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美術一年級說課稿篇一
這一課是北師大版《藝術》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藍色的大海”的第三個課題,主要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彩等,是學生在學習《小貝殼》、《美麗的風帆》后,讓學生對大海的認識從海灘、海面走向更為神奇的海底,從而使學生對大海的認識從“零散”走向“整合”,從“單一”走向“豐富”,為學生認識大自然打開了另一扇窗戶。
《藝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藝術學習只有與學生個人的成長環境聯系起來,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因此,本課教學前,我著重調查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掌握了基本的學情信息:
1、閩南是一個洋溢著“海文化”的地區,學生生活在海邊,對于大海本身并不陌生,他們聽過、見過、吃過甚至抓過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時期,思維運作以形象為主體,對于“動作”和“形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
3、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學生合作、交流、獨立操作等學習習慣已初步養成,并且學生也初步學習了用肢體、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事物。
1.認知領域:
a、讓學生初步認識海底的奇異景觀
b、讓學生初步認識海底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
2.能力領域:
a、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藝術審美能力
b、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海底生物的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領域:
a、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珍愛海洋生物。
b、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教學設計前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
正確引導、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真正投入到課堂中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思量二:如何確實地發展學生的藝術能力?
藝術能力是藝術課程主要的教學目標,學生藝術能力的發展不能寄希望于課外的輔導,只能落實于課堂教學之中。
思量三: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海洋是人類共同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聯系學生的生活情感,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和關注環保的意識。
好奇之心是學生的天性。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拿出一張白色的紙,告訴學生:老師可以五秒鐘之內把一張白紙變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這樣的引入,來極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好奇心,然后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生活經驗說說對海底世界的印象,引出課題。
1、讓學生模仿潛水員的潛水動作,在感覺中走入海底,產生親切感。動作表達能力不僅是藝術課程的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感受藝術、掌握藝術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動作來把握世界。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動畫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看到海底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3、讓學生說說還見到過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充分地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來豐富課堂資源的交流與互動。
4、讓學生隨機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動作,把握各種生物的不同特性。在培養孩子的模仿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下面的創作打好形象的基礎,更為主要的是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
課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組成的畫面,讓學生在形狀各異、色彩各異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1、小組內交流,自主選擇喜歡的海生物進行比較:
a、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形狀特征,想想它們和哪些幾何圖形相類似。
b、讓學生欣賞海洋動物身上花紋特點。
c、認知色彩。通過課件將圖片欣賞設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漸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通過現象認知色彩,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在觀察各種不同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彩中,感受海底生物個性的美;在比較各個生物時,滲透美的鑒賞。
2、作品欣賞。我特搜集一些優秀作品讓學生欣賞,感受用點、線、面等表現的海生物,增強學生創作的自信心。
1、方法滲透。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來表現海底世界?在討論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足夠充分的創作材料。
2、合作創作。讓學生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通過觀察和學生個性的獨特把握,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合作創作,以豐富的色塊、線條等來表現海底生物。加強學生的交流、互動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創作呈現更為豐富的表現力。在合作訓練中,主要做以下幾個步驟:
a、確定繪制對象、手法及對象大小。
b、根據生物的形象考慮裝飾的圖案。
c、進行具體的撕、貼、畫等。
3、作品展評。每組選一兩名小朋友展示作品,并將該組的構思、設計意圖,說說給大家聽。在品評學生作業時,對學生施行“大拇指”教育,同時重視生生之間的互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美的鑒賞能力。
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小朋友們,海底世界是這么的美麗多彩,你會去破壞它嗎?那么咱們該怎么做?”引發學生反思與交流,進一步認識海洋是人類的朋友, 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賴以生存的家園,不能破壞的,有責任去保護它,使其情感受到深化與升華。
美術一年級說課稿篇二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湘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十一課《彩球滾滾》。
1、樂學有路趣為徑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應營造一個“樂學”的活動氛圍,使學生沉浸其中,活躍思維,想象豐富,記憶增強,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創作的欲望。
2、主體歸位是創新
成功的機會,以使每個學生的智慧得以發掘。創新精神是現代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嘗試。
本課是一節綜合性的美術活動課,是利用身邊的舊報紙、彩紙制作成彩球后進行拋投、拼擺、堆積等有趣的游戲。學習活動的展開首先以個體制作彩球為基礎,在通過集體游戲體驗立體造型和組合造型的樂趣與愉悅。
第一課時已經團搓制作好一個接近圓形的報紙球。第二課時我將重點放在裝飾美化第一節課制作的報紙球上,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夸張地表現。
為了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自主發現、探索、學習,我將活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這對學生的興趣、情感、技能的培養很有益,會深受學生的喜愛。因此,我的擬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運用撕貼或繪畫方法,將報紙球美化制作成彩球。
2、以“彩球”為媒介,進行拋投、拼擺、堆疊等游戲活動,以體驗相互協作的樂趣。
3、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會審美和體現美。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裝飾美化彩球,培養求異思維。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包括相關圖片、情境設置、制作方法演示、學生作業音樂等)
2、教師示范用工具材料(彩色紙,剪刀,雙面膠)
3、范品(用各種材料制作的彩球)
4、教室中間放一塊斜板。
5、紙和盒做的籃框、小鼓。
1、用活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本節課我設置了10個活動環節,將這些活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自主發現、探索、學習。
2、將評價貫穿在活動中。
3、擊鼓組織教學
在活動性很強的美術課中如何很好進行組織教學是一個難點,為此,我進行了這樣一個新的嘗試,用擊鼓的不同節奏來組織學生。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4、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突破重點難點
本節課重點難點是裝飾美化彩球,培養求異思維。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擊鼓傳球的游戲,以及課件演示生活中的球形物體以及在熟悉的生活中球形物體的運用。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拓展思維,設計出各種有特色的彩球,突破教學的難點。
自主評價,充分調動手眼腦等多種器官協同合作,促進個體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習,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由8個活動貫穿而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1、活動一:做實驗——了解球形物體最容易滾動的常識
教師準備橙子、不規則石頭、墨水盒、飯盆蓋,請一名同學上臺將這幾樣東西在一塊斜板上滾一滾,其他的同學觀察。通過全體同學的參與,迅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自己做實驗了解球形的東西最容易滾動滾動的常識。
2、活動二:“擊鼓傳球”游戲——說說生活中的球形物
3、活動三:找球——在玩耍中欣賞范作
鼓聲響起,學生下位尋找教師課前藏在教室內的范作,隨著鼓聲慢下來,慢慢回到座位上。
4、課件出示球形物體在生活中的運用。
5、活動一:示范——解決制作中的困難
6、活動一:自由玩——交流,在玩的過程中欣賞作品(老師提供籃球框等道具)
不僅老師很難組織,浪費很多時間,而且阻礙學生的活動熱情,很大一部分同學都不愿意停下手中正在創作的作品或是正玩得起勁的活動。
使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展,而絕不是簡單進行優劣高下的區分。除了基本的檢查和固有的選拔、篩選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反饋調節功能;展示激勵功能;反思總結功能;積極導向的功能。
我安排了一個自由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自由交流,可以拿自己的球找同伴一起在布置的活動場地玩一玩。學生們在和別人交流之后又回來再裝飾自己的作品。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審美水平,能使自己的作品完成的更好。
7、活動一:拼擺成型——造型活動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美術一年級說課稿篇三
1、啟發學生感受和認識物體的形狀。
2、大膽用線涂繞出物體的形狀。
3、體驗涂繞的樂趣,激發繪畫熱情。
為了讓學生從小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讓孩子從小學會觀察,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1、積極運用線條進行作業,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線條畫的特點,繞的方法。
2、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畫出具有特點的作品。
3、大膽落筆,逐漸形成自己對物體形的感受能力。
教學環節
我設計從觀察------記憶------想象這一過程
