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與作者建立起一種"心靈契合"的紐帶,通過共情和共鳴感受他人的情感和體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值得閱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和體驗。
《納蘭詞》讀后感
若是問如今誰人的詞能打動我心,恐怕五千年來,也只有納蘭容若一人吧!
初讀《納蘭詞》,是夏日的某一個寂靜的夜晚,空氣干燥,令人心煩意亂。無事便抽出父親書柜中的一本書,拿來細細品讀。封面是純白色的,印著“納蘭詞”三個字,右下角是仿印章似的敲的“典評”二字。典雅,素樸,或許就是因為這裝幀,是我對納蘭詞有了初步的好感。意猶未盡的讀完正本書,腦中浮現的滿是一篇篇哀婉的詞曲。我的煩躁隨著讀完整本書而漸漸消失,讓我在這個寂靜的夏夜,感到一絲絲的悲愴與哀傷。
《畫堂春》,令我印象最深的詞“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明明天造地設的一雙人,偏要分離兩處,各自銷魂傷神,相思相望。他們在常人的一日里度過百日,他們在常人的十分中里年華老去。縱使翼北鶯天,江南草長,蓬山陸沉,瀚海揚波,都只是平白變故著的世界,而并非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萬年錦繡,無非身外物外,關乎萬千世人,唯獨非關你我。
詩篇悠揚哀婉,悅耳動聽。開頭,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用的是駱賓王的一首詩,詩名早已記不得了。原詩并不出名,但那兩句卻被容若用得淋漓盡致,成為千古絕唱,由此可見容若的才華橫溢。若是細細品讀,你會發現,這位才子充滿了純真。
《納蘭詞》,大多以情感為主,容若懷念那些他曾深愛著的女子,那些紅塵往事而寫下的。《蝶戀花》,《畫堂春》等都是悼念他亡妻盧氏而即興作的。這類悼文并不多,著名的如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如元稹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本都是抒懷于具體的個人,卻寫盡了一種普世的悲情。容若的一生都在情感的世界中徘徊,迷失。其實,他想要的并不多,只是一張床,一些書,一些筆墨干糧,與一個紅顏知己。以容若的家底,這完全可以辦到,但事實并非如此,他是八旗子弟,要為家庭,為天子,為國家做事,這就是生于臣子之家的悲哀。
欣賞容若,是因為容若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他的悲愴,他的困擾,他對所愛女子的癡情,令人感動,為之著迷。生于溫柔富貴,卻滿篇哀感頑艷;身處花柳繁華,心卻游離于喧囂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卻喜結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卻為情所累;風華正茂之時,卻匆匆離世……容若就是一面適合許多人的鏡子,我們總是能在他的身上發現自己抑或是臆想中的自己。癡情的容若,哀戚的容若,淚泫的容若,為情所困的容若,有人曾對我說,納蘭性德不過是一個花心的,見異思遷的人罷了,只是多了幾份憂郁。我的回答只是一抹似有似無的輕笑。沒有真正體會到容若的內心世界,是不會明白從古至今那些人為何追捧容若的。因為容若的身上,有我還有那些欣賞他的人所追求的一份真真實實的悲慟。
各家詞人爭斗時,誰知納蘭心中事……。
《納蘭詞》讀后感
“所謂詩,就是翻譯之后失去的東西。我們喜歡一個人、一幅畫、一本書、一首詩,真正喜歡的往往不是那人、畫、書、詩本身,而是從中看到的我們自己。人是一種自戀的動物,總在其他人身上找著適合自己的鏡子。”納蘭便是這樣的一面鏡子,很多人在納蘭身上讀到理想的自己。讀納蘭詞傳,讀到的納蘭自然不可能再是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納蘭,我想,我所讀到的是經這本書的作者詩化了的納蘭,更是我心中的獨一無二的納蘭。
我沒有去讀多少文學典故,也沒有去讀多少修辭特色,單是細讀文字背后納蘭的一顆真心,便已足夠我消化。這本書也編得極有特點,所謂“詞傳”,是詞,也是傳,是以納蘭詞來傳納蘭一生傳奇。作者的本意多少與我相合,不為文字為性情。這也是我從眾多關于納蘭的書中選擇了這一本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般的傳記,總是將人物一生從呱呱墜地到蓋棺定論詳加敘寫,一板一眼,娓娓道來,又或者加些戲劇效果以顯示人物的神奇。而這本納蘭詞傳卻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納蘭展現在我們面前:以納蘭詞為主線,展開一幕幕詞中景,剖析一縷縷詞中情,以細膩而又如詩如畫的筆觸帶我們恍然入夢,入納蘭緇塵京國的繁華生活、見納蘭飲水自知的真情真性。
在詞傳里,我讀到納蘭的超逸才華。讀其詞,自然想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評價:“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我一直認為,詞不同詩,它本該是溫婉的,可以不如詩那般為國為民、豪邁大氣。因此我固執地認為蘇辛詞太過豪壯,尤其是辛詞,豪而生悲,欠缺韻味。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柳永詞,俗則俗矣卻是真情真性。可是,詞之路越行越窄,到后來,空有辭藻華麗,滿目典故,少有真情。這大改變是王國維所說“漢人風氣”。讀納蘭詞,便如在狹窄的詞路中尋到一抹亮光。納蘭這清初第一詞人,也是詞路上繼往開來之人。除填詞外,納蘭還主持編纂了《通志堂經解》,更將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與淥水亭諸友的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這“雜識”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諸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在詞傳里,我讀到納蘭的纏綿情懷。詞傳中寫納蘭與表妹、與妻盧氏、與妻顏氏、與才女沈宛之間的纏綿情愛。其實何必糾纏考證,考證歷史過頭了就變成了挖古代明星的八卦,何必如此。只看其詞其情,一個:“真”字能感動讀者就是好的。最忘不了的是那首《尋芳草·蕭寺記夢》:
客夜怎生過。夢相伴、綺窗吟和。
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涼,肯來么?
