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時政熱點論文篇一
1、人放棄捷徑通途,不是偏愛崎嶇曲折,而是為了通達成功之路;放棄安逸舒適,不是不會享受生活,而是為了堅守自己的志向;放棄功名富貴,不是為了選擇貧困窮寒,而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放棄生存,不是為了獲得死亡,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2、放棄是一種豁達;放棄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勇氣;放棄不是妥協,而是一種進取;放棄不是萎縮,而是一種生長。放棄是“冷眼世間人情冷暖,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雍容;放棄是“枯榮過處皆是夢,憂喜兩忘便是禪”的境界。
3、過多的負擔反而使人不能前行。
4、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只有放棄才能更好的得到。
5、在現實生活中有膽識地放棄是人成熟的標志。放棄之后才能擺脫狹隘、苦悶、浮躁與被動,才能感覺一個別樣的世界。
6、放棄需要勇氣,放棄需要智慧,放棄也需要原則。
7、放棄希望意味著放棄生命。
時政熱點論文篇二
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今天,站在歷史的憑欄處,人們以某種肅穆儀式追憶逝者、緬懷英靈。悼以國之名,祭以民族之大義。
民族劫難,無法因時間消逝而抹去;歷史疤痕,也被許多人的記憶存檔。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場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屠殺,讓三十萬同胞慘遭屠戮,讓山河為之泣血。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烈的悲劇之一,亦是中華民族永遠消不掉的傷痕。
77年過去了,時過境遷,可對那些死難同胞的悼念、追思,卻絲毫不能因時間河流的沖刷而淡去光色。與追悼逝者伴隨的,還有對這場屠殺關聯命題的思考,如民族復興、和平愿景、人道尊嚴等等。而這些,都始于對歷史的銘記,正如某句名言所說的: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也正基于此,讓銘記歷史找到一個可倚靠的欄桿,讓激越情緒得到一個集中迸發的出口,成了我們“以史為鏡”“汲取教訓”的方式,也是撫慰逝者的必由路徑。
如今,終于有了這樣一個標注著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鐘鳴響,喚醒我們或已沉睡的民族歷史記憶,也在傳達歷史痛感中砥礪我們前行。隨著今年2月全國人大對公祭日的立法確認,13億人民終于得以在一個特殊的日子里,用舉國同祭的莊嚴儀式寄托哀思,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共同祭奠中,我們可宣示正義的音量,也憑吊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歷史的宏大敘事背后,站立著的從來都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他們的苦難指控著每一份指向無辜者的罪惡,也提示著戰爭的殘酷。我們無法輕易將其簡單化約為一個抽象的群體,只能把他們經受的人道主義災難寫進史書。
公祭日是為“溯及過往”,更是為了提醒今人:勿忘歷史。一如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銘記歷史是為了不重蹈覆轍。當然,這不是什么歷史宿怨的低回,也非民族主義的發酵,而是讓我們能穿透時空迷障,去打探到歷史的幽深之處,對災難進行記憶的溫習,進而知恥而后勇,化痛感為前行的動力;究其旨意,也絕非培養什么仇恨,將民族感情矮化為街頭泄憤,而恰恰是讓我們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護和平。
誠然,我們無法穿越到歷史現場中去,去親歷、見證那些罄竹難書的惡,可擦拭掉記憶石碑上的塵埃,至少能讓歷史被看見。它有利于將罪惡的指證存照,據了解,隨著國家公祭日臨近,新征集的7602件珍貴文物、《南京大屠殺辭典》等著作及大屠殺死難者姓名,都以較為豐富翔實的確鑿事實,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殺的真相,也讓罔顧公義、企圖歪曲歷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謊言不攻自破,讓為軍國主義招魂者無法諱認那一段歷史。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撫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為了照亮未來,讓未來不必罩上歷史悲劇的陰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遠。
