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通過記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借鑒他人的經驗,規劃自己的未來,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軍史的心得體會篇一
今天,我們觀看了《道德講堂》,我感到獲益良多。
《道德講堂》講述了各種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在不同方面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動人事跡。看過對這些道德模范的介紹,我不禁感到做一個道德模范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簡單。
其實道德不需要刻意的去做,只須注意用自己的實踐即可去實現。那些道德模范也只是堅持自己的道德準則,不做唯心之事。道德講堂告訴我們:榜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只要遵紀守法,遵守道德規范,就可以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只要社會上每個人都有道德意識,都有做人的準則,都為他人著想,整個社會就一定成為一個安定社會,人人講究禮儀,個個安居樂業,人類就能升華精神,就能生活在理想的社會當中。
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道德講堂》是我們學習的典范。讓我們每個人都有道德,有理想。
軍史的心得體會篇二
打開學業生踏入科學知識的大門。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力,一個教師只有具備了這種道德情感,才能產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強烈愿望。千方百計的去教好學生,孔子說的:“愛之,能勿勞乎?言之,能勿誨乎?”就是這個道理。
教師從事的是培養人的工作,教師勞動最有影響力的就是“言傳身教”,也就是說教師是用自己的學識、思想品質和人格魅力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無論哪一層的學生都自覺或不自覺的把教師當成自己的榜樣。教師是學生學習做人的參照對象,所以人們常說“教師是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以身做則要求了教師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還要求我們儀表端莊,大方得體。否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
總之,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師德。個人以為,現在的老師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其中在業務素質上,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要求老師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師德師風應注入新內涵。!教育事業是一曲愛心贊歌,是需要付出心血的。對學生的教育往往不會如此順利,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智力還未開發,就像是一塊尚未進行雕磨的玉。老師作為學生思想上重要的啟蒙人,如果用愛心去關心他們,用愛心去幫助他們,他們一定會逐漸脫落思想的"塵垢",成為一塊名副其實的美玉。俗話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要讓學生心悅城服地接受教育,必須下番功夫。讓我更加熱愛學生了,更加認識到教育工作是一門藝術,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
軍史的心得體會篇三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
今天我打開xx河區教育信息網,參加xx河區“班主任網絡培訓”,有幸聆聽了任xx老師講座,她在講座開頭就提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問題。她在講座中講了錢學森先生的故事。錢學森先生是航天之父,雖然去世了,但是我們從他的成長經歷中可以有所收獲。錢學森在少年時代是個貪玩、淘氣的孩子,他的父母就給他找了一個勘探學者,讓他去挖石頭,找石頭,他對地質學產生了興趣;后來又讓他跟一個生物學者學習,他對生物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他的父母對孩子的培養中,我們不難看出培養孩子,首先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這就需要我們要有一個偉大的父母,有一個偉大的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孩子的慧眼。要在孩子的培養上,要看孩子長大后需要什么,要有他的興趣來決定。任xx老師說:“一個孩子沒有興趣,長大后肯定很平庸”。錢學森雖然沒有成為地質學家、生物學家,但是他的成功就是興趣給他帶來的,是興趣是他走向了成功。
看看我們今天的教育,家長、社會、學校只培訓的是社會認同的學生,高學歷的學生。因為有了高學歷,才有好的職業,沒有高學歷,就沒有好的幸福人生。
在教育發展的今天,作為父母、作為一個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值得我們深思,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打破人們認同的這種教育方式,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教育規律,必須有一套教育藝術,要不斷的用自己的慧眼去關注學生、發現學生,學著看穿他們的心靈,用心靈,用眼神來傳遞彼此心里的話。并且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所有的人沒有高低之分,都是平等的。我們要教育學生“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要了解學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
通過聽任xx老師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思想上有很大的觸動。作為父母、作為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外力的強迫永遠教導不出人才,一個人想學好一方面的知識,絕對都是內因起著主導的作用。正如愛因斯坦的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真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同時還要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授人以魚”還是“還是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因此,在教學中,我要避免單純知識性的教學,還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孩子具備自學的好習慣。
