李白的詩情,也寫出了李白的人格。《蘇東坡突圍》一文的語言更是典雅綺麗,文中引用了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盡了東坡真正精神上的孤獨。尤其是結尾對成熟的論述更高一籌:“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生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在修辭運用上更是得心應手,比喻、夸張、擬人、借代、排比、設問、反問等無處不在,極大地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用得最多的是排比,“這里的流水太清,這里的桃花太艷,這里的彈唱有點撩人,這里的小食太甜,這里的女人太俏,這里的茶館太多,這里的書肆太密,這里的書法過于流麗,這里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里的詩歌缺泛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白發蘇州)用一串排比形象地表現了蘇州的風俗和歷史。像這種排比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有如長洪大波,山崩海嘯,氣勢宏大,極富感染力。余的語言也有平實樸素的一面,如在《家在龍華》描寫好友用了“人越來越瘦,學術論文越發越多,臉色越來越難看,文章越寫越漂亮。”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但同樣感人。
應當說,作為一名大文化散文的寫作者,余秋雨的散文語言別有意味,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語言言簡意賅,字約意豐,并且非常注重語句之間的抑揚頓挫、音節上的鏗鏘悅耳,具有聲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從簡單又簡約的普通文字中發掘出他人所無可比擬的獨到品質,構造他特有的語言品位。
四、散文小說化
余秋雨文化散文還有一個重要特征便是散文的小說化藝術形式,有意識地將他的散文與小說以最好的形式結合起來,追求一種小說化的藝術效果。散文小說化藝術形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說與散文的相互融合
余秋雨文化散文具有小說的四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把散文與小說的特點相結合,注重故事情節的塑造,有連續性、完整性、生動性的特點。而傳統散文為了體現主題只是截取一個歷史事件或某一場景,用以凸現主題。如《風雨天一閣》給我們講述了天一閣作為文化象征傳承流轉的整個過程。如創始人范欽在為官生涯中如何費盡心力地收集書籍孤本,對于天一閣的文化傳承如何處心積慮,清代姑娘錢繡蕓為了自己的文化渴求如何嫁到范家;而同時對范欽的健全的文化良知、天一閣對《四庫全書》編纂的歷史貢獻,以及民國初年遭到盜毀的打擊等等進行了具體描述。對于故事的完整性、生動性的情節塑造,非常到位。特別是生動的細節描寫:“錢繡蕓小姐哀怨地仰望終身而未能上的樓板,黃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過的樓板,現在只留下偷兒吐出的一大堆棗核在上面??”這些小說的表現形式:如倒敘式、細節性描寫以及歷史與現實的時空轉換,懸念設置等,使散文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
2、還原似的虛擬,豐富的藝術想象
給予生動形象的藝術再現。如《陽關雪》中,描寫王維“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我們都沒有身臨其景,都不知道王維的友人是否幫他打點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著”,但是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離別的氣氛,呈現給我們一個具體而生動的畫面,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王維當時的心境,更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過合理的想象,讓歷史再現,讓人如身臨其境。
結論
余秋雨的散文,引發了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文化視角對同一個作家的作品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以嶄新的范例拓寬了當代散文的領域,創造了新的散文審美形態,使散文的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意識的抒發到到整體精神的張揚。在歷史與現實、現實與理想間,他縱橫馳騁,用散文的語言詮釋深奧的道理,把理性的議論和詩性的抒情交融在一起,字里行間充溢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栩栩如生的江山人物穿越浩瀚時空,喚醒了人們的文化意識,并對讀者起到了思想的浸潤作用。這就表明,余秋雨的作品具有相當大的價值。即使他身上的浮躁,也是當代文人特征的體現。