來去苦匆匆,準擬待、曉鐘敲破。
乍偎人、一閃燈花墮,卻對著琉璃火。
在詞傳里,我讀到了納蘭容若的真情真性。在淥水亭里,納蘭容若結交布衣文人,與他們縱談文史。顧貞觀、嚴繩孫、姜宸英、朱彝尊等,皆是品格與才華并重之人。只為顧貞觀兩首金縷曲,救吳季子生離寧古塔的事更是其真情真性的流露。這個性情中人,只道自己是緇塵京國一狂生,只慨嘆“然諾重,君須記”。
《納蘭容若詞傳》以詞立傳,以其文記其人,詩化了納蘭容若的傳奇人生,展現了納蘭容若的纏綿情深,可堪一讀!(陸逸)。
《納蘭成德傳》讀后感字
喜歡文學的人都知道,唐詩,宋詞是文學史上的巔峰。到了明清,似乎少有拿得出手的巨匠,而納蘭容若的出現,似乎是這個時代鶴立雞群般的存在。這個滿清的權貴的后代為何能在漢人的文化圈里獨樹一幟,成為一代傳奇,翻開這本《納蘭成德傳》,也許你能找到答案。
納蘭成德又名納蘭容若,曾因跟皇帝重名改名納蘭性德。他是清初名臣納蘭明珠的兒子,滿洲人卻在京師出生長大。清朝皇帝對漢文化的推崇讓這個衣食無憂,一代權臣的兒子可以毫無壓力的浸淫在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學習生活環境里。他本來就聰慧過人,加上四書五經等浩如煙海的詩書史記的熏陶讓成德比同時代漢人的中的文人更像一個文人。詩詞、書法,繪畫、音律、棋藝、茶道甚至禪宗,道教他都有涉獵,很多都達精進的程度,只不過由于詩詞太過璀璨而有所掩蓋。
順治十一年12月12日,納蘭成德在明珠家里誕生,是年,3月18日康熙生。成得八歲進入八旗官學學習,生活里以詩酒為主,騎馬涉獵也算功課。康熙十年,十八歲的成德入國子監。國子監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英,可謂臥虎藏龍,成德可以學習交往的對象,自然比在八旗官學強了不止一點。在這里承德闡述了自己對“師”的理解。
“夫師豈易言哉?古人重在三之誼,并之于君親。言親生之,師成之,君用而行之,其恩義一也。然某竊謂師道至今日亦稍雜矣”。三之值,父師君也,見《國語·語》。一個人的造就生之,成之,君用而行之”“恩義一也”。師與父母、君主處于同一地位,可見成德對老師的尊敬。
在國子監,成德認識了諸多同道合的好友,經常在什剎海、積水潭附近談詩論道。有詩云“我家鳳城北,林塘似田野。蓮廬四五楹,花竹頗閑雅”。清軍入關后,旗人匯聚京師,農耕的人少了,使得這一地區的風光與明朝時期有了改變,大片稻田要少多了,所以這里保留了頗為天然的風光,成德在這里顯得頗為閑暇愜意,與友人游覽近郊暢談詩文為一大快事。
康熙十三年,二十一歲的承成德與盧氏結成婚。盧氏溫婉賢惠,品行端正,成德的母親也十分喜歡,就像《紅樓夢》中之寶釵,雖然未正規讀過詩書,但基本的學養很不錯。她不甚通詩詞,但卻能大致解釋得清,這確實是需要一點慧根的,因此頗得成德喜歡(成德對通詩文的女子頗為喜歡,曾委托好友為其從江南物色通詩文音律的女子納為小妾),夫妻關系那自然是相親相愛,舉案齊眉。她是成德最愛的女人,成德《茉莉》詩有“南國素嬋娟,春深別瘴煙”,即寫盧氏。奈何紅顏薄命,跟成德在一起僅三年便撒手而去,對成德詩詞的風格影響很大。納蘭性德一生以詞聞名,尤其擅長小令,多傷感情調,其詞風格與南唐李后主相近。詞中最受后人稱道的就是他的愛情詞,尤其是寫給妻子盧氏的詞作,詞中充滿真情流露,哀婉清麗,令人哀嘆。在盧氏去世后多年,成德寫下這著名的詩詞: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面對蕭蕭黃葉,“傷心人”怎堪重負?納蘭或許只有關閉“疏窗”,設法逃避痛苦來換取內心的短暫平靜。“西風”“黃葉”“疏窗”“殘陽”“沉思往事”,一派肅殺凄涼景象。與盧氏三年短暫的快樂也許只是為了讓容若日后的回憶更為沉痛悲苦,人生的悲劇也許只是上天殘忍地安排給天才生活中的藝術素材。詞中所展現出來的意向仿佛能讓我們想象出容若那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凄涼身影,衣袂飄飄,“殘陽”下,陷入無盡的哀思。
納蘭性德的其詞多寫愛情,寫友情的也占了相當一大部分,這與其酷愛交興性相近的文人有關,曹寅、張見陽、顧貞觀、嚴繩孫、秦松齡等均為之莫逆之交,相互贈詩乃是真情流露所致。
一日,顧貞觀之母在家鄉病逝,顧貞觀需要回江南丁憂。成德有做《送梁汾》,“西窗涼雨過,一燈乍明滅。”窗外秋風涼雨,屋內則孤燈飄搖,備添凄涼,冷寂之感。“秋風吹蓼花,清淚忽成血”對友人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盡離人,此際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聲吹冷蒹葭浦。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斷君行處。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
此詩是送別好友張向陽所寫。在散花樓前,他為他設宴餞行。城上聽到笳聲,城下聽見砧杵聲。凄凄復凄凄,寒涼中生出悲切之感。秋天是離別的季節,在這時跟好友李向陽分別,那真是天已暮,刀尺催寒衣,冷風吹蒹葭。容若為好友著想,心思細膩而純真。最后的兩句是虛擬的,他把蒼涼寂寞的行程與即將到來淳樸民風比照,彰顯出他情感的豐富細膩。寒冷與溫暖對比,彰顯他對朋友惜別的祝福,令人眼前一亮,凄凄之情也隨之消散不少,真乃妙筆。
在成德最后幾年的生命里,他作為皇帝的侍衛近臣跟隨隨康熙北上黑龍江,東登泰山,南下江南,西進西域,塞外據敵,江南及塞外詩也寫了不少。到處奔波勞累也為成德英年早逝埋下了伏筆。
“何處淬吳鉤?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當年龍戰地,颼颼。塞草霜風滿地秋。霸業等閑休,躍馬橫戈總白頭。莫把韶華輕換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廢丘”