時政熱點論文篇三
兵馬俑何辜?一再被卷入是非。繼陜西臨潼山寨兵馬俑景點被披露后,近日,某省另一文博園內出現的上千兵馬俑又引爭議。
相關仿制行為是否涉嫌侵權,自有法律最終認定,并非這里要討論的話題。值得思考的是,在倡導創新精神、呼喚文化自信的今天,為什么一些山寨景觀仍然時有出現?為何一些淺層次的模仿抄襲依然擁有市場?從天安門、故宮、天壇到埃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劇院……在國內一些旅游景區,或是克隆、照搬,或是縮微、高仿,往往不難找到復制件。誠然,不能因為“看到一個地球儀,就大喊山寨地球”,但某些低水平拷貝所折射出的創新缺失與偷懶心態,的確是個問題。
如果放在30年前,人們在北京的“世界之窗”看到代表各個文明的標志性建筑仿制品,在西南省會的某條街道看到巴黎的咖啡館、紐約的牛排店,首先想到的是開了眼界、長了見識;然而今天,當成千上萬的中國游客早已對這些耳熟能詳,而我們的文化產業還停留在同樣的層次,則不免令人嘆息乃至喪氣。無論是利益驅動下的“抱大腿”,還是暗中炒作中的傍名牌,拿來主義的方式看似節省了成本,卻極易受到質疑。
此前,河北某地按照1∶1仿造埃及獅身人面像,就遭到埃及文物部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結果該獅身人面像被拆除。事實上,作品的靈韻就在于獨特性。一旦涉嫌抄襲,就算再惟妙惟肖、大氣磅礴,觀者也難以感到驚艷;相反,如果初衷是創新,哪怕生澀一點、粗糙一些,也勝過千篇一律。說到底,抄襲者不僅缺少敬畏,也缺乏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智慧和勇氣。
借鑒與模仿,致敬與抄襲,有時未必涇渭分明。但真正有抱負的創作者,往往是堅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創為己任。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篤信“只做自己認為美麗的事,創造出有震驚的效果的美感”,堅持用獨特的方式詮釋建筑、理解人生;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被稱贊“打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又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背后正是持續而連貫的思考力。少一分走捷徑的心態,多一分有脊骨的追求,自覺樹立責任意識、精品意識,才能讓自己的文化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廣。
“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后,不留一格”。這是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創作箴言。當然,推陳出新,說易實難。尤其是當珠玉在前之時,后來者難免會感到難以超越,甚至心生膽怯。唐代書法家李邕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齊白石則認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們的創作觀看似迥異,內在邏輯實則一致,即鼓勵創新,而不能止步于模仿。正因如此,我們呼喚文化創新,更渴望孵化創新文化,加快培厚創新的文化土層。
文化創造的進步,自然離不開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工作者這個共同體的引導,比如強化創新的價值取向,完善制度設計與獎罰機制,讓創作者以創新為榮。而在某種程度上講,文化消費者的態度和需求分量更重,隨著他們的品位越來越高、口味越來越“刁”,那些低水平的仿冒者必將寸步難行。
時政熱點論文篇四
圍棋人機大戰的第一回合,人工智能贏了。9日中午12點,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與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的人機大戰第一回合在韓國首爾舉行。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角逐,李世石投子認輸。在賽后發布會上,李世石表示勝負還未決出,他會在接下來的比賽中,繼續了解對手。對于最后的勝利,他稱自己有五成勝算。(3月1日《京華時報》)