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余秋雨散文特點與風格篇二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閱讀余秋雨的散文讀者可謂是享用了一頓文化大餐,讀者不僅可以聽故事、學藝術而且可以探歷史、尋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藝的文化魅力,也正是這樣豐富的內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內涵深廣、篇幅較長其中也蘊藏著做種獨具特色的寫作手法。對余秋雨的解讀,無論是從飽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還是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創作中的金典之處,這些作品品也成為了新時期散文文化回歸的先河。在余秋雨先生的眾多散文作品中都蘊含著它獨特送的創作風格,具體來說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通過游歷山水名勝把握文化的脈絡
在創作的過程中,余秋雨有著明確的寫作目標,始終本著意氣為先的原則,按照主題先行的風格來創作。它的散文,看似在寫山水,其實,究其本質,是在進行文化尋根。他散文中的山水,所發揮的只是背景作用,是為了襯托而出現的,而真正的創作目的所在是要從山水中找尋生命之真諦、尋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來的。比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嘆》一文,這是一篇自序,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理解起來是這樣的:相比較于筆端,我個人更加注重腳步;相比較于文章,我個人更關注生命;相比較于精細,我個人更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譽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創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與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觀相聯系,常以文化的視角觀照生活,作品往往附著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自覺的文化意識。在其作品《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這些文化創作一方面體現出了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通過山水名勝把握文化脈絡的典型寫照。
二、通過歷史文化名人來感慨和反思
在歷史長河中遨游、在古今中外游走的余秋雨,對歷史演繹的感悟是內心的由衷,是隨心所欲之作,他借助歷史名人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自己內心情感的抒發不斷自我反思。在余秋雨一生的苦旅中,和一個個歷史名人進行了真心的交流與溝通,在懇切的交談中,共同探討生命的真諦。比較典型的就是《蘇東坡突圍》一文,文中體現了他對蘇東坡先生的'無限崇拜之情,他會為東坡先生被小人攻擊而憤慨,通過他的這種憤慨之情也讓作者感慨中國人不懂愛惜自己,從而引發無限的傷感的情懷。
余秋雨心中總是懷有作者,無論如何在歷史長河中游蕩,他總是將作者放在自己的心上。在與古人對話之后,余秋雨以對話式的議論向讀者介紹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這不僅讓作者被感親切,同時也增強了散文作品的現實感,使得文章的張力和空間得以拓展。對作者來說這更具有吸引力。
三、通過抒情的寫作手法來議論
較其他散文中的議論抒情而言,余秋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議論抒情略顯不同,余秋雨散文中的議論有其獨特的風格,首先它以議論為主,再輔之以抒情手法;此外,巧妙的通過抒情的方式,把所要議論的問題完整的體現出來,這種抒情和議論的有機融合,更為其散文增添了些許睿智,增加了幾分情趣,從而給讀者以精神上的享受。
余秋雨除了利用抒情的寫作手法來議論之外,其語言上體現出來的典雅、靈動以及對語言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是其散文創作中的另一個亮點。
通過閱讀余秋雨的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雅致的語言美,也許更能吸引讀者的是在這些優美語言的背后還包含著歷史的理性,這是一般的寫作者難以企及的。
余秋雨除了運用語言的巧妙之外,在創作的過程中他還把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進行了有效的整合。排比的巧妙運用一方面增強了表達的力度和氣勢使作品的語言不在矯情,相反是更具張力;另一方面,他在散文創作中還注入曲折動人的小說手法和立體的戲劇劇場效果。在其代表作《道士塔》第二節中,就有人物,有動作,有語言,有道具,甚至有音響和不同顏色的舞臺背景,像散文、像小說,更像戲劇劇本。
總之,余秋雨散文創作中,注重的是對歷史文化的解讀,強調的是對經典的詮釋,即便是沒有相關學理的支持,其散文也一樣能夠十分形象,它的題材之宏大,可以說是無所不納,并最終體現于文化上,也是因為此,才讓我們感受到其作品風格和和其他著名散文家作品風格的不同,從而被稱為是真正的文化散文,其特色之獨特,更賦予了余秋雨當代散文史中極富特殊貢獻的文化散文家。
參考文獻:
[1]徐贛麗.歷史語境中的文化人與旅游[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04期.