康熙二十一年秋,容若奉命出使梭倫。這一闋《南鄉子》就是此時寫作的。這是納蘭詞當中少有豪縱情懷的佳作,凄涼與哀傷,快意與悲情滿胸腔。江山常在,江月常留,而千古風流者最終身名俱滅。韶華何其有限,何不舉酒相酹,笑對人生。容若的詞猶如風霜短刃,帶起凄婉之風,別有一番境地,令人沉思。
《紅樓夢》傳聞是以納蘭明珠為原型寫的,此書的作者樊志斌長期研究曹雪芹和紅學,對的清代歷史也是如數家珍。此書獨辟蹊徑,按照時間順序最大程度還原納蘭容若的生活環境以及在當時境況下所做的詩詞、文章、雜記。讓人能夠準確了解納蘭的性格,才學以及塑造他的這種環境,更能深刻理解他特定環境下所做的詩詞文章,還用相當大的篇幅對于納蘭詩詞文章做了詳細的注解,可謂是了解納蘭人生,理解納蘭詩詞文章的一本好書。
《納蘭詞》讀后感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霄華,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悻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當時的年歲是頗有些“矯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著他的詞,在初秋的院子里邊踱邊吟;在昏黃的燈光下,小心翼翼的謄寫,輕聲低吟,便感覺自己真的受了詞中的悲歡離合,愛恨癡纏。那個時候覺得自己真是詩意的女子。來到了這里,再也聽不見舊友的低低呼喚了,眼前時陌生的環境,全新的認知和此曾相識的人群。于是有一種傷感之情兀自充滿了我小小的心靈,至于納蘭是誰,這首詞好在哪里,卻是被我拋到了九霄云外了。
現在想來,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氣了。然而“喜歡”,究竟是難以言說的。詩詞有事舍棄了文學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劍直指人的內心和魂靈,與我們的內心最微妙之處相互牽扯。我們每個的內心其實常常都會有一種既朦朧又清晰的韻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楊柳之依依。這種韻律看似相互矛盾,實則不然。當我們讀到某一首詩詞之時,內心的這種韻律便會涌出,與詩詞中的韻律產生一種奇特的共鳴,每當這時,我們便會被一首詩詞打動了。盡管它們有時并不高明。仔細來說,詩人本來的風流韻事,愛恨癡纏反而更能打動我們。這其實也是一種心靈之間的聯系,情感之間的拉扯,靈魂之間的交談,就像我們喜歡某個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動了我們,于納蘭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這種無名的喜歡中,我買來了納蘭詞,開始逐字逐句地閱讀,六月就要過去了,詞也按著譯文摸索了個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納蘭反而模糊起來了:這位公子究竟在何處呢?是在他魂牽夢縈的江南尋他那位沈氏才女?在轱轤金井處,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黃昏里,蕭瑟的秋風中,懷揣一卷詩詞····不管納蘭身在何處,就是喜歡。就像前兩天在網易云音樂上看到的評論:喜歡就甘愿。
相遇總是太美。三百年后,我與納蘭相遇,隔著一條悠久的歷史長河。我與納蘭結緣······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邊盤旋:人生若只如初見。我粲然一笑,提筆寫來:不負如來不負卿。
《納蘭詞》讀后感
有個地方,有夢不盡的杏花春雨,英紅柳綠,更有望不斷的輕煙裊裊,流水人家。那個地方到處是溫婉的山,柔情的水,紅墻黛瓦,烏蓬歌遠。云霧悠悠地如炊煙一般山水間緩緩升騰,直到月落烏啼霞滿天,直到江楓漁火對愁眠,一閃燈花墜,卻對著琉璃火。
他雖可悲,但卻完美。他雄厚的家世,他橫溢的才華。他高朋滿座,他官職顯赫……只怪天意弄人,他美麗的妻子在如花一樣的年華里猝然而逝,而他,也在風華正茂之年撒手人寰——這就是清俊不凡的納蘭容若。
孤燈西風里,隔著時光簾幕,我試著觸摸你的寂寞。西花園內的海棠開了又謝,淥水亭畔的紅蓮如霞似絹。而你如山峰一樣靜默的神情,依然讓世人怦然心動。
這是我讀了《納蘭詞》后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意象,細膩的筆觸,溫婉的訴說,對生活、對生命的慨嘆有如山溪的清泉一般,清澈,卻又帶點青澀。
也許作為凡人,我們有太多的感傷、太多的惆悵。
長路漫漫。在這無盡的人海中,我們會遇見誰?錯過了誰?觀賞到哪些美景?又錯過了哪些佳境?但是人生之路,駐足思考只是暫時的,更多時候我們只能在跋涉,在途中。
納蘭喜歡用筆敘寫他的故事,他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這,正是我喜歡他的緣由。
《納蘭詞》讀后感
也許是最近天天讀納蘭詞的緣故,我夢到了納蘭。
于是這個夢變得異常的漫長,從他少年起,到31歲逝世,我跟在他身邊足足十幾年。生于鐘鳴鼎食之家,卻自嘆“別有根牙,不是人間富貴花”。陽羨賭茶,西泠醉酒,秦淮聽櫓,梁溪賞畫,這才是納蘭該有的生活,卻又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就這樣看著這個把一生都獻給友情與愛情的人,一生都在寂寞與悲傷中不能自拔,卻不知道該做些什么。
