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認識千米說課稿十分鐘篇一
1、教材簡析:《認識千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教學內容。
2、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本課教學前,學生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的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能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這個僅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化聚打下基礎。
3、教材的知識結構
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學生知道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通過看、算、走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體會和理解千米的認識,認識1千米=1000米,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通過想想做做讓學生進一步感悟1千米的長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練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
4、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2、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本課的教學我是這樣設想:
),你認為可以填上哪個長度單位?請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一)認識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學生交流自己看見過的。出示路標牌的圖,并說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介紹千米的符號---km。
(二)實踐體驗“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約有多長?學生猜測后回答
2、觀察:1千米到底有多長?多媒體演示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學生仔細觀察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并記錄。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結:1千米=1000米。
3、課前已經請大家去操場走了走,一圈大約走了幾分鐘?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呢?學生回答。
4、你感覺1千米長嗎?學生自由交流。找一找:從學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學生小組交流后匯報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從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學生觀察后獨立描出圖上1千米的長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計算后交流米與千米的換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獨立計算后交流怎樣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用什么單位合適。
5.“想想做做”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是:進一步感受并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是:既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又培養了學生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行總結回顧的習慣和能力。
本節課著重讓學生創設體驗過程,引導體驗生成,幫助學生較好地在體驗中構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欲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及時調控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動態生成。
認識千米說課稿十分鐘篇二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八單元第二課時“認識平方千米”一節課的內容。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后進行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1平方千米,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教材利用實物圖片,呈現了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和我國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積等一組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直接指出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以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為基礎,告訴學生其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平方千米、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基于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結合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演示和教師與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千米與公頃及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3、培養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加關注自然與社會.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1平方千米,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老師啟發引導,師生交談,圖像信號法,課堂討論、交流等手段通過組織學生感悟、探究讓學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并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新知。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徑,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以 “聯系生活,提煉新知——學習新知,建立表象——應用鞏固,深化拓展——全課總結、深化認識”的四大教學流程展開教學,這樣能給學生更多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空間,使學生主動積極地發展,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具體的教學程序是這樣的:
第一、聯系生活,感受新知
第二、 學習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認識1平方千米:
(三)結合實際,進行估算
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是5公頃,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面積才是1平方千米呢?
(這樣的教學安排,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思考能力和空間觀念的發展)
(四)學習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頃?你能推算出來嗎?
學生嘗試,小組交流,說出推算過程。
2、交流,完成板書: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對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認識與掌握情況
第三、應用鞏固,深化拓展
2、出示練習十三第7題
第四、全課總結,深化認識
認識千米說課稿十分鐘篇三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千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又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換算打好基礎。教材例題首先提供現實情境,讓學生整體感知千米的含義,并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然后通過看一看、走一走、算一算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理解和體會千米,認識1千米=1000米,真正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隨后的想想做做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能熟練地應用于生活情境中。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運用千米來描述事物長度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抽象思維;在簡單的單位換算練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深刻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為了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提高,興趣得到培養,我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引導學生開展本課的探究)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組織學生回憶: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并引導學生比劃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通過復習,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環節:實踐體驗,構建概念。
我打算分三個層次來組織學生探索新知。
第1個層次:初步體驗生活中的千米。通過媒體播放搜集到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從中了解了哪些信息?然后組織學生交流:你還在哪里聽過或看過“千米”?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從現實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2個層次:教學“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教師設疑:1千米到底有多長?組織學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讓學生體會100米的長度。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你覺得走100米的路長嗎?那走10個100米該有多長呢?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10個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從而引導學生得出1千米=1000米。通過引導學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1千米有多長,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第3個層次:感知、體會1千米。提出問題:學校跑道一圈是200米,幾圈是1千米?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在你熟悉的路段中,從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1千米的長度。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深化應用。
我打算分兩個層次設計練習:基礎練習:第1、2、3、4題。通過引導學生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既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又鞏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綜合練習:第5、6題。通過運用千米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索新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親身體驗和感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認識千米說課稿十分鐘篇四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一內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同學們去過北京嗎?你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里,我們全家開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一猜。有人說是兩小時,有人說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一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里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里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并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一單元“時、分、秒”進行了復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系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結合跑道,同學們能夠有條理地分析出跑道兩圈半的長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板書:1000米=1千米)
觀看動態視頻,感受1千米的產生。
第二幅情景圖就是一項實踐活動,我把這項活動安排在了課前。在我校操場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戲的形式組織學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記錄所用的時間、步數。
課堂上,我組織大家交流:
如果沿著百米跑道,走一個來回是多遠?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約要走200步,大約用了2分鐘,1千米呢?
通過推算1千米要用的時間和步數,理解了(10)個100米就是1千米。
事實上,我校操場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圓形跑道,怎樣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結合學生熟悉的運動場跑道示意圖,說明1千米有多長;結合課前的實踐活動,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時間,是對“1千米”的感知,從而加深了對“千米”的理解。
有兩名同學想去校外尋找“1千米”的路程,他們來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們從海港一小出發,都到過哪些地方呢? 這就是他們的路線圖,這是他們記錄下來的數據: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請同學們將各數按一定順序排序,然后將這些數據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是在考查學生對長度的理解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路線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上哪兩個地方的距離是1千米?我們發現從學校到信達的距離是1千米,通過計算還能得知從信達到醫院的距離也是1千米。
這張路線圖中還藏著許多數學信息,小組內互相交流并匯報。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的意圖是讓學生感知“1千米”的實際距離,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觀,更加接近孩子們的生活,更能加深對“1千米”的理解。
我設計的練習如下:課件出示。
這些都以答題卡的形式發給大家,完成這些練習之后教師進行訂正。我認為一節數學課必須留給孩子安靜的時間,讓知識靜靜地融化、靜靜地沉淀。
最后,我給孩子們布置一道實踐題:和爸爸媽媽來一次小小的旅游,尋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認識千米說課稿十分鐘篇五
我要說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但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由于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千米認識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
學法指導在教學中也很重要。在分組討論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是,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教材第24頁例4。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正確運用千米表示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千米與米的換算關系。
(一)復習導入
想一想,她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同學們學得真棒!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個新的長
度單位——千米。(出示課題——千米的認識)
(通過回顧,喚起學生對已有的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和經驗的總結,有利于學生千米長度觀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溫故知新
我們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新課先知
自學教材26頁例4。
1、 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 )作單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 認識千米,感知1千米的長度。 運動場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
3、如果學校操場跑道1圈長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離,看看它有多長。
( )個100米的長度是1千米。
( )個500米是1千米;5個200米是( )千米。 5、兩根電線桿之間的距離是50米,( )個這樣的長度是1千6、一個游泳池的長度是100米,( )個游泳池的長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合作交流
1、組長檢查導學案完成情況,并組織小組交流疑問。
2、教師巡視,參與小組交流,并及時提示點撥。
(使學生加深對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勵
1、小組選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補。
2、全班學生對小組發言情況進行補充,并作出一些評價。
五、當堂檢測
填一填。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 )、( )、( )、( )。
2、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 )作單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長度單位。 辨一辨。
1、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樣長。(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算一算。
20xx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學生進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關系。)
拓展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