[2]嚴冰.論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d].福建師范大學,
余秋雨散文特點與風格篇三
余秋雨通過對歷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對歷史、人文關懷以及自然之美進行了形象的融合,這也形成了余秋雨創作風格的構成要素。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閱讀余秋雨的散文讀者可謂是享用了一頓文化大餐,讀者不僅可以聽故事、學藝術而且可以探歷史、尋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藝的文化魅力,也正是這樣豐富的內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內涵深廣、篇幅較長其中也蘊藏著做種獨具特色的寫作手法。對余秋雨的解讀,無論是從飽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還是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創作中的金典之處,這些作品品也成為了新時期散文文化回歸的先河。在余秋雨先生的眾多散文作品中都蘊含著它獨特送的創作風格,具體來說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通過游歷山水名勝把握文化的脈絡
在創作的過程中,余秋雨有著明確的寫作目標,始終本著意氣為先的原則,按照主題先行的風格來創作。它的散文,看似在寫山水,其實,究其本質,是在進行文化尋根。他散文中的山水,所發揮的只是背景作用,是為了襯托而出現的,而真正的創作目的所在是要從山水中找尋生命之真諦、尋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來的。比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嘆》一文,這是一篇自序,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理解起來是這樣的:相比較于筆端,我個人更加注重腳步;相比較于文章,我個人更關注生命;相比較于精細,我個人更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譽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創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與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觀相聯系,常以文化的視角觀照生活,作品往往附著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自覺的文化意識。在其作品《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這些文化創作一方面體現出了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通過山水名勝把握文化脈絡的典型寫照。
二、通過歷史文化名人來感慨和反思
在歷史長河中遨游、在古今中外游走的余秋雨,對歷史演繹的感悟是內心的由衷,是隨心所欲之作,他借助歷史名人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自己內心情感的抒發不斷自我反思。在余秋雨一生的苦旅中,和一個個歷史名人進行了真心的交流與溝通,在懇切的交談中,共同探討生命的真諦。比較典型的就是《蘇東坡突圍》一文,文中體現了他對蘇東坡先生的無限崇拜之情,他會為東坡先生被小人攻擊而憤慨,通過他的這種憤慨之情也讓作者感慨中國人不懂愛惜自己,從而引發無限的傷感的情懷。
余秋雨心中總是懷有作者,無論如何在歷史長河中游蕩,他總是將作者放在自己的心上。在與古人對話之后,余秋雨以對話式的議論向讀者介紹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這不僅讓作者被感親切,同時也增強了散文作品的現實感,使得文章的張力和空間得以拓展。對作者來說這更具有吸引力。
三、通過抒情的寫作手法來議論
較其他散文中的議論抒情而言,余秋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議論抒情略顯不同,余秋雨散文中的議論有其獨特的風格,首先它以議論為主,再輔之以抒情手法;此外,巧妙的通過抒情的方式,把所要議論的問題完整的體現出來,這種抒情和議論的有機融合,更為其散文增添了些許睿智,增加了幾分情趣,從而給讀者以精神上的享受。
余秋雨除了利用抒情的寫作手法來議論之外,其語言上體現出來的典雅、靈動以及對語言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是其散文創作中的另一個亮點。
通過閱讀余秋雨的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雅致的.語言美,也許更能吸引讀者的是在這些優美語言的背后還包含著歷史的理性,這是一般的寫作者難以企及的。
余秋雨除了運用語言的巧妙之外,在創作的過程中他還把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進行了有效的整合。排比的巧妙運用一方面增強了表達的力度和氣勢使作品的語言不在矯情,相反是更具張力;另一方面,他在散文創作中還注入曲折動人的小說手法和立體的戲劇劇場效果。在其代表作《道士塔》第二節中,就有人物,有動作,有語言,有道具,甚至有音響和不同顏色的舞臺背景,像散文、像小說,更像戲劇劇本。
總之,余秋雨散文創作中,注重的是對歷史文化的解讀,強調的是對經典的詮釋,即便是沒有相關學理的支持,其散文也一樣能夠十分形象,它的題材之宏大,可以說是無所不納,并最終體現于文化上,也是因為此,才讓我們感受到其作品風格和和其他著名散文家作品風格的不同,從而被稱為是真正的文化散文,其特色之獨特,更賦予了余秋雨當代散文史中極富特殊貢獻的文化散文家。
余秋雨散文特點與風格篇四
摘要:本文從探討余秋雨先生生平出發,詳細闡述了余秋雨先生到目前為止經典的著作和寫作歷程。接著筆者又深入分析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特點和藝術特色。最后,結合多年工作研究經驗,筆者做了啟示性論述。
關鍵詞:余秋雨;生平;散文特色;啟示
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
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學者,并且具有非常豐富的游歷經驗,他的足跡遍布華夏的大地,并且還走遍了歐亞的大陸。他寫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記,有敘事有寫景,并且把文化與歷史滲透其中,將現代與傳統進行了整合,不但蘊涵了豐富的情感,而且還充滿理性,借助于山水風物對民族的文化進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地表現出來。余秋雨運用華麗的語言、優美的風光、非常生動的故事以及充滿風趣的議論把厚重的歷史包裝了起來,成為銷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學界的一致好評,并且深受人們喜愛。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獨特的特點,其中都有很多創新的路子,給當代散文的創作作品帶來很大的影響。