他離去的那天,我哭得撕心裂肺,聲斷整個納蘭府。第二天早上醒過來,發現枕頭全都濕了,淚還未干,夢就這么結束了。
莊生曉夢迷蝴蝶,到底是莊生夢碟,抑或是碟夢莊生?夢過于真實,卻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轉眼便是幾百年。
我記得他一身白衣,隱隱中有花香撲鼻,雪落無聲,臘雪冬梅美,不及眼前人。
我記得他撫上枝頭,眉輕蹙,似有萬千愁緒不得語,只得垂目輕嘆一聲,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我記得他潛入皇宮內院,窺到朝思暮想的表妹,卻只能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
我記得他對夫人盧溫百般愛護,卻終究天人兩隔,澗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我記得他淚送沈宛回江南,情知此后來無計,卻強說歡期,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我記得他從不看重名利,卻被困在康熙給他造的籠子里,擺脫不了,恨不了,也愛不了。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他聽了一夜玉笛音,幽嘆只是人間惆悵客,斷腸聲里憶平生。
……。
記得太清楚,有時反而是件壞事,會不自主地去回想,去感受,然后,繼續任淚流淌。
公子,你這輩子愛過這么多,最后悲傷的卻是你自己,何苦,何苦啊……。
上天為什么這么不公,竟要生生奪去你僅有的一點幸福……。
我想我該是動真情了,從來沒有如此撕心的痛楚,卻僅僅是為了一個隔我幾百年的文人。
夢醒人未醒,斷腸聲里,凄凄慘慘凄凄。
歷史的洪流摧毀了一個時代,卻留下這樣一位濁世白衣佳公子,憂傷的笑容,一如其名,憂如蘭,形容若。
《納蘭詞》讀后感
“春風鬢,少年心……夢百轉,離別輕,驀然回首,才被思念驚醒”。一曲《山水又一程》,毫無預兆地將我的思緒,帶回到三百多年前,想起了那個連名字都極美的納蘭容若。他短暫而又燦爛的一生,美到極致。我猜想該是一個怎樣的男子?顯赫高貴的身世,他有;懷抱珠玉的才氣,他也有。乃至于說五百年來,如果非要評選出一位完美的貴公子形象,我覺得他都可以當仁不讓了。
詩經中曾寫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當是來于世,卻不被世俗所侵,但千年之前的人們怎么會預料到,千年后,有一位出生在冬季大雪紛飛之時的少年,仿佛自那傳世的詩篇中走出來的一般。
順治十二年甲午,農歷臘月十二日,納蘭容若,自此,風容盡現,帶著他與生俱來的絕世才華,仿佛天際翩然而落的一片新雪,帶著清新的氣息,緩緩地、緩緩地墜入塵世間。看落花滿階,看煙雨江南,看塞外荒煙,夜深千帳燈,看盡天下風塵。
但納蘭的一生僅有31年,在這短短的31年之中,他家世顯赫,他仕途亨通,他名滿天下,他有愛慕他的妻妾,心意相通的朋友,對歷朝歷代懷才不遇最終郁郁而逝的無數人來說,他已是萬分的幸運,他如上蒼的寵兒,來到這人間,體驗一番人世滄桑。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吧,上蒼終究不舍得讓他離開太久,只不過匆匆三十年,就將他召回,留下一些隱隱約約的傳說,在風中耳說者,述說他纏綿悱惻的愛情與相濡以沫的友情,還有他內心不為人知的痛苦——不是人間富貴花,卻奈何生在富貴家!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
納蘭詞以小令見長,在古代,“詩”與“詞”的待遇,是大不相同的。
詩,向來被看成是文人立言的正途,而詞則被看作小道,向來被正統人士看不起,但好的詞卻不約而同地透著股清峻,更不乏雄渾之作,納蘭容若正是在這“被正統文人看不起”的詞上,大放光華。
納蘭是以“清朝第一詞人”的稱號揚名的。后人對他頗多推崇,有贊其為“國初第一詞手”的,也有贊他“納蘭小令,豐神炯絕”的,而最多的,還是說其“《飲水詞》哀感清艷,得南唐二主之遺”。
這本《納蘭容若詞傳》收錄的納蘭詞,是對他一生情感的真實寫照,書中所附原文、箋注、典評,從多個角度將詞作的主題思想、創作背景,詞人境況以及詞作的意境、感情全面地展示出來。同時,與詞情詞境相契合的人物畫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圖等,通過多種視覺要素的結合,達到“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藝術境界。
輕輕翻開這本書,透過婉麗俊秀、明凈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長調,仿佛能看到那個擁有著絕世才華、出眾容貌、高潔品行的人立在那里,散發著一股遺世獨立、浪漫凄苦的氣息,華美至極,多情至極,深沉至極,孤獨至極。一個才華橫溢、欲報效國家而早早離世的翩翩公子,都塵封在這本《納蘭容若詞傳》里。
容若流傳至今的349首詞,在咪咕閱讀里能讀出他的清麗哀婉,仿佛能挑動人心最深處的那根弦,顫動不已。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王國維有評——。
“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納蘭詞》讀后感
