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倍的認識說課稿一等獎篇一
今天賞析了戍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第四單元“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不論是課的設計,還是教師引導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還練習的方式,都給我了較好的啟示。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導,促進學生參與求知的有效性。
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使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相同數相加的簡便方法。讓學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此節課的教學是搭建同數連加與乘法之間橋梁的一節重要概念理解課,是建立在加法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它與加法之間有這樣的關系:同數相加可以寫成乘法算式來簡便計算,由此可知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它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加法算式才能寫成乘法算式,這就是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當然,反過來,假若知道一個乘法算式,它表示的意義應該如何去理解呢?我認為,兩種說法都可以,如6×3,可以說6個3相加,也可以說3個6相加,因為6×3也可以寫成3×6,早已不再講究乘和乘以的區別了。那就是說本節課重要的是讓學生建立幾個幾相加,可以寫成乘法算式的乘法初步認識,而不是讓學生說已知乘法算式讓學生去糾纏幾個幾相加的意義。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并會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和讀乘法算式。難點是由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的方法。目標至少有這三條比較重要:一是什么樣的計算才能寫成乘法的簡便計算形式(大概知道乘法是對加法的一種簡便計算形式)。二是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聯系?即如何去確定乘法算式中的兩個因數(初步領會乘法的意義--a個b相加可寫成a×b或b×a);三是什么樣的加法算式才能寫成乘法算式(深入領會乘法的意義--只有相同的數連加才能寫成加法的簡便計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1、引導學生經歷了乘法認識的構建過程。從開課到結尾,老師努力提供了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機會,增強了參與的體驗性。整節課設計了操作引發-觀察思考-講授新知-自主嘗試-鞏固拓展等幾個環節,這些環節的設計體現學生逐層深入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發展的規律。號召全體學生參與各環節開展數學活動,暫不談獲得體驗的多與少,但畢竟不同的人還是獲得了不同的活動體驗,而且這些體驗也體現了螺旋上升,由此及彼,不斷排除不清楚的認識,逐步形成正確的認識的特點。這樣做遠遠比老師講學生聽的效果要好得多。這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這也是提高數學學習有效性的重要舉措。
2、注重了思維過程的展示。數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怎樣發展其思維?在哪里發展思維?在哪里培養思維能力?課中給了我們很多答案。老師在提問后,比較關注學生的答問,如一個學生答到了3+3還可以寫成2×3,老師趕緊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6個3相加學生說可以寫成6×3,老師認真問到了:“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可以寫成這個樣子?”等等。我認為,只有學生將自己對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了,才說明他是真正的對所不知識理解透了,否則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師對這個細節的重視,也是關注數學學習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3、想到了以訓練為主線。數學知識的構建就是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片面到全面、由單一到綜合、由基礎知識到基本技能的層次性練習中形成的。老師在整節課中設計了這樣的一些練習:開課時的動手練習,動手后的計算練習,計算后的思維練習,獲得乘法初步認識后的嘗試練習,形成系統認識后的拓展練習等,均對學生構建乘法的認識提供了很好的實驗基地,實踐出真知,真知顯實效。老師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充分體現了實踐數學學習有效性的基本意識。
1、動手操作更應重視對數學問題的思考。課中教師雖講明了要求后再做,這是對動手有效性的關注,值得我們去借鑒。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擺后想一想怎樣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這一數學問題。好像使操作活動顯得有些多余,價值有些欠佳。
2、“相同數連加”這一重要條件在改寫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顯得不夠,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與乘法算式之間有什么樣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尚不明確。教師剛好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你不是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怎樣由這個加法算式中的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再加上乘號來寫成一個乘法算式,而由一個乘法算式讓學生說說它表示的意義,一下子將課的進程卡殼,雖然此時你在關注學生的發言,將自己絞進了一個乘和乘以意義區別的選旋渦里,甚至連自己也說不清楚上一組算式與下一組算式的不同之處了,其實是一樣的。由于此時的失誤,導致后面練習中學生不能準確地列出乘法算式。使學生對乘法認識的實效性略顯遜色。
3、訓練學生思維的發展要做到一步一個腳印。當學生說到了2*3的來歷后,老師沒有允許,沒有引導學生自己親自爬過3×3,3×4,3×5等思維的樓梯,一下子就來到了3×6算式的理解,由于沒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毫無準備,做起來肯定是有一定難度的。對于二年級學生思維水平來講,老師的這種做法乃一種“信天游”行為。使思維的訓練失去了實效性。
4、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獲得真正的體驗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此節課中有一個重點就是讓學生明確什么樣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教學中教師是用設問的方式來處理的。我認為,讓學生經歷了不同的算式如2+3+4,4+4+3+2,2×2×2×2等能否改寫成乘法算式的體驗后,再去問什么樣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可能實效性要強得多。
5、判斷題的廣泛應用也中提升數學學習有效性的好辦法之一。這節課中,老師雖設計了根據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看圖列乘法算式、根據敘述寫出乘法算式、用加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等題型的訓練,可謂形式豐富,內容全面,針對性較強。是不是再加上寫出幾道由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或由乘法算式改寫成加法算式的題目讓學生去判斷,可能會增強學生辨析正誤的能力,也是澄清乘法初步認識的一種方法。所以,我認為,雖然判斷題是練習的最淺層次,但對思維的訓練確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倍的認識說課稿一等獎篇二
1、這幅圖能表示4個3嗎?簡簡單單地一個問題引出一組3個,有4組,也就是有4個3,讓優等生帶動中下學生獲取4個3。
2、兩次對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義。第一次對比4個3,3+3+3+3=12,4×3=12,問:乘法算式中的4和3表示什么意思?理解3是相同加數,4是相同加數的個數。