二、關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體分析
第一,我們國家的歷史主題都非常鮮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主題鮮明,無論是我們國家的歷史,還是文化的追溯,主題都非常的鮮明,他的散文創造性非常強,并且把歷史與文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把對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與文化古跡的滄桑以及山水的藝術融合起來,例如余秋雨開始在甘肅就創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陽前雪,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對文化、歷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達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對我們國家傳統歷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鮮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們的心里。
第二,文化的內涵非常的深刻,通過余秋雨的眾多的散文,可以看出他思考了幾大文明,雖然沒有超出眾多的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用自己的筆傳達著自己的思考,文明是怎樣衰落的,文明是否能夠重新更生,我們又應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文明,我們中華文明是怎樣對別的文明進行參考的等等,余秋雨接觸的人格、文化、民族、歷史以及文明等主題,在現代的社會里都是需要重新建設、重新神視的,余秋雨在這樣重建與審視中運用散文表達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期待建立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
第三,“形散”與“神聚”結合起來,“形散”與“神聚”結合起來,這是散文創作所極力追求的,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可以說是這一方面的典范。從“形散”一面說,余秋雨的散文想象豐富、說理暢達、沖談平和,這些因素構成放縱的張力,使他的筆如同奔馬,縱橫馳騁,敘事、聯想顯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現出情溢于言,理勝于辭的文章氣勢;從“神聚”一面說,他的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總是貫串著在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中。在題材的剪裁、縫合和表現主題的過程中,散文的線索成為內在的凝聚力,使敘事、寫景、議論和一切知識性材料,時時、處處都緊扣住說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歸一,雜而不亂,形散而神不散。在他的每一篇散文中,都敘述著鮮為人知的掌故、軼聞、趣事、傳說、故事以及中國和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這些豐富的歷史知識,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內容的深厚和境界的開拓,同時又在大的背景里把主題收束在歷史范圍內。第四,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余秋雨的敘述風格具有一種詩意,通過對議論、描寫以及抒情等各種表達的方式的綜合運用進行創作,除此之外,還運用了戲劇筆法、小說筆法以及故事的傳奇等手法,這些寫作的手法對于主題的烘托都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他的散文不但好讀,而且又非常的耐讀。例如在《文化苦旅·三峽》中,用的是全景描繪法,從白帝城開頭,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一一道來,重筆渲染神女峰,輕輕帶過王昭君家鄉和屈原故里,讓讀者對三峽有個全景的感觀。
三、筆者多年來研究余秋雨散文的啟示
余秋雨創作的每一篇散文都非常受大家的歡迎,銷量迅速上漲,并且引來了很多的評論,在文壇中形成一種在文化方面有著獨特特點的現象,他的散文為何會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又為何會招來很多的非議,從文字的角度來看,進行正面與反面的經驗分享,能夠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首先來看一下他的散文到底是哪里與眾不同,因為有很多人都喜歡文學,尤其是青年的學子們,要想這個謎團得到解決,就要逐層的深入,那么先來看首層就是關于他的內容與選材,一部能夠打動人心的文學作品,選材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一部陌生的作品要引起讀者的關注,第一步就是要看他的內容。余秋雨的散文,表面上看上去都是山水游記,出發點是作者親自經歷的世界的每一個地方,例如西湖夢就是通過西湖來對對象進行感嘆,我們先不說他的感想怎樣,僅僅山水這一方面就能吸引很多讀者的目光,大家可以想想,世界這么大,人生又是這么短暫,世界上那么多的名勝古跡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親臨游覽的,所以,雖然我們不能前往,但是心可以向往,通過閱讀名人的游記就可以使這樣的遺憾得到彌補,并且,這是一條很好的捷徑。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總結出,余秋雨的文學散文,已經不再是單純一種的文學,它已經走向了文化的領域。他的散文在當代的散文領域中不斷得到拓寬,在審美形態方面得到不斷的創造,在散文的河流中改變了它流動的方向,他的散文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深刻的思考著人文的精神,尋找著意味中的世界,考察并構建起民族文化的人才,追求著現實的文學以及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他的思想在不斷地變化,他的作品在不斷地創新,他的情感與智慧在不斷地與文學作品融合在一起,才成就了具有歷史性的文化散文。另外,他的許多散文也深深地影響著一代的知識分子的文化,影響著當代人文的精神,他是歷史與人民群眾間的一座橋梁,把歷史與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他的作品可以把我國深沉的歷史文化推向民間,并且推向全社會。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東方出版中心1992年3月版