朦朧中,雪紛紛揚揚的下著。寒風,肆意的凌虐著這腐朽王朝的一切。百花謝時,一樹紅梅猶傲立于風刀霜劍之中。你的存在,讓已黯淡了的火光復燃,點燃了整個寒冬。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可是親人送行的依依惜別?“身向榆關那畔行”激蕩的可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蕭蕭豪邁?“夜深千丈燈”催生的可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烈烈壯懷?“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風雪交加的人生路,故園又在何處?江山滿目興亡,往事最堪傷。幾處離宮,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線,雪冷雕翔。一道炊煙,三分夢雨,忍看林表斜陽。歸雁兩三行,見亂云低水,鐵騎荒岡。僧飯黃昏,松門涼月拂衣裳。這建功立業之心,卻只能借于兒女情長而抒。
窗外,一樹紅梅散落一地紅,雪紛紛,猶不畏,縷縷清香,氤氳縈繞。那輝煌而又黑暗的大清王朝,你的存在,如梅,如荷,如月,留下了一段段真情,如流星劃過夜空,照亮了那一瞬。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納蘭詞》讀后感
后來,隨著年紀慢慢增大,我漸漸了解了納蘭的生平和故事,也逐漸明白了也許哀傷凄切、痛徹肺腑正是納蘭詩詞的風格,也是由于他多愁善感的性情,才讓一些無情的事物擁有真摯自然的情感表露。
納蘭的父親是康熙朝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納蘭看似出身高貴,可是也是由于這樣高貴的出身為納蘭的人生附上了無法擺脫的枷鎖。出于貴族的納蘭也許應該立志于政治,可是他生性不在勾心斗角,如果納蘭是個性格豪放的武將,他也許也不會寡郁結病英年早逝,可惜他性情生來憂郁,翩翩公子腹有詩書氣自華,也不免多了一些常人難有的情結。
《納蘭詞》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詩莫屬“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了。在一次偶然我聽到有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最開始的開心是起于一個人,最后的苦惱也是來源于同一個人了,最初見面的驚艷早已不復存在。或許這句詩或多或少有一些這種意思,可是我總是感覺這樣解釋似乎并沒有將這句話的靈魂表達出來,或者說,這樣理解過于簡單粗暴了。這句詩的點睛之字在于“若”。若,假若、如果。這個字對于納蘭的意義非同小可,它是納蘭的亡妻盧婉君生前告訴納蘭的。盧婉君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難得的才女,兩人在盧氏逝世前經常共同寫詩吟詩,他們不僅是舉案齊眉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盧氏問納蘭世上最悲的字是什么,納蘭不知,盧氏隨即說道,是“若”這個字,因為一旦若這個字出現,就代表了無盡的悔,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回到原來了,也不可能達到心中所期盼的假想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也許就是在表達從前的快樂不再,如果能夠像以前那該有多好。納蘭生性溫柔,他又怎么會和妻子或者愛人爭吵不止最終鬧得兩敗俱傷呢,他的苦惱大概也是由于外在原因無法和想見的人見面吧,或是妻子難產離世陰陽兩隔,或是迫于職位需要納蘭遠赴他鄉,才讓他寫下如此清冷悲傷的詩句。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片面之詞,還有許多理解是結合全詩納蘭在感嘆漢班婕妤被棄的典故。可如果納蘭本身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傷心事又怎么會有如此深的感悟呢?也許這就是詩歌的美麗之處,一句簡單但又婉轉的詩句就會有不同的解讀和寓意。
納蘭許多關于抒發客居他鄉孤苦伶仃的詞句,比如“月也異當時,凄清照鬢絲”,又比如“明日近長安,客心愁未闌”。納蘭的詞中并沒有過多抒發對國家的情懷,他的敏感、細膩、多情并不允許他把視野放到如此宏觀的角度上。他也并不是能放下一切去闖蕩事業的存在,他更希望能夠在自己留戀的家鄉有熟悉的親人平平淡淡度過一生。有人浪跡江湖,有人寒窗苦讀;有人阿諛奉承,有人早已麻木;有人家財萬貫卻還失聲痛哭,有人半杯酒便再無貪圖。這幾句話里似乎有著納蘭的影子,從小安于本分,文武雙全,麻木于官場的勾心斗角,出身高貴卻并不想在朝廷中爭搶什么,只是希望能有和自己搭調的賞花吟詩的日子。
有人說人們對納蘭過譽了,也有人說納蘭太多愁善感了。多愁善感的人物最屬林黛玉了,其次就是納蘭,一個出現在小說中,一個卻是真實的存在。可正是納蘭的多愁善感,才讓他留下這些感動了時空的詩詞,他和他的作品也確實值得人們反復琢磨品味。
《納蘭詞》讀后感
《納蘭詞》后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意象,細膩的筆觸,溫婉的訴說,對生活、對生命的慨嘆有如山溪的清泉一般,清澈,卻又帶點青澀。我們在喟嘆世事無常的同時,又可曾想到,其實這也是生命的`一種過程?因為有困難甚至磨難,生命路上的歡歌笑語才更彌足珍貴。正如歌中唱到的:“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苦難的洗禮,又怎么會有“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嘆息?也許作為凡人,我們有太多的感傷、太多的惆悵。有人說,納蘭之所以一直困在悲傷中,是因為他不懂得傾訴,可納蘭的傾訴又有誰明白?或許紙筆更懂得他,文字最能道出他的心聲。