任老師的講座讓我感受到了為人師表的重要,真正領悟到了為人師應該具備的心懷和情操,更加感受到自己離一個優秀班主任之間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量的閱讀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積累更多的教育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技能。只有不斷的吸取營養,只有不斷的讓自己進步,及時的進行“充電”,才能提高個人素質和修養,掌握更多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將教育教學工作做好。
首先,要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教育改革的實踐需要教育理論作指導。先進的教育理論將有力地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化。另外,教師自身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也應當考慮如何為自己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第二,要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實踐活動。科研興教,科研興校,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每一次的課堂展示都是那么可貴!讓人耳目一新。這耳目一新并非在現代教育手段下的繽紛世界,而是在倡導課堂教學有效性下的真實、扎實、樸實的課堂,時時處處滲透著教師的教育機智之強,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之扎實。一堂語文課,名師的智慧語文,名師的簡約語文,引領著新課程改革不斷完善。聆聽了特級教師的課,反思自己平時的課堂教學,需要學習與改進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讓我從自身出發,不斷地反思和總結。通過這次的培訓學習,使我學到了很多課堂教學的技能。
第三,要堅持與日俱進,弘揚創新精神。這幾年,教育理論層出不窮,教育信息日新月異,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改水平,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對于教學性質的認識,培訓教師突破傳統框架,從新穎的角度重新認識課堂教學活動,提出嶄新的理論,我們只有認真學習有關內容,才能與日俱進,不斷創新。此外,多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好的教學技能,添補了教學方面的許多空白,同時也讓我走出了一些誤區。例如,通過學習我了解了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創設有意義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何利用聲音、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圖片、實物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揭示語言意義,激勵學生參與;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運用“表演”技巧。
在理論講座方面。教師的“語文課堂中的問題覓析與破解”精彩的講解,給我很大的啟發,也對我以后在日常課堂中出現的事情處理給以借鑒。指導老師的示范課給我很多的啟發和借鑒。每次聽完課,我的心情難于平靜。指導老師自然大方,富有親和力的臺風,淵博的學識,敬業的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感到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那收放自如的課堂;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等等。我從他們的示范課中學到了許多新課程的教法。課后,學員們的研討,評課更是讓我茅塞頓開,從中學到許多有關教學的實際問題并使之運用于日常的課堂中。同時,我也感到了一種壓力:成長,不容駐足。自己的知識面是那么狹小,要給自己不斷地充電,加快學習的步伐,努力汲取各種知識,不斷地豐滿自己知識的羽翼,加深文化底蘊的積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教學不僅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又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提高。這次小學語文教師培訓,不論從教育教學的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一個鍛煉和進步的有效良機。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我盡自己所能,積極參與交流討論的同時,讓我感受到自覺要鉆研的路很難,要學習的路還很長。
軍史的心得體會篇四
自己局開展道德講堂活動以來,通過吟誦道德經典,聆聽道德故事、學唱公民道德歌曲等活動,自己受到很大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聽關于道德和孝道方面的心靈輔導,進一步加深了對傳統道德理念的理解和認識,心靈又一次得到了洗禮和凈化,身心也得到錘煉和升華,確實是受益匪淺。
我們說,孔子提出仁愛治天下,孟子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愛母之情,孔融四歲能讓梨的謙讓,屈原生為楚、死為楚的決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岳飛精忠報國的赤膽忠心,毛澤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尊敬之心……等等,這些都是史載千秋、代代傳誦的道德典范。還有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那些道德模范,如,洪戰輝帶妹妹上學,河北林秀貞30年愛心溫暖全村孤寡老人,山西最美女孩孟佩杰5歲開始照顧癱患的養母,廣州律師田世國捐腎救母,這些身邊實實在在的道德典范,用真情感動著中華大地,他們的事跡無不閃耀著心靈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輝,也詮釋了孝道的崇高境界。充分證明了孝能感動天、孝能感動地、孝能感動人間大愛和真情、孝能成就偉業、孝能光復我中華的道理。
“百善孝為先”。因此,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有了孝家庭才能和諧,事業才能成功,國家才能興旺。既然孝道是傳統美德,這就需要我們去傳承、去發揚,共同創建和諧穩定的新世界!