[2]余秋雨《山居筆記》上海文匯出版社8月版
[3]余秋雨《霜冷長河》作家出版社193月版
[4]余秋雨《文明的碎片》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版
[6]李小禪《試論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現代語文》11月
[7]《中國文化界直擊余秋雨現象》,《臺港澳報刊參閱》20第2期
余秋雨散文特點與風格篇五
(一)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余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
(二)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余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并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三)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余嫻熟地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還采用了小說筆法、戲劇的筆法、鏡頭特寫等多種手法,這對于烘托主題,使文章內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敘事的小說化特點。
余深諳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他憑借小說這種文體,使他的作品為廣大讀者所接受。首先小說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個比較善于構建故事,甚至是很多傳奇色彩很濃的故事,如《莫高窟》寫到樂尊;寫《上海人》,思緒飄逸,引敘出徐光啟的'故事,進而更深意義闡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構成;其次小說的要素之二是細節。余的散文中常常見到栩栩如生的描繪,靠細節構筑成優美深邃的詩情畫意。
(2)余散文中的劇場效果
余在創作文化散文之前是從事戲劇理論創作,對于戲劇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會貫通地運用了戲劇效果。他也曾說: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場景,會使有些段落寫法上近似小說,但小說的場景是虛構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則力求真實。這些話我們可以從《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證,如《都江堰》那久久佇立的儀態,復雜的心理情緒都可作為劇場的一個場景。還如《白發蘇州》、《信客》等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臺。因此,這些經過藝術處理的文章,充滿了閱讀張力,常能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與境界。
余與其說成是散文大家,不如說成是一位辯思的哲人,正如一些評論者對他的評論:“系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濃郁的學術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種詩意的寫作風格,而構成這種風格的,恰好就是那種雅致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對此,對于我們大學生寫作也有很強的借鑒性,也能夠為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首先,在追求表達的主題上,是力求表達自己,還是外部事物,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如何將其協調好,實乃智者所為。而我始終認為,能夠表達自己真情,就是好的,不必太拘泥于章法,本身“文無定法”,但同時也漸漸發現,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能總沉浸在小我的憂傷溫情的封閉世界中,我們還要時不時地抬抬頭,仰望一下古今,仰望一下中外,這個時代缺少一份大氣、恢弘,但我們的文章卻不能圈囿如此,我們也須懷著一份博大的文化良知。
其次,對語言的考究上。余散文的語言非常考究,字字句句都是經過精雕細琢的,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這種刻意加工而成的文字,太過浮麗、花哨,掩不住某些內容的空洞,從《千年一嘆》中可以看出,他的有些評論太過牽強,這也是《千年一嘆》遠不及《文化苦旅》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對語言的考究選用上要注意的是避免內容的空洞,不能為語言而語言,那種華而不實的文章沒有多大的生命力,也會被聰明的讀者所唾棄。
最后,關于風格的創新問題。既然是風格了,干嗎還去創新?這聽起來有點矛盾,其實未必,風格是要創新的,需要變化的。尤其對于本身固有自由精神的散文體來說,太常規化的風格〈或說成是格式吧〉也會漸漸成為一種僵化的套式,限制著自己的發展。細觀余的散文,發現其中內含一種書寫模式,譬如《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作品都有“小說敘事+詩性語言+文化感嘆”的創作元素。這種缺乏變化的話語模式最終讓閱讀者厭倦,因為它無法提供更多的閱讀可能性。“小說敘事+詩性語言+文化感嘆”這種僵化的三位一體話語模式與散文本身固有的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馳的,格格不入的。“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就獲得了世俗性的巨大成功,但在精神深度上卻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文學不是撫慰品,不是按摩椅;文學是向閱讀者訴說自己的憤怒的吶喊和良心的呼聲。文學是讓閱讀者重溫語言的初始意義,那就是言為心聲的人生見證,說話,而且是說真話,而且是說出真相。”所以風格創新是非常必要的,作品的生命力也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