任時光荏苒,納蘭的詩詞依然在歷史的長河里翩翩起舞,在浩瀚的詩詞海洋里濤聲依舊,這不正是他對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喁喁私語嗎?“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在《納蘭詞》里,我最喜歡的便是那首《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啊假如人生永遠像初次見面一般,那該多好!一切都保持著最初的好奇和新鮮狀態,那些躊蹉滿志的初生牛犢總是那么朝氣蓬勃,那些羞澀的欲言又止有許多種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瑩剔透,像朝陽般明亮燦爛。可惜的是,時光易逝,誰都抵擋不了光陰的利箭,瞬間的刻骨銘心,也只能歸于長久的風輕云淡,如此,又奈何?長路漫漫。在這無盡的人海中,我們會遇見誰?錯過了誰?觀賞到哪些美景?又錯過了哪些佳境?但是人生之路,駐足思考只是暫時的,更多時候我們只能在跋涉,在途中。納蘭喜歡用筆敘寫他的故事,他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這,正是我喜歡他的緣由。
《納蘭詞》讀后感
他一直受皇帝的寵愛,他的父親又是權傾天下的大學士明珠,他的俊彥性格更從無在官場樹敵之事,就連宮中的奴婢也喜歡他,熱愛他,開他的玩笑。但是,他依然疲倦,他卷了,累了,渴望退下來了。就象天空雖然廣闊艷美,但不會被魚兒所羨。他要辭官,他要去尋他的紅樓,但紅樓又在那里,夢又在何方?“今宵便有隨風夢,知在紅樓第幾層”那么,他所思念的到底是一個真實的紅樓,還是一處虛擬的紅樓。流芳百世的紅樓夢,令人嘆息的人生百態。正如康熙所說的:這就是容若人生的翻版。他有可遇不可求得的愛情,他有出色的文采武功,他是真正的八旗子弟,他生活無憂,管運通達。
可是,他不快樂,他的心游離在喧鬧之外。最終,他在風華正茂之時,匆匆離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納蘭容若;一生一代一雙人,爭叫兩處消魂--納蘭容若(有的感情我們很好理解,但對容若或是以他為代表的古人--為什么一定回愛上自己的表妹呢?呵呵,不解啊。)“昏鴉盡,小立恨因誰?”秋去冬來,夕陽西下,寒鴉空掠,容若一個人站在曾經是他“家“的院子里,想著那個他一而再,再而三錯過的女子,甚至,是那個此生注定無緣的女子。他們的愛情太累,注定了只有在昏鴉飛盡的黃昏,一個人冷冷的站著,不想去管,也不想去想自己就這樣站在黃昏里究竟是為了誰?或者說,自己是在愛著誰,還是在恨著誰。但是,他是真的恨嗎?恨他的心上人就這樣將他們的夢砸碎在這個曾經的家里嗎?不是的,他只是在感嘆,感嘆命運同他的人生開的這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所擁有的一切,不是與他的志向相反就是注定了他為了他的出生必須放棄他所愛的一切,包括他的心上人-沈宛,他知道他們的緣分以盡,他只是無法忘懷,因為他太在乎了,一次次的放棄,一次次的無能為力,他已經累了,縱然他集萬千寵愛與一身,在這個他不愛的世界里,唯一能帶給他快樂的玩偶他都保不住,他還能愛什么呢?他又如何去恨?恨自己,還是恨現實。他只有站在那,靜靜的回憶,將之與真實的快樂的江南重合,而后,又讓冬日的冷風吹醒自己,或許,最好是能把自己吹到江南,吹到她的身邊吧。這是一個典故,講的是荀奉十分愛他的妻子,有一回他的妻子在寒冷的冬天發起了高燒,他就把自己全部的衣服脫了,跑去庭院里的冰面上爬著,等自己冷透了又跑回妻子身邊用自己的身子貼著她。
但最終他的妻子還是死了。他也在之后追隨愛妻而去。[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婦亡,奉倩后少時亦卒。以是獲譏于世。]—引自《世說新語》《惑溺第三十五·荀粲情深》這是一個很出名的典故,本義是諷刺男人不該這樣癡情,但用在容若的詞里,就別有一番滋味了,因為容若認為這樣的愛雖然不理性,但是卻可以表達他的深情,再大的困難也不能阻止的愛你的決心。我愿意用我生命的所有來珍惜你,愛護你。在容若的詞里,我總是可以看見一個個完整的故事以如此藝術,形象的手法展現在眼前,不得不佩服他的用典手法精湛。還有就是他真實的情感流露。這些無一不打動著我繼續讀他的詞。在這首掉亡詞里,他是在思念妻子盧氏,詞中句子都透露出他的悲傷。
容若,一個用天真和孤獨釣成的孩子,在這個不屬于他的世界上,失去了他唯一的玩伴。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先來個名詞解釋:“謝橋”是一種象征:只要橋頭站著那位心愛的女子,那座橋便配得上稱為“謝橋”!還有就是與心上人相會之地。這首詞讀來有一種無奈的凄涼之感,凄涼的徹夜無眠,眼看著燈影變換,漸漸成為了一個消瘦的人影,到后來,越來越凄涼,就越來越無聊,醒著也無聊,醉了也無聊,那干脆就思念一下遠方的佳人吧。可是,對于容若來說,這又是怎樣的無眠與無聊呢。為了什么。要怎樣解決。難道真的是相思嗎。何人讓他相思無眠?難道是在謝橋上遇到的那位佳人,還是他在謝橋上遇到的相會的情侶讓他起了相思意,而那位謝娘又讓他想起了過往的感情。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糾纏了他整整一個夜晚,同時,這似乎也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素,一種矛盾的心理,有自責,也許也有自朝吧。因為自己竟然被這些莫須有的事物所折磨,還偏偏會產生這樣無奈的思念,畢竟,這世上自己能思念的人都已經不在了,自己又怎么會這樣呢?或許,是陷入了回憶吧,只有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才能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刻意被掩埋的感情。當我們已經在新的生活軌道里漸漸生出了習慣,有時候,也難免在不經意間鏡子里照見了從前的影子。那一刻,我們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恩,如果,我是說如果,我待在一個角落里,你是否會一刻不停的找我?)典故。