首先,孝敬長輩就要盡到責任。作為成人,我們就要珍愛生活,珍惜崗位,努力工作,盡量把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打理好,不讓父母操心。另一方面,盡責任就是多盡孝。特別是等到父母年邁的時候,要多關心他們生活,多照顧他們起居。尤其是在父母生病時,要多體貼、多侍奉,在保障老人物質生活的前提下,多包容理解他們的習慣,多進行換位思考,多了解他們的精神需求,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愿望,讓老人開開心心地安度晚年。
其次,孝順長輩要從小事做起,從生活細節做起。當今年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較大,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為人子女的可能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闖蕩事業上,陪伴父母的時間很少,但只要在百忙中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為父母親做些事,哪怕是陪他們聊聊天,打打電話,正象那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所唱的,“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幫爸爸媽媽涮涮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象這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事或許會給他們帶來無限的精神寬慰。
第三,孝順長輩,要做到行孝及時。說到及時盡孝,不禁使我想起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人在說,我現在經濟條件不太富裕,等我掙了大錢,我一定好好孝順父母,給他們買好多好吃的、用的;有人說,我現在工作太忙,沒時間去照顧父母,等我有時間了,一定好好陪他們出去玩玩,或是到他們跟前照顧照顧。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說:當你想孝敬父母的時候,而父母已經離你而去了。所以盡孝要及時,千萬不要等到父母辭世時再盡孝,那就為時晚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趕快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抓緊行孝,及時行孝,讓孝道傳承天下,共同創造和諧美好的新時代!
軍史的心得體會篇五
吳老師親切和善,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們敢說,把話說清楚,說完整,一節口語交際課,內容豐富,使學生按順序說出了動物的特點,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余老師,旁征博引,把難讀,難理解的《紅樓夢》教的淺顯易懂,朗朗上口,且抓住了人物特點。
一個對所教學科充滿愛的教師,就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就會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課,從而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更深刻地感受與理解教材。一個對學生充滿愛的老師,才會對學生誨人不倦,潤物無聲,如甘霖灑向大地般讓教育充滿愛。同時,渾身洋溢著精、氣、神的教師,會給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達、充滿活力的感覺。教師的活潑開朗的性格,又將會感染到我們的學生。
學習對于一個教師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名師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沒有放松過學習。一要系統掌握教法要素。成熟的教法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二要強化教學技能訓練。教學基本技能是教師必備的基本職業技能。努力熟悉上課技能,掌握聽課、評課技能,研習反思技能。唯有通過自身有效的實踐訓練,才能輕車熟路,游刃有余。正是由于有厚實而廣博的知識基礎,他們才能在教學中深入淺出,揮灑自如。個人功底深淺不一,教學風格各異,面對的學生不同,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人教,課堂效果也不會一樣。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只一味簡單的模仿,甚至直接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即便畫得再像,也僅僅是形似而已。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學習名師,關鍵在于走到名師課堂的背后,深入思考,于細微精到處體察揣摩其中的奧妙,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和優勢,活學活用而不是全部拿來,學會揚棄,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不斷積累經驗,熟能生巧,走出一條出于教學新路。