現在全世界最火爆的新聞事件是什么?自然非圍棋人機大戰莫屬,這場人類腦力與人工智能較量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圍棋、競技的范疇,成為檢驗未來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類,或者是說人類還能否掌控人工智能的一次契機。盡管現在只進行了第一回合的較量,結果是人工智能戰勝了人類,而國內網友已經是驚呼聲一片:有人為此狂歡,認為人工智能將向前邁出一大步,也就意味著人類科技又往前邁出了一大步;但也有人感到絕望,因為他們擔心人工智能的這種加速“進化”,最終會反制人類,危害人類。
人工智能屬于人類的尖端前沿科技,盡管從現在的發展水平看,我們還不用擔心人工智能會超越人類,反制人類,但是未來會如何發展,確實很難說。至于說好萊塢科幻電影中,人類發明機器人,結果反被機器人所控制,所迫害的情節會不會真實的發生,至少在目前還沒有人敢做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而經驗或者說教訓告訴我們,對這種處在高速發展當中,但是發展前景未明的新生事物,我們最起碼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而人機大戰首回合較量出現結果以后,國內卻傳出了一些過于“輕敵”,也過于輕視的聲音來。比如有國內計算機方面的專家表示,不必對人類失利大驚小怪,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還不如一個小孩。這未免有些過于托大了,尤其是作為國內計算機領域的專家學者,應該看到國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我們在這方面與國外的差距,因為這種差距最終會反映在科技水平,反映到對一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上,正如美國谷歌公司開發alphago,肯定不會只讓他陪人類下棋一樣。
而更為引發國內網友質疑與爭議的,是素有“中國圍棋第一人”之稱的棋手柯潔九段,他在圍觀一番人機大戰之后,一方面說李世石是自己的手下敗將,要是他迎戰,肯定不會輸給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又表示不會迎戰人工智能,因為不想自己的思路被人工智能復制學習。這不就像是與人過招,結果還沒出招,就說對方打不過自己,所以自己不會打,因為自己一旦打了,對方就會把自己的招數學去,這還真是一種神邏輯。少年得志,難免目空一切,但不能拿無知當無畏,人類的大腦進化了幾萬年才到現在的樣子,但是人工智能才多少年呢?所以不管人機大戰的最終結局如何,我們保持一份起碼的敬畏之心,還是很有必要的。
時政熱點論文篇五
好大的標語好大的差錯!
【素材速遞】好大的標語好大的差錯!(08月17日14:12羊城晚報)在交通要道旁的山體上設置巨幅標語,本為宣傳亞運,不料一時粗心卻落下笑柄。昨天下午,羊城晚報記者驅車經過廣州大觀路和廣汕路交界處時,一眼就看到旁邊山坡上這幅“出錯”標語。明明是廣州申亞口號“動感亞洲感動世界”,竟然錯成是“動感亞洲動感世界”了。不過,標語附注的英語卻是正確口號的翻譯,細心的路人很容易發現其中英文不一致。附近街坊說,該標語搞了一個多月了,近日才正式亮相,出了這么明顯的差錯實在不應該。
【素材運用角度】:態度責任心粗心要不得一字之差返回目錄
下一頁更多精彩“20議論文時事素材”
時政熱點論文篇六
古往今來,似乎擁有了無畏精神的人皆被冠以英雄的稱號,荊軻孤身刺秦,趙子龍軍中就阿斗,關云長單刀赴宴。據此,有人提出人應當是無所畏懼的,應有“人擋殺 人,佛擋殺佛”的氣魄。而我認為,膽略過人固然是好事,但在我們的心中,仍應有一絲畏懼。
所謂的這份畏懼,不是謹小慎微,畏畏縮縮,這份畏懼應是如履薄冰的冷靜,戰戰兢兢的體察,小心翼翼的戒懼,如負泰山的責任,這份畏懼更多的應是一種敬畏,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外界人和事的敬重。人曰:無知者無畏。過分的無畏其實源自無知,如果能感知卻仍無所畏懼,那么其本質就是愚昧了。
人應畏懼自然。自然中有太多的精華值得人類去汲取,又有太多的哲理值得人們去挖掘和探究?!盀貘B反哺”“春去秋來”“落花流水”,大自然猶如一位襟懷博大的老者,又似一位學識淵博的導師,這樣的大自然難道不值得我們畏懼嗎?因為這份畏懼,我們才有了保護自然、節約資源的國策,才有了“____”,才有了和諧社會的思想構建。
人應畏懼對手。也許會有人質疑:畏懼豈不是膽怯嗎?豈不會不戰而敗嗎?非也,所謂的畏懼對手,應是正視對手的實力,不盲目自大,目中無人;面對對手,我們應多一絲畏懼,從而更客觀地進行優劣分析。敬畏對手,會使我們少一份驕傲,多一份謹慎,多一些取勝的機會。
畏懼是一種智慧,一門藝術,畏懼是一份“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莊嚴。人的一生,與歷史長河相比就是一瞬,倘若在這一瞬能恪守畏懼的情懷,我們便能擁有明凈的心靈,心存畏懼,你絕不會因此而卑微,反而在困難與對手面前變得更加強大。
那么,就讓我們每個人都心存一份敬畏吧!