今天看了兩個關于古代美男子的典故,當然也是容若詞里面的啦。第一個就是“沈郎腰”相傳在南朝時,美男子沈約在一次書信中提到自己日漸清瘦腰圍瘦損,此事便成為了一個典故,它的習慣用法便成為了沈郎腰或是沈腰。還有古人對情感的表達甚為婉轉啊,比如說前面的約會在謝橋。現在又把自己思慕的女子遙比天上的仙子,即符合古人的婉轉情感,又把全詩的意境拔高了不少。此比有:玉清宮最后還有個《側帽詞》,我個人比較喜歡這個啊,它的典故就更神奇了。
這是北朝獨孤信的典故:獨孤信姿容絕代,大為時人所慕,一天他出城打獵,回來的時候不小心被風吹歪了帽子,獨孤信要急忙趕在宵禁之前回城,并沒有留心到這個小小的細節。等到第二天,城里卻突然出來一件怪事:滿城的男子們盡是歪戴帽子的造型,流行就是這樣,比風吹得還快。我覺得這個于現如今的時尚有得一拼,不過如果現在滿大街的人都穿成一樣,恐怕又有好多人要不習慣了,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們都怕撞衫,畢竟和那么多人穿成一樣的,時尚就不再是那么經典的時尚了。
《納蘭詞》讀后感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
如此至情至深、珠璣透骨,動人心弦的詩詞出自“國初第一詞人”納蘭容若之手神筆。他筆墨函硯,吹花嚼蕊,詩詞纏綿悱惻,其代表作《花間詞》是那個時代最華麗、最璀璨的瑰寶。出生于權貴相府的納蘭公子:天資聰穎、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品格高雅;十八歲中舉,善騎射,精搏擊,是滿族正黃旗御前一品侍衛,然而,他武將的骨子里卻彰顯出一個多情文人的情懷。金價華殿鐘鳴鼎食沒有使容若感到快樂,反而成了他最大的負累。他一生以風雅為性命,落拓無羈,結交世上落落不合的布衣文人。容若曾說:“我是人間惆悵客,不是人間富貴花”,如果可以,他愿意逃離紫禁城的樊籠,遠離爾虞我詐的世俗,只做一片云,與心愛的女子在自由的天空相守,看日升月落、看滄海桑田,用深深的愛念、風雅的詩詞將珍珠般的歲月串聯成人生最美麗的風景。然,造物弄人,短暫人生,幾多濃情,終是被這世事吹散,多情詞人容若是用生命在歌詠凄美愛情!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風翹。”:出身于相府的容若天資聰慧,少有才名,正值青春年華,表妹雪梅走入了容若的內心世界。表妹因父母去世投奔至舅舅家,表妹雪梅人如其名暗香疏影、冰雪聰明,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容若與表妹一見傾心,情竇初開的青年嘗到了愛情的甜蜜,那段日子兩人一起讀書作詩詞無比幸福,一雙壁人已相約廝守生生世世。然而,天不遂人愿,父母為了兒子的大好前程,竟殘忍地將表妹送入宮中,他們的緣分終止在深深宮門闔然緊閉的那一瞬,命運殘酷竟將相愛的兩人生生分開,再不能相見,所有美好的期盼終成泡影,他不得不面對的是“燭花搖影,冷透疏衾”的孤眠之夜;陡然生出深深眷念,一曲長歌,一陣清風,都可以是思念的理由,從記憶縫隙里漏出來的字眼,成了他的詞、他的魂、還有他的心,他刻骨銘心的初戀注定落花流水隨風去,容若的相思沉重如雪,久久無法釋懷。
“露下庭柯蟬響歇。紗碧如煙,煙里玲瓏月。并著香肩無可說,櫻桃暗解丁香結”:上天是公平的,為你敲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也為你預留了堅如磐石的希望。容若是幸運的,在痛失表妹后,竟在封建包辦婚姻中遇到幸福。他的妻子盧氏聰明賢淑、溫婉善良、情深義重,契合了容若愛情與文學上的雙重渴望,成了他的無雙伴侶。夫妻恩愛、琴瑟和鳴、甘如飴蜜。悠悠歲月,安穩靜好,有盧氏的地方,便是容若的天堂。或許夫妻太過恩愛,就連老天也嫉妒了,一生的紅顏,百年的摯愛,命運之神只給了他短短的三年幸福,竟殘忍收回,任容若“清淚盡,紙灰起”,妻子抱病絕塵而去,他再次經歷了與愛的人生死兩茫茫。他滿腹酸楚,悲痛欲絕卻是無處排遣,只能將無盡凄苦傾注于筆端,淚痕總比墨痕濃,那美麗的文字便承載了他更多的生命內容,將那無盡的相思和哀傷,留與人間。這是屬于容若的、精致的、唯美的哀傷,如楊花,片片是清愁;似細雨,點點是離人淚。
“欲問江梅瘦幾分。只看愁損翠羅裙。麝篝衾冷惜余熏。”:江南人杰地靈,是文人墨客魂牽夢縈的地方,也是容若鐘愛之地。當烏發白衣的江南才女沈宛翩然而至,宛若一個盈盈的夢,就這樣出現在容若的生命里。真可謂“過盡千帆皆不是,斜輝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一個風度翩翩儒雅沉穩,一個嬌艷宛爾如夢似幻,在詩意浪漫的江南一見鐘情,愿意用生命中最嬌艷璀璨的年華,來完成這段愛情相守的諾言。無可避免她們的相愛遭到了家族的反對,明相府是斷不會接受曾浪跡青樓的女子,容若只能將沈宛安置在外。他慶幸歷經滄桑的自己還能擁有一個相知相愛的紅顏知己,他愛沈宛的冰雪聰慧、善解人意,更愛她對自己的款款深情。誰曾料,命運竟是這般殘酷,不容許人生出一絲一毫的妄想,他們的靜好年華只得一年,緣分竟然那樣淺,令人欣慰的是他們畢竟曾深深地相愛過。命運造化弄人,沈宛終將成為容若生命里最后一段銘心刻骨,凄美哀傷的情緣。離別后,多情善感的容若身體每況愈下,時隔不久便英年早逝。剔透潔凈的容若是誤入凡塵的一株絕世蓮花,奪目綻放后,終將凋零,令人扼腕嘆息!