2、我拿出實物-----菠蘿讓學生觀察,并在黑板上用涂繞的方法將菠蘿畫出來,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3、再次出示一些實物,并聯想到生活中一些其他的物體讓生動手繞一繞,涂一涂.并根據不同的學生分層次布置作業。
美術一年級說課稿篇四
這是一節創作課。教材上有一幅國慶節夜晚放煙花的圖片和四幅兒童創作畫,這四幅兒童創作畫是學生用不同線材來表現的,采用了蠟筆繪畫、毛線粘貼和剪貼等形式進行創作的。本課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放煙花的情形,引領學生嘗試運用各種材料來表現煙花,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過年過節時,放煙花是一種很重要的娛樂慶祝方式,也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娛樂活動。隨著科技的發展,煙花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形狀和色彩也越來越美麗。在教學時通過啟發學生回憶和欣賞放煙花是的場景,知道煙花的造型,并通過各種材料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會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一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認識了美術工具和教材,對不同的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掌握,他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喜歡用自己的想法表現事物。煙花是孩子經常見到的,與孩子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就會讓孩子把他們豐富、奇特的想象力通過動手表達出來。
1、欣賞“煙花”;
2、認識“煙花”;
3、感受“煙花”;
4、創作“煙花”;
5、評比“煙花”。
知識目標:了解煙花的形狀,學習用不同的線材表現煙花。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材料的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能安全使用工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能運用多種材料表現形狀各異的煙花。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設計表現不同形狀的煙花。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樣性。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情景、課件、演示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培養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互動,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1 、播放一段有關煙花的課件、范畫,教師提出問題:煙花的形狀變化萬千,但它們有一定的相同點,請同學們找出。學生分組討論并總結出:煙花從中間向外放射。
2 、教師提出問題:觀察、說說它們的形狀像什么,并請幾個學生上臺畫出自己的感受。再請學生對所畫的煙花進行評價。
美術一年級說課稿篇五
教學目標:
1.對各種材料的再認識及創造性的組合、利用。
2.感受利用各種材料,大膽地進行設計制作的樂趣。
3.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認識、運用能力,以及設計制作能力和創造能力。
4.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善于收集、敢于創造的精神。
教學重點:
認識用各種材料、方法制作的魚,引導學生探尋制作、裝飾的方法。
教學難點:
制作、裝飾的方法。
教學準備:
各種廢舊材料制作的魚,各種廢舊材料以及制作工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體驗釣魚
請學生在用塑料泡沫板擺成的橢圓形“魚池”里釣魚。體驗著釣魚帶來的樂趣,充分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探索做魚
1.想做好魚,必須得探討用什么材料做魚,怎樣做又快又美。
用課件展示,引導學生觀察用不同材料做成的魚。問:“這些魚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桌上的什么東西可以做魚,怎樣做?”
2.討論自己帶來的廢舊材料可以怎樣充分利用做成魚。
可以合作,也可獨立完成。
在個別學生制作遇到困難時,可以同桌幫助解決。
三:魚桿創新
教師舉起自已做的魚桿對學生說:“老師用筷子做成了釣魚桿。那么你想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做魚桿?”
小組討論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怎樣做魚竿。
四:釣魚競賽:
“釣魚比賽開始了!”請學生們圍著一個個用自己的凳子拼擺成的“魚池”,分小組進行釣魚比賽。在競賽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札記:
本課我設計了“體驗釣魚——嘗試做魚——魚竿創新——釣魚競賽”教學流程。體驗釣魚是以激發學生學習為目的,這一基本理念使學生在愉快的釣魚活動中,充分體驗釣魚的樂趣。這樣學生們就能主動地投入嘗試做魚過程中,因為他們很想釣起自己親手制作的魚,所以他們在探索做魚時總想設計制作出與眾不同、富有個性的作品,就出現了用包、裹、捆、剪、卷、粘等多種做魚方法,也就做成了用蠟光紙、報紙、一次性杯子、娃哈哈瓶子等材料制作的魚。
在魚竿創新教學時學生們想出紙制魚竿、鉛筆魚竿、槍形魚竿……一個個創新設想讓人折服,釣魚競賽又把課堂推上_,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再次感受成功的喜悅。孩子們在釣魚時也玩出了新花樣。如:用一個魚鉤釣到二條魚(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有的還獨出心裁地釣著一個用紙杯做成的烏賊,嘴里還振振有詞地叫到:“我這是海釣,一不小心鉤到了一個大烏賊了,哈哈哈……”
孩子是天真的,他們是富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只要我們教師去組織、去引導,精心設計和優化教學過程的呈現形式,組織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充滿自由、創造的審美化教學活動,使學生置身于愉快、自由、創造的教學活動之中,采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限度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學生們在自由輕松的創作氛圍中,大膽創作自己的“新”與“奇”的作品,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也讓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