這就算學到了名師課堂的“真經”,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在現代社會里,必須教育民主化,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有尊嚴,學生也有尊嚴,每一個學生不管成績好壞,品德是否有缺陷都有他的尊嚴。教師要發自內心的愛學生,努力發現學生多方面的優點,欣賞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學生只有感受到老師的愛與尊重,方能愉快地學習,健康的成長。在信息時代,教師很多方面的知識都可能不如學生,那么必須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相互學習的伙伴朋友關系,真誠地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共同進步。通過學習名師,我切實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學生,不是虛情假意,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揣磨學生學習心理,學生化的語言更利于學生接受。與其說名師是一位老師,倒不如說名師是一本書,一本只有認真思考、認真實踐后才能讀懂的書。
總之,我們要做的就是趕緊行動起來,加強自身學習,認真地搞好教學工作,并努力創造各種條件進行教研和教改活動,逐漸縮小與名師的差距,不斷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軍史的心得體會篇六
首先給大家描述一組圖:第一幅圖是一片鮮艷的黃,不知何物;第二幅圖上立著一枝怒放的花,呈球狀簇生,一片片花瓣清晰展開,那一片黃原來是它的一片花瓣;第三幅圖則是繁花似錦,或黃,或橙,或紅……星星點點,色色相映;第四幅圖顯示這里是一片美麗的草原,無垠的草地開滿野花、牛羊成群,遠處的雪山冰峰林立、銀光閃閃,湛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構成了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第五幅圖展現的是一座繁華的城市,一輛電車緩緩駛過,這幅美景竟是電車上的廣告畫;第六幅圖是在沙漠邊上的小鎮上,郵差正在把一封信交給一位女孩,那座繁華的都市居然是信封右上角郵票上的圖案。
沒有小花的嬌艷,就不會有郵票色彩的斑斕;沒有小處的精彩,就不會有大處的壯美。生命的交響樂不就是由一個個音符所組成的嗎?偉大的事業不就是由無數平凡的工作所推動的嗎?宏大的事業,必須經過一代人、幾代人甚至十幾代的不懈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部機器,每一部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小處的平凡不等于就是平庸,小處的平靜不等于就是平淡,小處的平常不等于就是可有可無。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弘揚“三平”精神的今天,就更需要我們堅持“三平”精神、實踐“三平”精神,以小處的精彩成就大處的壯美!平凡之中要有偉大追求,平靜之中要有滿腔熱血,平常之中要有強烈的責任感。
今天,面對選擇。鐘南山選擇了直面非典;楊利偉選擇了遨游太空;劉翔選擇了一百一十米的跑道。而我,一個原本不甘于平庸的人選擇了平凡。因為我懂得只要和歷史共脈搏,和祖國同呼吸,平凡亦能托起偉大。
回想到此,捫心自問,我很平凡,但在平凡的工作中是否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我很平靜,但平靜之中是否飽含滿腔熱情呢?我很平常,但作為教師,我是否對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 在“三平”精神的指引下,我必須提高認識,加強自身修養,做“三平”精神的真正實踐者!
軍史的心得體會篇七
“聽了《江革行傭供母》的故事,我要向他學習,要孝敬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家住麥子店街40號富麗華園的易菲陽小朋友說。
7月30日上午,以“孝老愛親”為主題的道德講堂在麥子店街道社區服務中心開講。道德講堂通過唱歌曲、學模范、誦經典、發善心、送吉祥五個環節,為現場的社區居民和小學生進行了一次道德教育。
隨后,小朋友們紛紛舉手談感想。9歲的閻皓文、馬君弈,11歲的王子毅等小朋友都表示,今后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聽話的好孩子。大人們聽了孩子們的話,都說孩子們是好樣的,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希望以后還能以古今結合的方式,通過講述古代故事引申到現在身邊的好人好事,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要做好事,孝敬父母,學以致用,精神層面健康成長。
據組宣科工作人員王文展介紹,今年道德講堂共有六堂,當天是第二堂課。目的是通過講述道德故事,弘揚“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有好報”的道德觀。以身邊善事激發善心,抒發善意,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彼此關愛,互相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