一首詞,是容若一瞬的心城;一卷詞,則是他一生的癡情。若人生中所有的相見亦或是相愛,只停留在那一刻——只有初見的歡喜、甜美、心動的感覺、天氣宜人、鳥語花香,一切都剛剛好。然而,這樣美好的愿望,卻是經過凄愴后的感悟。趁著歲月未晚,時光尚好,翻開一闕納蘭詞,品味他的悲喜,穿過時空和他的靈魂不期而遇,這該會是一次美妙的心靈之旅!佛說:苦非苦、樂非樂。情由心生,境由心造,物由心轉。愿我們以一顆豁達的心胸看待世間,擷取塵世純凈的善意,忘卻人生之路上的點滴坎坷,則會發現人生是這般美好,生活是如此絢麗多彩!唯愿一切如初見時美好!以下分享一闕納蘭容若的名詞與大家共勉!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祝書友們新春佳節快樂!
納蘭詞讀后感
很多時候想起納蘭容若,眼前總是浮現出一幕,他落寞的身影永遠都是背對著世人,衣訣臨風,吹起一襲白衣,孤寂而清冷的氣質,那來自靈魂的悲傷,深深的灼傷了我的心。
我的容若,如此至情至性的男子,卻飽受情愛之痛。
年少愛戀深情如許,卻如同泡沫般易碎,成婚后與妻琴瑟和鳴,奈何佳人早逝,盧氏因產后受寒而亡。而后結識江南女子沈宛撫慰了他滿是哀愁的心,然而卻因滿漢不能通婚,沈宛在身懷有孕的時候被迫離開,久居江南。所愛之人一個接一個離他而去,無能為力的痛失去摯愛的痛,如何不讓他痛不欲生。
我的容若,如此顯赫無比的男子,短暫的一生卻是郁郁而終。
生于金鳴鼎赫之家,為父乃權傾朝野的明珠丞相,而他又身居一品的帶刀侍衛,深受康熙喜愛,如此天生富貴極盡榮耀的貴公子,如此身世,卻依然沒能帶給容若片刻的快樂與幸福,他自喻天上雪花,不是人間富貴花,如此不著一點人間煙火氣的公子,連著眉宇間都帶著絲絲憂愁。世人把他喻為寒梅,傲立雪中,遺世獨立,獨自散發著暗暗的清香,讓人不禁為之黯然傷魂。
我的容若,如此絕才瀲滟的男子,卻早早離世,享年三十一。
英年早逝,是遺憾還是解脫,我們不得而知。他曾在詩中這樣說道,“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身為文官卻被康熙當武官用,心有所愛卻無法相守,看似風花雪月炫耀四射,心卻敏感自省,是以,他總是逃不過寂寞,寂寞是容若最終的定命。
我的容若,我透過這三百年的時光來看你,卻依然會心疼到為你落淚,如若你有來世,愿做一個平凡,簡單的愛著你所愛的人,如若你有來世,愿我遇見你,為你撫平那眉間的`哀愁。
《納蘭詞》讀后感
夜色已濃,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纏綿而落,嵌入大地。
我聆聽者富有節奏的雨聲,一滴一滴,宛若海浪拍打,卻不雄壯,細如蠶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形容得正是這些銀針般的細雨。
我捧著一本《納蘭詞》。思緒隨著這場秋雨飄入容若構思的那個世界。在那里,漫天的梨花飛落,天空微藍,泛著霞光。樹下,人面桃花相映紅。街市縱橫交錯,熱熱鬧鬧,一派和氣。轉眼,場景又轉換到了金碧輝煌的宮殿。容若筆下那嬌慵動人的宮廷女子,望穿秋淚,卻被禁錮在高強下,終是籠中之鳥。
品讀納蘭性德的詩詞,好似那一地的殘燭香。明月高掛,蓉蓉月色,塞外的詞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親人啊!“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沒有太多的直白,字里行間卻露出濃濃的思鄉之情。
詞如人生,容若更是把人生匯入到小小的筆尖,從中涌出江河般或壯闊或抒情的詞句。它們早已超越了朝代,至今在這壓力巨大的城市,擁有一本意境如此優美的'書,在忙碌中品讀,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啊!
窗外的雨依舊在下著,滴答、滴答。流入夢境,花枝上晶瑩的雨露懸掛。
隔著時空,我似乎聞到了幽幽梅花香。我在納蘭容若所開創的世界中,在一彎清月梨花下,安然入睡。
《納蘭詞》讀后感
王國維曾評價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有一些人說:納蘭性德的`詞句不太有深意,且多困于兒女私情。
我卻不以為然。納蘭性德活得真切,待人更是情深義重。我愛他的詞,更愛他字里行間的情。這情伴著我時,仿若手執玉蘭,一路走,一路開。
“?院鄄贊壕犢樟簦。
聯系我們。
在線時間:早上8:00-晚上22:00。
微信掃碼關注:百家筆記網注:需在公眾號回復"驗證碼"。
輸入驗證碼后可免費復制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價格:1.98元支付寶支付聯系客服。
掃一掃,支付元。
正在加載二維碼...
支付完成后,請等待10秒左右,請勿關閉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