第二次對比3個4,4+4+4=12,3×4=12,問:為什么乘法算式中只有一個4,而加法中有這么多4,理解3就是相同加數的個數。
通過這兩次對比提煉出乘法含義的本質。
3、安排了形式多樣的練習,從具體到抽象,通過多種表征方式之間的相互轉化,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
我有兩個困惑:
倍的認識說課稿一等獎篇三
天氣預報是學生熟悉的東西,熟悉的情境容易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負數。新課伊始,陳老師就播放了一段天氣預報的視頻。隨著不同城市氣溫的變化,負數也逐漸出現,自然而然引入到課堂,使學習的難度降低,而學生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溫度如何記錄?陳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講解,學生有種豁然貫通的感覺,讓學生體會+3和-3是兩個不同的數,在“3”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號,是因為兩個“3攝氏度”具有不同的意義。
學生是富有個性的生命體,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極富獨特性與創造性。對于負數的認識,有的可能是第一次聽說,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教學中陳老師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運用分類的方法,讓學生明確零上溫度與零下溫度所具有的相反意義,拓寬了學生對數的概念認識范圍,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學生認為0是正數,陳老師采用引導學生緊密結合情境觀察的教學策略。他是這樣引導的“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為分界點,0以上的溫度用正數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數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基準,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數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負數表示。從中你發現了什么?”在此問題基礎上,提出更明確的問題:“0是正數嗎?0是負數嗎?”楊老師此時創設一個開放的合作研究氛圍,讓學生主小組討論交流,繼而得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得出正數都大于0大,負數都小于0,使學生進一步理解0與正負數之間的關系。在反饋的信息中獲知,學生收獲多多,探究熱情高漲。
在這節課中,陳老師在多個環節都注意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如溫度計、電梯樓層、山的海拔高度、記錄學生身高等,通過多種事例,突出知識的本質屬性,即負數是表示相反意思的量。
這樣通過借助生活實例讓學生對負數與0的關系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使學生感知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了基礎。陳老師的設計廣泛聯系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不僅讓學生理解現實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也能體會到數學知識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工具,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啟示,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倍的認識說課稿一等獎篇四
今天,聽了黃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的《認識小數》一課?!罢J識小數”是一節和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學習內容,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但是由于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大多數孩子還是能理解接受,黃老師在整節課中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1、教學氣氛比較和諧。課堂上比較有默契,整堂課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比較多,學生比較投入。
2、教學過程比較平實,注重了知識的類比遷移。課堂上,老師盡量大膽地讓學生進行了探究活動,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象學生自學例2后,采用了學生提問,學生相互質疑,解決問題的方法。
3、關注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例1的教學,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生活味比較重。
4、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情感,適當滲透了數學文化。課堂上能大膽鼓勵學生,賞識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
5、練習設計形式多樣,結合了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密度也比較大。大部分的學生掌握較好。
倍的認識說課稿一等獎篇五
1、本節課教師將導學案提前及時發給學生完成預習。這種處理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能在課堂上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課上教師結合導學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突破難點,體現重點。
2、通過“觀察”、“思考”、“探究”等一系列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類比、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的能力,并進一步感受坐標法及數形結合的思想。
3、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團隊精神,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通過欣賞生活中一些拋物線型建筑,不但加強了學生對拋物線的感性認識,而且使學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
4本節課采用了學案導學法、直觀演示法和啟發法。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直觀演示拋物線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感悟,在觀察中總結,為之后的由形到數打下基礎,在演示的過程中滲透啟發引導法,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像揭示本質,從而得到正確的定義。
5本節課教學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課前準備的主要載體為導學案,課上以投籃為情境引入,結合幾何畫板演示,自然引出拋物線的概念,在總結了相應知識點之后,及時進行例題的鞏固和練習題的應用,由“活學”升華為“活用”,沒有出現浪費課堂時間的行為。
6、教學效率高,課堂容量很大,學生思維活躍,大部分學生能積極配合老師并參與課堂活動,能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掌握了相關的基本知識,還開拓了思維,學生在民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獲得了新的認識和和情感體驗。
總體來說:本節課課堂結構設計合理,講練時間安排得當,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限度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體現了啟發式教學原則和教師對學生的合理指導,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會學和學會的最終目的。整節課都深刻體現了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這種新課程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